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桐
民不以德則無和,君不以德則無國。無論何時何地,“德”都是中華兒女奉行不悖的立身原則。所謂“弱德”“群德”,都是公德映射在社會上的一體兩面,更是殊途同歸的人生大道。
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痹趥鹘y(tǒng)文化中,修身是“弱德”的詮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薄暗隆币笪覀儼殉直拘?,在困厄災(zāi)難前修身自省。社會的和平與穩(wěn)定需要個體的貢獻參與,若連自身德行都把持不住,談何公德?如陶淵明、歐陽修,面對官場上的失利,他們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潛心修德中寫出了《歸去來兮辭》《醉翁亭記》這樣的千古篇章。修身之用,大抵如是矣。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個人離開社會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離開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樣?!鄙鐣θ说囊笫沁m應(yīng),品德高尚的人不會害怕外界的污濁把自己弄臟。
所謂“群德”,是公德之集大成者,也是人們默許的道德標準,修身弱德為其根本。先前,大學(xué)生小陳舉報父親駕車玩手機一事,就是在弱德與群德間平衡的最好例子。人須守法,在高速公路上駕駛時玩手機為法律所不容,此乃群德。為了父親安全,小陳飽受非議舉報父親,此乃弱德。弱德與群德是開放性的有機結(jié)合,而非一味認死理。晉朝竹林七賢以潔身修德,避世不出而聞名于世。于自身,七者固然做到了弱德修身,可其消極之道卻對整個士大夫階層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使之不思進取,甚至耽于一己之樂,這是絕不合群德乃至公德的。
江河浩浩蕩蕩奔騰了五千年,祖先克己修身的訓(xùn)誡也在我們的血脈中傳承了五千年。習(xí)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鼓勵青少年,要先有德,后成才。從貿(mào)易到外交,從抗疫到共興,中國始終堅持“誠”字當(dāng)前,“德”字在心。弱德與群德,對于新時代青少年而言遠不止書本上的哲理。人生的路還長,我們需要在漫漫大道上,在弱德、群德中尋找真我,砥礪前行。
得勢謹記克己,失意莫忘修身。
【黑龍江哈爾濱市德強高中高三(2)班,指導(dǎo)老師: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