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民眾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非常顯著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在全面擴張。博物館一直以來是知識存儲和傳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其中內部所陳列的一系列文物要得到嚴密的規(guī)劃和管理,重視文化的整體保護質量。在數字化技術發(fā)展的過程中,保護博物館的文物本身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以及規(guī)范,應探討如何進一步對所有文物進行保護,提高文物的保護質量以及保護效果。
【關鍵詞】數字化技術;博物館;文物保護;文博工作;博物館管理
【中圖分類號】G26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博物館融合了一系列的自然文化遺產,人們在進入其中進行觀看和學習時,讓個人的精神文化水平得到更高層次的提升,讓數字化技術功能得到顯著的完善,其覆蓋的區(qū)域更為廣闊,整體的數字化過程更為便利。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數字化技術如何進一步開展博物館的文化保護工作,確保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迎合時代趨勢發(fā)展。
一、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互聯網加時代下,文物數字化建設可以改變博物館原本的運營理念,提高博物館的工作效率,同時開辟了全新的發(fā)展空間,為博物館的數字化管理帶來了全新的方法理念,有效整合博物館內的相關資源,使得博物館中的文物活起來,提高人們的綜合素養(yǎng),也能夠使科學技術與博物館的融合質量得到顯著提升。隨著人們對文物保護的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客觀上要求從業(yè)者改變博物館原有的管理方式,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利用更多的專業(yè)知識了解博物館管理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是哪些,如何進一步提高博物館管理的整體效果,為博物館管理帶來正面且積極的影響。在文物數字化管理的過程中,應考慮到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提高博物館的管理質量,重視文、理、工多學科交叉與多技術針對性綜合應用。比如說計算機的相關技術,其中涉及數據庫技術、數據計算機輔助、三維建模、計算機圖形處理等方面,提高數字化技術的整體管理效果,同時,應明確數字化技術保護博物館文物的現實意義。每一個文物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歷史以及背景,這是遺留給現代人的寶貴財富。近幾年,我國對文物的保護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對每一個文物都應該妥善保管,了解文物背后蘊含的故事、情感等內容。改變原本在文物保護過程中由于對該文物的不了解,導致保護的質量不佳,沒有深刻體會文物背后的情感以及故事。一些文物在保存的過程中出現了外部損壞的情況,需要通過數字化技術對文物進行掃描,利用數字恢復該文物本身的狀態(tài),并且收集與文物相關的歷史信息。這些信息和文物不同,能更長久地保存下來,不會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文物保存時間更長,減少了由于外部環(huán)境給文物帶來的損壞可能性,方便日后隨時隨地調查以及使用;同時發(fā)現文物所需要修補的位置有哪些,在修補之前對文物進行充分了解,提高文物的修補整體質量。不僅如此,利用數字化技術還能夠使文物的展覽范圍得到提升。部分游客在游玩的過程中由于時間緊張、交通不便等現實問題,或者是受到了空間的限制,沒有辦法到該地區(qū)的博物館進行欣賞。博物館人員需要根據當前人們對博物館的興趣以及博物館內的藏品進行分析,不斷拓寬博物館的藏品空間。借助數字化技術整理與文物相關的信息和內容,通過數字化展出的方式讓更多人即便無法親自到博物館,也可以了解該博物館中所蘊含的文物相關信息,實時連接新媒體和互聯網,為更多的愛好者提供線上瀏覽服務,擺脫傳統(tǒng)瀏覽過程中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通過互聯網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二、數字化技術博物館文物保護方式
(一)結合地區(qū)的實際情況開展博物館文化保護工作
