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男,李梅娟
(1.哈爾濱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2.聊城大學,山東 聊城 252000)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1]。只有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才能最大限度地團結(jié)、凝聚起全國人民的力量,向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闊步前進。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在他們中間培育愛國主義精神,是文化傳承的需要,更是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需要。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需要有必要的資源,這種資源可以有多方面,諸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等,而紅色文化是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源泉。增進紅色文化認同,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對于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我們認真探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終是激勵我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2]。所謂愛國主義,簡單說來,就是個人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個人與國家之間的依存關系,是我們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我們每個人并不是從出生就有愛國主義精神的,從懵懂無知到形成明確堅定的愛國主義立場,要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培育過程。在這個培育過程中,大學時期的愛國主義精神培育顯得尤為關鍵,因為一方面大學生即將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另一方面這個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定型的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不發(fā)力,就可能導致部分大學生“精神缺鈣”,價值立場跑偏。
重視對大學生的培育,既要強健他們體魄,讓其有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的體力,又要強化他們的專業(yè)教育,讓其有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的專業(yè)知識,但更重要的是應該培育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和家國情懷,讓其明確應該為誰服務。愛國主義精神既蘊含在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蘊含在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優(yōu)秀文化之中,又體現(xiàn)在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中。但是,傳統(tǒng)文化時間較為久遠,大量大學生并沒有更多印象,并且記錄傳統(tǒng)文化的資料浩如煙海,現(xiàn)實中的大學生難以傾注更多時間在里面;大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路走來,參與社會實踐不多,對體現(xiàn)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愛國主義成分感受不深。相對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實踐來講,紅色文化在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方面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一方面它時代并不久遠,人們對其的記憶較深,另一方面現(xiàn)實中留存著豐富的紅色遺跡,可以起到用實物寄托精神的作用。
因此,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增進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成為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比較理想的抓手。所謂紅色文化,就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爭取國家獨立、人民解放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形成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體現(xiàn)黨的理念、理想和目標的文化。深刻認識紅色文化,不斷增進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對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起著無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
