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芳
翻開唐宋詩詞,人們對桃花、杏花、梨花的贊美比比皆是?!叭嗣娌恢翁幦?,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桃花爛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為”,多到不勝枚舉;描摹杏花的詩句也不少:“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滿階芳草綠,一片杏花香”;書寫梨花的詩詞更多,“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雨打梨花深閉門”“海棠未雨,梨花先雪”。更有“桃花花你就紅來杏花花你就白”的民歌吟唱,以及“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典故調(diào)侃。同樣是早春時節(jié)開花的樹木,司空見慣的蘋果的花,卻鮮有人關注。
一
若沒有見過蘋果花,城里人可以趁著春色去看海棠,特別是西府海棠,同為薔薇科蘋果屬,是為近親,其花頗具神形皆似的特點。但海棠果子基本不能食用,以觀賞為主。而蘋果與桃樹、杏樹、梨樹一樣,在次第花開的盛宴之后,帶給人們的是碩果累累。蘋果營養(yǎng)價值高,富含礦物質(zhì)和維生素,含鈣豐富,因營養(yǎng)成分可溶性大,易被人體吸收,有“活水”之稱。
從觀賞的角度來講,蘋果花要比海棠遜色很多。首先是顏色差一些,略淡無味,無桃花之絢麗,無杏花之嬌媚,無梨花之高潔,不被人注意也在情理之中。二則是花期短一些,僅有一周多點,若加上溫度高一些花期就會更短。三則是花簇散一些,因為蘋果樹為了擴大受光面積、易于整理收摘,經(jīng)過修剪而導致樹冠形狀低伏且花簇分散,不夠唯美。偶有尊者將蘋果花誤以為是海棠的話,就好似我們?nèi)杖粘园酌妫芏嗳瞬]有見過冬小麥的真容,春日見到,被稱做“韭菜”者不乏其人。
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只在乎一件事的結果,而忽略事件的開端和過程。而對于蘋果依然如此,只在意果實鮮美與否,而忽略其花之姿容。但對于那些以種植蘋果為業(yè)的人,早春時節(jié),蘋果的花是開得稀還是稠,坐果是多還是少,預示著一年的收成。他們不能不緊張地盯著,而非賞心悅目地看著,心里盤算著下一步該如何做,應當如何補救?
山西晉南一帶,古來便以農(nóng)耕為主,小麥、棉花為主,其余豆類、谷物為輔。到20 世紀80年代,村民為提高收入開始擴大果林種植面積。示范效應帶來的是果林種植的規(guī)?;袌鲂纬闪艘源?、鄉(xiāng)、縣為片區(qū)的特色化。蘋果、桃、梨、柿子、冬棗、石榴、核桃等經(jīng)濟林木遍地開花,逐漸取代了小麥、棉花、玉米等農(nóng)作物,成為農(nóng)民增加收入、發(fā)家致富、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徑。
運城全市水果種植面積達350萬畝,其中蘋果種植面積250萬畝。水果面積和產(chǎn)量均居全國地級市之首,出口三四十個國家和地區(qū),年出口量在12萬噸以上。而我的家鄉(xiāng)運城臨猗,被稱為蘋果之鄉(xiāng),是山西蘋果主要產(chǎn)區(qū),蘋果面積和產(chǎn)量均占全省七成以上。因所處緯度適宜,是世界公認的蘋果“黃金生產(chǎn)帶”。 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又以黃河水澆灌,因而蘋果個大、色艷、汁多、味美。當然,除了這些天然原因,田間技術和管理也尤為重要。
二
蘋果品種眾多,早熟的有金冠、花牛、花冠、喬納金、美八與嘎啦,晚熟的有國光、紅星、秦冠、紅富士,種植面積最大、產(chǎn)量最多的要數(shù)紅富士。紅富士屬晚熟脆蘋果,水大汁多甜度高,遍體通紅果肉密,比其他果種都要甜美和清脆,易于長時間儲存和運輸。紅富士在國慶節(jié)后陸續(xù)開始成熟,到11月霜降后基本采摘完成,于是消費者便有了七八個月甚至更長的享受紅富士蘋果美味的歷程。
一般情況下,蘋果栽種四五年以上才開始大量產(chǎn)果,經(jīng)營打理到位的話,正常樹齡應該在15年以上。等入了臘月葉子落盡,就要開始修剪樹枝,這是個技術活。修剪得好不好,直接影響來年收成。技術不好或者人手少的,可以雇人去干。如今,在農(nóng)村,比如種地、收割、疏花、疏果、套袋、采摘等搶時間的體力活,都需要雇機器或人力來完成。若自己懂技術,還是自己動手省錢省事而且放心。
