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強
王密是東漢時期的一個縣令,盡管他不是流芳百世,也不是遺臭萬年,但畢竟他的故事被司馬光寫進了《資治通鑒》,好歹也稱得上一個歷史名人即歷史書上有其名字的人了,連我們這些千年之后、千里之外的人也知道了他的大名,知道了他的一段故事。
然而,他希望人們知道他的故事嗎?他的故事被寫進歷史他高興嗎?這個無從查考,不過依據(jù)人之常情,他大約不會喜歡《資治通鑒》,特別不喜歡司馬光的這段描述:
王密為昌邑令,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密愧而出。
可見,對王密而言,給楊震送金子并非易事,既要做好防范工作,避免讓不相干的人得知,又要打消楊震的顧慮,讓楊相信他的防范工作是萬無一失的,收下他的金子是毫無風險的。不難看出,在王密所處的那個時代,下級官員給上級官員送大額金錢、上級官員接收下級官員的大額金錢都是不光彩的、甚至是犯法的行為,輕則可能受到輿論的譴責,重則受到法律的懲罰。
還有,王密并非故事的主角,寫他只是反襯楊震。寫他送金子,是為了寫楊震不收金子。楊震的“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是千古名言,但沒有王深夜送金,能有楊的這四知說嗎?
總之,在司馬老先生的筆下,王密就是一個行為不光彩的人,是一個為陪襯楊而存在的可憐則又猥瑣的角色。假如王密在地下有知,應該不愿意如此面目出現(xiàn)在歷史書中。當然,百人百性。也可能有人以為不管如何,能在歷史書上拋頭露面,總是值得高興的事,惡名罵名總比無名好。不過,王密好像不是這種人。若是這種人,怎么會從楊那里“愧而出”呢?
若問,王密既然不愿意別人知道他給楊震送金子事,為什么又要送呢?不送不是什么事都沒有嗎?回答是他過于相信自己了,以為只要小心防范,就一定不會有人知道他給楊送過大塊金子。再說,這樣一個巴結(jié)與討好高官的機會,他舍得放過嗎?這是十斤金子呀,不是十兩金子,也不是十斤銀子。只要他能收下,就一定能……
想當初,王以為自己做事謹慎,他送金子沒有知者,可萬萬沒想到此事被寫進歷史名著,不知讓多少人知道了王密這個人,知道了王密所做的這件事。那么最初是誰將此事說了出去呢?我以為首先可以考慮楊震。他說出此事,可能是借此說明自己清廉,也可能是出于公心,為了不讓這種人占據(jù)官位而如實介紹了王的品德。也可能是王密自己透露出去的。《通鑒》中說,他離開楊那兒時是“愧而出”。既然愧,難免慌。此時若有人問他的話,就可能慌中出錯,說出真情來。此外,據(jù)野史說,那天,王白天先去打探了一下,晚上再去送的,對一個路過此處的官員來見兩次,這也容易讓人生疑,從而對他特別關(guān)注。還有其它可能,但沒有紙包住火的可能。
最后對文章的標題做一下解釋:你所做的事情別人知道不知道,不是由你決定的,你想決定也決定不了。要得人不知的惟一辦法就是己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