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明 顧明華 褚朝森
摘 ?要:科技的進步,信息化教學使得我們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便利,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職業(yè)類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興趣點低下,迫切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該文以中藥鑒定技術課程中鹿茸教學內容為例,從教學分析、策略選擇、教學過程實施、效果反饋、教學反思幾個方面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共同探討教學模式的改變帶來的益處。
關鍵詞:中藥鑒定技術 ?信息化 ?教學設計 ?鹿茸
中圖分類號:R-4;G71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0)12(c)-0028-03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ourse of Chinese Medicine Appraisal
—— Take the Teaching Design of Deer Antler as an Example
FENG Xiaoming ?GU Minghua ?CHU Chaosen
(Lianyungang Bran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United Institute of Technology,Lianyungang, Jiangsu Province,222000 ?China)
Abstract: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have made our learning life more abundant and convenient, free from time and space constraints. Vocational students have poor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low interest points.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chang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he antler teaching content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benefits of the change in teaching mod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analysis, strategy selection, teaching process implementation, effect feedback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zation;Instructional design;Antler
近年來,職業(yè)教育越來越重視信息化教學,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到日常教學當中,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我們教學對象生活的環(huán)境資源豐富,死板的教學已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職業(yè)類學校老師要與時俱進,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1]。
中藥鑒定這門課程是中藥專業(yè)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教學應以LBL(基于講授的教學法)教學法為主,PBL(基于問題的教學法)為輔[2],有些中藥材是名貴藥材,資源比較稀缺,標本較少或無,僅憑書上的性狀鑒別特征的描述,比較抽象,正品與偽品的鑒別就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圖片、視頻、相關APP資源的共享,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該文以中藥鑒定技術課程中動物類藥材鹿茸為例,設計此次教學內容,以展示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在中藥鑒定技術課程中的應用。
1 ?教學分析
1.1 教材分析
《中藥鑒定技術》是中藥專業(yè)的主干課程。該課選自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中藥鑒定技術》第十二章動物類中藥的鑒定—— 鹿茸。結合當下流行的、銷售量大的鹿茸飲片,增加鹿茸飲片規(guī)格等級的講解,從而提高學生對鹿茸飲片的鑒別能力。
該教材鹿茸的講解分別為花鹿茸和馬鹿茸的個子貨的性狀特征,未講解鹿茸飲片規(guī)格的劃分,針對這部分的知識比較抽象枯燥,故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更為直觀地展現(xiàn)這部分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1.2 教學條件
