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娣
(河北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300401)
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參觀學習之際提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1],中國共產黨應十分注重西柏坡精神的繼承與弘揚。近年來,學界的學者們從基本內涵、本質特征、時代價值、實現(xiàn)路徑等方面對西柏坡精神進行了詳細研究,但尚未發(fā)現(xiàn)有學者從教育功能發(fā)揮的角度對西柏坡精神進行探究。因此,發(fā)揮西柏坡精神的教育功能,探索新時代西柏坡精神傳承與弘揚的有效路徑,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面對復雜多變的任務與挑戰(zhàn),應弘揚中國共產黨在西柏坡革命歷史時期所形成的敢打必勝的徹底革命精神、順時隨變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團結群眾的民主協(xié)商精神以及艱苦奮斗的主動“趕考”精神[2]。結合西柏坡精神的具體內容,西柏坡精神的教育功能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愛國主義精神的弘揚。廣大人民群眾參觀西柏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領會西柏坡精神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懷,有助于增強人民群眾對于西柏坡精神的認同感,加強社會輿論的正向引領作用,使人民群眾自覺抵制西方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入侵,激勵全體人民群眾以更加執(zhí)著的報國信念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事業(yè)之中。西柏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承載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和鮮明的時代內涵,充分發(fā)揮西柏坡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有利于弘揚培育民族精神。
二是理想信念教育功能。革命理想高于天,只有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理想信念問題。西柏坡精神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之一,其中所蘊含的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團結群眾等精神不僅是中國共產黨思想建設的“總開關”,也是堅守群眾路線的工作法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充分發(fā)揮西柏坡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有助于增強中國共產黨黨員干部的居安思危意識,提升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建設能力,加強中國共產黨的純潔性建設。
三是革命傳統(tǒng)教育功能。西柏坡精神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功能是指通過學習西柏坡時期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弘揚西柏坡時期所形成的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進取精神、善于破舊立新的創(chuàng)新精神、一切為了群眾的民本精神以及“兩個務必”精神[3],不斷推動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運用西柏坡革命圣地的歷史遺址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能夠增強受教育者思想上的認同,使受教育者將西柏坡精神內化于心,并自覺傳承與踐行西柏坡時期所形成的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
四是思想道德教育功能。西柏坡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是指西柏坡時期形成的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為當今判斷個人行為得失、確定自身價值取向、做出正確道德選擇提供了關鍵依據(jù)[4]。近年來,隨著“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等新觀點的提出,許多高校將西柏坡精神等紅色文化資源,作為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將西柏坡精神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將西柏坡精神模范道德人物事跡與引領學生思想相結合,促進新時代大學生更好地傳承與弘揚西柏坡精神。
由上,西柏坡精神內涵豐富,不僅能夠傳承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作風,同時還極具教育價值。簡言之,西柏坡精神的教育價值具體表現(xiàn)為: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有助于弘揚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教育功能有助于加強黨的建設;革命傳統(tǒng)教育功能有助于營造良好公眾氛圍;思想道德功能有助于提升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在一個國家發(fā)展過程中起著愈發(fā)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當今應積極弘揚發(fā)揮西柏坡精神的教育功能。西柏坡精神的教育功能在發(fā)揮過程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仍然存在一定問題。
當前,西柏坡精神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政府重視西柏坡精神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平山縣政府相繼修建了西柏坡國家安全教育館等一系列工程,極大地豐富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平山縣政府為更加有效地弘揚西柏坡精神,不斷提升西柏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服務質量與服務水平,有助于讓更多的人接受西柏坡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二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建設水平的提升,應重視西柏坡精神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在新形勢下,面對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道路上的各種機遇與挑戰(zhàn),為堅定理想信念,補足中國共產黨黨員精神之“鈣”,河北省各市及各高校黨支部多次組織開展以西柏坡精神為主題的黨日教育實踐活動。弘揚徹底革命、勇克時艱的西柏坡精神,樹立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有助于永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5]。三是弘揚民族精神應重視西柏坡精神革命傳統(tǒng)教育功能的發(fā)揮。當前,西柏坡作為全國著名的紅色旅游勝地,各地而來的參觀者人數(shù)逐年上升。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到西柏坡紀念館參觀學習,了解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艱苦生活,感悟西柏坡時期的歷史,傳承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有利于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四是高校十分重視西柏坡精神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發(fā)揮。