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春
摘要 當前美國的孔子學院正面臨歪曲的輿論環(huán)境,輿論將孔院與中國的“軟實力”掛鉤,把孔院視為中國海外宣傳工具,批評其試圖干涉美國民主制度和自由表達。面對無端指責,直面回擊是說清事實真相的一個渠道,而剖析孔院面對的法律問題,并從修改《孔子學院協(xié)議》、尋求法律豁免、合規(guī)孔院中方人員的簽證、加強對孔院中方人員的美國法律培訓等方面進行法律應對,是尋求在美孔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美國 孔子學院 輿論環(huán)境 法律應對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經(jīng)費項目“跨文化交際理論規(guī)范構建研究”(18YJA740017)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 .cnki.1009-0592.2020.01.356
孔子學院(以下簡稱“孔院”)走過了15年的發(fā)展歷程,作為新時代一種新型的語言教學和文化交流平臺,孔院正在全球范圍內(nèi)穩(wěn)步有序發(fā)展??陀^地看,國別不同,地區(qū)不同,孔院面對的機遇與挑戰(zhàn)各不一樣。美國作為孔院最多的國家,頂峰時期曾占到中國在全球孔院和課堂近四成。近幾年來受不實輿論的影響,在美孔院的發(fā)展在數(shù)量和規(guī)模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孔院數(shù)量略有所減少。
在美孔院協(xié)議一般都涵蓋5個業(yè)務范圍,即:教授漢語、培訓漢語教師、組織漢語水平測試(HSK)、提供有關中國文化和教育的信息和咨詢服務、進行語言和文化交流活動。這5大模塊在孔院的運營過程中又可進一步歸納為漢語教學和教師職業(yè)發(fā)展、文化與藝術交流、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公共關系與拓展等4個模塊的業(yè)務領域。拋開政治偏見和意識形態(tài),在美孔院遵照協(xié)議,遵守法律和學校規(guī)章,為美國的漢語教學提供務實有效的服務。
然而,美方輿論媒體懷疑孔院,把孔院曲解為中國政府的機構代理人,認為孔院從事文化滲透工作,認為孔院視不講“真實”的中國,只講“正確版”的中國,認為孔院助長中國在海外的軟實力,各種有失公允的輿論應聲而起,并指控孔院為中國政府的宣傳工具以及中國對美國施加影響的工具。針對不實輿論及其可能的影響,本文擬從法律角度闡釋應對策略。
(一)輿情走向
自2004年美國第一家孔院成立以來,雖然曾發(fā)生過2009年洛杉磯哈崗學區(qū)的“孔子課堂風波”、2012年美國孔院的“簽證風波”等事件,但在所謂新聞自由的美國社會,這尚沒有造成大的負面輿論沖擊。但近兩年,受中美貿(mào)易戰(zhàn)的影響,針對孔院的不實言論開始抬頭,掀起對孔院審查的風波。如2014年美國大學教授委員會(AAUP)的報告《論與外國政府的伙伴關系:以孔子學院為例》對孔院限制學術自由的煽動,2017年美國NAS的報告《外包給中國:孔子學院與美國高等教育的軟實力》要求對孔院的審查,以及2018年美國個別國會代表和參議員要求其所在的州關閉孔院的信件風波,美國孔院被一步步地遭到輿論綁架,負面輿情構成當下對美國孔院的一股潮流。
(二)負面輿情的指向
1.孔子學院被指控為中國軟實力的工具?!败泴嵙Α保垂鸫髮W約瑟夫·奈(Joseph Nye)教授的定義,是指“一種通過吸引而不是強迫或支付來得到你想要的東西的能力”,即為一種感染或吸引的能力,而非強迫的能力(或硬實力)。把在美孔院描述為軟實力的工具,有人在2007年就曾有此用心。但以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播為媒介的軟實力原本沒有理由反對,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學院、德國的歌德學院、英國的文化委員會,都走在中國海外孔院的前面,它們沒有因為“軟實力”而遭受任何非議;美國借助官方的“和平隊”及各類民間基金會等多種形式在世界范圍內(nèi)竭力弘揚“美式英語”的做法就更不用說了。但“軟實力”一旦與孔院掛上鉤,就成為輿論攻擊的標簽,批評孔院企圖通過引導學生了解中國過去輝煌歷史來理解和接受當代中國,軟實力的標簽使孔院成為美國社會有些人防范的對象。