此次課的教學地點為中藥博物館實訓室,因為鹿茸是貴重藥材,不方便標本的移動,為達到理實一體化的教學目的,故將該次課設在中藥博物館學習。數(shù)字化中藥博物館全覆蓋網(wǎng)絡,多媒體課件教學,網(wǎng)絡泛雅學習平臺的運用,實現(xiàn)學生與老師網(wǎng)絡交互活動,大量中藥材標本儲備便于實踐操作。
1.3 學情分析
該次課的授課對象為五年制高職中藥專業(yè)三年級學生,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中醫(yī)藥基礎理論,掌握了鹿茸的功效,但是不知道如何辨別鹿茸的真假優(yōu)劣;由于學生更喜歡實踐而輕于理論,并且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大,故采用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學習方法可有效激發(fā)興趣。具體見表1。
1.4 教學目標
依據(jù)最新人才培養(yǎng)方案、課程標準、職業(yè)崗位要求,從知識、能力、情感這3個方面確定該次課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掌握鹿茸的來源、產地、性狀鑒別要點及規(guī)格劃分;能力目標:辨別鹿茸真?zhèn)蝺?yōu)劣;情感目標:具有團隊合作意識,熱愛生活,關愛動物,熱愛大自然。
1.5 教學難點
由于鹿茸飲片的價格比較昂貴,標本較少,學生對飲片規(guī)格的劃分比較模糊,因此確立該課教學重點為鹿茸性狀特征及其飲片規(guī)格劃分,教學難點能夠辨別鹿茸的偽品。
2 ?策略選擇
該課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依托課程網(wǎng)絡教學平臺做好課前預習;充分利用藥智數(shù)據(jù)網(wǎng)站在線查詢相關性狀特征的知識收集;視頻播放突出重點內容,插入專家視頻講解,更為生動,貼近生活;手機APP中藥寶典軟件查閱書本以外的小知識,拓寬視野;鞏固練習互動小游戲,及時檢測掌握程度;中藥博物館藥材標本正品偽品的觀察及更多圖片展示比較,突破難點鹿茸偽品類型等多種資源和手段,著力解決學習重難點問題,小組合作參與,提升了學生通力協(xié)作的意識能力,達成有效教學目標。該次課教學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合作教學法、交際互動教學法、問題引領教學法、觀察對比法等方法,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度,指導學生掌握重點內容,突破難點內容。
3 ?教學過程實施
3.1 課前初探
(1)課前學生登錄網(wǎng)絡學習平臺,選擇課程以及章節(jié),查看學習任務單,明確學習目標及學習任務。
(2)通過手機上網(wǎng)查詢藥智數(shù)據(jù)庫有關鹿茸的信息,做好記錄。
(3)通過手機APP藥材寶典查詢鹿茸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理論知識。
(4)到該校中藥博物館參觀鹿茸標本及偽品,進一步加深對鹿茸知識的掌握。
(5)在上課前提交小組問題總結,教師根據(jù)學生反饋,發(fā)現(xiàn)學生對鹿茸飲片的真?zhèn)屋^難理解。
3.2 課中內化
兩課時的教學內容分別為視頻引領、導入課程25 min,小組探究、突出重點25 min,中藥博物館實踐,突破難點25 min,課外作業(yè)、鞏固練習5 min。
第一環(huán)節(jié)視頻引領、導入課程。播放鹿茸3D效果生長鹿茸模型的視頻,直觀地讓學生理解鹿茸生長的過程。視頻觀看完之后歸納出鹿茸兩種加工方法,特別用圖片展示鮮鹿茸連刀狀,直觀清楚,易理解。
第二環(huán)節(jié)小組探究、突出重點。通過小組討論,以學生最關注的3個問題為引領,展開課堂教學。
問題一:花鹿茸與馬鹿茸的區(qū)別。
將花鹿茸和馬鹿茸的個子貨展示以及圖片,學生通過觀察用最簡潔的話來概括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老師總結,通過圖片的方式對花鹿茸和馬鹿茸各子貨不同的規(guī)格做補充說明,學生們加以理解。
問題二:蠟片、粉片、紗片、骨片的區(qū)別。
通過藥材飲片以及展示的各種部位鹿茸的圖片,小組討論,找出差別,之后播放專家講解視頻,進一步理解鹿茸的各種規(guī)格,以列表的形式歸納總結。
之后提出一個問題思考,鹿茸由頂部到底部的切片質量是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差?根據(jù)圖片的觀察,得出結論最頂部品質最好,最底部品質最差。接下來是互動小游戲,分別是5張各種規(guī)格的鹿茸飲片,把這5張質量不同的圖由高到低排個順序,共5個小組給出不同的排列順序,公布答案之后,其中第2組和第3組排序正確。
問題三:梅花鹿與偽品馴鹿茸、駝鹿茸的區(qū)別。
鹿茸的偽品較難掌握,往往偽品和正品基本很相似,馴鹿茸和駝鹿茸是鹿茸的常見偽品,通過圖片的展示,從外觀上觀察它們的不同之處;接下來一組照片是鹿茸片的常見造假形式,因為偽品藥材標本的匱乏,只有通過圖片來展示,然后播放鹿茸偽品案例,增長見識,掌握有效的鑒別方法。
第三環(huán)節(jié)是中藥博物館實踐,突破難點環(huán)節(jié)。以小組形式對鹿茸正品標本進行觀察,掌握典型特征;教師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提問,考核重點內容的掌握程度。其次展示鹿茸偽品標本及偽品圖片,讓學生講解偽品標本與正品標本的不同之處,反復比較,最后教師點評與總結,突破教學難點。
3.3 課后拓展
第四環(huán)節(jié)課外作業(yè)、鞏固練習。登錄網(wǎng)上泛雅學習平臺,找到該次課的配套習題,檢測內容掌握的程度。
學科前沿知識的導入,增強了網(wǎng)絡課程的拓展性[3],學生上網(wǎng)查找更多課堂上未涉及的知識,補充知識上傳圖片、視頻,有效增強學生的收集信息能力,另一方面,老師根據(jù)學生的上傳資料,進一步甄別和豐富教學平臺資源。
