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師范大學(xué),新疆烏魯木齊830017)
空間是一個三維區(qū)域,它是區(qū)別于時間相對的存在形式,是物體存在、運動的(有限或無限的)場所。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chǎn)》中將空間分為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自然空間是人類從事生產(chǎn)和生活活動的基礎(chǔ),它是源于大自然長期演化發(fā)展的積累;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空間逐漸轉(zhuǎn)變成社會生產(chǎn)關(guān)系集合的社會空間,成為人類展開交往活動的場所。這種空間概念運用到文學(xué)之中,便成為了文學(xué)批評中的“文學(xué)空間”。文學(xué)作家在寫作時或多或少會受到所處時代及空間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作家,并在其作品中進行展現(xiàn),被投射到文學(xué)作品中,當(dāng)作者的精神需求被投射到語言之中,語言本身也會成為濃縮時代特色的知覺、情感、想象的意識形態(tài)空間,對人類精神領(lǐng)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謝欣然,2017:121)。就自然空間而言,西伯利亞面積131萬平方公里,涵蓋整個北亞,北起北冰洋,南至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外興安嶺以及蒙古,東臨太平洋,涵蓋了俄羅斯的大片領(lǐng)土,不僅為俄羅斯提供著大量資源和財富,同時成為了俄羅斯文學(xué)作品中極為重要的“文學(xué)空間”之一。西伯利亞是蘊藏豐富自然資源的寶庫,是象征著死亡與痛苦的流放之地,但西伯利亞更加是文人筆下意識覺醒與精神復(fù)活之地。
《祖列依哈睜開了眼睛》是俄羅斯作家古澤爾·雅辛娜于2014年5月起刊載于《西伯利亞星火》的長篇小說,2017年由張杰和謝云才翻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正如作者古澤爾·雅辛娜在《致中國讀者》的話中寫道的“它是我祖母坎坷命運的真實寫照,她與幾百萬蘇聯(lián)公民一樣,成為那個非常時期的犧牲品,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十六年?!弊骷覍⒆婺傅挠H身經(jīng)歷融入小說之中,展現(xiàn)了在西伯利亞這一特定空間中人們的生活和精神圖景。小說展現(xiàn)了西伯利亞的壯闊風(fēng)貌與寒冷困苦,但同時展現(xiàn)了女主人公祖列依哈由一個唯唯諾諾只知服從丈夫命令的“可憐蟲”向精神獨立“女獵人”的轉(zhuǎn)變。小說中不僅有對西伯利亞豐富資源、艱苦環(huán)境的描寫,更加展現(xiàn)了女主人公精神的復(fù)活與意識的覺醒。
自1581年葉爾馬克率兵入侵西伯利亞汗國之后,伴隨著軍事活動,早期的貿(mào)易活動便開始于這片土地之上。在西伯利亞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物產(chǎn),成為了俄羅斯重要的“資源寶庫”,并且為俄羅斯的發(fā)展和壯大提供著重要的支持。
據(jù)統(tǒng)計:“16—17世紀(jì),西伯利亞毛皮占俄國年度預(yù)算的四分之一、外匯收入的三分之一,享有‘軟黃金’和‘金羊毛’之稱……1908—1913年,在西伯利亞獲取的貂皮、松鼠皮分別占俄國的97%和96%,黃鼬皮、棕熊皮分別占75%和72%,白鼬皮、兔皮分別占65%和58%”(徐樂,2019:165)。在《祖列依哈睜開了眼睛》中同樣進行了描寫:
冬天則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冬季是狩獵的旺季。區(qū)里收購全部毛皮動物——從普通的松鼠和松貂,到稀有的紫貂,后者有時每隔兩三天才能遇到。毛皮需要付款,更多是通過匯款很少支付現(xiàn)金……(雅辛娜,2017:379)
