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莞市樟木頭中學 歐昌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chuàng)設趣味高效的物理課堂,是我們打破教學“瓶頸”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如何創(chuàng)造一個有趣的課堂,打破“瓶頸”,把課堂延伸成一個高效的課堂呢?值得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起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一個老師不試圖通過匆忙傳授知識來引導他的學生進入一種精神高漲和智力興奮的狀態(tài),那么這種知識只會導致冷漠,而情緒化的腦力勞動只會導致疲勞。”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課標,充分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互聯網,身邊的生活實驗器材,引導學生進入高昂的學習情緒,物理小故事為學生設置具有情趣的、互動性強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學習時如身臨其境,更能從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學習不熟悉的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自主思考,積極探索物理現象的興趣。例如,在教授聲現象這一課時時,我們可以采用播放器放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各種奇妙的聲音,在我們專門設置的一個比對的場景中,一下子就可以把學生吸引住了,他們都會專注聆聽辨別,然后自主思索: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些聲音是怎么傳播的?為什么每個人,每種動物,每樣樂器發(fā)出的聲音都不一樣,又如何區(qū)分?自然而然地學生思考得越多,再加上我們老師結合課標的引導,學生就越想知道究竟。結果我們老師即使不用講,學生都會自主地互相討論,討論不出結果學生就會去閱讀、查資料,查找文獻,去尋找答案,在查找過程中慢慢領悟、積累,從而獲得新知。
只有在教學中善于質疑提問,才能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活躍進行積極思考,進而通過解疑、釋疑達到掌握知識,更讓學生體驗質疑提問、思維活躍思考、進行努力解疑、釋疑過程的成功的喜悅,進而開發(fā)智力的目的。例如,學會天平的運用這一知識點是我們課程要求中要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的。我們引導學生做液體質量測量的實驗時,我們可以巧妙地在測量過程中添加一個問題:當天平平衡的時候,如果一個物體被放入水中而不接觸容器,天平是否能夠平衡?這樣一個有點類似游戲的疑問,往往會激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又會在操作體驗的過程中引發(fā)更多類似的思考,如放個小石塊入水中但不接觸容器呢?裝滿水的容器和不裝滿水的容器有區(qū)別嗎?同時也為學習“力”制造認知懸念。
在一堂課里如果能精心設計實驗,并巧妙地進行演示,再增添學生操作和活動體驗,將會帶給他們成功的喜悅,刺激學生競爭、上進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在講“大氣的壓強”這一課時時,我演示了這樣一個實驗引入新課:在一只錐形燒瓶的瓶口上放一只鵪鶉蛋,先把燒瓶瓶底在熱水上燙一下,然后立刻轉到冷水上,我們發(fā)現鵪鶉蛋會慢慢地被吞進燒瓶里。如果又把燒瓶放進熱水上,我們又會看到,鵪鶉蛋又被慢慢地吐出來了。這現象直觀、妙趣橫生,又是運用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器材,能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學生為了弄清其中的奧妙,聽課精力特別集中,又或者有些學生有過這樣的操作體驗時,他們就會滔滔不絕地給一些不了解的同學進行講解和賣弄,進而會引發(fā)新一輪的激烈的大討論。當我們利用好實驗操作、演示、活動體驗,我們的物理課堂會像“魔術”一樣的引人入勝。
組織學生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是有效解決學生求知欲望與課堂知識內容相矛盾的有效途徑。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生動有趣,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高學習情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每個學生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因此,我們不能只是呆在教室里傳授物理知識,更要引導學生走向生活,走向社會,走進自然。在教學中,在學習課堂知識后,要安排相應的課外實踐活動,如參加與物理知識有關的勞動,學習、討論、總結應用于勞動工具中的物理知識,觀察身邊的物理生活現象,開展小實驗、小生產、小發(fā)明等活動,將課堂知識與課外活動有機結合。
總之,去掉原有課堂傳授知識的固定模式,去掉課堂固化的條條框框,打破“瓶頸”,創(chuàng)設活的課堂,有趣味的課堂教學,輔助延伸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了團結互助,輕松歡快的學習氛圍,就能有效地把學生帶入我們營造的授業(yè)環(huán)境中,引導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激發(fā)學生熱烈的學習熱情,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生也會在輕松愉快互助的環(huán)境中學會了學習,學會了質疑,學會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