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靜娟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必須講究藝術性。藝術對教學的介入,使教學成為“一種教來使人愉快的藝術”,從而學生樂學,愛學,在充分體味語文學科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形式美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對美的欣賞和感悟力,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目的。一堂真正的富有藝術性的課應有趣——使學生興趣盎然,有味——回味無窮,有奇——出乎意料,有感——留有思考余地。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演員的修養(yǎng),詩人的氣質,哲學家的深邃,以及朋友般的親切。下文試從教材處理、課堂結構、教學語言三方面探索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藝術性。
一塊玉石只有經過切磋琢磨等過程,才可如璀璨的星辰,成為稀世珍寶。語文教學過程中對教材的處理,可以說是“理玉”的過程。教師上課實際就是對課文進行藝術性地分解雕琢,然后將學生領入藝術鑒賞的境界。不同的教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優(yōu)勢出發(fā),對教材做獨創(chuàng)性的切割。我以為可從以下幾點試之:
1.教材的重新組合與逆反處理
有人教《孔乙已》從一開頭的環(huán)境說起,順著故事的發(fā)展脈絡將處于陰冷環(huán)境中的迂腐辛酸的孔乙已,推到讀者面前。也有人教《孔乙已》從中間開花,將一句“孔乙已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這么過”先提出來,創(chuàng)造一種理性的氛圍,引導學生在沉思中去追逐孔乙已留下的人生腳印。我教《孔乙已》從結局說起,抓住“大約孔乙已的確死了”一句中的“大約”“的確”這一對看似矛盾的詞語,用小說揭露的時代背景,時代氣氛先包裹住學生的心,然后再細細咀嚼孔乙己生活中幾個片段,這種獨創(chuàng)而不劃一且?guī)в絮r明的“理玉”色彩的教材處理法不就是一種藝術性的體現(xiàn)嗎?
2.選取一個巧妙的突破口
現(xiàn)代教育往往要求教師能以不落窠臼,不拘一格的手法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從而達到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在這里就要選取巧妙的突破口。如:我教學《變色龍》時,就巧妙地從小說中的一“大”一“小”——大衣和小狗的變化談起,厘清了小狗由“瘋——嬌慣——野伶俐”的變化與大衣的“脫——穿”變化的聯(lián)系,從而趣味性地使學生理解了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題,始似“種瓜”,終則“得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新奇感。
3.教學重點的確定和內容的取舍
一篇好的文章總能“橫看成嶺側成峰”,但受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必定要做一些精心的取舍和設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教《小石潭記》時,我首先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文翻譯有疑問時展開討論,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強化認知實踐活動。熟讀課文,做到感情流暢;結合書下注釋,嘗試翻譯課文,有疑惑的地方小組討論,最后班級討論解決;文章中第4小節(jié)的詞語“寂寥無人”結合最后一小節(jié)的同游者,重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矛盾之處并討論;最后給出作者的經歷和社會背景,真正做到知人論世,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古文的熱情。
藝術性的語文課,必定有一種賞心悅目的氛圍,一種使學生情感涌動的契機,語文教學的得天獨厚之處就在于每篇課文都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是一幕生動的話劇,是一個知識的百寶箱。語文教師可以自己當導演,啟悟開智、挖掘開鑿,營造一種令人愉悅的課堂情境,構架起賞心悅目的教學過程。
1.統(tǒng)籌安排,注意整體性
每篇課文都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設計教學結構時,就應該照顧到課堂教學的各種組成要素和各個方面,使之做到有機結合,對課堂的各個組成部分統(tǒng)籌照顧,課始、課中、課尾巧作安排,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組成部分優(yōu)化組合。每篇課文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所以統(tǒng)籌安排時,一切服從“主攻目標”,如我講授《爸爸的花兒落了》時就頗具特色:課前,就直接招出“含蓄”這一定義,聯(lián)系前文,使學生初步感知。然后在講授時,圍繞含蓄作獨創(chuàng)性的分析,在“講、問、議”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含蓄”的認識。結尾,以一生動事例再次說明什么是含蓄,然后結合課文做練習,一時余音不絕。整節(jié)課流暢自然,主題鮮明,師生皆受益匪淺。
2.靈活多樣,具有動態(tài)性
真正富有藝術性的語文課應還給學生學習主人的地位,使之愉快地學習,而靜坐默記乃上課之大忌。我以為,教師應運用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多動腦、動手、動口,敞開思路,廣開言路。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這就需要“動靜”結合,在動中還適當安排短時間的寧靜狀態(tài),使學生能冷靜思考問題。如有教師嘗試根據教學特點設計教學程序,出示嘗試題(動)——自學課本(靜)——學生討論,教師講解(動)——鞏固練習(靜),每節(jié)課程2、3次的動、靜結合,比較適宜。
3.追求藝術,講究審美性
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使本就是追求藝術的課堂可借助多種教學手段施教,講究審美性,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聲音、色彩、動畫等手段,用美的、形象的手段來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感到一種愉悅在熏陶漸染中,使學生情感更豐富,道德更高潔。
漢語言是炎黃子孫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經過漫長的歷史變遷,她或凝練或含蓄或張揚或瀟灑,尤其唐詩宋詞,詩人豐富的情感蘊含在其中。所以教科書上的很多文章值得我們好好咀嚼。這就要求教師上課的語言也要和文本相契合。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呢?在創(chuàng)新教育下,構建詩意的課堂,讓課堂活起來,是每位教師走進新課程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的課堂語言的藝術性就非常重要。
首先要暢達、凝練。對教師來說,暢達,凝練的語言是透明的,高效率的,是一筆令人羨慕的巨大財富,準確地表達了教師的思想。有位教師講《故鄉(xiāng)》,頭兩句是這樣說的:”今天這一節(jié)課我們將準備學《故鄉(xiāng)》,《故鄉(xiāng)》這篇文章是魯迅寫的?!边@短短二十個字,雖文通字順,語言也不復雜,但卻不簡潔,其實只用八字:“今天講魯迅的《故鄉(xiāng)》”就行了。
其次是聲情并茂。教材選擇的文本題材多樣。有著形象的人物的小說,有著優(yōu)美意境的散文,有著深刻哲思的小品,許多精彩的文學作品都有生動細膩的描寫,或工筆勾勒,或潑墨重描,所以,教師應準確利用文本,利用教師自身或班級學生的優(yōu)勢,領讀,范讀,分工讀,分角色讀,比讀,等等。教師要適當運用比喻性的語言,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訓練,學生的記憶會加深痕跡,學生對本體的理解也會到達一定的高度。此外,教師的教學語言要依托文本,根據文章內容的變化,通過教師授課語言的高低起伏、抑揚頓挫去表達文本不同的情感色彩。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宜作慷慨激昂,義憤填膺狀;教《我用殘損的手掌》宜作蹙者悲思,痛極長呼狀;教《安塞腰鼓》可以豪邁雄壯,大氣磅礴;教《偉大的悲劇》,可以低沉悲壯,發(fā)人深思。所以說,一個好的語文教師真的應該是非常厲害的演員。
總之,一堂富有藝術性的語文課應巧妙設計其結構,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精雕細刻又不流于形式,采用多種手段輔助教學。一堂好的語文課甚至不是絕對的時間概念上的四十五分鐘,而是相對的人生道路上的一堂課,是不斷流淌的語文流程。語文閱讀教學應講求藝術性,才能透出生機,振翅飛翔在時間的長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