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和昌
內(nèi)容摘要:荊軻在行刺秦王整個過程中表現(xiàn)為志大才疏:制定行刺預案粗糙簡單,個人情緒容易沖動,行刺團隊沒有合力,荊軻劍術(shù)不精。其行為根本沒有成功可能,失敗早已注定。
關(guān)鍵詞:荊軻 失敗原因 志大才疏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教材中《荊軻刺秦王》一文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三》。文本主要通過行刺準備、易水送別和秦廷刺殺等三個情節(jié)來塑造荊軻形象??v觀荊軻系列言行,雖不可否認其有獻策時敢以樊人頭和燕地圖為信物的不同凡響,有易水訣別時慷慨不顧的視死如歸,也有秦廷搏殺時笑對死亡的勇武無畏等;但若將其言行放在“刺秦”這個大事件中考量,卻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荊軻志大才疏,其失敗早已注定。
一.行刺預案不足
荊軻能想出借“樊將軍之首,與燕督亢之地圖”之策,確實有其不同凡響之處。但在具體制定行刺計劃上卻有多處疏漏。
其一,混淆了“見到秦王”和“近秦王之身”。因為帶去了秦王想要的東西作信物,所以獲得秦王的接見一點沒問題,但荊軻的假設(shè)點是秦王必然會讓他親自將信物呈上去從而近其身。秦王接見他就等于能讓他近其身么?按照正常程序,更有可能是讓荊軻將信物交給左右侍臣轉(zhuǎn)呈。荊軻很可能根本就沒有機會近秦王。
其二,荊軻假定秦王上下都會疏于防范。將匕首藏在地圖之中帶進去,這種做法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秦國一方不做必要檢查防范。而如果一旦檢查,荊軻計劃也就完全暴露在對方眼下,行刺計劃也自然無法實施。雖然秦王確實會因荊軻帶來的兩件信物而高興,但這種高興與降低安全防范肯定不一定劃等號。
其三,荊軻對行刺最后一擊的估計簡單化。文中荊軻是這樣計劃的:“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計劃是在秦王打開地圖時,他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其胸而一下子結(jié)果秦王性命。要做到這樣,要么秦王不會反抗,要么秦王來不及反抗,要么當時不會出現(xiàn)任何意外等等。有如此多假定,明顯高估自己低估別人!后文圖窮匕見之時也確實印證了荊軻的簡單化?!拔粗辽?,秦王驚,自引而起”,秦王迅速作出了反應(yīng)。“絕袖”,這也不像荊軻所想的秦王掙脫不了。如此重大的計劃卻需要有如此多的假設(shè),這根本就不可能成功。一個疏漏百出的計劃折射出的是制定人荊軻的志大才疏。
二.個人情緒沖動
隨著事件進程的推進,荊軻情緒沖動、行事輕率的弱點也更多暴露出來。如此重大的事情,一切準備都要盡量充分,所以太子丹確實不該質(zhì)疑?!叭找驯M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武陽!”這是太子丹急躁的表現(xiàn),也是對荊軻直接的刺激。但是,荊軻也絕不該因此而情緒沖動,行為輕率?!扒G軻怒,叱太子曰”。受太子丹言語一激,荊軻即大怒,進而斥責太子?!敖裉嵋回笆兹氩粶y之強秦”,荊軻明明知道這次行動的危險性卻仍然不冷靜?!敖裉舆t之,請辭決矣!”就因為太子丹的一句質(zhì)疑而棄整個行動于不顧,就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而輕率出發(fā)。
刺客以個人之身入強敵之境,必定重重艱險步步驚心。要想達目標,必備素質(zhì)之一就是冷靜。順風順水時要冷靜,挫折重重時要冷靜,被戴高帽時要冷靜,受盡屈辱時還是要冷靜!沖動,輕率,還能承擔刺客之任么?不能忍受太子丹之語,那要求他在其他人那里忍辱負重同樣也不可能。可以假設(shè)一些情景來推論。荊軻明是代表燕去求和,到秦國后很容易受到對方言語奚落甚至羞辱,此時他會怎樣?難道也是一顧一切怒而斥之么?若在見秦王時被殿下哪位秦臣呵斥莫心懷不軌時,難道他就要馬上拔匕首而刺之么?荊軻其實就是不分輕重的莽夫而已。荊軻不僅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還借“蕭蕭”之風為自己打悲情牌,自以為“壯士”,以為自己的“不復還”是如何慷慨激憤。如此種種,讓人感慨燕太子丹所托非人。志大才疏的荊軻,根本無法承擔如此重任。
三.團隊合作不力
