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奧威爾的政治散文《馬拉喀什》以其獨特的敘事結(jié)構(gòu)、冷靜客觀的筆觸,再現(xiàn)了殖民統(tǒng)治下的馬拉喀什貧民極度窮困和無奈的生活畫卷。文中的六個場景在結(jié)構(gòu)上相對獨立,平行發(fā)展,但仔細梳理,可以看出其背后由縱橫兩軸線交錯構(gòu)成的宏大格局??v向軸構(gòu)建殖民地人民從出生——兒童——青年——成年——老年——死亡的時間格局;橫向軸展現(xiàn)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差異的空間格局。兩條軸線交織在一起展現(xiàn)了殖民地人民在殖民統(tǒng)治下的生活全景圖,從而達到作者對殖民主義的無情批判和對殖民地人民的深切同情的目的。
關(guān)鍵詞:《馬拉喀什》 縱向格局 橫向格局 無情批判
引言
《馬拉喀什》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 的作品。喬治·奧威爾1903年出生于英國的殖民地印度,從小便對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尖銳沖突有深刻的了解。在《馬拉喀什》這篇著名的政治性散文中,我們不僅看到奧威爾對殖民統(tǒng)治者的批判,也能看到他對生活在殖民地統(tǒng)治下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在《馬拉喀什》中,作者以獨居匠心的蒙太奇手法,描述了六個場景:馬拉喀什窮人簡陋的葬禮; 政府雇工乞討白人喂瞪羚的面包; 猶太人飽受種族歧視之苦; 殖民地人民在貧瘠的土地上艱難耕種; 在柴禾重壓下蹣跚而行的老嫗;塞納加爾黑人士兵對白人的敬意。這六個場景相對獨立,各有故事,但貫穿其中的是一個由縱橫兩軸相交織的宏大結(jié)構(gòu),勾勒出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全景圖。
本文將從縱向格局和橫向格局分析《馬拉喀什》中的場景格局和作者要表達的意圖。文中英文部分引自張漢熙、王立禮主編的《高級英語》第三版第二冊第二課,中文翻譯引自許愛軍主編《高級英語學習指南》第三版第二冊第二課。
一、縱向格局
縱向格局是一種時間格局,展示了殖民地人民一生的經(jīng)歷,包括出生——兒童時期——青年時期——成年時期——老年時期——死亡,展示了殖民地人民不論在生命中的哪個階段,都充滿了貧窮和苦難。
奧威爾的描寫之精妙之處在于既有總體概述,又有細節(jié)描述,兩者相互照應(yīng),相得益彰,令人信服。其總體概述出現(xiàn)在文章第三段落:“他們來到世上,受苦受累,忍饑挨餓過上幾年,然后又悄然無聲地躺進一個個無名的小墳丘里,誰也不會注意到他們已經(jīng)離去?!弊髡邇H用了幾個簡單的動詞, 如:rise (出生)、sweat (汗流浹背地苦干)、starve (受饑餓煎熬)、sink (隨地消失)、a few years (幾年時光),他們膚色如土,就像從土里鉆出來一樣,死后又陷入土地里,簡潔的一句話就把殖民地人民的生無人知、死無人曉一生的境況總括出來。細節(jié)描述是從以下幾類人物展開的。
(一)兒童時期——以猶太人為代表人物
在第三個場景中,作者描述了猶太兒童的生活狀態(tài):“眼睛紅腫的孩子隨處可見,多得像一群群蒼蠅,數(shù)也數(shù)不清?!毖劬t腫, 即營養(yǎng)不良, 在骯臟的生活環(huán)境里,受細菌感染,把孩子們比作蒼蠅,給人們的印象是臟、帶菌、令人惡心,傳遞出猶太兒童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
