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秀梅 石 莎 趙亞升
胃癌(gastric cancer)是指源于胃黏膜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我國惡性腫瘤的首位,且發(fā)病年齡群逐漸年輕化[1]。胃癌早期缺乏特異性癥狀,早期診斷率較低,確診時多數患者為胃癌晚期,預后比較差[2]。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胃癌發(fā)生與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Hp感染正常人的胃上皮黏膜后,可誘發(fā)消化道疾病的發(fā)生[3]。有關研究顯示90%左右的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存在Hp感染,而且隨著Hp感染程度加重,胃癌的進展程度也加重[4]。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蛋白酶的前體,在人體內主要由胃黏膜腺體細胞分泌,其中PGⅠ主要由胃底腺的頸黏液細胞和主細胞分泌,PGⅡ除由頸黏液細胞和主細胞分泌外,還可來源于胰腺、前列腺、十二指腸腺、幽門腺等[5]。機體分泌的PG在細胞受刺激后可有部分通過胃黏膜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huán),可在血液中穩(wěn)定表達,從而可以用來評估胃損傷程度和功能變化[6-7]。本文具體探討了血清Hp聯合血清PG對胃癌的診斷價值,以提高胃癌的早期檢出率?,F報告如下。
選擇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診治的胃部疾病患者189例,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此次研究;首診患者,檢測前未行任何治療。排除標準:患有其他系統(tǒng)腫瘤或嚴重疾病者;孕婦、哺乳期及過敏體質患者;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患者;臨床資料缺乏患者;中途進行過影響血清標志物水平的治療,無法判斷水平變化者;3個月內參加過其他臨床試驗者。入選的189例患者中胃癌患者39例(觀察組),胃炎患者150例(對照組),2組患者的收縮壓、體重指數、舒張壓、性別、年齡等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在觀察組中,平均腫瘤直徑為(3.89±0.29)cm;分化程度:高分化22例、低分化10例,中分化7例;臨床分期:Ⅰ期14例、Ⅱ期16例、Ⅲ期6例、Ⅳ期3例;區(qū)域淋巴結轉移14例,遠處轉移16例。在對照組中,非萎縮性胃炎30例,萎縮性胃炎120例。
表1 2組一般資料對比
采用C-13呼氣試驗檢測系統(tǒng)進行檢測,所有患者檢查前需空腹3 h以上,用溫開水口服一顆膠囊,靜坐15 min后向專用的呼氣卡(三明市貝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吹氣留取樣本,再將呼氣卡放入專用的檢測儀內進行判斷,呼氣卡顏色呈紅色-紫紅色為陽性。
所有患者均空腹(≥8 h)抽取靜脈血3 ml,4 000 r/min下離心5~10 min,收集上層血清,-20 ℃下冷凍保存待檢。采用化學發(fā)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檢測血清PGⅠ和PGⅡ含量,按照標準操作流程進行操作,PGⅠ和PGⅡ檢驗臨界參考值:PGⅠ<80 ng/ml,PGⅡ<90 ng/ml。
本研究所有數據的統(tǒng)計分析均使用SPSS 22.00軟件完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數據以率表示,對比為t檢驗與卡方χ2檢驗等,記錄胃癌診斷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等指標,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Hp陽性率分別為82.1%(32/39)和40.0%(60/15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χ2=21.909,P=0.000)。
觀察組的血清PGⅠ和PGⅡ陽性率為92.3%、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4.0%和28.7%(P<0.05),見表2。
表2 2組血清PGⅠ和PGⅡ陽性率對比(例,%)
在觀察組中,PGⅡ的診斷敏感性最高(96.0%),PGⅠ的診斷特異性最高(32.0%)。見表3。
表3 Hp聯合血清胃蛋白酶對胃癌的診斷價值(n=39)
胃癌是因胃黏膜上皮組織惡變而出現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多由胃炎發(fā)展而來,在我國具有很高的發(fā)病率,不過發(fā)病早期無特異性癥狀或明顯不適體征,因此,很多患者在就診時處于晚期,死亡率增加[8]。該病的具體發(fā)病機制還不明確,不過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胃癌的發(fā)生關系密切,也是公認的胃癌第一致癌因子[9]。Hp感染可以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癥,繼而出現黏膜非典型增生、萎縮、腸化,最終形成胃癌[10]。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的Hp陽性率分別為82.1%和40.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研究報道,在當前的新發(fā)胃癌病例中,大約80%以上與Hp密切相關[11]。Hp是一種定植在胃黏膜組織上皮細胞的螺旋狀、微需氧革蘭氏陰性菌,電鏡下觀察有4~6條帶鞘鞭毛,光鏡下呈s型。胃炎合并有Hp感染,可增加胃癌發(fā)生的幾率[12]。不過也有研究表明Hp感染通常是在胃癌初始階段起作用,但不是決定性因素[13]。
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發(fā)現胃癌的發(fā)生與癌基因的異常表達、抑癌基因的失活密切相關,這些基因的生物學特性的改變可以引起胃黏膜上皮細胞增殖與凋亡失衡,誘發(fā)胃癌的發(fā)生。腫瘤標志物是由惡性腫瘤組織細胞分泌和產生的抗原生物活性物質,在腫瘤上的應用多數為血清相關標志物。較好的血清相關標志物常需滿足以下條件:易于檢測、半衰期較短、與腫瘤特征顯著相關、敏感度高、特異度高等[14]。PG由胃黏膜分泌的并且在胃酸的作用下被激活為具有消化作用的胃蛋白酶的前體,其中PG I由胃體、胃底腺的主細胞和頸黏液細胞分泌,而PGⅡ則廣泛存在于胃體、十二指腸近端、胃竇十二指腸腺[15]。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血清PGⅠ和PGⅡ陽性率為92.3%、1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4.0%和28.7%(P<0.05)。從機制上分析,當胃癌發(fā)生時,胃黏膜中主細胞和黏液細胞減少,導致PGⅠ和PGⅡ分泌量上升。有研究也顯示,在胃癌的發(fā)病過程中,由于胃黏膜細胞質量和數量上的改變,必將會引起PGⅠ和PGⅡ分泌的增加[16-17]。
絕大部分胃癌患者一般會生存5年以上的時間,但是對于晚期胃癌患者,僅30%的患者會生存到5年以上。因此對胃癌患者進行早期診斷,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18]。胃癌的形成是多因素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雖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但是Hp感染會導致胃黏膜上皮細胞增殖與凋亡失衡[19]。不過本研究顯示在觀察組中,PGⅡ的診斷敏感性最高(96.0%),PGⅠ的診斷特異性最高(32.0%),說明血清PG的應用診斷效果更好。當前也有研究顯示PG聯合其他腫瘤標志物診斷萎縮性胃炎和胃癌敏感性和特異性較單項診斷有所提高,可對現有的傳統(tǒng)標志物進行有效補充[20-21]。本研究也有一定不足,總體例數比較少,數據為回顧性分析,缺少前瞻性研究,將在下一步進行深入分析。
總之,Hp聯合血清PG對胃癌的早期診斷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能反映胃部疾病患者癌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