一方面,紅色文化認同有利于增進大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自覺性,進而了解更多體現(xiàn)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深化對愛國主義精神的感悟。紅色文化的形成是有深刻歷史背景的。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西方帝國主義列強一再侵略中國,對此,清政府自救運動、資產(chǎn)階級的改良變法、資產(chǎn)階級的革命等依次失敗了,國家對外不獨立,對內(nèi)無民主。在此背景下,無產(chǎn)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中國共產(chǎn)黨在內(nèi)憂外患中成立了,從此中國的革命形勢煥然一新。中國共產(chǎn)黨在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民主革命以及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中逐漸創(chuàng)造了紅色文化,這種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體現(xiàn)在波瀾壯闊的革命實踐中。紅色文化內(nèi)涵豐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為了國家和人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從嘉興紅船到井岡山,再到延安和西柏坡;從八一南昌起義,到平型關大捷,再到抗美援朝,無一不體現(xiàn)著這種精神。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爭,終于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開始了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進程,充分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盵3]不去認真學習這段歷史和在這段歷史中形成的紅色文化,就難以加深對愛國主義精神的認識;而若對紅色文化不認同,就根本談不上有興趣去學習紅色文化,更難以有對愛國主義精神的深刻感悟。對于大學生來講,增進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有利于促進他們對紅色文化的深入學習,進而深化對愛國主義精神的認識。
另一方面,紅色文化認同有利于增進大學生實踐的自覺性,進而推動他們在實踐中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紅色文化是在革命過程中黨和人民用理念和行動塑造出來的文化,體現(xiàn)在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事例中,普遍反映在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個體中。毛澤東“身無分文,心憂天下”,本來他的理想是做一名鄉(xiāng)村教師,但當國家和民族處于危亡之際,他毅然決然地走上革命道路;周恩來在讀中學時就立志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表現(xiàn)了高度的愛國主義自覺;楊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寧可吃草根樹皮也要堅決抗日;小英雄雨來牢記“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面對日寇的利誘和毒打也絕不屈服……類似實例枚不勝舉。如今,我們?nèi)兆舆^好了,許多大學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不愿吃苦,甚至不愿付出,為自己的事情籌劃得很明白,但為國家為集體的事情總是想方設法退避三舍。推動紅色文化傳播,讓大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了解老一輩革命者在艱苦的歲月中怎樣為國家為人民而努力奮斗,有利于撫古思今,形成強烈的對比,增進大學生為國家為社會努力實踐的自覺性,推動他們更加自覺地踐行愛國主義精神。
盡管紅色文化認同對于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來講非常重要,但或許由于周邊環(huán)境的原因,或者由于大學生個人的原因,或者由于諸多條件限制等,導致許多大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接觸不足,認知不夠,認同不深,這必然影響到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
第一,對紅色文化的接觸不足影響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每位大學生之前都或多或少已經(jīng)接觸了一些關于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的相關知識: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課本中都有這方面的信息;電視節(jié)目,尤其是有些電視劇的主題就是重現(xiàn)當年黨領導革命的過程;他們小時候也常常會聽長輩們講述過去的艱苦歲月等等。但這些信息普遍是零散的、淺顯的,難以滿足大學生對紅色文化需求。從理論上講,要借助紅色文化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就需要更為系統(tǒng)全面的紅色文化傳播,讓大學生徜徉在其中,感受其精神。但當前大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接觸還明顯不足。一方面,大學生長期主要生活在學校里,沒有更多時間走出校門去參觀革命遺址,并缺少通過沐浴在高仿真的艱苦環(huán)境中去感受紅色人物為國家和人民而甘愿赴險的情懷的機會;另一方面,盡管當前的信息技術(shù)為大學生提供了通過網(wǎng)絡學習紅色文化的平臺,但各個高校所建立紅色網(wǎng)站的水平不一,側(cè)重點不同,缺少整合各地紅色信息的系統(tǒng)的網(wǎng)站,并且各高校對紅色網(wǎng)站的利用度并不高。另外,校園文化中的紅色因素還不足。大學校園也是一個小社會,各種跟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有關的諸如就業(yè)信息、考研輔導信息、黨的政策宣傳等都會出現(xiàn)在校園,但校園中的紅色氛圍卻非常不足,難以讓大學生時時處處感受紅色文化。接觸不足的結(jié)果,將是認知不足,繼而認同不足,必將影響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