在描寫一個木匠由于長年累月干活致使腿部彎曲變形時,作者寫道:“他的一個年僅六歲的小孫子也在一旁開始幫著干一些比較簡單的木工活了。”就連六歲的孩子也被剝奪了童年生活的快樂。這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不禁使人聯(lián)想到這個孩子的未來,以及這些猶太人孩子的未來。
(二)青年時期——以黑人士兵為代表人物
第六個場景是對塞納加爾黑人士兵的描寫。其中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對這些黑人的制服的描寫:“他們健碩的身軀罩在舊的卡其布制服里, 大腳擠進一雙看上去像木頭做的靴子, 每個人頭上戴著的鋼盔似乎都小了幾號。天氣炎熱,隊伍已經(jīng)走了很長一段時間?!本渲刑岬健?舊的卡其布制服里”“像木頭一樣的靴子”和“過小的鋼盔”,可以想象在天氣如此炎熱的情況下,士兵們穿著極不合身的制服長途跋涉,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其二,其中一個士兵像所有的殖民地年輕人一樣,被殖民政府抓來做壯丁, 在軍隊里干著粗活,染上梅毒。這里提到“染上梅毒”,隱射軍營的生活條件極差、管理不善,而殖民統(tǒng)治者根本不在意士兵們的生活環(huán)境。其三,作者描寫這個士兵看到白人時,眼里“沒有敵意,沒有蔑視,沒有憤怒,甚至沒有好奇,只有深深的敬意”。殖民地人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 “白人是黑人的主子”,這一奴性思想已深深扎根于殖民地人們的頭腦中。這揭露出一個殘酷的事實:“帝國主義者們在殖民地上不僅進行物質(zhì)上的肆意劫掠,而且在精神上實施‘愚民政策?!?/p>
(三)中年時期——以政府雇工和在田地里勞作的人為代表
第二場景描寫了一位政府雇工乞討喂給瞪羚的面包:“我撕下一塊面包,他感激涕零地把面包揣進破衣裳里的某個秘密的地方。這人是市政當局的雇工?!睂τ谝粋€人來說,是多么無奈的生活窘境才能使他放下臉面與動物爭食,為的是給一家老小帶回去填肚。原來這位乞討人是市政當局的一名雇工,令人深思。如果說市政雇工都已淪落到乞討的地步,那其他普通老百姓或失業(yè)、沒有任何收入的貧民的處境便可想而知。
第四個場景描寫了殖民地人民在貧瘠的土地上艱難耕種的情景。就像作者所說:“生活是一場為了從貧瘠的土地上榨出一點點食物而進行的永無停息、艱苦卓絕的抗爭。”婦女們赤手在田間拔帶刺的野草,農(nóng)人為節(jié)約資源放棄用鐮刀收割而把苜蓿連根拔起;女人們排成長隊,弓著身子像一個個倒過來的大寫字母L。農(nóng)民因為貧窮,沒有耕地的農(nóng)具,他們不得不使用破爛不堪的木具。當時英國的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進程也已經(jīng)開始,很多農(nóng)場都使用拖拉機耕種??梢姡L期以來,殖民政府基本沒有采取任何改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的措施,使馬拉喀什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停留在刀耕火種的水平上。
(四)老年時期——以老嫗、猶太老人為代表
第五場景中描寫了在柴禾重壓下蹣跚而行的老嫗。作者用細膩的筆法描寫她們的形象、行為和態(tài)度。所有的老嫗飽經(jīng)日曬,形容枯槁,目光呆滯,干癟得如木乃伊(mummified)一般,只剩下瞵峋瘦骨,耷拉著松弛的皮膚。她們傴僂的身體,步履蹣跚, 大捆的柴禾壓在她們瘦小的身體上。當作者往一位老嫗手中塞入一枚面值五個蘇的錢幣時,她的反應(yīng)是尖叫一聲,驚訝居然有人會注意到她(或她們)。更可悲的是,這些老嫗完全接受這樣的事實,即一個年邁的女人,就是一頭負重的畜生。
