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楠 葉 穎
(1.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2;2.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 北京 100875)
實踐觀點是唯物史觀的基礎,勞動這種最基礎的實踐活動是馬克思解開歷史之謎,即理解歷史生成、發(fā)展、異化及其克服的鑰匙?,F(xiàn)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凸顯了勞動者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勞動不僅是創(chuàng)造產品和社會價值的活動,更是人類本質力量的外化。馬克思指出,人類在以對象性的活動改造自然界的同時,也在進行自我創(chuàng)生。社會歷史是人通過勞動而誕生的歷史,是自然界對人而言生成的過程。
在馬克思看來,從柏拉圖到黑格爾的傳統(tǒng)形而上學都是頭足倒置的。在柏拉圖看來,理念世界是第一性、永恒普遍的,感官世界——理念世界的摹本是第二性且不真實的。18 世紀的啟蒙思想家繼承該哲學傳統(tǒng),也將生活的意義建立在理性基礎上。他們認為,理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也是將人帶向未來理想世界的根本保障。傳統(tǒng)形而上學在德國古典哲學那里達到了頂峰??档聦⒏矣谶\用理性作為啟蒙的座右銘。黑格爾更是讓客觀理性主宰現(xiàn)實,通過理性的辯證運動來統(tǒng)一主客體,從而達到理性與現(xiàn)實的和解。
與這些哲學家不同,馬克思沒有沉浸在理性王國的價值承諾之中,而是洞察到了理性解放承諾的虛假性。他質疑理性主義的宏大敘事是否能通過理性將所有人帶向自由和解放?理性宣稱的自由和解放,究竟是誰的自由和解放?馬克思指出,宣稱普遍主義的理性是壓制性的專制話語。在理性承諾背后貫徹的是特殊的權力關系,體現(xiàn)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在馬克思看來,工人階級的勞動是資本主義社會乃至現(xiàn)代文明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但是在資產階級統(tǒng)治下的勞動者卻遭受著生存的痛苦、社會的不公以及自由本性的缺失。物的世界的增殖和人的世界的貶值是理性王國的宣揚者不愿承認的事實。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反而越貧窮。勞動的現(xiàn)實化表現(xiàn)為非現(xiàn)實化。勞動產品作為異己的存在物同勞動者相對立,以致工人非現(xiàn)實化到餓死的地步。工人創(chuàng)造了財富,卻為自己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智慧,卻使工人變得愚鈍和癡呆。工人階級貧苦不堪、無家可歸的命運,充分暴露了理性王國所承諾的權利和自由的虛偽。理性王國是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平等只是資產階級的平等,人權也只是資產階級的權利。
哲學家的階級屬性以及高居“天國”的哲學理論對現(xiàn)實的抽離,導致了頭足倒置的哲學無法對現(xiàn)實進行說明更遑論批判。在馬克思看來,包括哲學在內的觀念或理論都沒有自足性。它們在本質上植根于人的物質生產和交往活動,是人類實踐的觀念要素,是對社會實踐的反映。馬克思從勞動分工和社會分化的視角看待哲學的本質。傳統(tǒng)哲學是對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利益的思想表達。它強化了不正義的社會分工。對傳統(tǒng)哲學的否定從屬于對社會分工和分裂的否定。馬克思對傳統(tǒng)哲學的否定以及對實踐及其作用的強調,顛覆了柏拉圖以來關于哲學與政治、思想與行動、沉思與實踐等級秩序的設定。馬克思要將被唯心主義吹捧上天的意識和精神重新拉回到人們現(xiàn)實的、感性生命活動,并以感性的對象性活動為基礎來理解人的意識和精神現(xiàn)象。馬克思的理論要從現(xiàn)實而不是想象的人出發(fā),并在世俗世界找到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的根源?!拔覀兊某霭l(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盵1](P73)
馬克思高度肯定并借鑒了黑格爾對“勞動”的分析。黑格爾堅持主客體的同一,反對康德將現(xiàn)象與本體、主體與客體分裂的二元論。黑格爾的主體觀念是一種同一的主客體觀念,勞動是連接主客體的中介。勞動是人自我發(fā)展、自我成就的過程??腕w通過勞動進入到人的實踐范圍。當對象經(jīng)由勞動產生之后,對象就成為主體的一部分,同時主體也意識到自己的需要和欲望。黑格爾在《精神現(xiàn)象學》中探討了主奴辯證法。奴隸在以勞動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形成和確證了自我意識,而自我意識是理性的根本規(guī)定。勞動顯示了奴隸的本質力量,并從根本上反轉了原來的主奴關系。黑格爾指出,生產勞動意味著人能夠利用和改造自然,意味著為了陶冶事物人能夠限制自己當下的欲望和消費,從而使那隨即消失的欲望轉換為具有客觀性和持久性的對象形式即文化形式。“換句話說,勞動陶冶事物。對于對象的否定關系成為對象的形式并且成為一種有持久性的東西”[2](P130)。黑格爾以勞動為中介、超越傳統(tǒng)主客體二元劃分的思想得到了馬克思的肯定。馬克思認為,從柏拉圖到康德的多數(shù)哲學家都認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在于人的精神能力,只有黑格爾意識到了現(xiàn)代勞動和經(jīng)濟活動對于人的重要性。
