王越芬,商 琳
(東北林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哈爾濱 150040)
青年是整個社會中最具有朝氣和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群體,是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力量。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一以貫之地始終保持著與青年的密切聯(lián)系,并高度重視青年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yè)中的重要作用。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正式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歷史方位下,習近平對青年寄予厚望,他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薄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實?!盵1]這并非習近平首次提出青年擔當問題。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關于青年的系列重要論述中出現最多的關鍵詞就是“責任”“使命”“擔當”。無論是在青年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還是在向青年的致信中,都深切地蘊含著習近平對新時代中國青年能夠勇?lián)鷷r代責任的殷切期望。圍繞著“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個主旨,習近平就新時代青年所應肩負的責任內容、所應具備的責任能力進行了系統(tǒng)闡釋,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其內在的生成邏輯,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相互碰撞與融合的結果。探賾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的生成邏輯,對于深刻領悟習近平關于新時代青年責任觀的科學內涵及其當代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青年”這一概念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近代文明的產物。伴隨著社會大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勞動力需求,原本在自然經濟下呈現分散狀態(tài)的青年被大批量集中到城市接受技能培訓。青年群體由此從兒童和成年中獨立出來,并越發(fā)壯大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社會力量。青年群體有自己的文化結構,并且對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參與度較高,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西方一些國家的學者將青年群體視為社會中的不穩(wěn)定因素,因而從社會學的角度以維護社會安定為目的對青年展開研究。相比之下,馬克思主義者對于青年的研究獨樹一幟。他們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出發(fā),站在培養(yǎng)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接班人的高度,結合青年工作實踐,對青年群體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統(tǒng)研究,形成了不斷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青年觀。馬克思主義青年觀中關于青年社會價值、歷史地位和發(fā)展前景等基本觀點是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形成的重要理論來源。早在19世紀80年代世界工人運動蓬勃興起之際,馬克思恩格斯就認識到青年身上蘊含著巨大的能量,認為他們熱情而富有理想,同時政治覺悟高、革命性強,是改造社會、建設社會、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力量,工人階級的未來乃至“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2]。列寧在創(chuàng)立、領導布爾什維克黨的實踐過程中進一步明確提出:“真正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任務正是要由青年來擔負?!盵3]青年只有將學習放在首位,學習共產主義、學習人類積累起來的對共產主義有益的知識,才能成為完全意義上的共產主義者,才能承擔起建設共產主義的任務要求。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關于青年“未來”地位以及青年教育重要性的相關論述,從根本上奠定了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整體基調。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并從此成為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強大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九十多年風雨歷程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對青年的基本觀點。從毛澤東的“青年是早晨八九點鐘太陽”的論斷,到鄧小平的“科學的未來在于青年”[4]、江澤民的“青年的素質關系到我們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fā)展”[5]、胡錦濤的“我們黨只有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6]等等,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同中國青年以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青年觀,不斷豐富著馬克思主義思想寶庫。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是對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繼承與發(fā)展,習近平在深刻闡明青年之優(yōu)勢與特色的同時,特別強調了新時代中國青年之于民族復興的重要性,指出青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先鋒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7]。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習近平從歷史責任使命的角度對青年擔當什么樣的角色責任、青年如何增長責任能力、怎樣促進青年實現責任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形成了關于青年責任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如新時代中國青年作為時代最靈敏的晴雨表,應帶頭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作為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群體,應發(fā)揮其思維敏捷、富有活力的優(yōu)勢,在時代浪潮中勇作先鋒,自覺擔起時代創(chuàng)新之梁等。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在賦予黨的青年觀以更系統(tǒng)、更深刻的時代特色和民族意蘊的同時,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青年觀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對新時代做好青年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維系了五千年文明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孕育了中國與西方截然不同的責任思想,也造就了擁有超強歷史命運感的中華民族。