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磊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guī)學院
自古到近代,建筑就具有一定的防御特點,從原始的穴居到擇樹而居,建筑的防御性一直存在,隨著社會政治、經濟、居住需求、建造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建筑形式呈現出多種多樣,防御性增強。碉樓建筑作為傳統(tǒng)防御性建筑,受到古代角樓和望樓的影響而產生,在前期一般用作祭祀和眺望傳遞信息使用,發(fā)展過程中得益于其高度視線的優(yōu)勢,不斷完善空間增強防御系統(tǒng)和攻擊防御范圍。我國碉樓分布較廣,主要有羌族、藏族、漢族等多民族傳統(tǒng)建筑中,重慶地區(qū)的碉樓主要是居住防一體化考慮的,周圍有配套居住使用的院落以及輔助用房,來滿足居住的需求,“敵人”來襲則可躲避在碉樓中,防御外敵,碉樓內可滿足長時間的生活需求。
碉樓最先原始形態(tài)為依山就勢,壘砌石材,形成可以居住的具有一定防御性的住處,防御野獸等襲擊。西漢末年及東漢時期,重慶地區(qū)地主修建莊園,并修建防御性高塔建筑(稱“望樓”)。漢代以后,因戰(zhàn)事民變等因素,借助地形依山就勢建造碉樓形成普遍,清嘉慶年間,朝廷為鎮(zhèn)壓白蓮教農民起義,鼓勵百姓出資自建碉樓,清末民初,社會動蕩,各地聚集規(guī)模不同的土匪幫派,百姓受到威脅,各家各戶自建碉樓,抵抗土匪。
吳家河嘴碉樓位于規(guī)模浩大的吳家莊園內,由于幾十年自然損壞和人為拆除損毀,吳家莊園殘缺不齊,面目全非,在現場已經無法準確判斷出原有莊園布局和規(guī)模。從遺留建筑來看,大致可看出莊園是一座不對稱的建筑群,除碉樓外,莊園還保留有5 座建筑,1 座帶挑廊的土木結構建筑,1 處天井,幾壁殘墻。碉樓位于宅院右后方,連接正方與右?guī)?。為土瓦結構,共五層,建筑面積346.5m2,屋頂為四坡頂,蓋小青瓦,碉樓進深為6.6米,面闊10.5m。第二層和第三層四周廊檐已撤除,第四層和第五層保留較好,南面開二扇小木窗,西面一扇小木窗,每扇窗下方為圓形徽雕柱,西面和南面都用直角三角形木架支撐檐梁,三角形上有不同形狀的徽雕圖案,底樓墻體為條石砌成,從一樓至二樓為14 級石臺階,臺階寬1.1m,二樓砌石門高2.1m,寬1.1m。莊園大門前有7步石階,大門為雙開門,兩側有隔扇。
碉樓平面為矩形,分為兩開間,距離大門入口墻壁0.98m處,有一厚度0.4m堅實夯土墻,仔細觀察夯土墻正對大門低處,有一極不顯眼的射擊孔,如果土匪闖入,從夯土墻暗處迎面射來的子彈,將會給進犯者猝不及防的打擊,這種防御考慮得比較嚴密。整個建筑主要由石材、夯土、木材構成,從下往上分別是石、夯土、木,從防御角度來說,符合防御的要求,越往下越堅實開窗少,以便抵抗土匪襲擊,往上越開窗多,開敞空間大,以便于生活。石材共10層,作為建筑的底層圍護結構,出于防御的需求,碉樓建筑僅有一個正門,為石材砌筑的大門,整個碉樓建筑墻體為夯土墻,從下往上有一定的收分。碉樓建筑共五層,一層出于防御,一般放置雜物,二、三層為居住,四層儲物,五層為閣樓。
碉樓內部結構完整,木樓輻、木樓板雖被油煙熏成黑色,但還十分堅固。碉樓每層設有活動蓋板,平時開啟,土匪入侵時蓋下可延長抵御時間。碉樓每層四個方向均有內大外小,呈漏斗形狀的石質射擊孔。窗戶是防御系數較低的構建,在碉樓中,采用了雙扇石板窗,石板寬約0.7m,高約1m,厚為0.8m,用石板作為窗扇,平時開啟,防御時關上可以有效抵擋外來的射擊。
