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博,曲洪波,鄭曉娜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110136)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實。在高校思政課教學當中,將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更是直接關系到民族以及國家的發(fā)展方向和前途,因此,深入貫徹黨的國家治理思想,提升人民特別是高校大學生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認同感,是深化黨的國家治理思想的內在需要,也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和將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需要。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如果想要在一個人口近14億的大國實現國家治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高校思政課作為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系統(tǒng)認識“中國之治”的主要途徑,是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堅決擁護黨的領導,系統(tǒng)學習理解我國制度優(yōu)勢,進而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正確看待我國社會各領域的治理成效的重要途徑。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將黨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在教學中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及其實踐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深刻講解制度優(yōu)勢,能使學生在國際比較、縱橫對比中深化對黨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的認同感,進而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取向和立場,為投身社會實踐,推動“中國之治”順利實施提供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支撐。
建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與國家治理的實踐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突出體現,是培育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的歷史淵源與實踐基礎。70年來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獲得了國家發(fā)展的巨大成就,極大改善了人民生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tài)文明等各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這一制度是社會發(fā)展進步和國家保持長治久安的保障,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zhí)行能力的集中體現[2]。要在我國持續(xù)推進“中國之治”進程,必須要在對青年一代的思想教育過程中,培養(yǎng)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
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的制度優(yōu)勢及其轉化的治理成績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依據和素材。黨的國家治理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助于推動青年一代至誠報國,實現人生價值,也必將成為未來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動力。因此,將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融入思政課教學中,有利于深化大學生對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的理論認識,提升對國家治理現代化思想的認同感,滿足培養(yǎng)合格的、為“中國之治”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而努力奮斗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思政課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過程,能夠使當代大學生在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和全球化治理的縱橫比較中,準確把握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總體目標,進而為青年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是黨帶領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改革開放時期逐漸形成并不斷發(fā)展的,在不斷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基礎上構成的一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制度體系。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大問題是如何講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因此,教師必須站在歷史的角度,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勢形成的歷史基礎和國家治理思想的發(fā)展歷程,講清楚其對社會發(fā)展的引導作用。
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涉及此方面的闡述主要集中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以下簡稱“原理”課)。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關系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思想的理論依據。國家治理是以政治上層建筑為中心,從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安排和處理。首先,要從基本原理出發(fā)講清楚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是上層建筑反作用經濟基礎的重要體現。我國的國家治理根源于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并為這一基礎服務。這就要求學生深刻把握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治理思想的基本理論及其在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以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分析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同時又對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其次,在中外對比中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優(yōu)勢。例如在“原理”課的第五章,教師講到關于資本主義國家職能與治理的內容時,要通過對比分析社會主義國家職能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進而分析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優(yōu)勢表現在哪些方面。最后,在“原理”課的“科學社會主義”部分,要結合講解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發(fā)展歷程,分析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們黨如何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制度的學說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走出了具有顯著優(yōu)勢和良好治理效能的“中國之治”之路。除此之外,在“原理”課中更要突出強調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yōu)越性,強調必須堅持黨的絕對領導。要在教學中使學生了解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歷程和規(guī)律,從歷史角度強調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進而培養(yǎng)學生堅定不移地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絕對領導,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并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起到積極引領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扎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yǎng)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3]要從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艱辛探索歷程中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之路形成的歷史邏輯。這一部分的相關教學主要集中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以下簡稱“綱要”課)。首先,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進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前提。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無論是農民階級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的洋務運動、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無法找到一個真正可以改變中國命運的救國之路,他們的救國方案既不能建立一套符合國情的社會制度,也無法帶來科學有效的國家治理。只有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之下形成的科學革命理論才真正為建立先進科學的國家制度和走出一條治理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勇于實踐,初步建立政權并開展制度建設和區(qū)域治理的探索,如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工農武裝割據的根據地建設、抗日戰(zhàn)爭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解放區(qū)政權建設等,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國家治理積累了重要的實踐經驗。通過授課可以使大學生全面認識黨在新中國成立前區(qū)域治理實踐和理論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歷程。