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正是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獨特的責任理念為文化淵源,進而形成了以強調新時代青年責任擔當為核心的青年觀。中國傳統(tǒng)的責任思想強調責任源自“天”的授予,所謂“天序有禮”“天命有德”“天討有罪”,“天”代表主宰世界萬物、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故而,每個人自出生以來就被“上天”賦予一定的責任和義務,不僅要為自己負責,而且要為天下、為國家、為家族相關的每一件事負責。這種“天降大任”的責任理念在實質上與中國以群體為本位的文化精神相契合。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提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以其能群也”,即以群體的方式生活乃是人區(qū)分于其他動物、凌駕于萬物之上的原因所在。因而,在人類社會這個相互依存的整體里,每個身處社會群體中的成員都應該對群體負責,在其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角色上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較之西方個人主義文化所衍生的個人指向性責任思想,中國傳統(tǒng)責任思想更強調身處于群體之中個人的自覺?!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的責任理念將個人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使責任的內涵超越了僅對個人的自由選擇而負責,上升為對國家、民族乃至天下蒼生命運及利益的強烈關懷和責任,這也造就了中華民族與國家興亡榮辱與共的品格。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汲取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良精華,將青年一代放在中華民族復興崛起、人類和平發(fā)展和共同繁榮的宏偉藍圖中,以一個宏大視角對青年傳承責任精神、勇?lián)鷼v史使命提出要求、寄予厚望。他鼓勵青年要關心國家、關心人民、關心世界,將個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國和民族的大我之中,引導廣大青年不斷提升自身的責任境界。在當前全體中華兒女齊心協(xié)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砥礪奮進的新時代,青年作為社會群體中的年輕力量、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理當牢固樹立中國夢的遠大理想,要“始終把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作為努力志向”[8]59,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青年同樣應當成為可以擔當的一代。青年應當以使命為引領,練就過硬本領,不斷提升責任能力,以真才實學擔負起使命重托,為實現中國夢與世界共同繁榮奉獻智慧與力量,讓自己人生的價值超越個人利益的狹小天地,在奉獻社會的責任實現中得到圓滿與升華。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蘊含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是習近平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要求對中國傳統(tǒng)責任思想的現代性轉化。
時代呼喚使命,責任呼喚擔當。任何一種思想、理論和觀點的產生都契合于其所處的時代,反映著時代的訴求。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多年來,實現民族復興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最迫切的愿望和最偉大的夢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根本動力。為了這個使命,中國共產黨人義無反顧地帶領人民攻堅克難、銳意進取,逐步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距離目標越近,越不能松懈,越要牢記初心和使命,越要增強信心、勠力同心,勇于面對一切問題和挑戰(zhàn),敢于擔當責任。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人民的夢、世界的夢,“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給每一位中國共產黨人、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賦予更加艱巨而光榮的歷史使命。青年作為整個社會最具生氣的力量,青年一代懂責任、會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充滿后勁、充滿希望。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是習近平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回應時代訴求,對培養(yǎng)擔當民族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基本觀點和總體構想,是對廣大青年在時代潮流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抓住時代機遇、勇?lián)鷷r代大任的重要引領?!懊恳淮嗄甓加凶约旱碾H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chuàng)造歷史”[8]167。新時代面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任務,中國正朝著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文化強國穩(wěn)步邁進,并努力在國際社會上構建屬于自己的話語權。這些巨大的工程完成起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才能實現。青年應當對自身所肩負的責任使命有所覺悟,珍惜這個時代,擔負時代使命,把當前中國的發(fā)展際遇看作自己的人生際遇和機緣,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在擔當責任的實際行動中放飛青春的夢想。在以創(chuàng)新推動發(fā)展的新時代,習近平鼓勵廣大青年不斷錘煉與時代使命相應的責任能力: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及時地更新知識儲備、掌握新技能,從而發(fā)揮青春的優(yōu)勢、走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的前列,用青春之我創(chuàng)建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動員青年積極學習中華經典、體會中國精神之魂,在新時代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中華文化在21世紀煥發(fā)出新光彩、鑄就新輝煌;在同他國青年互通交往時,中國青年要自覺充當人民友誼的生力軍,推動不同文化交流互鑒、增進各國友誼,爭做中華文化的傳播者,用青春的激情打造最美的“中國名片”,讓世界了解到一個既充滿文化底蘊又致力于世界共同繁榮發(fā)展的中國。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是習近平在新時代以使命為導航對當代青年認清角色、找準方向、把握時代際遇、勇?lián)鷷r代責任的重要指引,是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時代主題的切實回應。