他已經(jīng)能夠分辨出雪地上的足跡,就像在閱讀野獸們留下的寄語:足跡長而稀落—這是兔子;步伐較大,足跡較深—這是獾子;足跡很淺,幅度很大—這是松鼠?!钬S碩的成果就是獵殺了一頭駝鹿。(雅辛娜,2017:296)
俄羅斯是一個高緯度的國家,冬季大部分的領(lǐng)土都會被積雪覆蓋,加之冬季持續(xù)時間較長,毛皮在過去成為了御寒的上品。在西伯利亞的廣闊原始森林中生活著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冬季它們的皮毛成為祖列依哈所在“勞動村”提供給區(qū)里的重要商品,也成為了祖列依哈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為其“精神獨立”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和保障。
望著河兩岸緩緩而過的綠油油的山野、丘陵,上面是連綿成片的松樹和云杉。這兒的森林非常茂密,顯得更加青蔥蒼翠。這兒根本不是樹林—而是高大茂密的原始森林。(雅辛娜,2017:211)
駁船巳經(jīng)在河埂處等待:撈出漂流過來的木材,通過葉尼塞河將其轉(zhuǎn)運到馬克拉科沃的木材加工廠。(雅辛娜,2017:418)
西伯利亞豐富的森林資源不僅成為人們冬季取暖所需的耗材,在為人們提供溫暖的同時也被西伯利亞的手工藝者加工成小的裝飾品。隨著西伯利亞大鐵路的修建,為木材運輸提供了便利的運輸條件,木材出口也逐漸成為西伯利亞一項重要的支柱產(chǎn)業(yè)。
他釣上來許多種類的魚,有身子扁平、寬闊得像個盤子,周身泛著淺色磷光的鳊魚;有渾身布滿綠色斑點、牙齒鋒利的狗魚;還有一種伊格納托夫也叫不上名字的魚,像珍珠貝一樣熠熠閃光,巨大的菱形魚鰭挺立在寬厚的魚脊上。(雅辛娜,2017:297)
人們餓得要命,總想吃東西,所以晚飯之后,很多人又匆匆返回原始森林—采蘑菇、摘野果、找核桃,香蒲也可以,也挖過白合肥厚的鱗狀莖。(雅辛娜,2017:324)
西伯利亞地區(qū)擁有豐富的水資源,勒拿河、葉尼塞河、鄂畢河、貝加爾湖在為人們提供日常生活用水的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漁業(yè)資源,為廣大的原始森林提供了滋養(yǎng)。對于“勞動村”的“特殊移民”來說,能夠吃到東西就已經(jīng)很好了,更不要提能吃飽了。于是西伯利亞原始森林中的各類菌菇、野果和湖泊之中各種魚類成為了“特殊移民”填飽肚子的“美味”。
西伯利亞雖然資源豐富,土地廣闊,但在俄羅斯人心中始終未將其納入帝國的版圖。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之中,西伯利亞是氣候惡劣和荒無人煙之地,是犯罪之人的流放之地,是痛苦與荒涼的代名詞。一方面是因為西伯利亞本身的自然和地理條件相較于俄羅斯歐洲部分確實相差較大,另一方面也與官方的“宣傳”有一定的關(guān)系。而官方殖民者為掩蓋自己破壞西伯利亞環(huán)境的罪行,大肆宣揚西伯利亞是荒蠻之地,把對殖民地的野蠻劫掠吹噓成英雄主義地對鳥獸難覓的險惡國度的征服(徐樂,2019:166)。在小說《祖列依哈睜開了眼睛》中,女主人公祖列依哈被劃為富農(nóng)分子,在丈夫死后被沒收財產(chǎn),流放西伯利亞。透過作者在書中對環(huán)境的描寫以及書中人物的對話,可以窺見人們對于西伯利亞的印象。
不過,在勞動村,她依然逃不過死亡。原始森林、吸血的小飛蟲、繁重的體力勞動……肯定經(jīng)受不住,肯定的。(雅辛娜,2017:210)
蚋蟲遮天蔽日,漫山遍野,無論是原始森林、林中空地、河岸、土窯—到處都是。(雅辛娜,2017:283)
死掉的基本都是新來的特殊移民,這些被強制送到寒冷之地的人們,一時還很難適應(yīng)當(dāng)?shù)貒?yán)酷的氣候。(雅辛娜,2017:380)
當(dāng)八百多人的“特殊移民”歷經(jīng)悶罐車和平底船的長途運送后,只剩下三十人。通過作者對“勞動村”環(huán)境的描寫,足見其環(huán)境的惡劣與艱苦。蚊蟲肆虐、氣候寒冷,對很多人來說,西伯利亞意味著死亡,不僅因為旅途的艱辛,即使勉強撐到了目的地,面對他們的只有嚴(yán)寒、饑餓以及無休止的繁重勞動,這便是人們對西伯利亞的印象。
