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恒標 季凱樂
錯頜畸形是指兒童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由先天遺傳因素或后天環(huán)境因素引起的牙頜、顱面間關系不調的各種畸形[1],是口腔科常見的疾病之一,隨著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人們對錯頜畸形和美學認識的不斷深入,其不僅會影響咀嚼功能,且也會影響美觀和健康,甚至會造成患者心理障礙。本文回顧性分析1387例錯頜畸形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20年間錯頜畸形患者的臨床特點,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收集1997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1387例錯頜畸形患者的臨床資料,整理患者的性別、年齡、治療方法及療程等,所有患者均采用標準方絲弓矯治技術完成正畸治療。
1.2 方法常規(guī)X線拍攝頭顱側位片、全頜曲面斷層片、雙側顳下頜關節(jié)閉、開口位片。治療前均取工作模型進行正畸評估,檢查口腔衛(wèi)生和牙周情況。擬定治療方案,并按診治時間先后分成兩組:1997年1月至2006年6月為I組,2006年7月至2016年6月為Ⅱ組。錯頜類型:以安氏分類為主,亞類患者歸于Ⅱ類或者Ⅲ類(以患側為準)。正畸方法:固定采用標準方絲弓技術進行矯治,乳牙和替牙早期以活動矯治器為主。評價標準:正畸治療后對療效進行滿意度調查,并評價牙齒美觀、牙頜關系。復發(fā)標準:矯治后戴保持器>2年,使用PAR指數(shù)作為復發(fā)的評價工具,PAR指數(shù)與治療結束初期相比增大>5則認定為復發(fā)。復診按時性標準:未按時復診為矯治結束后2年內僅復查0~3次,按時復診為2年內復查>4次,平均每半年復查至少>1次。統(tǒng)計2年內按時復查人數(shù)和未按時復查人數(shù)及保持器戴用良好及戴用不良的患者數(shù)。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1387例錯頜畸形患者各年齡段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1387例錯頜畸形患者各年齡段分布情況
2.2 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比較(±s)
變量 組別 χ2/t值 P值I組 Ⅱ組男/女(n) 211/384 260/532 1.051 0.305平均年齡(歲) 14.55±4.86 15.78±5.88 4.146 <0.001
2.3 錯頜畸形患者的安氏分類統(tǒng)計安氏Ⅰ型和安氏Ⅱ型錯頜畸形患者約占總患者的85%。見表3。
表3 1387例錯頜畸形患者的安氏分類情況[n(%)]
2.4 兩組患者牙列、拔牙、診斷、戴保持器、復發(fā)、矯治療程等資料比較見表4。
表4 錯頜畸形患者兩組計數(shù)資料分析(±s)
表4 錯頜畸形患者兩組計數(shù)資料分析(±s)
變量 時間 χ2/t值 P值Ⅰ組 Ⅱ組牙列[全/上/下(n)] 346/219/30 582/186/24 36.12 <0.001診斷[Ⅰ/Ⅱ/Ⅲ(n)] 254/244/97 359/323/110 1.866 0.393拔牙[是/否(n)] 167/428 350/442 37.78 <0.001戴保持器[壞/好(n)] 196/399 192/600 12.76 <0.001復發(fā)[是/否(n)] 195/400 173/619 20.82 <0.001矯治療程[是/否(n)] 14.62±5.24 15.58±5.40 3.318 0.001
2.5 錯頜畸形患者佩戴保持器及是否拔牙與復發(fā)相關性分析見表5。
表5 錯頜畸形患者佩戴保持器及是否拔牙與復發(fā)相關性分析
1997年1月至2016年12月是我國口腔正畸快速發(fā)展期,隨著社會發(fā)展,大眾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逐漸提高,正畸治療也越來越被家長重視,改善牙齒咬狀況和人們的笑容,體現(xiàn)文化素質的時尚。
本資料中,女性患者66.04%,男性33.96%,這與黃愛萍等[2]報道相接近,即錯頜畸形矯治的女性患者比例大于男性,這可能與女性對牙齒外觀要求比男性更高有關。本資料中,以11~15歲患者占比最高(66.33%),此年齡組恰好是替牙期向恒牙期的過渡階段,處于頜骨發(fā)育快速期,故形成的錯頜機會較多,但只要治療方案設計科學,且能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其治療效果會比較理想。隨著個人形象和健康越來越被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進行正畸治療。I組患者平均年齡(14.55±4.86)歲,Ⅱ組患者平均年齡(15.78±5.88)歲,提示就診的患者年齡有上升趨勢,這與國內外報道相同[3]。
拔牙治療是常用的正畸方法,是否拔牙在正畸領域內分歧最大。本資料結果顯示,拔牙構成比為37.27%,比謝乙加等[4]報道的拔牙比例低。但與陸盛等統(tǒng)計的1996~2005年寧波市醫(yī)院常規(guī)拔牙比例28.43%較為接近[5]。但Ⅱ組拔牙率高于I組,這可能與農村患兒家長越來越對拔牙治療理念的接受有關。傅民魁等[6]報道,牙頜畸形發(fā)病率為72.97%,其中安氏I類錯頜占34.96%,安氏Ⅱ類錯頜占20.05%;安氏III類錯頜占12.81%。由此可見我國以安氏I類及Ⅱ類錯頜類型患者為多,本資料中,安氏I類和Ⅱ類患者分別為613例和567例,占比>80%。
本資料中,發(fā)現(xiàn)正畸治療后復發(fā)率為25.7%,低于霍伶俐的調查結果35.6%[7],遵醫(yī)囑佩戴保持器情況好壞和是否拔牙與復發(fā)存在顯著性相關,其中保持器佩戴情況與復發(fā)的關聯(lián)強度OR值為158.589,提示保持器佩戴好不易產生復發(fā)。這與國外報道,量化每個患者的依從性可以減少復發(fā)的發(fā)生相一致[8],而是否拔牙與復發(fā)的關聯(lián)強度OR值為1.300,提示未拔牙的復發(fā)率是拔牙的1.300倍。文獻報道,正畸結束后1年內復發(fā)的風險最大[9],牙齒正畸結束后,進入保持期復發(fā)的趨勢最強,如患者在結束矯治后遵循醫(yī)囑按時復查,并良好佩戴保持器會明顯降低復發(fā)的風險。定期復查的患者更易發(fā)現(xiàn)保持器損壞、丟失等問題,并能立即遵照醫(yī)囑及時做出補救措施。
綜上所述,近年來正畸治療患者的平均年齡有增大趨勢,根據(jù)年齡特點,采用合適的矯治方法,重視保持器的按時復查和規(guī)范佩帶,掌握這些正畸治療的方法和技能,對基層口腔正畸醫(yī)師預防錯頜畸形復發(fā)具有重要臨床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