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平
在閱讀層面,理解是欣賞的基礎,欣賞是比理解更高層次的認知;但二者往往沒有明確分界。在閱讀教學中,葉圣陶非常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欣賞能力,并形成操作性很強的系列方法。
一、揣摩自悟,培養(yǎng)理解力
在葉圣陶閱讀教學方法觀中,就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而言,以下兩點較為突出:
1.重視揣摩,入境得意
葉圣陶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要透徹了解語言文字,進入作者營造的意境而“得意”,須認真揣摩。不僅感知語言顯在信息,更要開掘隱含信息。這是閱讀主體力圖觸及作者旨趣的有效途徑。
該如何指導學生揣摩,他提供了三種方法:
一則反復體會。他提倡初讀細琢細磨,逐句循誦,利用工具書釋疑解難。再復讀原文,明了全篇大意。最后細讀,擇要記憶,體會精要。他說,閱讀方法“最緊要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語都不輕輕放過,務必發(fā)現(xiàn)它的特性”。從解詞、析句到分段、理篇,反復體會,達于對作品的透徹理解。二則細理思路。其詩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睖蚀_把握思路是領會主旨的關鍵。他認為好文章情思流暢、有序,各部分密合無間,細理思路不僅能迅速把握文章內容,還能培養(yǎng)清晰表達能力。因此,“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樣開頭的,怎樣寫下去的,跟著它走,并且要理解它為什么這樣走”。三則知人論世。特別是古書,要得到真切了解,須明了古人所處環(huán)境與所懷抱負。他借陳寅恪的話進行強調:“所謂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敝笇W生閱讀古書,盡淺不妨,但趨向要正確,能知人論世。以《孟子·許行》章“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為例,他批評了盲從此句而說現(xiàn)代民權思想與民主政治要不得的糊涂頭腦,及妄批此句為孟子階級論遺毒的偏激之論,并結合語境闡明:孟子旨在反駁許行的君臣并耕說,勞力者與勞心者各有專長,分任工作,社會才得治。
2.自讀自悟,積累強化
學生不可專等教師講解,實在沒法解決,才去請教。而教師,“徑直講課不如布置預習,徑直說明不如提出適當?shù)膯栴},安排適當?shù)木毩?,讓他們自求得之?!北热缰笇ьA習,建議用沒分段落、沒加標點的油印教材,讓學生劃分段落,加標點;即便用現(xiàn)成教本,也讓其“對分段標點作一番考核的工夫”。教師可提示些問題,讓學生嘗試自行解決,并精心筆記。上課如胡適所言,課堂“只有質疑問難,大家討論兩項事可做”。
為便于學生自讀自悟,編寫教材時,尤須以學生為本位,巧譬善喻,深入淺出,注而明之。他說:“凡教課之際宜令學生明曉者,注之務期簡要明確。所注雖為一詞一語一句,而必涉想及于通篇,乃于學生讀書為文之修習真有助益?!币膽褜W生,精心作注,力求教材精致完善,咸為學生營養(yǎng)之資。
提高理解力還須廣泛閱讀,訓練強化。在他看來,學語言文字“除了辛苦工作,日積月累以外,沒有簡便的辦法”。因此,精、略讀教學之外,他建議學生廣閱課外讀物?,F(xiàn)代闡釋學告訴我們,對一部作品的理解程度,主要決定于讀者本身的“先結構”。而在廣閱中積累語言、訓練強化,自可豐富學養(yǎng),增益理解。學生須勤加研求,“學之不已,如鳥數(shù)飛也”(朱熹),才能逐漸提高理解力。
二、三法并用,培養(yǎng)欣賞力
如何培植學生欣賞文學的能力,他認為主要有以下方法:
1.指導吟誦
吟誦是在以意逆志、體味作者情感的基礎上,以聲音形態(tài)傳達文字生命動感。在他看來,吟誦不但可于不知不覺間將文章內容、理法化為己有,對培養(yǎng)欣賞能力更具顯著意義。通過吟誦能“親切地體味”,從而與作者心靈相通;而欣賞正是通過文字這道橋梁與作者心情相契的過程,它要求把捉文字的意義和情味,接近作者旨趣。文章情感有“喜、怒、哀、樂、恐怖,崇高、幽美、滑稽、悲壯”等,它們會或隱或顯、或強或弱流布文中。通過吟誦,披文入情,“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切己體驗中逐步培養(yǎng)欣賞能力。