碉樓頂層內部凈空高達5m,梁架完整,頂層本有一層閣樓,開有老虎窗,后來閣樓被拆除,整個碉樓采用穿斗式的結構體系。吳家河嘴碉樓外墻重檐和彩繪撐拱很有特色,為碉樓外觀增色不少。碉樓除了頂部四坡面屋頂和屋檐外,在第三層四周加了一道腰檐,頂層屋檐和三層腰檐下均用直角三角形木架支撐檐檁,三角形木板上做有雕花裝飾。碉樓頂層南北面每扇窗戶下方都有一座圓形雕花柱,柱面作窗戶的挑臺面板。
楊氏莊園共4座建筑,3座為居住建筑,呈現“凹”字形布局,碉樓建筑位于整個莊園的西南角。東邊房屋面闊三間,高4層,夯土墻結構,為防止土匪盜賊,建筑后墻厚度達1.2m。北邊被改為學校的建筑,面闊7間,地勢前低后高。房屋各層窗楣作西式風格裝飾,圖案為花鳥魚蟲之類的淺浮雕和水墨繪畫,室內天花做各種浮雕和彩繪。
楊氏莊園地形復雜,山高林密,為防止匪患,莊園不僅建有高大的碉樓,莊園內其他建筑墻體也做得十分堅實,墻體采用泡砂石灰粉、泥土、石灰、糯米漿為材料,混合均勻后用木夾板做模,每10cm 為一層,逐層夯筑密實,為增強墻體結構,墻體間采用樹枝穿插其中,使房屋墻體堅固夯實。
碉樓位于莊園西南角,高6層,僅靠山體建造,單檐歇山頂,下部用條石作為墻基,上部為0.5m厚的夯土墻。碉樓四面開長條形采光窗,射擊孔呈喇叭狀,用條石鑿打成型嵌入墻體。碉樓頂部設一座外挑陽臺,陽臺廊道有4 根立柱,形成3 個拱形頂。碉樓四周挖有深溝,蓄水圍護,上建有石拱橋,現水溝、石拱橋均已消失。楊氏莊園碉樓群均就地取材,結合當地地形地貌,采用穿斗式結構體系。
碉樓建筑一般依山就勢,建造在地形較高的地方,利用周邊險峻的環(huán)境,形成易守難攻的局面,各家各戶碉樓建造較為分散,以防攻擊受到影響,可互相通信,布局分布可覆蓋周邊整個居住范圍,防御時可與周邊碉樓建立完整的防御體系,整體防御性較高。
巴渝碉樓整體呈現院落形制的布局方式,呈封閉狀態(tài),具有一定安全感,增強了防御性,院落形制的布局方式,四面共同形成無死角的視線。碉樓建筑的防御性還體現在空間形式、建造方式和材料上,整體建筑呈下大上小的收分形式,增強了建筑的穩(wěn)定性,空間上下層主要以儲存、廚房等輔助功能為主,整體開窗較小,上層則為主要的居住,開窗較為開放,有些建筑還會出現閣樓或挑廊等。從材料上看,碉樓下部多為磚石,入口為石材門柱,堅固的材料加強了碉樓的防御性,而上部則主要為木構架建筑,增加了居住的舒適性,防御性降低。碉樓建筑外表面多用夯土包裹,以防火攻,受到重慶多雨氣候的影響,碉樓多為斜山或懸山屋頂,有時為了裝飾或居住舒適性,會增加外廊或腰檐。
碉樓建筑發(fā)展過程中逐漸與居住融合,但在居住舒適度和防御性上形成矛盾。碉樓主要功能為防御,必定居住上會使用不便,有限的空間和生活的需求使得碉樓很難完全承擔居住生活的全部要求,防御性要求下的封閉性與居住要求下的通透性具有一定矛盾,碉樓建筑在修建時仍需要一定的配套建筑。另一方面,在防御外敵來襲時,碉樓的封閉性很難與外界取得溝通,難以得到足夠的補給。
本文通過對重慶部分地區(qū)碉樓走訪和調研測繪,通過對其碉樓的形制、材料、建造方式以及特征進行分析研究,基于建構視野下,采用對比的方式研究,總結對比了重慶地區(qū)碉樓建筑的布局,單體特點以及局限性,從傳統(tǒng)鄉(xiāng)土建筑的角度,挖掘傳統(tǒng)建筑的價值。通過材料、建造技術和細部處理方面的研究,著重思考這一特殊形制的鄉(xiāng)土建筑背后的建構邏輯及建造體系,對傳統(tǒng)鄉(xiāng)土建筑的語匯進行整理對比,結合地域文化為創(chuàng)造現代地域性建筑做出參考,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