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燁 張 濤 李 威 顧志堅 ,4 朱蕾蕾 ,4 孫玄厹 ,4 劉寧寧 ,4 耿 琦
(1.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yī)院,上海200062;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上海200021;3.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黃浦分院,上海200011;4.上海市名中醫(yī)蔣健工作室,上海200021)
水腫是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表現(xiàn)為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特征的病證[1],是人體體液在組織間隙內(nèi)的蓄積,多與心源性、腎源性、肝源性、炎癥性、內(nèi)分泌等疾病相關(guān),此外還有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特發(fā)性水腫等[2]?!毒霸廊珪つ[脹》云:“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敝赋鏊[病機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有關(guān),故一般治療水腫多從肺脾腎著手。
蔣健教授是岐黃學者、第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dǎo)老師、上海市名中醫(yī)。蔣師認為,水腫雖為津液代謝失常所致,但治療水腫不可但知利水消腫,尚需注意水濕與氣血等其他病理因素的關(guān)系,調(diào)節(jié)肺脾腎功能的同時兼顧疏肝清肝、調(diào)暢氣機,方能獲取良效?,F(xiàn)將蔣師辨治水腫驗案6則介紹如下,以饗同道。
案1.陳某某,男,57歲。2014年4月10日初診。
患者面部及雙下肢水腫月余。診時訴溲少,頭暈頭重,服托拉塞米腫退,停藥水腫又還,實驗室及下肢超聲檢查均無異常發(fā)現(xiàn)。舌紅、苔白黃厚膩,脈細弦。辨證屬濕熱壅盛。治以清利濕熱。方擬三仁湯、二子七皮飲合豬苓湯加減。處方:
杏仁9 g,白豆蔻9 g,薏苡仁15 g,厚樸12 g,半夏12 g,滑石15 g,淡竹葉10 g,防己12 g,澤瀉30 g,車前子30 g,豬苓30 g,茯苓30 g,茯苓皮15 g,桑白皮12 g,大腹皮15 g,葶藶子15 g,白術(shù)12 g,蒼術(shù)12 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
4月24日二診:藥后小溲增多,下肢腫退,面部浮腫減輕,頭暈頭重亦止。唯時感胃中隱痛,噯氣,腸鳴,舌偏紅、苔白膩,脈細弦。原方去滑石、淡竹葉、桑白皮、大腹皮,加花椒9 g、桂枝10 g、六神曲12 g、旋覆花10 g。14劑。
5月8日三診:下肢及面部腫退盡,其余諸癥均有緩解,上方續(xù)服月余未再有水腫發(fā)生。
按:濕為水之漸,治水先治濕,濕祛腫自消。本案舌苔膩而頭暈頭重,有濕從熱化趨勢,故選用三仁湯合二子七皮飲、豬苓湯利濕清熱。方中杏仁、桑白皮、葶藶子宣肺利水兼顧上焦,茯苓、白術(shù)、半夏、厚樸、茯苓皮、大腹皮健脾滲濕兼顧中焦,澤瀉、車前子、豬苓通利小便,利水消腫兼顧下焦。肺脾腎三臟同調(diào),宣上、暢中、滲下,使三焦分消,通調(diào)水道。
案2.陳某,女,66歲。2016年6月28日初診。
患者雙下肢及顏面輕度水腫半月??诳?,咽中有痰而癢,咳不出,氣短胸悶,易驚而心悸,尿頻尿急而少,平時經(jīng)常口腔潰瘍,舌紅、苔中根黃,脈細弦。尿常規(guī):白細胞(+)。辨證屬肝膽濕熱。治以清肝瀉火,利濕退腫。方擬龍膽瀉肝湯加味兼顧利咽。處方:
龍膽草12 g,山梔12 g,黃芩12 g,柴胡12 g,生地12 g,當歸12 g,澤瀉12 g,車前子15 g,蒲公英30 g,玄參15 g,麥冬15 g,青果20 g,甘草12 g,金銀花15 g,蟬衣10 g。7劑。