然而,黑格爾指稱的勞動只是抽象的精神勞動而不是現(xiàn)實的勞動實踐。黑格爾哲學是一個頭足倒置的世界。表面看來,人或者說勞動的人是自我實現(xiàn)、自我決定的。但是對于絕對精神來說,人并非主體而是客體。人是絕對精神實現(xiàn)的中介、手段、工具,主宰世界和歷史的仍舊是抽象的精神。歷史以及感性的現(xiàn)實被絕對精神裁剪甚至是閹割,現(xiàn)實的歷史成為精神的歷史。由于缺乏歷史維度,黑格爾只看到勞動的積極方面,沒有看到勞動的消極方面,即勞動的異化方面。而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的勞動和生存狀況就是勞動消極方面的證據(jù)。它證明了黑格爾所設想的理性對現(xiàn)實的主宰以及理性與現(xiàn)實的和解并未實現(xiàn)。黑格爾的理性原則在客觀上成為了為社會現(xiàn)狀辯護的保守理論,失去了其應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與黑格爾不同,馬克思討論的不是抽象的勞動,而是具體的、歷史的勞動。馬克思在后期放棄了帶有黑格爾唯心主義色彩的抽象勞動概念。按照馬克思的理解,抽象的精神勞動不僅不具有自足性,而且還必須以現(xiàn)實的勞動為存在基礎。
對于黑格爾而言,歷史是絕對精神自我發(fā)展的歷史。而對于馬克思來說,歷史是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他從現(xiàn)實的、有血有肉的人及其勞動實踐來分析歷史。人類的勞動并非孤立抽象的生產,一定的生產方式或者說工業(yè)階段總是與一定的社會階段或者社會關系相聯(lián)系的。勞動者不僅是作為自然存在者,而且是作為與特定生產關系密切聯(lián)系的存在者去勞動的。只有深入到包括生產關系、政治關系在內的社會關系當中,我們才能正確地分析勞動者的處境、導致其處境的原因以及走出被壓迫地位的路徑。資本主義既是一種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又是人類自我物化的一種特殊關系。馬克思在肯定勞動確立人自身和推動歷史發(fā)展意義的同時,也最為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異化、貧困、非正義等社會現(xiàn)象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關聯(lián)。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理解和批判的成果。美國學者勞倫斯·E·卡洪(Lawrence E.Cahoone)認為,馬克思是向現(xiàn)代性發(fā)難的始作俑者。“他對現(xiàn)代歐洲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原則作了批判,指出它們來源于現(xiàn)代經(jīng)濟的本性——資本主義。馬克思是理解了——在這方面許多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卻不甚了了——資本主義具有永遠都既是壓迫力量又是解放力量這種根深蒂固的矛盾的本性的第一人?!盵3](P187)馬克思的理論尤其是前期和中期的理論,主要反思和批判了早期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嚴重的社會分裂和階級對抗的社會現(xiàn)實。歐洲資本主義生產分工的深化、市場的擴大、市民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日趨尖銳的階級對立,是馬克思提出唯物史觀的社會基礎。他在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中指出,資產階級由于創(chuàng)造了先進的生產力逐漸具備了在經(jīng)濟和政治上的優(yōu)勢,并最終取得統(tǒng)治權。但是資本主義在促進生產力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分裂、階級分化與人的異化等問題。因此,馬克思深入到人類物質生活的內在矛盾之中,在現(xiàn)實的生產活動和勞動分工中,探尋造成社會分裂的原因及其可能的解決路徑。
在對資本主義的分析中,馬克思肯定了資本對社會發(fā)展具有的建構意義。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工業(yè)的發(fā)展以及市場的擴大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社會的面貌。封建、宗法、等級以及田園詩般的生產生活方式被破壞殆盡,素被尊崇的觀念亦被瓦解。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取而代之的是資本呼喚出的巨大的生產力以及與商品和資產相適應的諸種規(guī)則。資本在資本主義社會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控制力。圍繞資本增值展開的生產、消費等經(jīng)濟活動成為了整個社會的中心。資本的唯一目的是不斷實現(xiàn)自身的增殖。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壯大,資本家不斷研發(fā)新技術、運用新手段來提升技術和管理水平。
在肯定資本的同時,馬克思還批判了資本對社會造成的瓦解。資本騷動不寧、無限膨脹的品格具有破壞一切價值的虛無本性。資本擴張的沖動使整個社會處于永不停息的動蕩之中。社會關系不停動蕩、一切古老的關系和觀念都被消除了。資本毀滅了傳統(tǒng)的價值、破壞了固定化的倫理關系。生活在欲望膨脹和資本擴張環(huán)境下的人們,面臨著人生意義消解以及社會道德水平下滑的倫理困境。一方面,資本把一切價值都化約為市場價格,價值在市場價格面前失去了自身的意義。在資本的統(tǒng)治下,衡量生命和社會價值的標準是它們在市場中的交換價值。真、善、美、藝術、尊嚴等只有成為商品才有存在的理由和價值。貨幣是最高的善,似乎消費者只要愿意按照價格支付貨幣,就可以從市場中買到一切。另一方面,“交換價值”能夠顛倒黑白、混淆是非。貨幣可以把一切人和自然的特性變成它們的對立物。黑可以變成白,丑可以變成美,惡可以變成善,卑賤可以變成尊貴,愚蠢可以變成明智,怯懦可以變成勇敢。貨幣使人失去判斷價值的正確標準。價值標準的混淆,導致了價值的無政府主義狀態(tài)。從傳統(tǒng)價值秩序中解放出來的人,雖然獲得了以財產權為核心的人權,但是卻在將他人視為追求財富工具的過程中也將自己降格為工具。