在當今價值取向多元的新形勢下,一方面許多高校積極推動課堂改革創(chuàng)新,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將西柏坡精神有針對性地融入課堂。另一方面,通過校園標語等形式對西柏坡精神進行宣揚,將西柏坡精神融入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之中。高校的這些舉措對于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西柏坡精神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雖取得很大成效,但也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西柏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教育功能在發(fā)揮的過程中,存在商業(yè)化比重不斷增加、教育功能輻射范圍相對較小等問題。同時,參觀者程序化地參觀西柏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出現(xiàn)了許多形式主義的實踐活動,使得部分參觀者產生厭煩情緒,進而消解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6]。二是西柏坡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在發(fā)揮過程中,存在教育內容覆蓋面不廣、實效性不足等問題,出現(xiàn)了部分公眾的理想信念不堅定、缺乏奮斗精神、個人主義價值取向意識強等現(xiàn)狀。三是西柏坡精神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功能在發(fā)揮過程中,存在開發(fā)利用不足、地域局限性明顯等問題。在參觀西柏坡紀念館的過程中,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對于宣揚西柏坡時期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多以陳述式講解為主,對于西柏坡精神的文化資源利用度低。當前,關于西柏坡精神研究主要集中于京津冀地區(qū)的高校、黨史研究部門以及西柏坡紀念館,并未在全國范圍內實現(xiàn)宣傳西柏坡精神、弘揚民族精神。四是西柏坡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發(fā)揮過程中,存在高校課堂教育形式陳舊、實踐教育脫離實際等問題。部分高校老師在講授西柏坡精神的相關內容時仍舊照本宣科,使得大學生難以對西柏坡精神產生認同感。同時,許多高校缺乏以西柏坡精神為主題的相關社團實踐活動,使得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脫離實際、浮于表面。
西柏坡精神教育功能在發(fā)揮的過程中存在問題,主要從社會、高校、家庭、個人等層面進行探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社會多元思潮影響西柏坡精神教育功能的發(fā)揮。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國外各種思潮的不斷涌入,對于西柏坡精神的弘揚產生了一定沖擊。資本主義國家依靠經濟和科學優(yōu)勢,通過多種形式來影響人們的價值觀。美國電影通過塑造富有個人英雄主義的不同影視人物形象宣揚美國文化與價值理想,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國各族人民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延續(xù)。日本動漫營造的的虛擬世界,轉變了我國青年一代對日本的態(tài)度。對于日本動漫的喜愛使得部分新時代青年產生了民族虛無主義。受到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思潮的影響,部分新時代青年逐漸形成了一種漠視國家主流文化,尊崇國外思潮文化的風氣,這些社會思潮影響著西柏坡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功能的發(fā)揮。
其次,良莠不齊的網絡環(huán)境影響西柏坡精神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互聯(lián)網憑借信息傳播速度快,可自由發(fā)表言論等優(yōu)勢,成為人們溝通交流的主要手段。但網絡上存在的不良信息、迷惑性信息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鑒于網絡信息的監(jiān)督管理體制不健全,網絡之中一些愛國主義、民族英雄的奇談怪論給新時代青年帶來了思想上的困擾[7]。新時代青年由于自身鑒別力弱,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十分容易對新時代青年的價值觀產生沖擊,不利于西柏坡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功能的發(fā)揮。
最后,市場經濟的負面性影響西柏坡精神教育功能的發(fā)揮。隨著紅色旅游產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參觀的游客逐年增加,使得西柏坡紀念館等場所的商業(yè)化比重成分逐漸增多,影響了西柏坡革命精神的宣傳與弘揚。同時,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部分公眾極度追求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崇尚精致的利己主義,以致于其不斷淡化艱苦奮斗精神[8],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西柏坡精神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
首先,西柏坡精神與課堂教育融合度低。近年來,隨著就業(yè)形勢愈發(fā)嚴峻,高校十分重視大學生的專業(yè)技術教育,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重視略顯不足。西柏坡精神在高校之中的傳承主要依賴于思想政治課,但在許多高校的課程設置中,對西柏坡精神的宣揚局限于歷史事件的敘述與形式陳舊的灌輸教育。同時,許多高校關于西柏坡精神研究沒有開設相關專題性研究課程與教材,僅通過各學科的零散穿插學習,難以對西柏坡精神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同時,新時代大學生受新媒體、新文化的影響,其思想方式與行為方式具有明顯時代性、多元性的特征,傳統(tǒng)說教的教育方式難以引發(fā)學生興趣,不利于新時代大學生對于西柏坡革命精神的學習。
其次,西柏坡精神與大學生實踐教育融合度低。在校園文化建設之中沒有充分利用社團、校園標志性建筑物等宣傳載體對西柏坡精神進行宣傳,對于西柏坡精神的宣傳大多數(shù)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較少開展西柏坡精神教育實踐活動。同時,新時代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評估機制不健全。許多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學生假期自主活動為主,開學上交假期調研活動之中所形成的相關成果[9]。部分高校的社會實踐活動流于表面形式,使得新時代大學生難以真正領會西柏坡精神,影響了西柏坡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的弘揚與發(fā)展。
家庭環(huán)境與家庭的教育方式,對于新時代大學生的基礎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新時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一代,由于獨生子女的身份特點,使得新時代大學生出現(xiàn)了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大局意識等現(xiàn)狀。新時代大學生的父母成長于改革開放時期,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培養(yǎng)目標僅僅定位于個人層面的物質享受,對于西柏坡精神的認知存在偏頗,難以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部分家長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方式上僅停留于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極少帶領孩子觀看西柏坡影視劇、參觀西柏坡紀念館,難以將西柏坡精神有效融入家庭教育之中。受家庭環(huán)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當?shù)挠绊?,使得西柏坡精神的理想信念教育功效難以落實。