7月5日二診:下肢腫退,口苦、咽癢均減,尿頻尿急止,復(fù)查尿常規(guī)正常,原方續(xù)服14劑以資鞏固。
按:口苦、口瘡、尿頻而急、舌紅苔黃,為肝經(jīng)濕熱之象。肝經(jīng)濕熱蘊結(jié),必影響氣機宣暢,聚濕成腫。故治以龍膽瀉肝湯清利肝經(jīng)濕熱為主,無需加用其他利水之品,待肝經(jīng)氣機宣暢,則自利濕退腫。本案提示水腫的發(fā)生除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相關(guān)外,與肝臟未必不相關(guān),是以為戒。
案3.汪某某,女,52歲。2009年4月14日初診。
患者手、足及眼瞼水腫月余。伴右脅疼痛,夜夢煩擾。B超示肝血管瘤,膽囊息肉。舌淡紅、苔薄,脈細弦。辨證屬肝失疏泄、氣滯水停。治以疏肝理氣,利水退腫。方擬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化裁。處方:
柴 胡12 g,香附12 g,枳 殼12 g,川芎12 g,甘草6 g,川楝子12 g,木香12 g,佛手12 g,棗仁15 g,龍骨30 g,牡蠣30 g,延胡索30 g,茯苓皮30 g,車前草30 g,澤瀉30 g。7劑。
4月21日二診:手足瞼腫減輕,右脅疼痛減輕。原方去木香,加防己12 g。7劑。
4月28日三診:手足眼瞼基本腫消,右脅疼痛繼減,心煩易怒,舌淡紅、苔薄黃膩,脈細弦。肝郁化火,治以疏肝清熱,健脾利水。方擬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10 g,梔子15 g,淡豆豉15 g,柴胡12 g,白芍15 g,當歸12 g,香附12 g,茯苓12 g,白術(shù)12 g,棗仁15 g,茯苓皮30 g,延胡索30 g,川楝子12 g。7劑。
5月5日四診:腫消,右脅疼痛明顯好轉(zhuǎn)。原方續(xù)服7劑鞏固。
按:本案水腫同上案一樣主要從肝論治。水液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氣機郁滯易致津液代謝失常而停留肌膚為腫。本案除手足眼瞼水腫外,伴有脅痛夢擾等癥,辨證屬肝失疏泄、氣滯水停,以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疏肝行氣,輔以利水、安神之品。氣機得疏,水腫乃散。
案4.徐某某,男,64歲。2009年12月15日初診。
患者雙下肢水腫半年余,按之凹陷難起,伴疲勞乏力。2009年8月24日超聲檢查示:雙側(cè)下肢深靜脈血流通暢。舌淡紅、有齒痕、苔薄,脈細弦。辨證屬氣虛水溢。治以補氣利水。處方:
黃芪45 g,鴨跖草30 g,玉米須30 g,葫蘆殼120 g(先煎代水)。7劑。
12月22日二診:下肢浮腫明顯好轉(zhuǎn),按之輕微腫。原方續(xù)服7劑以資鞏固。
按:本案下肢水腫程度較甚,更兼乏力疲憊,為元氣虛弱,氣不攜津化水,水濕內(nèi)停下聚為腫。故以大劑量黃芪益氣行氣利水以治本,大劑量鴨跖草、玉米須、葫蘆殼利水以治標,標本兼顧,效如桴鼓。
案5.吳某某,女,65歲。2013年5月10日初診。
患者雙下肢及面目水腫十余年。每于午后加重,尿少色清。實驗室檢查腎功能、尿常規(guī)等均正常。舌淡紅、苔薄膩,脈細弦。辨證屬陽虛飲停。治以溫陽化飲,利水滲濕。方擬苓桂術(shù)甘湯、澤瀉湯合二子七皮飲加減。處方:
桂枝12 g,豬茯苓(各)15 g,茯苓皮30 g,炒白術(shù)12 g,澤瀉12 g,車前子15 g,陳皮12 g,五加皮12 g,大腹皮12 g,桑白皮15 g,葶藶子10 g,玉米須30 g,鴨跖草50 g。3劑。
5月14日二診:浮腫減輕,原方再加生黃芪30 g、丹參30 g。7劑。
6月20日三診:下肢及面目腫退,身輕。原方續(xù)服7劑。隨訪未再復(fù)發(fā)。
按:本案水腫以午后加重,尿少色清,為陽氣虛衰、痰飲內(nèi)停之陰水。陽氣虛衰不能溫化水濕,積飲為水,釀濕成痰。治以苓桂術(shù)甘湯合澤瀉湯溫陽化飲、健脾利水,輔以二子七皮飲加強利水消腫之功。復(fù)診時重用黃芪、丹參補氣活血,意在激活水液代謝,以達消腫目的。
案6.史某某,女,53歲。2010年5月11日初診。