如何指導吟誦,他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和方法。第一,求其合于規(guī)律。合著文字的意義與情感,注意語調的高低、強弱、緩急。要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第二,求其通體純熟。唯有熟讀成誦,方能深切體會文章情思并內化。此外,要使學生視吟誦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教師可范讀,因聲情并茂的吟誦能讓學生直觀感知鮮活的語言形式,體情入境。學生要仿讀,自修時尤應低聲吟誦,耳與心謀,聲入心通。
葉圣陶如此注重吟誦教學,乃因他深知聲音節(jié)奏乃文章精妙所系。其實,漢字的音、義本不能強分,古人作詩文,對聲音節(jié)奏頗有講究。朱子說:“韓退之、蘇明允作文,只是學古人聲響,盡一生死力為之?!鞭o以情發(fā),文學作品是聲與情的文字記錄,是作者情感、神思伴著吟誦自然涌出的產物;聲音節(jié)奏是文學作品一個重要成分,姚鼐甚至說:“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聲色之間,舍此便無可窺尋?!币虼耍b賞文學作品,非吟詠不能得其味。
2.訓練語感
他認為欣賞還須憑借敏銳的語感。因為文學語言含蓄蘊藉,無此語感,將“如入寶山空手歸”,當然稱不上欣賞。在他看來,訓練語感是欣賞文藝的基本準備。
何謂語感?按他的界定,即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具體而言,能透徹了解語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義和情味,并能結合生活經驗體會,以接近作者旨趣。他引夏丏尊的話說,語感敏銳的人,見“落葉”二字會感到無常、寂寞等說不盡的意味。這種對語感的界定明顯啟示著來者,如李海林認為“語感是對語言隱含意義的深刻直覺”,李珊林認為語感是一種“帶有濃重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概言之,語感是直接從整體上準確把握事物內涵的高級認知,能迅速透過語言文字符號洞悉其內涵,是感性與理性相統(tǒng)一的悟性,也是文學欣賞能力高低的尺度。
如何訓練語感?要相機指導一定的語法、修辭知識,使學生明了語言運用的重要規(guī)律。讓學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礎上,熟讀涵泳,體會文章情味和用詞造語之妙。此外,學生須結合生活經驗切己體味,感受人情物理。教學時要設法喚起學生的情感經歷和情緒記憶,調動其生活感受,才能培養(yǎng)敏銳的語感。
3.指導參讀
他認為,欣賞文藝不妨參讀他人評論。《文心》中說:“詩話文話是前人鑒賞所得的記錄,它會告訴我們某幾句詩某幾句文的好處所在。我們可由它間接地得到鑒賞的指示?!逼鋵崳瑓⒆x他人評論或相關文章,都能開闊視野,啟發(fā)思維。如何指導參讀?他提出如下設想:
(1)輻射式閱讀。以精、略讀教材為出發(fā)點,向四面八方展開來讀。如讀陶潛的《桃花源記》,想知道晉代文的情形,可去翻中國文學史;想了解烏托邦思想,可參讀《理想鄉(xiāng)的消息》;想明白記敘文的格式,可翻看記敘文的作法;想熟悉陶潛為人,可翻閱《晉書·陶潛傳》或陶集。也可以文本為出發(fā)點,參看各式批評文字。學生博采兼收,形成良好的認知背景,自益于提高其欣賞水平。
(2)運用比較思維。他說:“必須多多比較,方能進一步領會優(yōu)劣得失的所以然。”通過比較,可提高辨析、欣賞能力。具體而言,若閱讀古書,要比較古今情勢,做到知人論世;有時可參照相類文章,如讀《瀧岡阡表》,可與歸有光《先妣事略》相較,二者取材立意之異同;閱讀詩歌總集,可比較各代取材異同,風格演變,各家各派意境的淺深等。他還建議鑒賞本體自問“如果叫我來寫將怎樣”以體味寫法的優(yōu)劣。當然,需提醒學生不能只讀評論而不切己體會作品本身,滿足于獲得“豪放”“蘊藉”等形容詞;也不能限于一家之言。
新課標明確提出:“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遍喿x不僅為寫作提供“技術”養(yǎng)料,更為積淀人文底蘊,豐富情感,增加審美體驗,提升精神品位,一句話,為人的精神生命成長奠基。閱讀教學應“淡化技術”,服務于人的存在性主題,重吟悟積累,少肢解分析;重精髓神韻的品味,少抽筋剝骨的閱讀訓練。師生宜在廣泛閱讀中張揚自由心靈,體會文化的博大精深,修身養(yǎng)氣,明理悟道,達于共同成長。
[作者通聯(lián):福建羅源一中(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