資本的統(tǒng)治遮蔽了人的豐富性和全面性。人本應是不斷超越現(xiàn)成存在的存在者。但是在資本的宰制下,人成為了消極被動的存在者。自由自覺的活動被資本貶低為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豐富的肉體和精神感覺片面化為狹隘的占有,以致原本人的機能退化為動物的機能。資本使人“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個對象,只有當它為我們擁有的時候,就是說,當它對我們來說作為資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們直接占有,被我們吃、喝、穿、住等等的時候,簡言之,在它被我們使用的時候,才是我們的”。[4](P303)單向度的人失去了自我超越、自我否定的本性。非人的力量統(tǒng)治一切,工人的命運不是由自己而是被自己生產出的產品以及產品的擁有者——資本家支配。工人在勞動中,“不是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因為,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4](P270)
馬克思對資本的批判,旨在恢復人的類特性。馬克思把人的類特性概括為“自由自覺的活動”。一個種的類特性就在于其生命活動的性質。動物的生命活動是被動的、無意識的,而人的生命活動是自由自覺、自我超越和自我否定的。人從來不是被某種既定本質規(guī)定的現(xiàn)成存在者。人能夠將自己的生命活動當作思考的對象,并在不斷的反思和實踐中超越自身。“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guī)定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正是由于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蛘哒f,正因為人是類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就是說,他自己的生活對他來說是對象。僅僅由于這一點,他的活動才是自由的活動?!盵4](P273)動物的生命活動是狹隘、單一的,它們只依據(jù)種的尺度在肉體需要的支配下進行生產。而人的生命活動是全面和豐富的。人在意識的指引下,可以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生產,并且能夠超越生存的需要進行自由而真正的生產?!皠游镏簧a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于它的肉體,而人則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構造。”[4](P273-274)
馬克思指出,伴隨社會分工而來的、不平等的社會關系是人喪失類特性的重要原因。在人類發(fā)展的初期,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是直接合一的。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私有財產的產生,人類社會出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分裂。精神生產從物質生產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靈與肉、精神與物質生活之間的分裂與對抗,同社會的分工、階級的分化相伴而生。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勞動與享受分別由不同的人承擔。脫離物質生產專門從事社會管理和精神生產的人成為統(tǒng)治階級,直接從事物質生產的人成為被統(tǒng)治階級。盡管勞動分工和社會分化是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但是它們同時也造成了人類社會的分裂和對抗。從事社會管理和精神生產的人被認為是高貴的,從事物質生產的人卻被認為是卑污的。馬克思指出,脫離物質生產的純粹意識是異己的虛幻之物,缺乏精神參與的物質生產是異己的強迫之物。他在《提綱》中指出,精神生活只有偽獨立性,它是社會分工分化的結果。世俗基礎使自己從自身中分離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為一個獨立王國,只能用這個世俗基礎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來說明。對世俗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5](P55)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如果吃、喝、生殖等行為脫離其他領域的活動而成為人唯一和最后的機能,那么抽象的、沒有人文特征的生命活動充其量只是動物的機能。[4](P271)在馬克思看來,人本應是靈與肉統(tǒng)一的完整生命存在。在不平等的社會關系中,分工使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都成為畸形的存在。社會的分裂和對抗在資本主義時代,尤其是馬克思生活的早期資本主義社會達到了頂點。資本主義私有制使資本家和工人都片面化為異化的存在。