4. 青年主體自我認知欠缺
受到中學時期所形成的獨立學習模式影響,造成了部分大學生出現(xiàn)互助協(xié)作能力不足,集體主義觀念淡薄等問題[10],使得新時代大學生對西柏坡精神的認知與踐行存在一定反差。新時代大學生長期生活在校園之中,缺少對現(xiàn)實社會的接觸,對于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認識理解不充分。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新時代大學生缺乏辨別力與抗誘惑力,沒有正確認識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消極現(xiàn)象,從而產生一些負面的心理特征,導致西柏坡精神功能發(fā)揮的收效甚微。
西柏坡精神教育功能的有效發(fā)揮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高校、家庭及個人的協(xié)同配合,這就需要積極探索新時代西柏坡精神的傳承路徑,注重西柏坡精神的內化。
首先,加強社會輿論正面宣傳。通過傳統(tǒng)媒介與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報紙期刊、手機APP 等途徑,有效地將西柏坡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使人民群眾能夠廣泛認識了解西柏坡精神的內容與實質。通過建立西柏坡精神紅色網站、開發(fā)西柏坡精神相關問答軟件、利用網絡課堂講述西柏坡精神,能夠為學習了解西柏坡精神增添趣味性,吸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通過關于西柏坡精神的相關文化節(jié)目與影視劇作品,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加了解西柏坡精神產生的歷史背景,明確西柏坡精神傳承過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目的,從而更好地弘揚西柏坡精神。
其次,健全網絡監(jiān)督機制。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政府應制定相關法律條規(guī),加強網絡監(jiān)管力度,從而抵制各種消極負面的網絡思潮影響,使西柏坡精神等主流價值觀念深入廣大人民群眾內心之中。政府應建立西柏坡精神專項網站,發(fā)布有關西柏坡精神的正能量文章,時刻關注網絡動態(tài),加強公眾的愛國主義教育。
最后,強化政府導向作用。政府加大對西柏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資金投入力度,不斷修葺和完善已損壞的文物和古跡,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政府合理利用宣傳部門,通過舉辦西柏坡紀念活動等形式,加強人民群眾對于西柏坡精神的重視程度,科學有效地弘揚西柏坡精神。同時通過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模范人物引導中國共產黨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自覺抵制享樂主義,中國共產黨黨員干部以身作則,自覺踐行西柏坡精神[11]。
首先,整合高校資源提升西柏坡精神的影響力。高校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性作用,綜合運用視頻教學與音頻教學,增強課堂教育的生動性,提高新時代大學生的課堂互動性,使西柏坡精神真正進學生頭腦之中。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高校應通過廣泛開展以西柏坡精神為主題的學術研究、學術報告等活動,弘揚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加強對新時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其次,開展以“西柏坡精神”為主題的相關社會實踐活動。京津冀地區(qū)部分高校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組織大學生到西柏坡革命老區(qū)進行實地調查研究,通過各種實踐體驗活動,使新時代大學生對西柏坡精神產生認同。以西柏坡精神為核心,通過開展班級大合唱、個人演講、詩歌朗誦等相關活動[12],引導大學生領悟并自覺踐行西柏坡精神,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家長應當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家長通過換位思考的方法,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為孩子的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教育除學習方面,還應包含思想道德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等內容,家長教育孩子自覺學習西柏坡時期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使新時代大學生為國家發(fā)展貢獻自身力量。同時,家長通過學習西柏坡時期的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對自身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做到思想上與時俱進,行為上自我約束,為新時代大學生樹立良好的家庭榜樣示范作用。將西柏坡精神寓于生活之中,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
提高新時代大學生獨立辨別能力,通過學習敢打必勝、徹底革命的西柏坡精神,增強新時代大學生政治鑒別力,培養(yǎng)大學生合格的政治素養(yǎng),加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新時代大學生主動實踐能力,通過學習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西柏坡精神,培養(yǎng)大學生誠信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思想素養(yǎng)的提升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新時代大學生自我定位能力,通過學習依靠群眾、團結奉獻的西柏坡精神,培養(yǎng)大學生團結協(xié)作意識,加強新時代大學生集體主義意識的培育。提高新時代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通過學習居安思危、艱苦奮斗的西柏坡精神,培養(yǎng)大學生刻苦鉆研的意志品質、理性面對挫折的心理素質,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13]。
綜上,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從國家層面來看,弘揚西柏坡精神,有助于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精神源泉,強化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從社會層面來看,傳承西柏坡精神,有助于為建設“文化強國”營造良好社會風氣,助力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進行;從個人層面,學習西柏坡精神,有助于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及本領能力,加強大學生個人品質的塑造。因此,通過對西柏坡精神教育功能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對西柏坡精神教育功能在發(fā)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探討,進一步深入發(fā)掘西柏坡精神教育功能發(fā)揮的實現(xiàn)路徑,對于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新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