國家治理的建設實踐在“綱要”課第八章“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和第九章“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fā)展”中有所體現。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讓學生深入認識1949年新中國成立及建立的一系列國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最重要的制度前提。從國家治理層面來看,黨領導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在法制建設和土地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基礎性的制度建設;極大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政權鞏固;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指導下的文化教育建設提升了人民文化水平;“三反”“五反”運動加強了黨的自身建設,這些都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從1953年到1956年,三年多的社會主義改造使得中國大地發(fā)生了根本性的制度變革,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一過程也是社會治理的偉大實踐過程,在新中國國家治理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此“綱要”課要通過教學使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正確認識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歷史意義,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改造為我國國家治理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應用在石油生產運輸中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復技術主要包括焚燒法、土壤置換法、固化穩(wěn)定技術、氣相抽提技術、電動力學修復技術、熱脫附技術等。其中氣相抽提技術及電動力學修復技術具有成本低、無需運輸污染土壤、效果好等優(yōu)點。
1956年后的20年左右時間,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時期。關于這一時間段的國家治理歷程主要見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的第四章和“綱要”課第九章。在20年的探索中,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嚴重失誤,可以在教學中使學生深刻領會黨的國家治理理論的探索和建設道路是一個艱辛的過程,理解只有從實際出發(fā)才能找到國家治理的正確道路,同時也必須使學生辯證地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20年的歷史。近年來出現的種種歷史虛無主義言論,將這段時期黨的國家治理遭遇的挫折和失誤夸大為整個改革開放前的錯誤,對錯誤和領導人進行放大和詆毀,因此,必須在教學中正確地以科學理論研究我國探索社會主義的過程,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從歷史的角度正確科學地認識黨的國家治理思想的發(fā)展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道路從開創(chuàng)走向不斷完善,國家治理水平也不斷發(fā)展和提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隨著我國基本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改革開放之初開創(chuàng)的鄧小平理論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回答這一歷史之問的過程中也是“中國之治”實踐的過程。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認清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深刻認識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帶給當代中國的深刻變化,以及這一變化過程中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提升。面對黨情世情國情的變化,我們黨在世紀之交形成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回答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歷史命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治理關鍵在黨的正確領導,如何以加強黨的領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提升國家治理能力,也是“三個代表”思想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視角確定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則體現出國家治理過程中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重要關系;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則堅持了國家治理中人民主體性原則。關于科學發(fā)展觀,教學中要結合“概論”課中關于科學發(fā)展觀的科學內涵,要圍繞科學發(fā)展對于推動國家治理科學化水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在治理中做到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理念,貫徹治理中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來講授。而在新時代,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zhàn)明顯增多的復雜局面,以習近平為領導核心的新一屆黨的領導集體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取得新的重大進展[2]。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層面,要突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要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要堅持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形成人民群眾團結一致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而奮斗的格局;要堅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要堅持和完善生態(tài)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2]。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在課堂上強調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趨勢、理論和現實意義以及努力的方向,堅定道路自信;讓青年學生明確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堅定制度和理論自信;讓學生把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性及內涵、思路。要增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和行動力,堅定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自覺性和建設美麗中國的使命感。
當前黨的國家治理的進程是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發(fā)展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和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逐步改善和內生演變的產物,這意味著黨的國家治理思想有著復雜的實現方式,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目標,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時,思政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須不斷將黨的國家治理思想的理論創(chuàng)新快速高效融入思政課教學工作中。
成就彰顯優(yōu)勢,更堅定自信[4]。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我國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2019年又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總結國家治理走過的70年征程,謀劃新時期的實踐方向,對高校思政課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具有重要意義。歐美發(fā)達國家是原初現代化的提出者,不僅通過國家治理建立了工業(yè)文明,也讓其國家治理走在了世界前列,但面對當今世界日趨復雜的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的背景,西方發(fā)達國家卻開始盛行貿易保護主義,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不平衡加劇,導致貿易投資低迷。而我國則在黨的領導下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除此之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還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現代化布局的基礎上,強調黨的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包括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等,這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基本依據。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要用黨帶領人民進行國家治理的偉大實踐引領學生,在青年學生的思想中樹牢制度和治理根基,在中西制度對比中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之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yōu)越性,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能夠持續(xù)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步和發(fā)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走向偉大復興的制度體系。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認識國家治理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視國家治理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完善的理論體系,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為代表的著作系統(tǒng)奠立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科學地闡明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并對法律的實質等涉及國家治理的問題進行了考察。列寧在領導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過程中,對“如何治理社會主義國家”的問題進行了探索,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
黨的國家治理思想包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層面的若干重大問題,既有從歷史觀層面的論述,也有從辯證法層面的分析,還有從方法論層面的指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濤洶涌也不行。要講究辯證法,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盵5]高校思政課教育工作者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政治立場,同時從課程的不同性質出發(fā),厘清黨的國家治理思想的理論來源和制度來源。在“原理”課教學中要熟練運用唯物辯證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黨領導人民進行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建立在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正相反,是要使它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們強調的“四個自信”中的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孤芳自賞、固步自封,而是要在制度建設中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要使學生全面認識當下黨的國家治理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繼承和發(fā)展,并通過講授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發(fā)展動力以及人民群眾在歷史當中的作用等原理,要使學生全面認識社會發(fā)展的客觀必然性,認識到發(fā)展的過程和規(guī)律是客觀的,其發(fā)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看世界,不能被亂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歷史規(guī)律的望遠鏡去細心觀察?!盵3]社會發(fā)展和更替歸根結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但是這種發(fā)展和更替的規(guī)律并不否定人們在歷史活動的能動性。馬克思主義是觀察當代世界變化的認識工具,是指引當代中國發(fā)展的行動指南,也是引領人類社會進步的科學真理的結論。
