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好耍獅子燈呀,耍起那個獅子燈拜個新年,咚咚鏘,咚咚鏘,咚咚鏘鏘,咚咚鏘……”過年啦,獅子龍燈舞起來咯!
舞龍舞獅是我國極富民族色彩的民間藝術(shù),每逢喜慶節(jié)日,人們都會舞龍舞獅來慶祝助興。
舞龍又稱耍龍燈、 龍燈舞。是一種集武術(shù)、鼓樂、戲曲與龍藝于一身的藝術(shù)形式。舞龍的主要道具是“龍”,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舞龍時,十幾個甚至更多大漢舉著巨龍在云燈里上下穿行,時而騰起,時而俯沖,變化萬千,間或還有鞭炮焰火,大有騰云駕霧之勢,再有鼓樂襯托,好不熱鬧。這種氣勢雄偉的場面,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情緒,振奮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龍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可缺少的樂章。
龍在中華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貴、勇猛,更是權(quán)力的象征。數(shù)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傳說龍能行云布雨、消災(zāi)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xí)俗。從春節(jié)到元宵燈節(jié),許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xí)俗。
舞獅這一習(xí)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另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蔼{子郎”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zhuǎn)繡球逗引獅子。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dǎo)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南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yōu)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
舞獅,是中國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shù),每逢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表演者在鑼鼓聲中,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tài)動作。
獅子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態(tài)多變,人們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jié)或其他一些慶典活動,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興,祈盼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