2.孔院被指控為違反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鬃訉W院被認為會危及學術自由,最直截了當?shù)睦碛墒强自航ㄔ诖髮W校園里,這種無中生有的指控已成為最常用的一種攻擊手法。攻擊者們擔心孔院審查教材內(nèi)容和限制教員對中國題材的研究。例如,AAUP的報告批評說“孔院作為中國政府的長臂,忽視學術自由,大學許可漢辦對孔院學術活動的控制是與學術自由的原則相悖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從AAUP官網(wǎng)上所有指控孔院影響學術自由的文章來看,沒有一篇能給出干涉學術自由的詳實證據(jù)。諸如NAS對孔院限制學術自由的批評,只是在AAUP報告的基礎之上做的吹毛求疵解釋,不過是歪曲觀點的再次重復,所謂的“孔院就像是學術自由的汪洋里一座座反自由主義的島嶼”的罔顧事實的批評,無非是在“羅織罪狀”后的一種構陷,值得人們反思。
3.孔院被指缺乏透明度。透明原則可謂是美國不受外來行為人操縱的法寶。但輿論對孔院缺乏透明度的抹黑,實在沒有說服力的理由。例如:
第一,孔院具有中國政府的背景,孔院的運營受中國政府的指導,美國人擔心孔院是中國政府在海外的宣傳平臺,為此有人就說孔院表面親切,但免不了會打壓校園內(nèi)冒犯中國政府的事件。更為荒唐的是,孔院教師傳授優(yōu)秀中國文化,反對分裂臺灣、西藏等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言論也被指控為違背透明度原則,芝加哥大學人類學某教授所謂的孔院教師被禁止討論人權和其他敏感問題屬于這種透明度原則,2014年AAUP所謂孔院若不能公開透則應關閉的言論也一樣,2017年NAS鼓動關閉孔院報告的錯誤觀點也如此。凡此種種,莫過于把透明度變成攻擊孔院的靶子,其中傷之意不言而喻。
第二,孔院的教材、資金等不公開??陀^地說,以前在要求提供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個別孔院因為拖延,結果被某些機構借機發(fā)揮,借題炒作,給孔院貼上了不透明的第二個標簽。胡佛機構的報告便是如此。例如,該該機構報告稱,智庫要和大學進行常規(guī)性合作,以促進孔院的透明度。
第三,協(xié)議不公開。有輿論指責,美國大學簽訂的孔院協(xié)議,資金安排,以及人員招聘政策都鮮有公開,像NAS的報告就說,有些美國高校想盡辦法回避審查,取消會議議程,禁止NAS到訪校園,竟然把部分孔院協(xié)議中的保密條款也指責為不透明。協(xié)議原本是合作雙方之間的合意行為,況且現(xiàn)在的孔院協(xié)議都可以在網(wǎng)上查閱,再以不公開透明為借口已是站不住腳的批評了。
總之,對孔院的輿論攻擊形形色色,竟然還有把孔院歪曲為中國政府的機構代理人,他們眼中講述“正確版”的中國的孔院,其實不只是反映了美國意識形態(tài)的差別,更說明了其“政治正確”的選擇。這種冷戰(zhàn)式的思維與美國所倡導的文化多元不符,與孔子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相悖。作為孔院,必須做好面對現(xiàn)實的準備。
(三)警惕輿論的負面影響
輿論操縱社會的意識,影響大眾的意向,負面輿論的影響不可不防,化解當前美國孔院正在經(jīng)歷的輿論風波,應當像當年成功處理針對孔院的“簽證風波”技術性烏龍事件一樣,要通過積極主動地正面發(fā)聲,但同時要警惕輿論的負面影響。
1.孔院面臨的審查增加。對孔院的審查加劇,遠不只是公派人員的簽證,還有對美方承辦孔院大學的財務、孔院協(xié)議、漢辦的出資情況,以及孔院是否限制學術自由等多方面的審查,甚至為了確保其“政治正確”,連孔院使用的課本、教材都要審查。這就不難理解近兩年來上百家的全球媒體發(fā)起了對孔院審查的鬧劇,需要警惕的是,美國輿論對孔院的審查沒有消停的跡象。
2.孔院面臨更大風險。面對現(xiàn)實,不要夸大,但也不要回避。隨著輿論的加緊,在美孔院關停數(shù)量或?qū)⒂兴黾?,這一趨勢自2018年輿論攻擊以來呈上升趨勢。但從所謂的權威機構文章給出的理由來看,其所謂的限制學術自由、缺乏透明度、與中國政府“糾纏一起”、擔心孔院成為中國政府“軟實力”和親中國的宣傳的工具等幾項指控沒有一條理由站得住腳,然而孔院卻遭受污名化的影響。某些州的立法議員罔顧事實,對孔院的運作橫加干預,公然施壓,全然不顧孔院為在美國漢語教學和文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積極貢獻。面對此類現(xiàn)象,除了保持極大的警惕性,還應采取相應的法律措施防止事態(tài)擴大。
對孔院輿論的升級后,針對孔院的立法和司法已加緊,以法律的名義來限制孔院,這合乎美國所謂的政治法律邏輯。目前來看,孔院需要做的是依規(guī)運營,合約規(guī)范。
(一)新規(guī)對孔院設限