4 ?效果反饋
該次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指導學生完成該次教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課前通過任務驅動法使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手機APP中藥寶典,查找該節(jié)的相關內容,根據(jù)老師課前布置的學習任務單,每組學生具體分工,合作完成,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中來,效果是顯著的。課中開始通過鹿茸生長的3D動畫導入,大大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師以鹿茸的性狀鑒別為主線,引出重點內容。通過市場上鹿茸的銷售情況,小組討論鹿茸飲片的規(guī)格等級,問題引領法根據(jù)教師的3個問題,進一步深入,發(fā)現(xiàn)市場上真?zhèn)纹冯y辨,從而發(fā)現(xiàn)難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法對校博物館的鹿茸偽品品種和教師播放一些造假鹿茸圖片,仔細甄別,對比發(fā)現(xiàn),總結出鹿茸正品與偽品的不同點,攻克該次教學難點,學生從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過渡到思路清晰的畫面。該次課的設計充分發(fā)揮信息化教學優(yōu)勢:運用各種視頻和圖片,同時借助網(wǎng)絡學習平臺、手機APP軟件等化解了傳統(tǒng)教學難題,達成了學習目標,為學生將來從事中藥師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專業(yè)基礎。只要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三部曲的無縫銜接,理實一體化高效教學方可無懈可擊[4]。
5 ?教學反思
高職類的學生層次參差不齊,創(chuàng)新式的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理論知識固然重要,反復實踐、反復考核,更為勢在必行,對于后進生需要不斷鼓勵增強信心,使其對知識點加深理解,加深印象,從而不掉隊學習。教師對每次課堂內容的設計都會有所不同,針對不同中藥材的特點和鑒別的方法不同,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也各有特點。同一個班級的學生認學程度也不一樣,有的學生及格與否并不在意,有的學生只要及格,有的學生想要優(yōu)秀,盡可能和崗位需求內容掛鉤,所以知識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藥鑒定的技術也在不斷地發(fā)展、不斷地進步,逐漸以“四大鑒別法”為基礎,加入先進的生物鑒定法相結合[5],使中藥鑒定方法更為系統(tǒng)、精準、科學,豐富學生的視野,緊貼行業(yè)發(fā)展的動向。定期開展中藥鑒別技能比賽、中藥鑒別科普知識講座等,培養(yǎng)學生更加專業(yè)化,使其成為技能型人才。
6 ?結語
信息化時代,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讓人類欣喜不已,各行各業(yè)充分運用網(wǎng)絡化手段改變生活,作為教師,教書育人的工匠,必將不斷更新自己的育人技術手段以應對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學生。中藥鑒定技術課程的內容特別多,如何設計好每一章節(jié)的內容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信息化的手段要充分運用到教學課堂,借助網(wǎng)絡教學平臺,利用好課外時間,實現(xiàn)學生即時即地地完成教學目標。信息化教學不是對傳統(tǒng)教學的顛覆和替代,而是有益補充,教師應不斷學習,改進教學的不足,在信息化的時代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 賀百花.探討中藥鑒定技術高效教學范式[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7,35(14):57-58.
[2] 陳毓,陳巍,李鋒濤,等.平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中藥鑒定技術課程中的應用與實施[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7,35(14):44-45.
[3] 田珺宏.中藥太赫茲光譜分析與鑒定關鍵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8.
[4] 許友毅,陳少珍,劉雪蓮.創(chuàng)新在中藥鑒定技術教學中的運用及體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11(33):157-159.
[5] 賈丹.聯(lián)合新型靶標鑒定技術及多組學分析的中藥活性成分藥效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yī)大學,2018.
[6] 廖鵬,劉林德,向亞林,等.信息化教學在高職中藥材商品鑒定技術課程中的應用——以人參鑒定為例[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103):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