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勇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天津300350)
“形象”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能夠引起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動的具體形態(tài)或姿態(tài)。如果將“形象”與“國家”聯(lián)系在一起,國家形象就是對于國家外部或內(nèi)部訊息而呈現(xiàn)出的主觀感知行為。國內(nèi)外學者關于國家形象的定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所謂國家形象,就是一個綜合體,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在傳承中所呈現(xiàn)出的外在形態(tài),它被絕大多數(shù)人所認同并客觀存在的、相對固定的心理記憶。而事實上,國家形象需要自我認同與國際認同間的平衡,它是建立與世界對話的窗口,是國際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構理論中的核心命題之一即在國際關系當中,存在了作為共同利益與行為的關系與紐帶之后,國際關系會相對良好,彼此的國家形象認知也會有所提升。也就是說,國家間的思想、觀念、認識達到相應水平與程度時,國家間的關系會有所提升,其國際形象也會相對較好。建構理論為中國形象的認知與傳播提供了指導,即要發(fā)揮觀念與共同價值等因素在中國形象建構中的重要作用。
1.基本思路
圍繞新時代來華留學生對于中國形象的認知情況進行訪談研究,并對訪談結果進行深入探究,挖掘影響來華留學生中國形象認知形成的關鍵性要素,為來華留學生中國形象認知與傳播策略提出有根據(jù)的建設性意見。
2.對象選取
訪談對象來自于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該大學創(chuàng)建于1985年,是教育部批準成立的第一所應用技術大學,是中國與德國、日本、西班牙三國政府在職業(yè)教育和培訓領域最大的合作項目。學校積極開拓與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等國家的合作,尤其在柬埔寨瀾湄職業(yè)教育培訓中心暨柬埔寨魯班工坊的引領下,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逐年增加。學校畢業(yè)留學生將成為職業(yè)技術技能領域的主流精英群體,成為推動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主力軍。因此,選取該校留學生作為訪談對象具有針對性、科學性。
3.訪談實施
在盡量控制性別平衡的前提下,在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留學生中隨機選取50名作為受訪對象,以交談的方式進行有關中國形象認知的調(diào)查。
4.訪談問題
訪談問題共6 個。為了方便交流與理解,問題有中文、英文、泰語、柬語四個版本,以全面真實客觀地收集到訪談對象對于中國形象認知的具體情況。具體統(tǒng)計結果如下。
(1)您來中國幾年了?漢語水平怎么樣?回答中,2 人是四年;20 人三年;14 人兩年;14 人半年。其中2人通過了HSK5級;18人通過了HSK4級;2人HSK3 級;28 人雖未參加過HSK 考試,通過模擬考試,其水平從HSK2級到4級不等。
(2)沒來中國前,中國在您心中的形象是什么?來中國后呢?回答中,沒來中國前,25 人認為中國很大,人口眾多;10人會想到長城、熊貓;5人想到功夫明星成龍、李小龍,并覺得所有中國人都會武術;5人覺得中國人在公共場所說話聲音很大,不喜歡排隊;4人認為中國好玩兒、好吃的地方很多;1人認為中國人用拱手禮的方式打招呼。來到中國后,他們普遍覺得中國很大,城市很漂亮,中國人也很友好、熱情、準時,遵守規(guī)則,并不是每個中國人都會武術。此外,他們都覺得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很快,地鐵、高鐵等交通發(fā)達,網(wǎng)購也十分方便。
(3)您會關注有關中國哪些方面的信息?回答中,18人表示會關注中國與自己的國家有關聯(lián)的外交新聞、活動等;15人表示,為了提高漢語水平會關注一些漢語知識;10 人表示會搜索著名傳統(tǒng)文化、旅游景點、特色小吃等,7人表示不會主動去關注搜索關于中國的信息。
(4)您通過哪些渠道了解中國的信息?回答中,他們表示通過網(wǎng)絡、電視、家人、去過中國旅游或留學的老師、朋友口中了解中國的信息。來到中國留學后,中國的老師、同學會跟他們分享一些中國的信息,也會通過參加課外活動與實踐進一步了解中國。