內(nèi)功不足外力補,如果這樣的話還有成功的機會,然而荊軻與助手根本就沒有形成合力。太子丹“乃令秦舞陽為副”,一個“令”字體現(xiàn)出秦舞陽不是荊軻自己選的而是太子丹任命安排的?!扒G軻有所待,欲與俱”,從中可以看出荊軻本來是有自己的人選,他對秦舞陽其實并不了解甚至不信任。從一開始,刺秦團隊的兩大主力之間就沒有擰成一股繩,沒有體現(xiàn)出相互的信任,以這樣的團隊來承擔如此重要而危險的任務(wù)本身就不是一個好選擇,甚至可以說就是一個失策。
而隨后太子丹以“請先遣舞陽”來刺激荊軻更是一個錯誤。這種做法毫無疑問不僅無助于團隊合作,反而更容易讓兩人之間生出嫌隙,增加彼此的不信任。秦舞陽是一個十二歲就殺人的“勇士”,受令擔任荊軻的副手,再有太子丹這樣的話語,很容易激起對荊軻的不滿。另一方面,也正是因為秦舞陽是太子丹指派的,所以荊軻也容易將其看作是太子丹的代表,太子丹對荊軻不滿,秦舞陽自然也很有可能對他不滿。荊軻對太子丹的怒,也很有可能遷怒到秦舞陽身上。這些中無論哪一種都可能對這個團隊造成不利的影響甚至嚴重的后果。
可能影響團隊合作力的地方不止一處,相反在文中卻沒有任何一處能體現(xiàn)增進團隊戰(zhàn)斗力的文字。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這根本就不像一個真正的團隊,只是各自獨立的兩個個體罷了。也正是因為這樣,也就看不到團隊對入秦、刺秦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做更多的準備,而秦舞陽在秦廷上掉鏈子其實也是這種情況的間接體現(xiàn)??梢栽O(shè)想,如果之前荊軻與秦舞陽有足夠交流與了解,他很可能會發(fā)現(xiàn)秦舞陽的這種外勇內(nèi)怯,并進而有針對性地想辦法來消減避免,這樣秦舞陽就可能不會在秦朝堂上因“色變振恐”而讓荊軻一人孤軍奮戰(zhàn)了。但這種情況卻偏偏出現(xiàn)了,至少說明荊軻對團隊成員了解不夠,預估不足,至少說明荊軻不是一個優(yōu)秀的團隊核心,不能更好地提升發(fā)揮團隊合力。這個團隊想刺殺秦王,只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了。
四.劍術(shù)技藝不精
文中涉及荊軻劍術(shù)主要有兩處。一是荊軻向樊於期解說其刺殺之策。荊軻將其想得非常容易,只需一“把”一“揕”,自信滿滿的話語中似乎刺殺秦王如探囊取物般輕而易舉。第二處是在秦廷上與秦王及秦臣真刀實槍地搏殺。
在實際搏殺中,沒有一件如荊軻之前的預料。首先是荊軻以有備攻無備居然沒有成功。秦王在他“未至身”時就已“驚”;荊軻也并沒能“把”住秦王;秦王不僅“自引而起”,還試圖拔劍反抗,只是因“劍長”“劍堅”而沒“立拔”出而已。其次在追擊之中。荊軻持匕首與“惶急”且空手的秦王的搏斗持續(xù)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是荊軻最好的機會,然而荊軻居然也沒有得手!侍醫(yī)藥囊一“提”,就緩阻了荊軻的追擊而給秦王機會。當秦王拔出劍,兩人均持兵器再搏殺時,結(jié)果呈現(xiàn)出一面倒,荊軻被斷“左股”而倒下。在面對面真刀實槍搏殺中,荊軻是如此不堪一擊!以匕首“提”秦王時也只“中柱”。
劍術(shù)稀松如此,卻在開頭把刺殺想得如此簡單,甚至在被擊倒之后還自說大話,“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敝了蓝疾晃颍杀蓢@!難怪魯勾踐聽到荊軻行刺秦王的事時說:“嗟乎,惜哉其不講于刺劍之術(shù)也!”也難怪陶淵明在《詠荊軻》中感慨“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了。高估自己容易驕傲而招致失敗,低估對方也容易驕傲而失敗;不幸的是,荊軻既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對方!
綜上,在關(guān)涉燕國存亡的關(guān)鍵節(jié)點上,在刺秦整個事件中作為主要謀劃者、實施者的荊軻在各方面都存在明顯不足。制定預案不足,性格情緒沖動,團隊合作不力,個人劍術(shù)不精。以微弱個人之力入強秦,在強秦朝廷上取秦王的性命,這是一件容不得任何差錯的事情,哪怕只是一絲一毫都可能導致整個行動的失敗,何況從頭到尾、從內(nèi)到外都差錯不斷;最終結(jié)果也直觀印證了這一點。只能說燕太子所托非人,荊軻志大才疏,他們的失敗其實早已注定!
(作者單位:四川省仁壽第一中學校北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