2018年8月,限制美國高校接受中國政府資金的《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出臺。法案規(guī)定:限制國防部(1)為孔子學院提供的漢語言教學承擔或耗費資金;或(2)為高等院校設立孔子學院的漢語言課程項目承擔、耗費資金或提供支持。不僅如此,當年極個別美國參議員以孔院的活動“似乎”反映了中國政府觀點的莫須有理由為名,對孔院起疑心,甚至要求修改《高等教育法》,企圖打擊美國高校與孔院的合作,乃至后期有人弄出個《孔子學院法案》就不足為怪了。這些所謂的新規(guī),或許直接或間影響到孔院,但更多的是傷害了美國學生學習漢語的相關利益。
(二)孔院面對的法律責任
從法律意義上說,孔院面臨的聯(lián)邦政府的審查會比以前更多,包括合同內(nèi)容、來自中國資金和實物折算的價值都將在審查范圍內(nèi)。合同內(nèi)容的公開透明將會成為常態(tài)化,對孔院的審查也將是程序化。而且,從相關規(guī)定來看,若孔院不及時提交信息報告,承辦學校還有可能被美國司法部問責。此外,中方外派人員簽證的法律責任也更重,包括簽證類型、簽證教師的工作量要求、簽證類型與從事業(yè)務的相符性,都比以前要求更嚴。
邏輯已經(jīng)清楚,在孔院被視為中國軟實力的思維模式下,在美孔院將可能受到進一步的擠壓。美國少數(shù)民眾對孔院不信任也罷,媒體對孔院的消極評價也罷,學界對孔院的猜忌或關注也罷,或歸根結底地說是政治文化沖突也罷,結合輿情后美國政府的行為走向,從法律技術層面考慮,可能為孔院在美國的發(fā)展提供問題消解的一種途徑。
(一)修改孔子學院協(xié)議
在美孔院遭遇的攻擊如果要從源頭作出回應,就意味著可以修改孔子學院協(xié)議,包括總部簽的《孔子學院協(xié)議》和合作院校之間的《孔院執(zhí)行協(xié)議》。具體而言,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第一,把孔院作為美方高校的組成部分,涉及孔院的課程設置、教材使用、孔院經(jīng)費使用的決定權等孔院教學和運營最終決定權交給孔院所在院校。
第二,對于學術自由、研究自由等此類問題,協(xié)議可以規(guī)定孔院遵循大學既定的教學管理原則和學術自由,不設學術討論禁區(qū),不去禁止,最近修改的《孔子學院協(xié)議》一-般都制定了這一條款。例如,塔夫茨大學孔院協(xié)議、喬治梅森大學孔院協(xié)議就規(guī)定了雙方同意遵守學術自由的原則。
第三,總部派遣的中國教師持相關簽證,作為訪問學者、教師或志愿者接受美方院校的邀請、監(jiān)督。中方派出人員參與孔子學院活動應遵守美國法律和所在大學的政策;孔院美方公民參與孔子學院在中國舉辦的活動時,應遵守中國法律和政策。
第四,涉及爭議的解決,首先雙方應以最大的善意協(xié)商解決,若協(xié)商不成,雙方可以將爭議提交雙方認可的第三方,避免規(guī)定使用中國法律和中國司法管轄,以消除孔院受中國法律干預的猜忌。
第五,涉及協(xié)議的透明公開問題,協(xié)議中不再設置保密協(xié)議,而應至少規(guī)定協(xié)議在美境內(nèi)協(xié)議文本對大眾公開,符合美國信息透明公開的政策法律要求。
(二)尋求法律下的豁免
針對孔子學院的法律規(guī)定,不管是已通過的法律還是在審的法案,大多情況下有例外規(guī)定。這些例外的條款,某種意義上就構成一種法律豁免,在孔院的發(fā)展過程中,運用得好,是可以為孔院取得發(fā)展空間的。例如,2019年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雖然該法的規(guī)定限制了美國國防部為孔子學院舉辦的漢語課程提供資金,因而使開設了漢語旗艦計劃的孔院所在大學面臨二選一的決定,但同時又規(guī)定,設立孔院的大學可以尋求豁免其中國語言旗艦計劃。這些規(guī)定孔院要很好利用。
當然,不排除當下美國政府的行為會影響豁免條款的實施,因為近期孔院有申請豁免而被拒絕的情況,對此要認真研究對待。以西肯塔基大學孔子學院(WKU)為例,因為WKU的豁免申請未獲美國國防部(DOD)的批準,WKU被迫中止了孔院的合作協(xié)議。
(三)按簽證的規(guī)定選派中方人員
按規(guī)定申請簽證,按簽證類從事活動,關系到孔院中方派出人員的入境、居留和業(yè)務開展,其重要性不言自明。2012年因美國國務院上演的那場“技術性烏龍”正是盯住部分孔子學院中方教師持J-l教授簽證卻在中小學授課,所幸當時化解及時。然而,正如當時國內(nèi)媒體所說“風雨還會再來”,美國政府對孔院教師的簽證日漸嚴格,持有Jl-teacher的持證人才可能去中小學執(zhí)行漢語教學,對持有Jl-professor,Jl-visiting scholar都做了嚴格的規(guī)定,而且簽證的規(guī)定在逐年更新,對孔院外派人員的簽證無疑增加變數(shù)。