(5)您認為媒體在提升中國形象方面的作用大嗎?回答中,他們均認為媒體在提升中國形象方面作用很大,因為他們每天都要接觸包括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手機等在內(nèi)的媒體方式。
(6)您認為中國若想提升在來華留學生心中的形象,應該怎樣做?總結他們的回答,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提升中國赴外國旅游者的素質;第二,加強各國媒體公正、客觀、真實報道負責任的中國大國友好形象;第三,加強中外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相互了解,因為學生是一個國家未來的主力軍和希望。
1.積極方面
(1)整體認知較好
根據(jù)訪談結果來看,來華留學生對于中國形象整體認知較好,并隨著在華時間增多和漢語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趨勢。在“沒來中國前,中國在您心中的形象是什么?來中國后呢?”這一問題中,僅有5人在沒有來華前對中國人在公共場所的素質持消極看法。通過此數(shù)據(jù)可以推斷,在排除外界客觀因素的干擾下,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在主觀情感層面上,對自己感受與認識的中國形象持積極、滿意、肯定的態(tài)度。來華后,留學生對中國形象的期待值也比來華前有所提高,并能客觀地看待與分析問題。
(2)新媒體傳播方式效果好
受訪的全部留學生表示,新媒體是其了解中國的主要方式,對新媒體在中國形象建構過程中的作用持有非常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這說明新媒體對于中國形象的塑造與傳播在留學生群體中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來華留學生對于中國形象的認知。
(3)高校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
大學校園不僅是留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學習知識、了解中國文化的地方,也為留學生提供了各種信息渠道來了解外界事物。訪談中,留學生表示社會實踐和校企合作是學校的特色與支柱,因此,他們每年都有參加文化藝術節(jié)、去歷史博物館參觀、旅游景點感受民俗文化、走進中國知名企業(yè)感受中國創(chuàng)造的機會。這些活動不僅使留學生親身體驗到了中國文化,也感知到了快速發(fā)展與和平崛起的中國,從而對中國形象產(chǎn)生了積極的認知。這充分說明,高校的育人功能在培養(yǎng)知華、優(yōu)華的留學生中發(fā)揮無法替代的作用,并影響留學生對于中國形象的認知。
2.消極方面
(1)個體關注存在差異
在訪談調(diào)查中,43人僅根據(jù)自身需要有選擇性地關注相對應的中國信息,甚至來華初期的留學生還停留在分散、較淺的層面,這樣會產(chǎn)生由于關注范圍和深度有限而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造成對于中國形象的認知也存在認知度不深入的現(xiàn)象。此外,還有7 人表示不會主動關注中國的信息。兩組數(shù)據(jù)之間的對比可以看出,留學生個體間差異度較大,主動性不高,表示主動關注的留學生也是基于個人興趣來選擇性地關注內(nèi)容。
(2)媒體傳播內(nèi)容欠佳
留學生回答“您認為中國若想提升在來華留學生心中的形象,應該怎樣做?”這一訪談問題時,提到了各國媒體對于中國形象報道內(nèi)容的把控存在失真、不足的現(xiàn)象,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這說明,外國媒體尤其是留學生所在國家的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影響了中國形象在留學生群體中的認知。
(3)中外青少年交流不足
本文通過對廣州市從化區(qū)的農(nóng)村地籍調(diào)查工作的實踐發(fā)現(xiàn),在外業(yè)調(diào)查過程中農(nóng)村地籍調(diào)查表和農(nóng)房調(diào)查表的填寫字段過多,從而導致每宗地房屋的權屬信息填寫工作量較大,而在內(nèi)業(yè)數(shù)據(jù)整理中,又需在Excel中逐條錄入,在檢查數(shù)據(jù)時又耗時過長,給實際工作帶來很大工作量,工作效率不高。為此,文章通過實踐,編寫了地籍調(diào)查信息系統(tǒng),并用其對地籍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留學生在訪談中表示,未來華留學前,中國赴外旅游者的形象影響著他們對于中國形象的部分認知。在提升旅游者整體形象素質的同時,也要加強中外青少年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動,因為并不是所有外國學生都有機會來到中國留學,進而在與中國長時間的接觸中對中國有更加全面、客觀的認知。因此,進一步增加中外青少年之間的交流,積極進行文化反思,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互信是十分必要的。