第三個場景描述作者經(jīng)過集市時點燃一支香煙。剎那間,猶太人從四面八方陰暗的洞穴里發(fā)瘋地沖出來,其中有許多花白胡子飄灑胸前的老人。作者感嘆道,這些人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以上,可是個個都把一支煙看成十分難得的奢侈品。
(五)死亡
文章開篇就寫道:埋葬的過程僅僅是在地上刨出一個淺坑,將尸體往坑里一扔,再往上面扔一些土塊。馬拉喀什窮人的葬禮簡陋到難以置信。作者巧妙地用了幾個單音節(jié)詞:hack (挖)、dump(扔)、fling (用力扔),來描述這一連串的動作的迅速和草草了事。然后,作者連用了三個無主語省略句no name, no gravestones,no mark of any kind。寥寥幾筆就生動地告訴讀者,這里的窮人生如草芥,死如螻蟻。不管是來到世間還是從世間消失,都是悄無聲息而不被人察覺的。
二、橫向格局
橫向格局是一種空間格局,描寫了殖民地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動物之間的差異,展示了在殖民地統(tǒng)治下當?shù)刎毭窈翢o地位、毫無尊嚴的生活狀態(tài)。文中的描寫有總體概述和細節(jié)描寫,兩者相互支撐。其總體概述體現(xiàn)在反復(fù)出現(xiàn)的詞語“invisibility”(隱形,不可見性),殖民統(tǒng)治者只看到財富和美麗的風景,看不到人民的極度貧困和痛苦。作者大量運用對比和類比的手法,直接地或間接地反映殖民地人民的卑微地位。
(一)人與人的比照
在第十六段里,作者說道:“當?shù)鼐用衲w色如黃土,當然就不顯眼,無論干多少活也不會被人注意的;而白皮膚在這里永遠是那么引人注目。”多么荒唐的邏輯,但這正是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寫照。實際上,白皮膚與黑皮膚之間的差異是不同階級的差異,一方是統(tǒng)治者,而另一方是被統(tǒng)治者。奧威爾以貌似荒唐的邏輯一針見血地揭露殖民統(tǒng)治者無視被統(tǒng)治下人民的態(tài)度。場景二描寫了生活在馬拉喀什的猶太人的生活窘境。猶太人生活在尿流成河、臭氣熏天的環(huán)境中, 居住在斷垣殘壁的破屋里,勞作在漆黑的洞穴內(nèi)。人們每天工作不下12小時,卻依然貧困不堪。然而,在白人看來,猶太人搶占了白人的工作,他們是國家真正的統(tǒng)治者,控制了銀行、經(jīng)濟,乃至一切。猶太人過著艱辛的生活,但在白人的眼里,一切的苦難都是“裝出來的”。作者在此用一個類比來表達他的憤懣:“恰恰相同的是,一二百年前,一些貧窮的老太婆被當成巫婆給活活燒死,然而事實上她們連為自己變出一頓像樣飯菜的魔法都沒有?!北镜厝藢Κq太人的指控就像從前對女巫的指控一樣是無稽之談、荒謬無比。
(二)人與自然的比照
在第四個場景里,作者分別呈現(xiàn)出在殖民者眼中殖民地和殖民地人民的不同意義。在法國殖民者看來,馬拉喀什意味著“一片橘子園或者政府部門的差事工作”。對于英國人呢?“不過是駱駝、城堡、棕櫚樹、外國軍團、黃銅托盤和土匪。”馬拉喀什儼然已經(jīng)成為殖民者巧取豪奪的地方和愜意的度假勝地。作者極其諷刺地以殖民者的口吻,給自己找了個“合理”的理由:“當?shù)厝说哪w色與土壤一樣,卻遠不及土壤中看?!闭驗槿绱?,貧窮的亞非國家才被當成了旅游觀光的勝地。如此的強盜邏輯進一步揭露了殖民統(tǒng)治者對殖民地人民的漠視。
(三)人與動物的比照
作品中最突出的比照是人與動物的比照。文中出現(xiàn)了許多動物,按出場的順序有蒼蠅、蜜蜂、珊瑚蟲、瞪羚、驢子、牲畜、白鳥和鸛。
人與蒼蠅:蒼蠅第一次出現(xiàn)在全文的開頭:“一具尸體抬過,成群的蒼蠅從飯館的餐桌上蜂擁而起追逐過去,但幾分鐘后又飛了回來?!焙喍潭嬅娓袠O強的一句話,呈現(xiàn)在文章開篇,令人印象深刻,但運用蒼蠅形象的目的可以追溯到第二個場景,即政府雇工乞討場景,讀者可以去想象:蒼蠅有著充足的飲食來源:餐館和喪葬場。而與這些不起眼而又渺小的蒼蠅相比,大多數(shù)居民卻忍饑挨餓。在第三場景中,作者以殖民者的口吻把猶太孩子比作蒼蠅。在他們眼里,那些猶太孩子就像是蒼蠅骯臟而卑賤。這恰恰揭示了白人統(tǒng)治者對猶太人的歧視。