這些特殊移民交頭接耳,緊張地互相詢問:去哪兒?哪兒?難道是西伯利亞?還能去哪兒?流放的—都往那兒送。(雅辛娜,2017:97)
這里羈押的是即將被遣送或被流放之人,這些人將要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和遠(yuǎn)東地區(qū)做苦役。(雅辛娜,2017:134)
在西伯利亞這么偏遠(yuǎn)和荒涼的針葉密林里,都不曾棲息。這里的人們都是寂寥孤苦,形影相吊。(雅辛娜,2017:457)
他就是那個在這里,在偏遠(yuǎn)的蠻荒之地迎接他們到來的人。他將他們驅(qū)趕到原始森林,用繁重的勞動折磨他們,用鐵的手腕強制執(zhí)行生產(chǎn)計劃,挖苦、恫嚇、懲罰。(雅辛娜,2017:486)
通過以上四個句子可以發(fā)現(xiàn),在談到西伯利亞時,人們常常將“流放”、“苦役”、“偏遠(yuǎn)”、“荒涼”、“寂寥孤苦”、“偏遠(yuǎn)”、“蠻荒之地”等詞匯與之相連。俄羅斯人仿佛已經(jīng)給西伯利亞打上了“流放之地”的烙印,已經(jīng)將其與苦難聯(lián)系在一起。
面對西伯利亞嚴(yán)酷的自然環(huán)境和無休止的勞動,人們飽受身體上的摧殘,于是便將所有的希望寄托于精神,無數(shù)名家筆下的主人公在西伯利亞的土地上獲得了精神的復(fù)蘇。托爾斯泰《復(fù)活》筆下的聶赫留朵夫在陪伴瑪絲洛娃流放西伯利亞后獲得了重生;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筆下的拉斯柯爾尼科夫在西伯利亞獲取了精神上的新生;契訶夫在考察西伯利亞的苦役監(jiān)獄和貧苦生活后寫成了《薩哈林旅行記》,以其親身經(jīng)歷喚起民眾的覺醒。而本書的女主人公祖列依哈也通過五次“睜眼”,完成了女性意識的覺醒。
她是婆婆口中的“可憐蟲”、“懶貨”,是丈夫口中的“傻婆娘”、“懶鬼”,自十五歲嫁給四十歲的丈夫后便如牛馬般在這個家里勞作。會因為拿兩條蘋果軟膏而嚇得不敢走動;會因為怕弄丟裝柴火的背簍而擔(dān)驚受怕;會因為婆婆的誣告而忍受丈夫的毒打,但她會因為丈夫沒有長時間打她,覺得他“畢竟是一個心眼不錯的丈夫”(雅辛娜,2017:31)。
當(dāng)祖列依哈第一次睜開了眼睛,“四周漆黑一片,好像身處地窖之中”(雅辛娜,2017:3)。
此時的她是一個遵循母親教導(dǎo)只會干活的“機器”——“干活,干活吧,祖列依哈。媽媽是怎么說的?干活可以驅(qū)走悲傷。哎呦,媽媽,我的悲傷不聽你的俗語啊……”(雅辛娜,2017:36)。
在被押送前往喀山的路上,祖列依哈第二次睜開了眼睛,“在周圍濃重的昏暗中,油燈的微弱光亮若隱若現(xiàn),人們都在睡覺”(雅辛娜,2017:97)。此時的祖列依哈失去丈夫,在忐忑和恐懼之中隨其他“富農(nóng)分子”踏上了未知的流放之路,她仿佛在微弱的光亮的指引下開始有了自我意識。
第三次睜開眼睛,“周圍籠罩在黎明時分玫瑰色的煙靄之中,所有的東西顯得模糊而縹緲”(雅辛娜,2017:213)。此時懷有身孕的祖列依哈在平底船上回憶過往,“她確實厭倦了失去親近的人。厭倦了總是生活在擔(dān)驚受怕的分離之中。厭倦了一直等待著孩子的夭折??傊瑓捑肓松睢保ㄑ判聊龋?017:212)。她有了新的希望,但眼前未知的一切仍使她擔(dān)憂。
第四次睜開眼睛,“陽光透過破舊印花布照射進來,在原木搭建的紅褐色木房上爬行……”(雅辛娜,2017:378)。祖列依哈的生活陽光普照,此時她已經(jīng)是一個獨立的女獵人,面對戈列洛夫的威脅,她不再唯唯諾諾,而是拿起手中的獵槍反擊。
第五次,“祖列依哈睜開了眼睛。陽光強烈而刺眼,讓人頭暈?zāi)垦!保ㄑ判聊龋?017:491)。面對兒子的離開,此時的她不再猶豫不決,此時的她已經(jīng)是能夠快速作出判斷的獨立女性。從文章伊始婆婆口中的“可憐蟲”到文章最后勇敢放手的“母親”,祖列依哈在西伯利亞這片土地上完成了生命的蛻變、意識的覺醒。
小說《祖列依哈睜開了眼睛》中西伯利亞這一“文學(xué)空間”,是資源豐富、森林密布、奇珍異獸生活的自然空間;是“特殊移民”接受苦役的流放之所;也是女主人公祖列依哈意識覺醒的地方。在西伯利亞廣闊的空間里,承載了俄羅斯人對于西伯利亞的情感與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