國家間的政治互信有助于推動中國形象的提升。外國學生來華留學應努力爭取得到其所在國政府的官方支持與認可,推動中外學歷的互認。國家間的政治互信也依賴于中國政府與外國政府間的互訪、溝通與交流,積極推動科技、經(jīng)濟、旅游、文化等領域的合作,與各國共享中國發(fā)展的紅利,實現(xiàn)共贏,這樣就可為中國形象的傳播鋪平官方道路。
來華留學生對于中國的關注度、滿意度、喜愛度比較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留學生每天身處于中國環(huán)境當中,接觸中國人、中國事,更加真實直觀的感受使他們對中國產(chǎn)生認同,會更加關注有關中國的各類信息,從而對中國的評價更加全面。留學生對中國的認可度高,自然也會提高中國在其心中的形象。因此,要充分利用環(huán)境優(yōu)勢,提高中國形象在留學生群體中的傳播效果和力度。
積極打造漢語新形象,拓寬傳播渠道,建立面向留學生的多方位立體中國形象傳播體系,對于進一步加深其對中國的認知,可以實現(xiàn)中國形象認知的最佳傳播效果。
當前,國內(nèi)各高校高度重視打造與傳播漢語形象工作,依托教學科研平臺以及豐富的國際合作資源,在專業(yè)設置、課程建設、教材教法、校園文化、留學生管理等方面開拓創(chuàng)新,大力宣傳漢語新形象,逐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中國形象傳播培養(yǎng)體系。教育部直屬高校西南大學,作為國家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的代表,其國際教育教學單位和來華留學生的歸口管理單位國際學院,在課程多元化、校園文化多元化、管理多元化等方面積極打造新時代漢語形象。課程上,學院為各專業(yè)來華留學生開設中國概況、中國文化、中國歷史等必修課,以及中國商務、書法、繪畫、剪紙、舞蹈、民樂欣賞與實踐、烹飪、中國武術等選修課。校園文化上,學院每年舉辦國際文化節(jié)、中華才藝大賽、泰國宋干節(jié)、漢語之星比賽、中文歌曲大賽、中秋晚會、新年晚會等活動,讓留學生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增進了解。此外,學院建立“四海箏鳴”國際學生茶文化體驗基地、國際學生龍舞隊訓練基地、國際學生五洲合唱團,組織留學生編創(chuàng)中文歌曲《我愛中華——一帶一路是一家》。管理上,學院成立專門的留學生學生會組織,留學生可以申請與中國同學同吃住或去校內(nèi)教職工家庭、校園附近居民家庭寄宿等,更加近距離體驗中國文化。這三個“多元化”為中國形象的傳播發(fā)揮了較為突出的作用。而這也為各高校通過打造漢語新形象、促進留學生教育多元化發(fā)展的方式,構建多方位的立體中國形象傳播體系,進而提升中國形象提供了借鑒與參考。
漢語作為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維的工具,它能夠對學習者的思維方式產(chǎn)生影響,并對學習者的身份認知進行重構,進而影響其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因此,新時代面向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教學目標不僅僅在于量,而更在于質。而這種作用只有留學生的漢語達到較高水平時才能顯現(xiàn)。因此,國內(nèi)各高校要關注漢語教學與傳播質量,以更高更快更好的標準提升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增強可持續(xù)性學習。在高等教育領域,各高校應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發(fā)揮有自身特色的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開展?jié)h語學歷教育、中外高校聯(lián)合培養(yǎng),辦好對口的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在職業(yè)教育領域,各高職院校將留學生獎學金政策向職業(yè)人才傾斜,重視職業(yè)教育漢語教學標準建設,倡導職業(yè)+漢語的教學導向,著力解決職業(yè)漢語與專業(yè)知識、實訓教學的銜接問題,增強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與職業(yè)身份之間的聯(lián)系。