現(xiàn)在種植的蘋果樹經(jīng)過矮化處理,樹身一般不會太高,但樹冠形狀較大,對日照和通風的要求標準也就比較高。因此,除了行間距、株間距在栽植時就已經(jīng)定型外,需要通過人工修剪給樹杈之間留下適當距離,需要通過拉枝來擴冠穩(wěn)果、改善光照。間距、枝條太疏會影響畝產(chǎn)量,太密會影響蘋果品質(zhì)。疏密有致,枝條勻稱,高低錯落,一棵樹才算是管理得當。在這方面,真正是行家瞅一瞅就知有沒有,好把式在田間地頭一眼,就能從樹形上看出個七七八八。
每年開春,土地復蘇,蘋果樹開始萌芽。到清明前后,蘋果區(qū)別不同品種、由南向北次第開花。蘋果花每個花序開花大約5~7朵,多為5朵,中心的花先開,四周的花后開,一般來講中心花質(zhì)量最高,座果穩(wěn),果實大。疏花、疏果的時候一般肯定會把中心花、中心果留下來,再在四周的花、果中有選擇地留下一兩個。蘋果花苞暈著一圈胭脂紅,像舉著一個個粉拳頭。待中心花開五瓣的時候,白里透紅,傲嬌的像公主一般,周邊的花苞就像侍女一樣眾星拱月般地捧著。及至全開,沒有了粉紅的妖艷,白白的盛滿了一樹又一樹的芬芳,引逗得蜂蝶翻飛、穿梭起舞。只是此時的蘋果樹葉已經(jīng)長開了,掩住了蘋果花開的艷麗,叫人又想起桃杏的熱鬧來。
桃花和杏花在此之前,已然開放,山桃花和早熟的桃花紅艷艷的,一樹便是一道風景。杏樹在房舍之間的多,老院子里一株黑魆魆的老杏樹,一年中難得的有幾日朝氣蓬勃,在春雨中,鮮艷招搖。莫名讓人想起那句“一枝紅杏出墻來”。梨花亦伴著清明的雨水而開,恰似那句“梨花一枝春帶雨?!?/p>
初春,不光有春光無限,還有乍暖還寒的霜凍、冷雨和寒流。蘋果花開時最怕霜凍,花敗了事小,無果才事大。為了防止樹木凍傷,人們在果樹叢中點起了煙,弄煙霧除霜,減少霜凍對花朵的傷害。就算一個村子的果樹,因地勢、風向、花開的程度等,結果也會大不相同。
按理說,花開得稠是好事。原則上,花多了,果自然就多。但花多、果多對農(nóng)業(yè)種植的目的來說就不一定是好事了。這便就需要疏花、疏果。疏花、疏果需要心腸硬一點,不然到果熟季節(jié)別人收獲的是又大又圓色澤又好的果,而你收獲的可能就是一堆猴蛋蛋?!邦佒狄材墚旓埑浴保哺拍芡?,不僅需要口感酸甜適度,而且果面光潔、無疤無痕、色澤艷麗、端莊勻稱、質(zhì)感豐富都會被賣家與買家高看一眼、厚愛一分。
如同人的顏值需護理補水、飲食睡眠、美容化妝等,長成一顆完美無瑕、人見人愛的蘋果,也需要精細打理,傾注心血。澆水、施肥、除草、修剪是基礎,還要提防蟲害。早在冬季,就要在果樹主干一米以下,刷上白灰,防止開春后,蟲子從土壤中蘇醒,沿著主干爬上枝葉,危禍果實。
在果子只有鴿子蛋一般大,就要完成優(yōu)勝劣汰。留下的果子每一個都寄托了主家無限的期待。在果子外邊套上一層薄的塑料袋,主要是為防止蟲子或者鳥雀的侵擾。也有效隔絕了農(nóng)藥。等長到小孩拳頭大小,果子被再次“臨幸”,套上一層牛皮紙袋。這個厚袋子遮光,目的很明確,就是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蘋果的色澤是均勻的,不會太綠,也不會太紅。如此嚴加保護,真有種吾家有女初長成的感覺,“十五坐幽閨,四鄰不相識?!?/p>
三
麥黃時分,杏兒熟透,人們開始趕趟般地仰頭去品嘗或甜或酸、甜里帶酸的麥黃杏;仲夏時節(jié),各種桃子也陸續(xù)熟了,好像是一夜之間,村子里滿街滿巷都是桃子甜膩膩的味道;而即使是早熟的蘋果也還在半清半紅之間徘徊,要成為一顆完美的果子,絕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那些被裹了兩層膜的果子,有了待價而沽的資本,因為成本也高。
過了國慶,各種瓜果蜂擁而至。套了紙袋的蘋果也接近成熟,個頭基本定型,但顏色還是一張白紙。及至一場雨后,陽光充足的時候,紙袋被一個個撕開,露出真容的果子,拼命地仰著頭與陽光對視,在陽光與雨水的蒸騰中慢慢羞紅了臉。但樹下方和被葉子遮住的果子,就只能哀嘆不已。而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人們在樹下鋪上反光膜,讓枝葉縫隙間透過來的或斜射過來的陽光,反射到一個個渴望恩澤的果子上。
接下來的一個月,是果子鉚足了勁增添顏色、提升甜度的最佳時機。如同麥子在成熟期,最怕刮風下雨一樣,蘋果在成熟期,最怕冰雹等惡劣天氣,最喜歡“太陽當空照”的麗日。此時,風是不懼的,樹葉在秋風中,漸次枯萎,果子高傲地掛在枝頭,臉兒一點點變成粉紅、大紅,從一半紅變得通身紅。
