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皓
摘 要:大禹在淮河流域治水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存,其豐功偉績?yōu)楹笫浪瞥?。安徽省有幾千年的歷史,大禹在淮河流域劈山導淮,其中禹娶女嬌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如涂山、啟母石、禹會村、禹墟、金王廟遺址等,這些文化遺產對大禹文化的傳承和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起重要作用。
關鍵詞:大禹文化;涂山;禹會村;禹王宮
大禹治水的傳說古為流傳。大禹治水13年之久,南北各地皆有大禹文化遺存,大禹文化在皖地境內是一個標志性的里程碑。大禹文化由大禹所創(chuàng)造,涵蓋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二者都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品德和崇高精神的體現。在中華大地上,淮河流域也是文明起源較早的地域之一。安徽在淮河流域占據重要的地理位置,地勢多樣且跨長江、淮河等水系,大禹事跡眾多。探討皖地禹跡及文化遺存,有助于進一步研究禹文化,為中華文化增光添彩,進而弘揚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文化精神。
1 皖地禹跡遺存
《孟子》云:“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食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薄渡袝び碡暋份d,大禹治水到淮河流域“海岱及淮惟徐州……浮于淮、泗,達于河;淮海惟揚州……達于淮、泗……導淮自桐柏”。孟子稱“排淮泗”,《禹貢》稱“導淮”,可見都是肯定大禹在淮河流域治水確有其事。大禹治水在當時幾乎遍及九州,而淮河流域內水患無論在當時還是當今社會都是不容小覷的。大禹在此地治水造福了百姓,并留下了禹開山導淮、禹會諸侯于涂山、禹為民除害于涂山、禹娶涂山氏女等歷史文化遺存。
1.1 蚌埠涂山
大禹一生與涂山的緣分頗深,傳說這里是他會諸侯娶涂山所在。此事跡在當地被人們贊不絕口,歷史文獻與民眾口述史相差無幾,相互佐證,證明安徽懷遠縣的涂山即大禹治水的重要地區(qū)。涂山不如華山陡峭宏偉,卻是淮河流域內的一座高峰,淮河在其帶領下流淌。這條歷史上多災難的淮河成就了大禹的豐功偉績?!渡袝ひ骛ⅰ吩朴恚骸叭⒂谕可健┗亩韧凉?。”因與水患做持久斗爭,大禹與涂山氏女大婚后四天就外出治水,無暇顧及妻小。柳宗元在《涂山銘》中頌揚了大禹于涂山治水平天下的豐功偉績。也正因禹會諸侯于涂山,確立了華夏大一統(tǒng)的政局,為其后代治理夏朝也奠定了基礎,所以涂山被視為夏朝誕生的搖籃。
涂山歷史地位之重,引來漢唐后世以來的爭論。自唐代以來便有了“涂山四說”,但蚌埠涂山的古文獻記載是最早的,《漢書·地理志》所載九江郡(治所在壽春,今蚌埠一帶)有當涂縣即面對涂山,后來歷史變遷當涂縣才改名為懷遠縣。再者蚌埠周邊發(fā)現了眾多禹墟等龍山文化遺存,顯然此地當時已有部落聚族而居。歷史文獻加上地下文化遺存將涂山禹跡真實性印證出來。涂山腳下的人民對神禹的感念、祭奠從未中止過。禹王廟會的祭祀活動始終是人山人海,而紀念大禹治水功德的禮儀、民間表演和節(jié)日亦是涂山腳下獨特的人文景觀。涂山位置的確定,使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的歷史山河輪廓清晰起來,也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文化發(fā)展的多元性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一元論,淮河對于中華文化的起源發(fā)展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1.2 涂山絕頂之禹王宮
涂山千古臨淮水,禹殿嵯峨天際留。漢代始建的禹廟亦稱禹王宮或為“有夏皇祖之廟”位于涂山之巔。唐代袁思邈曾云:“漢高祖過涂山,建禹廟以鎮(zhèn)涂山?!比绻搜约凑?,則此廟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禹廟面積不大,據宋《太平寰宇記》載:“濠州鐘離郡涂山有禹廟,在州西九十六里涂山頂?!敝钡矫鞒履觊g,前后殿內煥然翻新,大門、桓墻莊嚴整齊,鐘鼓樓巍然而立,規(guī)模宏大。(明正德十年《重修禹廟碑記》)禹廟約占地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筑分東、中、西三條軸線,有五進九院十殿,尚存20余屋舍。三進為禹王殿,琉璃璧瓦,莊嚴肅穆,有大禹雕像,左右為皋陶伯益。禹王宮雄踞涂山之頂是歷代人民緬懷大禹之功績,追念啟母的所在,亦是登高望遠的好地方?,F已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保護文物,省級旅游景點。