馬克思認為,人自由自覺類特性的恢復離不開平等社會關系的建立。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人為了生存就要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進行生產。人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形成了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三種關系,其中人與社會的關系居于核心位置。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與自然、人與人自身的關系都以人與社會的關系為中介。只有在人與社會結成關系的范圍內,自然才能成為實踐的對象。同時,人與自身的關系也不是在意識中而是在社會交往中建構和實現(xiàn)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直接制約著現(xiàn)實的人的物質和精神活動狀況。因此,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對于人類自由的實現(xiàn)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從勞動實踐出發(fā),闡釋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是囊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系的總體性范疇。個人和社會是人類交往的兩個不同側面。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存在根基既不是抽象的個人也不是抽象的社會,而是人的感性對象性的勞動實踐活動。社會歷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從事感性對象性活動的人的存在。人通過實踐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并在實踐中構建起社會關系。個人與社會雙向創(chuàng)生,社會就是人與人之間形成的各種關系的總和。第一,個人是社會存在物。個人的實踐依賴于人們結合而成的社會關系。個人只能存在于社會關系中,并在其中成為他自身。第二,社會由個人組成。離開個人的社會是抽象、空洞的。社會通過個人之間的互動關系獲得自身的規(guī)定性。第三,個人和社會之間存在一定的張力。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往往不會完全一致。特別是階級社會的出現(xiàn),使個人和社會之間的矛盾表現(xiàn)得極為復雜。社會整體主義和原子主義都將社會和個人進行抽象地對立。馬克思指出,應當從關系的角度來理解個人和社會,而不是將二者進行簡單地對立。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馬克思指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階級社會主要呈現(xiàn)對抗的一面,在消除階級壓迫和不合理的勞動分工的共產主義社會,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才成為真正屬人的關系。社會和個人并不代表兩個事物,而是表示同一事物的個體和集體方面?!笆紫葢敱苊庵匦掳选鐣斪鞒橄蟮臇|西同個體對立起來。個體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xiàn),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xiàn)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xiàn)和確證。人的個體生活和類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盡管個體生活的存在方式是——必然是——類生活的較為特殊的或者較為普遍的方式,而類生活是較為特殊的或者較為普遍的個體生活?!盵4](P302)勞動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性質和水平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以及交往關系等狀況的變化而變化。
馬克思指出,人在克服私有財產的共產主義社會中能夠實現(xiàn)真正的人的自由。共產主義社會沒有國家、政黨、意識形態(tài)和固定分工,它是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能以對人力和自然資源最小的消耗實現(xiàn)最大程度的物質能量變換。在人與人的關系上,擺脫了社會分工和階級分化的人們,建立起了自由平等的社會關系。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上,每個人都能依其興趣和能力自由全面的發(fā)展,過上肉與靈、物質與精神、實踐與思維相協(xié)調的生活。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對人的自由狀態(tài)有著經(jīng)典的論述:“在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fā)展,社會調節(jié)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1](P85)自由的人是豐富、全面和獨特的人的生成。人的全面發(fā)展既是社會的目的,也是人自身的目的。馬克思對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的經(jīng)典論述是:“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盵1](P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