那層從幼年就套上的塑料袋,保護這些脆弱的生命,不被塵土侵襲,不畏農(nóng)藥殘余。還有一點,就是在運輸儲存中,減少水分流失,便于長時間保存。
有句諺語:麥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蘋果也是如此,在生長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少落果、次果,只能以一斤四五毛的價格賣給果汁廠做原料。在運城當?shù)?,有十幾家果汁企業(yè),年產(chǎn)蘋果濃縮汁30萬噸,年消化蘋果180萬噸,年出口量15萬噸以上。
為了保證好果率,在采摘階段,更加需要謹慎小心。人手不夠時就要雇一些人手幫忙,像極了前些年從南向北幫工的“麥客”。運城籍作家韓振遠的散文《蘋果與女人》,就是書寫在豐收的蘋果園里發(fā)生的故事。2004年,此文獲得我國散文隨筆創(chuàng)作最高獎項——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
在運城當?shù)?,因種蘋果發(fā)家致富的不在少數(shù),因此,古老的小麥產(chǎn)區(qū),成為蘋果之鄉(xiāng)。幾乎家家戶戶有果樹,蘋果之外,桃樹、梨樹、棗樹、柿樹也不少,生態(tài)環(huán)境也隨之好轉,過去難以得見的鳥雀、兔子、刺猬、穿山甲等小動物開始出現(xiàn),曾經(jīng)的黃土塬也有了山林野趣的光景。
四
蘋果原產(chǎn)歐洲中部、東南部,中亞、西亞和中國的新疆。公元前,羅馬人就開始栽培,嫁接繁殖。18世紀雜交選育成功,逐步推廣栽培。美洲大陸被發(fā)現(xiàn)后,蘋果傳入美洲,培育了不少新品種。1871年,美國人約翰?倪維思將蘋果引入煙臺,開創(chuàng)了中國蘋果栽培的新紀元。
其實,蘋果在中國古已有之,相傳夏禹所吃“紫柰”,就是蘋果。準確地說,是蘋果的一種,通稱“柰子”;亦稱花紅、沙果。晉代蘋果種植技術已相當高了,至明代,不但有“夏熟”的“素萘、朱柰、綠柰”,而且“涼州有冬柰,冬熟,子帶碧色”。宋人有詩云:虞翻宅里起秋風,翠葉玲瓏剪未工。錯認如花枝上艷,不知莢子綴猩紅。明代有首《柰樹》:樹下陰如屋,香枝匝地垂。吾儕攜酒處,爾柰放花時。
花紅在古代還被稱為林檎,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言:“林檎,即柰之小而圓者?!被蛞阅媳碑a(chǎn)地不同而分,產(chǎn)于南方者稱花紅,產(chǎn)于北方者叫蘋果。如清?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所說:“南產(chǎn)實小,名林檎,一名花紅。北產(chǎn)實大,名頻婆,俗呼蘋果?!蹦且矐四蔷洹伴偕茨蟿t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如今在新疆一帶就有成片的野生花紅,沒有經(jīng)過馴化。即便在山西的一些山區(qū),也能遇到如屋如蓋的花紅樹,花開無異,果實卻大相徑庭。
幼年,姥爺家的庭院中有一棵高大的沙果樹,葉子稠密,樹冠如蓋,長在院子中央,甚是招搖。上工回來,姥爺就會侍弄樹木,嫁接、剪枝、除蟲……跟在他身后忙碌,是我童年最樂意做的事。而沙果的種植相對隨性,不必剪枝疏果,僅靠雨水澆灌,就可以枝繁葉茂。到八九月份,誘人的沙果就掛滿枝頭。有點像山楂的生長方式,沙果也是一嘟嚕一嘟嚕的,表面光潔不會藏污納垢,咬一口酸中帶甜,綿軟帶沙……可惜,時過境遷,那個花園般的庭院已不復存在。
五一小長假,去長治沁源靈空山,途經(jīng)一山洼處,路近旁一株巨大的花紅樹,樹高四丈,樹冠如宇,孑然獨立,花開如瀑,蔚為壯觀。接近正午,陽光透過樹杈,美得無與倫比。我卻潸然淚下,沒來由地,想起了故鄉(xiāng)的蘋果,想起了無邊無涯的蘋果地。
己亥年冬,父親周年忌日,故鄉(xiāng)的蘋果已采摘收藏。徒剩下稀稀拉拉的葉子,和失去了靈魂的枝條。爬上一道長坡,崖上種的全是蘋果,不必刻意去找,過兩三個地壟,從兩行蘋果樹中間走進去,不長的一段距離,無花可看,無果可嘗,無心可思,唯有冰涼的淚,那孤零零的土堆下,是父親的安眠之所。目之所及,是蕭瑟的風,干枯的枝丫,還有枯萎的草……
春華秋實,寒來暑往,亙古不變。而我卻在每一個花開如瀑的季節(jié),一次次想到家鄉(xiāng)的蘋果,以及平淡無奇的蘋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