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的夏季清晨,我的額頭已經(jīng)開始流下豆大的汗珠。一是因為今天我要參加赴紹興的研學游活動,不免有點兒緊張。二是因為第一次沒有爸爸媽媽陪伴,可以和從未謀面的小伙伴們一起游玩,有點兒激動。
很快,我們搭乘大巴車來到了紹興,接著步行抵達我早有耳聞的三味書屋。它是三開間的小花廳。魯迅曾這樣介紹:“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座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城內(nèi)的著名私塾(shu)。
后來,我們換,上指定的服裝,體驗了一次魯迅筆下的私塾課。“三味書屋中的三味:讀經(jīng)如稻粱(liang);讀史如肴饌(yaozhuan);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ihai)。而在這里,上私塾課,教書的老師稱為“先生”;翻課本不是從前往后翻,而是從后往前翻;讀書的時候要從右到左朗讀,還要伴隨著節(jié)奏搖頭。下課的鈴聲不是我們在校的電子鈴聲,而是有“先生”拽著紅繩,紅繩上連著一顆鐵球,當它碰撞用銅制作的鈴鐺時,就會發(fā)出“當,當,當”的清脆而有力的聲音。我們還知道了魯迅先生刻“早'字的由來:當年魯迅13歲,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父親長期患病,他經(jīng)常到當鋪賣掉家里值錢的東西,再去藥店配藥,才能回去上課?!跋壬笨吹剿t到了,怒氣沖沖地說:“下次遲到就不要來了。”第二天,魯迅早早來到教室,在書桌上刻了一個“早”字,從此以后他再也沒遲到過。我們還認識了魯迅先生筆下的人物: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的祥林嫂,胖而矮的長媽媽,破衣爛衫的阿Q,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
游覽結束,我們在回來的大巴上還討論著魯迅先生的故事……
(指導老師:史海霞)
我想告訴你:
魯迅先生我早有耳聞,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那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通過此次活動,讓我對這句話更加了解。魯迅先生因抓藥而遲到,他沒有解釋,而是在自己書桌上刻下“早”字,督促自己每天早早到校。而我非常慚愧,以往都是踏著預備鈴聲到校。在本學期里我時常提醒自己,早點到校閱讀書籍;上課做到魯迅口中的“心到、眼到、口到”;學習過程中要預習新知識,也要復習鞏固所學的內(nèi)容;認真觀察身邊的每一件事情,用文字記錄身邊有趣的事跡。魯迅先生雖已離去,但是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將世代相傳。(姚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