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坪 魏先越
(東北大學冶金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9)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領方向和主要內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工作重點。
目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總體表現為主流積極向上但存在突出問題,政治價值觀迷茫、模糊、多元化,人生價值觀低層次、趨向功利化,道德價值觀缺失,社會責任感不足等。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也存在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教育理念淡薄,教育目標弱化,教育內容缺失,教育方法陳舊,教育合力不足等。綜上所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重塑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價值的客觀性與主體性都根源于人的實踐活動,價值是主體和客體間一種特殊的關系,即客體以自身的屬性滿足主體的內在需要和主體的內在需要被客體滿足的意義關系。價值觀即人們關于生活中基本價值的態(tài)度、觀念、信仰、理想和思想觀念等的總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其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24 字基本內容是相輔相成、相互依托、互為倚重、各有側重、科學嚴謹、完整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社會價值思想淵源:中國傳統(tǒng)的大同社會和孔子思想的“和”與“禮”正好成為社會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理念的契合點。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社會主義價值思想:社會主義必將代替資本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念和為無產階級利益與人類解放服務的價值取向,以及實現社會平等的價值理念。
列寧的社會主義價值思想:列寧從實踐上對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提供理論指導,回答了社會主義價值觀與現實基礎差異的認識以及處理辦法。
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的社會主義價值思想:中國共產黨各代領導集體把握社會主義的價值核心,將馬克思主義經典原理與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實際、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緊密結合,同時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文化傳承性:理想信念的形成受環(huán)境和教育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個體進入學校機構接受系統(tǒng)的理想信念教育之前,環(huán)境因素占主導作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組成。從我們每個人牙牙學語背誦《三字經》,到逢年過節(jié)家庭的團圓飯,個體在大學階段之前已經擁有對傳統(tǒng)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內在認同。道路認同正是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形成的,也直接影響到個體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
現實層次性: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是由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兩部分組成的。理想信念的形成過程是由具體到抽象,由當下到長遠,由確定生活理想、職業(yè)理想,到形成人格理想、社會理想。因此,高校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引領,要促進大學生個人理想社會化和社會理想的個性化,使兩個層次之間能夠相融共通,而非顧此失彼。
內外互動性:理想信念形成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實踐—認識—實踐”這一過程中反復循環(huán),使個體內外達到認同統(tǒng)一。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個體在理論與實踐、個體與社會、主觀與客觀等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中,將外部的社會理想逐漸認同、吸收成為內在的個人理想。
自主選擇性:當今社會時代的開放性賦予了大學生理想信念形成更大程度的選擇性和自主性。教育者應當對此予以尊重,但不能一味地“說老話、走老路”,而應該引導學生先學會正確比較,再進行自主選擇,幫助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與外部環(huán)境影響的博弈中,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當前,大學生認知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體狀況是積極向上的,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也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的信仰選擇,但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機。有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對共產主義的最終實現產生懷疑,失去信心。有的學生盲目崇拜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有的學生對政治持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
部分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膚淺。對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崇尚“分數最大”,最終變成了“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不透徹、不系統(tǒng)、不深刻。
部分學生價值選擇趨向功利化。有的學生學習和就業(yè)目標偏重自我發(fā)展,強調個人利益,甚至追求權力和享樂,對集體主義價值取向持保留態(tài)度。
部分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行脫節(jié)。市場經濟趨利避害的特征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集體主義的之間存在矛盾。部分學生陷入理論認同與現實困惑的矛盾中。
以上問題的產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從社會角度分析,西方文化思潮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造成強烈沖擊,多樣化的大眾傳播媒介迅猛發(fā)展,價值觀尚不成熟的大學生對這些信息和言論難以去偽存真,容易受其感染。從教育角度分析,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存在諸多不完善,重課堂理論,輕社會實踐,使理想信念成為束之高閣的空談。思政工作隊伍也為繁雜的事務性工作所累,高校、社會、家庭三方的合力尚未形成。從大學生自身角度分析,90、00 后大學生主體意識較強,看問題敏感且缺乏深度,對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缺少情感認同和實踐經歷。
高校思想政治課是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認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了解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強化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徑。在目前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中,必須著力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內容。鼓勵學生立足新時代新特點,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以自身為出發(fā)點思考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好知識、提升素質,積極投身國家基層、西部建設一線。一是要不斷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做到“課前重視宣傳”“課堂重視教學”“課后重視實踐”,增強課程的時效性和吸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二是承擔授課任務的教師,既要提升自身認知能力水平,又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學生心、入學生腦;三是結合課程實踐和學院組織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學生認真總結中華民族發(fā)展歷程和近代中國發(fā)展歷史,了解當今社會發(fā)展的趨勢。
大學生雖然具有較廣的信息接觸范圍,但畢竟沒有真實地融入社會,對社會文化及國家發(fā)展的理解很大層面上停留在感性認知層面。高校要多途徑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對自身發(fā)展的認識,對社會、國家的發(fā)展現狀的理解。一要組織大學生帶著課題到鄉(xiāng)村、機關、企業(yè)等單位去實踐、去調查,通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鮮活成果啟發(fā)學生的認識。二要組織大學生到紅色教育基地去參觀、去實踐,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三要大力宣傳日常實踐與志愿服務,增強學生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時,也要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一要加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課程建設,開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課程,改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手段。二要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容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高度重視校園人文環(huán)境的營造和構建。三要強化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網絡平臺,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四要提高高校教師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不僅要培養(yǎng)講授傳統(tǒng)文化的骨干教師,更要提升整個教師隊伍的文化底蘊,使傳統(tǒng)文化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課堂。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引領和構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必然是一個持續(xù)性與艱巨性并存的過程。以上途徑還遠遠不夠,必須融入制度建設和日常管理,達到長期性教育目的。高校需從學生教育管理入手,形成與構建意識形態(tài)同步的價值觀培養(yǎng)機制。一要抓好黨建,以黨建為學生工作的龍頭,保證大學生黨員的先進性得以充分體現。二要創(chuàng)新班導師工作機制,動員全體專任教師參與到立德樹人工作中,逐步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三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全方位覆蓋的網絡體系,及時跟蹤、關注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
新媒體的發(fā)展要求高校思政工作必須與時俱進,這在很大程度上比傳統(tǒng)說教方式更符合大學生的實際需要。新媒體信息發(fā)布快、覆蓋范圍廣等優(yōu)勢,都可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更好地宣傳,占領更大范圍的輿論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