通過對當前的博物館數量進行分析,現階段我國已經建成的博物館就有5000多家,館藏藏品已經達到了3700多萬件,每年組織的展覽次數高達萬余次。但是,由于中國的人口基數相對龐大,針對國民文化需求仍舊無法達到全面性的滿足,各個博物館在不斷探索如何利用科技優(yōu)勢提高人們對博物館館藏觀看的需求,確保國民的文化需求得到真正的滿足。當前,各個博物館在積極地使用各種不同的數字化技術進行文物數據的收集,創(chuàng)建適當規(guī)模的文物模型,倡導廣大民眾通過互聯網視頻播放更多自己感興趣的文物內容,了解這些文物的信息,同時也可以避免相關文物在參展時出現壓力過大、過重的現象,給所有的觀眾帶來精神和文化上的滿足,提高觀眾對文物的需求。要求所有的博物館在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文物保護時,一定要結合該地區(qū)發(fā)展的實際狀況。不同的博物館其發(fā)展模式有著非常大的差別,一些博物館含有大量的字畫,而一些博物館所包含的文物則并沒有字畫。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數字化技術,對館內的文物管理工作進行深入了解。在此期間,考慮到博物館的發(fā)展特征以及結構特征等多種內容,提高博物館的整體管理效果,適當開展數據庫管理,在文物管理展覽保護的過程中,做到精細化管理,建立清晰可見的目錄,比如說,以山西地區(qū)的鐵佛寺為例,其包括了寺廟的整體結構以及碑文等,這些內容逐一的分開,讓管理者在找尋相關內容時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想要看到的內容,這也是數字化建立數據庫的最大優(yōu)勢,幫助工作人員在短時間內找到相應的內容,及時對內容進行分析。
比如,以鐵佛寺(原名大云寺)為例。鐵佛寺,始建于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歷代累有修葺。根據碑文或梁架題跡可知:琉璃金頂寶塔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遺構,藏經樓為光緒八年(1882年)的遺構。大雄寶殿、天王殿、南北配殿、南北廂房雖無梁架題跡等文字記載,但從其梁架結構和構件特征分析,應為清代中期的作品。六級金頂琉璃寶塔系大云寺建筑之精粹,位于大雄寶殿之后數米,塔為平面方形樓閣式五層磚塔,總高35米,底層每邊長12.4米,二層以上急劇收剎,第五層平面呈八邊形,塔頂用風磨銅鑄造的寶珠項環(huán),光澤不減?!杜R汾縣志》記載:“塔頂常有光,傳有舍利子云。”鐵佛寺塔身每層都有仿木結構磚砌塔檐,回廊四繞,飛翹角上懸掛銅鈴,風過鈴響,頗有禪意。寶塔二層以上的外墻上鑲嵌有58幅琉璃圖案,內容為佛教神祇和佛傳故事,四周襯以山石、樹木,花、流云、城池、獅像等圖案,是我國現存清代琉璃塔中的罕例。塔門上有副對聯“潮起潮落汾水依舊唱大云,時興時衰施主照樣拜佛祖”,匾額是“原頭佛祖”,對聯工整,透徹人生禪理,是我國清代琉璃塔中的罕例。其中寶塔的二層中所包含的琉璃圖案就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所有的圖案進行收集和記錄,可以將其中的內容復刻下來幫助工作人員進一步分析相關內容,了解其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
(二)建立文化展示數據庫
在博物館的文化保護以及數字化建設工程的過程中需要時刻體現出博物館本身所具有的系統(tǒng)性特征。在開展數字化建設時,力求內容之間的差異性,提前做好分類工作,做到井然有序地進行保護。結合現狀觀察和分析整個博物館保護過程中所涉及到相關內容以及流程要求,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與博物館相關的文物數據在收集和保存的過程中,由于該數據包括了數字和實體圖像兩種,在短時間內盡快且全面地掌握文物所具有的特征,才能夠方便后續(xù)對所有的文物進行分類和編排。第二,簡單地處理和應用已經獲得的信息,在做好分類數據管理之后將其有序地錄入到數據庫當中。隨后,進行適當的館藏共享及借鑒、交流,制定出更加可靠、更滿足該地區(qū)文物保護發(fā)展的相關方案,建立一個可靠的數據庫。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已經完成了數字化的改建工作,要求工作人員將博物館中所蘊含的各類不同文物的信息錄入到數據庫中。但是,在數據庫錄入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由于工作人員的工作失誤而導致錄入質量較差的情況,需要確保所有工作人員在錄入數據時做到準確、可靠,采取規(guī)模性的錄入。確保所有的數據都是真實的,在后期的使用過程中使用質量也能夠得到顯著提升。
當前,開創(chuàng)文物建設、文物展示網站這一部分同樣是數字化技術應用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重點內容。有很多群眾由于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等不同因素的影響,每一個博物館難以實地開發(fā)、實地觀看。這時候就需要博物館利用數字化技術將所有的文物通過網絡的方式展現給觀眾,而博物館利用數字化技術開展文物展示的頁面,在平臺設計過程中,應考慮到該博物館所具有的特色,中國的博物館非常多,但是每一個博物館藏品內容都不同,產品的特色和主題也有一定的區(qū)別。依托于該博物館的獨特歷史文化,設計出符合該博物館所展現的歷史文化內容的網頁,促使該網頁的設計質量得到提升。網頁的精彩性、內容豐富性也會影響到瀏覽者對網頁的瀏覽興趣。如果網站設計的質量較差,或者是在設計的過程中存在著非常多的缺陷,瀏覽者在瀏覽網頁時的瀏覽效果和質量就會逐步下降。創(chuàng)建網頁時應考慮到聲音、圖像、視頻等不同的內容,將博物館所蘊含的獨特內容作為網頁的主推,方便人們了解該博物館的藏品。