2.貫徹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觀
開設“概論”課是為了使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的理論成果有更加準確的把握,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歷史變革、歷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對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堅持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有更加透徹的理解,對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有更加切實的幫助。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育者集中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主要內容、精神實質、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重點,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系統(tǒng)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
黨的國家治理思想是在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和改革開放這一新的偉大實踐的光輝歷程中不斷發(fā)展起來的。歷屆黨的領導集體形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黨的國家治理理論的另一重要來源,這是引領學生總結國家治理思想的關鍵。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初步探索時期系統(tǒng)回答的是如何在工業(yè)化現代化水平非常低下的中國建立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問題;以鄧小平為領導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領導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這一新的偉大革命,系統(tǒng)回答了如何在全球化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而在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將從制度層面入手,繼續(xù)回答如何實現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長治久安的問題?!皣抑巍睂τ谖覀儗崿F“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概論”課和“原理”課也需要讓青年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必然性和科學內涵及理論體系,特別是在歷史發(fā)展不同階段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明確強調從現實維度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的制度體系,我國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從而增強高校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覺自信。
黨的國家治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將其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中國共產黨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核心就是推進“中國之治”進程的總體兩步走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yōu)越性的制度體系,是能夠持續(xù)推動擁有近14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fā)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體系。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應該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提升課程理論的時效性和水平,增強思政課中國家治理理論的親和力及吸引力,進一步做好國家大政方針的宣傳工作,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制度自信,保障國家建設的持續(xù)高質量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益鞏固、成熟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之路日益顯現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優(yōu)勢,給世界不同制度的國家呈現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之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越來越強。面向未來,迎接挑戰(zhàn),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接續(xù)奮斗,需要廣大青年接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接力棒,發(fā)揚青年一代的奮斗和拼搏精神,把我國的制度優(yōu)勢繼承好、發(fā)揮好、鞏固好,使之更加成熟穩(wěn)定,確?!爸袊巍边M程持續(xù)推進。促進黨的國家治理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是推進這一戰(zhàn)略工程的關鍵所在,思政課教學在講好國家治理優(yōu)勢中任重道遠,使命重大。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在教學理念、教學載體和教學內容上下功夫,引導當代大學生堅決貫徹黨的方針政策。
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在將黨的國家治理思想融入思政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樹立以學為中心的理念,圍繞學生的學習來設計,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6]。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在教學中使學生的學習目的和要求得到最廣泛表達和反映,最大限度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出來,提升思政課親和力和針對性,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始終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穿全過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1]。要緊緊圍繞學生,與時俱進地按照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深化黨的國家治理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問題的研究中,用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的國家治理的豐富實踐感召學生,為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保障。
要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生動性,增強思政課吸引力。將透徹的案例分析和比較教學與理論相結合,將國家各項改革的實踐案例融入思政課課程當中,用深入淺出的教學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使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方方面面的偉大實踐。具體來說,黨的國家治理思想研究指導著我國建設的各個領域的偉大實踐,也基本囊括了大學生所學專業(yè)和將來擇業(yè)取向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適合的媒體形式進行選擇,將國家治理案例與學生所學專業(yè)結合,做好所學與所用的深度融合。具體來說,可以通過比較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方式對國家治理的相關經驗和其他方面內容進行講授,使學生在比較和案例中進行研討、學習,對學生的學習認知進行加強,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相關知識形成印象[7]。
高校思政課包含的五門課程在教學的目標和側重點上各有不同,因此將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融入各門課程教學的重點也應有所不同,必須根據學科特點科學設計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方面的教學內容,發(fā)揮教師的組織和導向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具體來說,“原理”課主要側重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方法論,從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到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的歷史邏輯,提高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視角下國家治理理論的思維水平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方法論觀察和分析國家治理問題的能力?!盎A”課要幫助學生強化國家治理中的法治思維和社會改革中個人價值與理想追求方面的認識;“綱要”課要幫助學生理解黨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區(qū)域治理、國家治理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歷程,深化學生對于革命時期區(qū)域治理變化以及70年國家治理的歷程;“概論”課要引導學生理解國家治理現代化發(fā)展的進程和未來目標,強化學生對國家層面治理現代化水平的認識[8]。而“形策”課則主要從我國目前發(fā)展的客觀實際和形勢角度出發(fā),向學生講授黨領導國家面對國內外發(fā)展狀況,在國家層面上實施的一系列政策方針,為新時代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提供有力支撐。
總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保證我們的祖國長治久安的重大舉措,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擘畫了黨的制度建設和國家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宏偉藍圖。十九屆四中全會的召開必將為中國國家治理創(chuàng)造更多奇跡。在高校思政課中融入黨的國家治理思想的問題,不僅是一項戰(zhàn)略性任務,也是目前高校教學的核心要求與發(fā)展方向,對于學生全面了解黨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史和當前發(fā)展方向具有重大意義。對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者必須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銳意進取,開拓創(chuàng)新,弘揚奮斗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大膽探索、大膽實踐,牢牢把握黨中央指示精神,通過理論學習和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堅持學習和教育,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用發(fā)展的眼光解決前進的問題,不斷提升思政教學水平,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目標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提供蓬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