除此之外,國內有禹廟處甚多,各地禹廟是在夏禹文化廣為傳播的大背景下興起的。經過史料研究,禹廟于秦漢興,唐宋之際盛行,明清時期廣遍。禹廟的興起,民間的崇敬固然是其基礎,但統(tǒng)治者的重視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唐、宋時期,禹廟祭祀被納入國家祭祀,各地禹廟與之俱增,至明清時期多則不勝列舉。立廟祭祀列為國祭可追溯到北魏時期。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詔,“祀唐堯于平陽,虞舜于廣寧,夏禹于安邑”。隋承北魏制,唐初不行。唐宋時的禹廟逐漸城鎮(zhèn)化、市民化,明清時期對歷代禹王宮推行了一系列保護措施,禮祭尤為重要。如康熙帝“祝文書御名,行三跪九拜禮”。明清兩代君王的政策作為表率,有利于各地禹廟的保護和保存。
2 祭祀禮儀遺存——禹會村遺址
蚌埠禹會村遺址規(guī)模宏大,經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將其時間限定于3500BC~1500BC期間,這正處于龍山文化晚期。禹會村其前身為禹墟,坐落于涂山之南,村名早在《漢書》就有記載。禹會遺址的發(fā)現,為淮河流域考古工作注入新力量。目前,禹會村遺址已被定性為大型禮儀性遺址,而且在國內唯此一例。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發(fā)展進程中關鍵時期的關鍵遺址,或可還原我國遠古時期從聚落時代走向國家的歷史面貌,還將可能成為中華古國的文明坐標。①禹墟于2013年被列為安徽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禹生活的年代處于龍山文化晚期,恰好是古代王朝形成的關鍵期。禹會遺址的發(fā)掘對考證涂山地望和大禹傳說事件以及研究夏朝前期歷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明且意義重大?!坝頃睘橄耐醭⒌於ɑA、宣示了夷夏聯盟戰(zhàn)略的勝利、體現了大禹德治法治兼顧執(zhí)政理念的成功?!坝頃敝皶宋幕睘楹蟠弁跛Х隆⒊删汀坝癫蔽幕妮x煌、繼往開來推進了祭祀文化發(fā)展、顯示了“貢賦文化”的成熟亦成為彰顯“鼎文化”的舞臺。與此同時,對研究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及發(fā)展有重要意義。遺址中有人類堆造祭祀臺基、人工挖掘掩埋器物等歷史痕跡,蘊含信息量巨大,是一個鼓舞人心的發(fā)現。此文化遺存是公元兩千年前后淮河流域內的龍山文化的傳播與勢力擴張的有效見證。
3 學習大禹精神和保護大禹文化
大禹在治水平洪的卓越功績中體現出的偉大精神,對后世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大禹帶領人民戰(zhàn)勝了滔滔洪水,其中蘊含的治水思想和精神是一筆珍貴的遺產。洪水面前,就鯀治水失敗的教訓,將填堵變疏通的治水思想,反映了大禹帶領人民克服困難治水的才智。大禹治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體現了其為民奮斗的崇高精神。大禹積極組織人民抗洪,堅持不懈,信念堅定,更值得贊揚。面對洪災,他艱苦奮斗,公而忘私,仁德愛民的精神,當然值得重視。
大禹是上古治水英雄,使氏族部落大一統(tǒng),開創(chuàng)夏代文明??鬃淤澝来笥淼墓冢抉R遷對大禹治水亦是深信不疑。經歷了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洗禮,大禹可歌可泣的精神已融入中華民族的生活中,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安徽大禹文化底蘊深厚,在大禹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禹文化傳承中做出了突出貢獻,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應該保護好我國的文化遺產,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陳化鋼,陳涵林.禹會村與大禹治水[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3):83-86.
[2]賈兵強.大禹治水精神及其現實意義[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4):28-31.
[3]王吉懷.“大禹治水”之“禹會諸侯”考[J].蚌埠學院學報,2012(1):108-115.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蚌埠市博物館.蚌埠禹會村[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