此外,國家形象的塑造是一個跨文化構建的工程。文化,作為構成國家軟實力的組成部分,對于國家形象的傳播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它可以向外國有效宣傳本國文化,進而成為塑造國家形象的手段之一。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既服務于一國的文化,又促進著一國文化的發(fā)展。因此,在國家形象的發(fā)展與構成過程中,語言文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漢語國際傳播的大背景下,留學生對于中國形象的誤解與片面認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中國文化缺乏了解而產(chǎn)生的誤讀、曲解或歪曲。因此,面向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文化傳播應服務于中國形象的塑造,要向其展示悠久文明的中國文化、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這是新時代來華留學生漢語教育與文化傳播面臨的重要任務,對于提升中國形象有著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對于一國國家形象的形成,其新聞尤其是包括政治、經(jīng)濟、體育、文化等領域重大事件的報道也會影響國家形象的構建,外國民眾可以從新聞報道中吸取信息,從而形成一種程式化的認知。因此,提升中國形象除了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來塑造,也可以將重大事件的報道作為輔助方式。
國際媒體對中國重大事件的關注與報道會引發(fā)國內(nèi)民眾,乃至在華留學生對事件的高度重視,他們在關注中國的態(tài)度、做法和措施的同時,也提供給中國最好的形象塑造與傳播機會。因此,中國要加強主流媒體在重大事件中掌握主動權、優(yōu)先權和話語權,把握好重大事件的傳播契機。一方面,對于重大事件,要及時、客觀、公正、全面地進行報道,在進行具有層次類別的詳細解讀的同時,做到客觀中立;另一方面,報道重大事件要站在維護中國國家利益的立場,話語表達要符合國際傳播規(guī)律,為國際上關注中國的受眾群體提供了解事實的渠道,這樣就為中國形象的傳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新媒體是當今國際獲取外國信息、了解外國形象的主流渠道,它具有有效突破國界限制、時間限制、容量限制等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因此,利用新媒體開拓國家形象傳播的渠道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新時代面向來華留學生提升中國形象效果的重要舉措就是加強新媒體傳播。首先,加強官方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度。國家漢辦、孔子學院、各高校的國際學院可入駐抖音、微博等當下受留學生歡迎的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以中國文化、重大事件、校園活動等為切入點提煉出彰顯中國形象的精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傳播技巧,提升中國形象的傳播效果;其次,增加來華留學生對于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www.hanban.org)、網(wǎng)絡孔子學院(www.chinesecio.com)、漢語橋(bridge.chinese.cn)、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www.blcup.com)、中國大學MOOC(慕課)國家精品課程在線學習平臺(www.icourse163.org)等網(wǎng)站的點擊率、學習率。這些網(wǎng)站擁有大量適合留學生閱讀的書籍與新聞、觀看的視頻,豐富的資源從不同視角體現(xiàn)并傳播著中國形象。然而留學生對于這些網(wǎng)站并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因此,應加強這些網(wǎng)站在留學生群體中的推廣與使用。最后,邀請外國主流媒體走進中國城市與高校,以外國本土的語言風格傳播中國聲音,借助外國媒體的信譽力、公信力,把中國形象傳遞給來華留學生。
新時代,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選擇來華留學,他們對于中國形象的認知與傳播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對外漢語界肩負著傳播漢語與文化、傳承良好國家形象的重要使命。希望“漢語熱”的浪潮能為來華留學生的中國形象認知和傳播提供有效途徑,為中國形象的塑造奠定堅實的基礎,并發(fā)揮自身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