患者左上肢腫7年。2003年乳腺癌根治術(shù)后出現(xiàn)左上肢腫,患側(cè)臂圍較對側(cè)增粗5 cm,伴疼痛、沉重感。舌淡紅、苔薄、舌下靜脈迂曲,脈細弦。辨證屬血瘀水阻。治以活血利水。方擬補陽還五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處方:
黃芪15 g,赤芍12 g,川芎20 g,當歸20 g,地龍12 g,桃仁12 g,紅花12 g,桑枝30 g,雞血藤30 g,生地12 g,川牛膝15 g,細辛3 g,澤瀉30 g,車前草30 g,防己12 g。7劑。
5月25日二診:服藥后左上肢腫脹明顯減輕,左臂圍縮小達1 cm以上,疼痛、沉重感亦減輕。續(xù)服原方14劑以鞏固療效。
按:上肢水腫是乳腺癌患者手術(shù)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與患肢淋巴回流障礙[3]、淋巴泵功能失調(diào)[4-5]及組織間隙壓力增高[6]有關(guān)。本案上肢水腫亦可屬“脈痹”范疇。辨證屬正氣不足,加之手術(shù)耗傷氣血,脈絡(luò)損傷,使脈道壅塞而氣血不暢,血瘀水聚而腫[7]。治療宜采用益氣活血、通絡(luò)利水法,方選補陽還五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桑枝、雞血藤舒筋活絡(luò),細辛、川牛膝、澤瀉、車前草、防己散濕利水。全方益氣活血,通脈利水,故腫痛得以消減。
蔣師認為,水腫雖“水”病但并非僅局限在“水”,其與濕、氣、血等均有密切關(guān)系。
2.1 關(guān)于化濕利水 濕與水同類,濕為水之漸,水為濕之甚。濕蘊不去壅遏三焦,可影響肺脾腎功能而終泛濫成水。故治水貴在治濕。濕蘊日久可傷陽而寒化,常用苓桂術(shù)甘湯、五苓散類(如案5);濕蘊日久亦可傷陰而熱化,化濕毋忘清熱,常用龍膽瀉肝湯、豬苓湯類(如案2)。如寒熱不明顯,一般可用芳香化濕之三仁湯、二子七皮飲等(如案1)。水腫明顯者,可用大陷胸湯、十棗湯等逐水,或大劑量玉米須、鴨跖草、葫蘆殼等品。
2.2 關(guān)于調(diào)暢氣機 氣為血之帥,亦為水之帥,氣滯、氣虛均不利于水液代謝。氣郁氣滯不能行水則氣滯水停,氣虛無以推送津液則亦致水停為腫。誠如唐宗?!堆C論·陰陽水火氣血論》所指出:“氣生于水,水化于氣,亦能病氣,氣之所至水亦無所不至焉”。強調(diào)了氣與水的生理病理關(guān)系。
《景岳全書·水腫論治》載:“凡水腫等證,乃脾肺腎三臟相干之病。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此段本意雖強調(diào)臟腑對水液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實則說明水液代謝依賴肺氣的宣肅、脾氣的運化、腎氣的蒸騰,肺脾腎氣化共同維持津液的代謝。
蔣師還認為,治療水腫同樣不能忽視心、肝二臟功能。心氣心陽虧虛或心血瘀阻,均可致無力運行水液而為腫;肝主疏泄氣機,肝氣郁結(jié)或肝經(jīng)濕熱,亦均可影響氣機宣暢,而致氣滯水停為腫。故治療水腫,重視疏肝清肝以調(diào)暢氣機(如案2、案3),每收良效。對于氣虛無力推動水液代謝者,則采用補氣利水法(如案4)。
2.3 關(guān)于活血利水 《素問·湯液醪醴論》云:“平治于權(quán)衡,去菀陳莝。”此論述似乎提示水腫與“血”的關(guān)系,暗示活血祛瘀可為治療水腫的治法之一。后世醫(yī)家也認識到水腫與瘀血的相關(guān)性。如唐宗海在《血證論》有云:“又有瘀血流注,亦發(fā)腫脹者,乃血變成水之證?!崩钣么庠凇蹲C治匯補·風腫癖腫》也指出:“癖腫皮膚光亮,現(xiàn)赤痕血縷,乃血化為水也?!?/p>
瘀水互結(jié)的水腫多病程日久或反復(fù)不愈,治療時除活血化瘀外,需兼顧利水(如案6)。此時把握好活血化瘀與利水消腫的藥物比例,利水藥的選擇也盡量選用兼具活血功效的中藥如川牛膝、澤蘭、益母草等。
綜上所述,治療水腫除調(diào)節(jié)肺脾腎三臟功能外,尚需靈活運用化濕、理氣、補氣、活血諸法,注重疏肝清肝以調(diào)暢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