人與蜜蜂、珊瑚蟲: 當作者看遍地衣不遮體的人時,他懷疑自己是否身處人類社會。奧威爾運用了一連串的反問句:“他們果真和你一樣同屬人類嗎?他們也有名有姓嗎?還是他們只是像一群群彼此難以區(qū)分的蜜蜂或珊瑚蟲之類的昆蟲?”這里把人與低等生物相提并論,揭示了在殖民統(tǒng)治者眼里,當?shù)刎毭袢缤萁?、螻蟻,渺小而不值一提。
人與瞪羚:第二個場景描寫的一個政府雇工乞討面包,白人用面包去喂瞪羚,這樣一個身份的人居然不顧臉面與瞪羚爭食物,反襯出平民百姓生不如動物的艱難日子。
人與驢子:在第五場景中,奧威爾詳細地描述了背柴火的老嫗和負重的驢子的命運。這兩者的比照有正比和反比兩種。在正比上,他們的命運何其相似(見表1)。然而統(tǒng)治者對待人類和驢子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每天一隊老嫗都經(jīng)過作者的窗前, 卻從未被注意到,只是偶然有一天發(fā)現(xiàn)柴火在上下波動才注意到下面是人。然而,作者在踏上摩洛哥土地不到五分鐘就注意到了遭到苛虐的驢子,并為之感到憤怒(infuriated)。作者通過老嫗和驢子的相同命運和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告訴讀者,悲慘的摩洛哥驢也許還有可能引發(fā)殖民者的惻隱之心,但同樣悲慘的老嫗往往被遺忘在角落里。
牛羊與大白鸛:在第六個場景里,作者描寫了滿身塵土的長長的塞納加士兵隊伍。文章寫道:“說真的,看著這列武裝隊伍平靜地向前開進,就好像看著一群牛羊一樣,而略過它們頭頂,朝著相反方向飛去的大白鸛恰似片片碎紙在空中閃閃發(fā)亮?!本渲械膬蓚€動物cattle和white birds分別喻指黑人士兵和白人統(tǒng)治者,前者是任勞任怨、忠實的牲畜,沒有自由,受人主宰;后者卻高高在上,在空中自由飛翔。
結(jié)語
在《馬拉喀什》中,為了充分展現(xiàn)殖民統(tǒng)治下勞動人民的凄苦的生活狀態(tài),奧威爾精心挑選的六個相互獨立的畫面,設(shè)置了縱橫兩大格局,從時間軸上展示殖民地人民一生的貧苦和辛酸;從空間軸上展示殖民地人民生如草芥、死如螻蟻的生活狀態(tài)。時空兩軸線交織勾勒出一幅全景圖,再現(xiàn)了殖民統(tǒng)治下的馬拉喀什貧民極度窮困和無奈的生活畫卷,揭露了西方殖民者的殘酷統(tǒng)治以及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抨擊了西方帝國主義的罪惡行徑,表現(xiàn)了奧威爾對殖民地人民的深切同情。
參考文獻:
[1] 張漢熙,王立禮.高級英語第三版第二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7.
[2] 許愛軍.高級英語學習指南(第三版)第二冊[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3] 鄭丹燕.論喬治·奧韋爾《馬拉喀什》的藝術(shù)特色 [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 (1): 44-46.
基金項目: 本文系湖南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英漢語主觀化模式對比研究”(12YBA140)的部分成果
作 者: 徐李潔,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語義學、認知語言學。
編 輯:曹曉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