新時代的青年都出生在改革開放的大好時代,他們真實地看到了中國由富變強的過程,他們與中國夢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不僅是中國夢的參與者,還是中國夢的見證者。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特別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yè)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9]作為中國夢的主要踐行者,青年一代講責任、懂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會有不竭的動力支持。然而,責任的擔當、使命的完成并不是光憑主觀愿望所能達成的。時代和歷史對青年提出了要求,仍然需要青年自身的努力以及外界客觀條件的推動。新時代青年對責任擔當的現狀為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的形成提供了現實依據。新時代中國青年總體上具有較強的國家榮譽感和道德責任感,但由于青年群體正處于思想和意識建設時期,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受到社會復雜環(huán)境的影響。尤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思想多元化的大環(huán)境下,一方面,西方國家近年來對我國實施文化滲透的方式逐漸趨向多樣性和隱蔽性,其傳播的力度和深度不斷強化;另一方面,隨著國內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和攻堅階段,各種矛盾頻發(fā),各種社會思潮激蕩,都會對青年群體的責任意識養(yǎng)成形成一定影響。部分青年在價值取向上重個人利益、輕社會利益,注重索取多于奉獻,缺乏責任意識和集體意識;還有部分青年在工作、學業(yè)和生活等多重壓力下,選擇做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爭不搶、不在乎輸贏的“佛系青年”,這種“佛系”的人生態(tài)度背后亦是使命感和擔當精神的缺失。面對新時代青年責任擔當存在的這些現實問題,習近平明確指出,必須高度重視對處于成長關鍵時期的青年進行正確的引導,要以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力點,從多方面教育和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圩樱骨嗄昵宄卣J識到人生理想只有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進而將個人的夢想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夢想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青年處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階段,習近平囑咐共青團及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時刻關注青年,幫助青年發(fā)展、支持青年創(chuàng)業(yè),努力為青年一代的成長成才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為他們人生出彩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推動廣大青年走上大有作為的廣闊舞臺,發(fā)揮優(yōu)勢、競展風采,實現報國理想。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既是對青年責任擔當現狀的深刻反思,也是促進青年健康成長、全面成才進而成為能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青年的總體構想。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F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8]54。在習近平對青年的多次演講、座談會及致信中,總能感受到一種深切的關懷,如同一位長輩對晚輩們以人生為主題的諄諄教誨。事實上,除了對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繼承、對中國傳統(tǒng)責任思想的融合以及對時代使命與青年現實狀況的考量,習近平本人青年時期的豐富經歷也為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經驗借鑒。習近平說:“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長,前進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緩流也有險灘。”[10]成長之路并非總能一帆風順,可能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也將面臨許多重大的人生選擇。這就需要青年以一種正確的價值觀和堅定的責任意識來指導并支撐自己的選擇。習近平從小生長在一個紅色家庭里,受到家庭氛圍的熏陶尤其是他的父親——老一輩革命家習仲勛的影響,對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有著堅定的信仰與執(zhí)著,使他立志要像父親一樣將畢生精力投身到為人民服務的事業(yè)中去,正是這份理想信念指引著他后來人生的各項重大選擇。1969年,不滿16歲的習近平主動報名插隊做知青,乘坐著“知青專列”奔赴陜西省延川縣,開始了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歷程。七年的知青歲月里,習近平從未放棄過讀書和思考,而是自覺把使命放在心上,勤于學習、敏于求知,不斷為實現理想、履行責任增強本領,積蓄能量?!耙晃锊恢?,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正是秉持著這種“不懂就學、不會就練”的精神,他努力為自己創(chuàng)造學習的條件,即便在上山放羊、下田鋤地休息片刻,也抓緊時間讀書、學習。他在后來回憶說很多知識基礎都是在那時候打下來的,因而鼓勵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珍惜苦練本領、增長才干的黃金時期,增強學習的緊迫感,“把學習作為首要的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8]51。不僅要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還要學以致用、躬身實踐,在實踐中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能力,造福于人民。青年時期兩次下基層的經歷讓習近平置身于人民群眾之中,與農民朝夕相處,切身體會到人民群眾的根本需求,從而加深了他對肩上責任使命的領悟。在習近平看來,基層的條件雖然艱苦,但也最能鍛煉人。“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8]54,這既是他對青年人的勉勵,也是習近平對自己青春歲月的總結與詮釋。正是青年時期所經歷的艱苦環(huán)境造就了他腳踏實地、自強不息的品格,也使他樹立了為人民辦實事的理想。因此,他鼓勵廣大青年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yè)。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就在基層,青年作為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理應傳承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團結人民,以人民群眾的幸福為己任。青年只有深入基層、廣泛了解各階層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狀況,才能體會到人民之所想和國家之所需,才能對所肩負的責任使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經歷過基層的磨煉,才能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造就堅韌的品格,才能擔負起祖國與人民的重托。習近平新時代青年責任觀凝結著他個人青年時期的寶貴實踐經驗,是其對青年如何成長為一個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的切身體會與深刻領悟,集中反映了習近平把使命放在心上、責任扛在肩上、困難面前不推脫、挑戰(zhàn)面前不畏懼的擔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