如果說2012年那場簽證風波對孔院的發(fā)難屬于意識形態(tài)范疇,當下的簽證事項更寧愿從法律方面去對待,以便應對新形勢下孔院面臨往下設孔子課堂和教學點派出教師的新困境。2019年修改的行政令除了對K-12的漢語教師需要持Jl-teacher簽證外,新規(guī)還要求教師崗位是全職的,且每周至少承擔32小時的教學或與教學相關的行政活動,同時還規(guī)定全職交換教師必須是在冊教師,而不是教師助理/助手、代課教師或非擔任教學職位的人員。所有這些規(guī)定,對孔院所在的大學、孔院下屬孔子課堂和教學點、擬派遣的漢語教師都將帶來更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
(四)對孔院外派人員進行美國法律培訓
在美國這樣一個法治的國家,不但需要孔院從法律層面加以應對,還需要孔院的所有外派人員加強法律意識,遵守美國法律,做到防范于未然。
首先,從孔院總部來看,應及時對在美孔院所涉法律問題及時跟蹤分析。在外派人員行前的法律培訓中,要盡可能對涉及孔院的學術自由、言論自由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傳遞給中方人員,以便入境美國后很好地遵守相關規(guī)定,避免日后的工作中陷入法律困境之中,極個別的負面案例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同時,對于已入境的孔院中方人員,如果涉及孔院的法律規(guī)定需要傳達,可以通過孔院總部以郵件的形式發(fā)送,也可以通過所在大學告知而進行傳達,不管以何種形式告知或培訓,總之中方外派人員了解并遵守所在地法律是在孔院工作的組成部分,應從行前開始重視學習。
其次,孔院工作的中方人員需要及時學習了解掌握相關法律和學校規(guī)定,為在孔院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有效保障。以孔院學生的個人信息保護為例,在學生參加HSK考試網(wǎng)上填寫個人信息時,如果學生年齡不到13歲,那么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兒童網(wǎng)上隱私保護法》,該法案要求網(wǎng)絡從業(yè)者要確實告知其網(wǎng)站的隱私權政策;面向13歲以下兒童、或向兒童收集信息之前,必須首先獲得其家長的同意。另外,美國的《學生數(shù)字隱私和家長權利法案》所規(guī)定的學生個人信息保護條款都是孔院教師和志愿者必須學習了解的,只有這樣,才能妥善開展工作,避免法律風險。
孔院在美國的發(fā)展規(guī)模達到今天的程度,展示了漢語國際教育的巨大成就,但規(guī)模之大也引起更多美國人的關注。作為漢語教學和中美文化交流平臺的孔院,應入鄉(xiāng)隨俗,按當?shù)匾?guī)則辦事,方可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由此,加強孔院的法律意識,遵守當?shù)胤梢?guī)則,當為孔院戰(zhàn)略發(fā)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雖然當下美國的輿論對孔院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甚至發(fā)展到以法律的名義束縛孔院的發(fā)展,但必須客觀地看到,孔院對在美國的漢語語言和文化教學交流貢獻巨大,在將來也同樣具有巨大的市場?;仡櫴聦?,2006年布什政府啟動推進“急需”語種后,五角大樓以《國家安全語言計劃》之名,給孔院漢語課程提供資助,然而今天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偏見,有些人對孔院天然地懷疑,甚至少數(shù)政客極端排斥孔院。但只要美國輿論媒體少許回顧一下美國海外“美式英語”的推廣歷史,就不應該借孔院在美國規(guī)模大、直接設在校園為由成為自由主義偏好人士的特別關注,但要說這是中美兩種文化碰撞的自然反應也罷。只要從法律技術層面、從教學管理方面、從文化交流方面做到合規(guī)管理,遵守當?shù)胤珊蛯W校規(guī)定,并對《孔子學院協(xié)議》和《孔子學院章程》作出修改,希望美國輿論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孔院在漢語教學和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如果說2012年孔院的“簽證風波”僅用8天時間就被化解,那么也可以把進入“躊躇期”的美國孔院所面臨挑戰(zhàn)視為是中國文化在“異文化”中的一次震蕩后的調(diào)整,也是理順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交流“碰撞”后的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