(三)改變原有的博物館管理模式
博物館在開展文物管理以及保護工作中需要大量使用數字化技術,簡單地進行分析,就是推行數字化系統(tǒng)化的管理模式,這種方式能夠掙脫原本在開展管理過程中僅僅能夠利用人力進行管理的束縛,同時減少了所有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及時促進各類不同文物信息的交流。博物館之間也可以相互溝通、了解、分析,在文物管理過程中,如何提高文物的管理質量,讓文物的管理效果得到提升的同時,讓更多的人通過互聯網了解到不同博物館所蘊含的館藏,促使博物館文物能夠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所喜愛。數字化管理系統(tǒng)使用時,要求所有的博物館結合該地區(qū)的實際狀況,將與文物相關的圖片、視頻、數據、信息直接錄入到該網站中,并且有序地進行備份和存儲,做到長時間使用和保存。與此同時,該類數字化系統(tǒng)推廣后,方便民眾及時上網閱讀,并且了解與該文物相關的信息。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瀏覽者根據文物背后所蘊含的內容了解該段歷史,甚至激發(fā)群眾對傳統(tǒng)文化歷史了解的欲望,提高我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的推廣速度以及發(fā)展質量。民眾閱讀后也可以對文物信息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促使博物館內的館藏資源以及服務模式、服務質量得到提升,滿足當前博物館建設時的相關需求。由于各種不同的文物在輸出時利用數字化技術,能夠將文物的相關信息以及對應的輸出時間、輸出原因等直接展示給觀眾,這種方式提高了文物的保護效率,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到與文物相關的內涵以及歷史,同時方便在日后文物的檢修工作中查詢文物是否有所破損。如果發(fā)現破損,則需要博物館的館藏人員及時分析文物破損的原因是什么,進一步提高文物的整體保護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對博物館所有的藏品劃分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循數據標準,做到所有的數據清晰可見,如果沒有做到清晰可見,應重新進行溝通,確保所有數據庫內的數據信息分布是非常均勻的。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文物保護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在開展文物保護工作期間,所有的工作人員充分數字化技術,妥善整理、收集有關文物的各類信息,確保文物管理、數字化技術運用得到顯著提升,利用數字化技術增強社會公眾對文物的保護意識。數字化技術可以讓社會公眾突破傳統(tǒng)的空間地理位置限制,利用互聯網隨時隨地走進文物欣賞文物,讓更多的社會公眾在欣賞文物的同時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使得大量的文物資源被盤活,成為大眾的文物。數字化信息技術也能夠讓公眾愿意主動去了解和認知文物,探索文物,激發(fā)公眾的文化培養(yǎng)意識,確保其行動能力在逐步增加。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數字化技術對文物保護帶來積極影響,促進博物館實際管理效果顯著提升。在傳統(tǒng)文物保護過程中,涉及文物的實物修復,文化遺址復原重建消耗大量的石材、木材等。大量的石材、木材會造成自然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同時需要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文物數字化保護雖然同樣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通過數字化技術修復、復原文物,不消耗林木、石材等一系列自然資源,同時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能夠幫助社會發(fā)展質量得到提升,同時滿足當前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相關需求。
參考文獻:
[1]竇彩彩.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相關思考[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3):102-103.
[2]張寶圣.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中的思考[J].文物世界,2019(6):68-70.
作者簡介:李文潔(1971-),漢族,山西省臨汾市,畢業(yè)于中共中央黨校行政管理專業(yè),研究方向: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