第二,對紅色文化認知的差異影響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認知與認同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認知不足,必然影響認同的深化與持續(xù);認同不夠,必然影響對事物的進一步認知。大學生要達到對紅色文化的認同,首先需要對紅色文化有比較深刻的認知,但事實上,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是有差異的。一方面,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專業(yè)需求有差異,必然導致他們對紅色文化的關注度也存在差異。文科專業(yè)的學生由于其專業(yè)知識學習中會頻繁涉及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并且他們的老師對紅色文化的認識也可能更為精深,所以他們自然會相對更關注紅色文化,而理工科專業(yè)的學生在專業(yè)學習過程中對紅色文化的需求相對薄弱,因而對這種文化的了解可能更為淺顯。另一方面,大學生對體現(xiàn)紅色文化的景點選擇有差異。革命年代距離我們并不久遠,革命過程中的大量遺存承載著紅色文化,成為許多旅游景點。這些景點,既起到旅游的作用,又發(fā)揮著紅色文化教育作用。但在景點的選擇上,大學生普遍傾向于景點比較集中并且距離自己較近、交通方便的地方,而個別革命遺址因為距離較遠,因而往往不招大學生待見,盡管這些景點承載的紅色基因可能更為豐富和厚重。比如,去陜西旅游,大學生更愿意去西安周邊,既可以參觀西安事變發(fā)生地,又可以順便去秦始皇兵馬俑、西安碑林看看,而革命圣地延安則相對來講有點受冷落;去云南旅游,除了香格里拉、西雙版納、蒼山洱海等自然景點外,大學生更愿意去參觀云南講武堂、西南聯(lián)大校址,而遠在幾百公里之外的扎西會議遺址群則備受冷落,因為那里既遙遠又交通不便。此外,學校坐落的位置也會讓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接觸水平出現(xiàn)差異,黑龍江的大學生對抗聯(lián)知識了解較多,而貴州的大學生則對遵義會議的信息可能掌握的更全面一些。對紅色文化的這種認知差異,影響了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水平,進一步也給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培育帶來一定影響。
第三,對紅色文化認同的偏差影響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大學生們自己也清楚,增進紅色文化認同,有利于培育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但許多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一方面,部分大學生的紅色文化認同表面化。這些學生自己也認為有必要深入學習紅色文化,了解革命歷史,從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但事實上他們并沒有深入了解革命歷史和紅色文化,只是停留在對眾所周知的革命歷史大事件和著名人物的一知半解上面。比如身處東北地區(qū)高校的大學生,他們經(jīng)常聽到周邊的老師和同學談起抗聯(lián)的英雄事跡,知道楊靖宇和趙尚志,但并沒有深入了解抗聯(lián),甚至連楊靖宇、趙尚志是哪里人氏、犧牲在哪里等基本情況都不知道。而且,許多大學生盡管說得慷慨激昂,但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自覺地以紅色人物為榜樣,難以做到艱苦奮斗,行動依然懶散,消費依然奢侈等。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的紅色文化認同短暫化。這些學生或者由于課程的需要,或者由于老師的要求,或者由于其他可能原因,在一定時期內(nèi)對個別紅色人物或事件特別關注,為此去認真查閱資料、搜集視頻、了解情況,對人物或事件深有感觸,感到自己確實需要向英雄、先輩學習,為祖國爭光、為民族出力,但一旦自己的目標達成,就悄然放棄了對這些人物或事件的更深入了解,轉(zhuǎn)而將目光投向其他問題。在這些學生那里,了解革命歷史、學習紅色人物儼然成為自己達成個人目標的手段和工具。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和認同必須建立在深入、理性和持久的基礎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思想內(nèi)化,將紅色文化轉(zhuǎn)化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才能為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提供持久堅實的基礎。認識偏差必然導致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度大打折扣,進而影響對他們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盵4]。愛國主義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團結(jié)奮斗,推動著中華民族不斷向前。而大學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未來生力軍,我們必須努力增進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培育他們愛國主義精神。
第一,辦好紅色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增進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許多大學生感到,盡管自己對紅色文化比較感興趣,但學習之余尋找這方面資料并不那么方便,并且所找的資料往往難以形成體系。這種學習過程中的障礙可以通過網(wǎng)絡得到有效解決。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不僅成為人們工作的好幫手,也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高校紛紛利用網(wǎng)絡辦起校園網(wǎng),并在其中設置了“紅色網(wǎng)站”。這些網(wǎng)絡將紅色信息比較集中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方便大學生在其中暢游。“加強愛國主義網(wǎng)絡內(nèi)容建設,廣泛開展網(wǎng)上主題教育活動,制作推介體現(xiàn)愛國主義內(nèi)容、適合網(wǎng)絡傳播的音頻、短視頻、網(wǎng)絡文章、紀錄片、微電影等,讓愛國主義充盈網(wǎng)絡空間。”[5]通過紅色網(wǎng)站,提供給大學生更多紅色信息,可以讓他們從中更多汲取愛國主義基因,推動他們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不過,各地高校內(nèi)部的“紅色網(wǎng)站”也存在諸如欄目偏少、側(cè)重點不同、本地紅色信息偏多而其他地方的紅色信息偏少的問題。對此,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利用現(xiàn)在便利的網(wǎng)絡條件,嘗試建設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綜合性的“紅色網(wǎng)站”,將全國各地革命過程中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的回顧、各地的革命遺跡介紹、以及紅色人物傳記、文集、名家的感想心得、各地的紅色實踐等等都囊括進去,真正使之變成“一站式”,并通過行政方式推行到各地高校。這不僅可以解決宣傳過程的“統(tǒng)一”問題,而且可以有效規(guī)避各地交通不便的問題,讓地處全國任何地方的大學生都可以“接觸”到以前因為交通等問題而難以接觸得到的紅色信息。
第二,搞好紅色實踐,通過實踐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的動力,也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方法。要通過增進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來培育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大學生置于實踐環(huán)境中,讓其通過紅色實踐進行感受。這種紅色實踐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置身于模擬的艱苦環(huán)境中感受當年革命先輩為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所作的努力,進而內(nèi)省自己,增進其愛國主義情懷。比如模擬當年開發(fā)北大荒的知識青年們所居住的草棚并置身其中,就能讓大學生感受到當年在冰天雪地中開發(fā)北大荒的艱難。另一種是通過參觀革命遺跡,睹物思人,提升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如今人們生活條件好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到全國各地走走看看。當年民主革命過程中遺留下大量遺跡,其中有許多遺跡已經(jīng)被開發(fā)。大學生通過參觀這些革命遺跡,集旅游和教育于一身。既達到了旅游的目的,同時又受到了必要的教育,升華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不能否認,有些大學生即便有時間也不愿意離開家門或校門。對此,“要充分利用當前人們鐘愛戶外活動、崇尚旅游的潮流,修訂培養(yǎng)方案,在培養(yǎng)方案中添加‘紅色體驗’一項,引導學生利用寒暑假參加家庭式、自助式的紅色旅游,并在此基礎上寫出體驗報告。 ”[6]
第三,加強紅色校園建設,讓紅色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浸潤他們。大學生的絕大部分時間還是要在校園里度過,因此讓校園文化“染紅”,對于增進大學生的紅色文化認同非常重要。對于紅色校園建設,我們有許多工作可做。可以在校園各個顯眼的地方單設紅色宣傳欄,專門介紹、宣傳紅色信息和革命歷史,讓大學生比較方便地瀏覽到;可以通過校園廣播站反復播放紅色歌曲,甚至可以允許大學生點歌,附上他們點歌時的留言以及歌曲播放后的心理感受,更甚至可以利用大學生每年一度的文化藝術(shù)節(jié)舉辦紅歌比賽;可以利用高校學術(shù)氛圍濃厚的優(yōu)勢,邀請校內(nèi)校外專家,開辦紅色文化學術(shù)講座,探討紅色文化與愛國主義精神的關系,并與學生積極互動。這提升除了校園紅色氣氛外,更能提升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和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責任心。另外,如果有可能,可以通過學校食堂,每周專設一天讓全校師生同吃“憶苦思甜飯”,吃上一頓當年革命先輩們在艱苦環(huán)境下所吃過的那種小米飯,回憶當年革命先輩“小米加步槍”條件下為國擔當?shù)囊煌鶡o前精神。
第四,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灌輸給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7]思政課要解決的是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大問題,是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最主流、最持久的途徑。一方面,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尤其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課堂,在傳授知識、師生互動、班級討論中明晰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了共產(chǎn)黨,為什么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明確愛國就要與愛黨、愛社會主義密切結(jié)合起來的道理,明確愛國就要始終不渝地堅持“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明確既要有愛國主義情懷和志向,更要腳踏實地,努力學習,掌握為國家為人民努力貢獻力量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要發(fā)揮好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的作用,既要注意鼓勵大學生將實踐教學與紅色旅游結(jié)合起來,讓他們在參觀游覽中感受前輩們革命的艱辛和為國的堅定,進而產(chǎn)生思想共鳴,又要努力走向田野,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并在其中感受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如火如荼,進而為祖國感到自豪。
總之,大學生要有牢固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能夠為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提供支撐的資源可能有很多,但紅色文化更有優(yōu)勢,因而要努力增進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讓其從中汲取愛國主義等精神營養(yǎng)。但面對現(xiàn)實中的諸多影響和干擾因素,我們必須明確目標與任務,努力排除干擾,不斷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