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椎牛祭祖:雷公山苗族 “鼓社祭” 儀式探析

2020-01-18 23:38:05曹端波
懷化學院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牯牛苗語祭祖

曹端波

(懷化學院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湖南懷化418008)

鼓社的苗語讀音為“ 江略” (Jangd Niol)?!癑angd” 漢語的意思為 “一個組織單位”,或者 “一片地方”;“Niol” 漢語的意思為 “鼓”。“江略” 直接翻譯成漢語就是 “鼓社”。

目前,黔東南苗族 “鼓社祭” 被稱為 “吃鼓藏”,這是對苗語 “Nongx Jangd Niol” 意譯加音譯而成:“Nongx” 漢語的意思為 “吃”,“Niol” 漢語的意思為 “鼓”,因此 “Nongx Niol” 直譯為 “吃鼓”,“Jangd” 漢語的意思為 “藏”?!癗ongx Jangd Niol” 儀式源于黔東南苗族血緣家族、宗族的祭祖儀式。

本文以雷公山苗族祭祖儀式來考查苗族的祖先崇拜及其社會結群,從祭祀儀式的視角來審視這一重要的祭祖大典,因此將 “Nongx Jangd Niol” 漢譯為 “鼓社祭”。

一、問題的提出

“鼓社祭” 的漢語譯名較多,對此還出現(xiàn)了一些爭論:歷史上對這一儀式的漢語翻譯有 “椎牛祭祖”“椎牛大典”“敲巴朗”“吃牯臟”“食牯臟”“吃牯藏” 等記載。燕寶譯為 “祭鼓節(jié)”[1];廷貴、酒素指出歷史上翻譯成 “吃牯臟” 是不恰當?shù)?。“鼓社?jié)”,苗語讀音是Nongx Jangd Niol,漢語的讀音是 “婁江略”,“婁” 直譯曰 “吃”,按 “吃牯臟” 譯法,也只能譯為 “吃江略”,而不應譯為 “吃牯臟”。所以 “婁江略” 應譯為 “鼓社節(jié)”,“吃牯臟” 之譯顯然與原義不符,應予訂正[2]。潘光華根據(jù)苗語“努姜略” (Nongx Jangd Niol) 之漢語的意思 “祭鼓”,稱之為 “鼓社祭”[3]。

楊正文對 “鼓藏節(jié)” 儀式名實及其論爭進行了梳理,認為 “吃牯臟” 其實是與苗族相鄰而居的當?shù)貪h人觀察這一儀式中宰水牯牛祭祀祖先而后食內臟的儀式特征表象的結果,是地道的漢語譯詞。這一譯名主要出自儀式最為盛行的黔東南地區(qū)。單純從 “吃牯臟” 或 “食牯臟” 的譯名記錄很難看出這一名稱的歧視含義。本文使用的 “鼓藏節(jié)” 一語與歷史上文獻記載的 “吃牯臟” 或 “吃牯藏” 同義,它實際上是對苗族社會中存在的一種隆重的祭祖儀式的他族語譯。此名稱最早源自當?shù)貪h人對苗族祭祖儀式中出現(xiàn)的聚眾宰殺牯牛祭祀之后食內臟習俗表象的觀察。在語源學上,可以肯定地說它來自貴州黔東南地區(qū)的漢語方言?!肮牟毓?jié)” 的苗族稱謂有:1.“腦略” (Naox Niol);2.“腦侯鬧” (Naox Honf Nos);3.“腦嘎啦” (Naox giab dlal);“腦略” 較準確地譯成漢語應為 “過鼓節(jié)”。“腦” 的本義是“吃”,其修飾 “略” (即漢意 “鼓”),直譯成 “吃鼓” 未嘗不可,但不符合漢語規(guī)則,也不能完全表達苗語本義。苗族(指盛行 “腦略” 地區(qū)的苗族)把 “過年” 稱為 “腦你”,反過來不能譯成 “吃年”,那么將 “腦略” 譯成 “過鼓節(jié)” 是比較準確的。至于 “腦侯鬧” 在苗語中解釋均不統(tǒng)一,譯成漢意也難理解,故本文將之省略。“腦嘎啦” 則可以譯成“過節(jié)期”,苗語專指 “腦略” 的 “節(jié)期”[4]。

關于譯名的爭論,楊正文的評述較為恰當。不同的譯名均是對苗族 “Nongx Jangd Niol” (婁江略)儀式的表述,不同之原因在于每一譯名側重點不同?!俺躁襞K” 認為該儀式宰 “牡?!?祭祖,分食內臟;“吃鼓藏” 取義于其中的 “鼓”,畢竟木鼓是 “Nongx Jangd Niol” 的核心;“鼓社節(jié)” 則體現(xiàn)了苗族傳統(tǒng)社會組織結構 “鼓社”,鼓社以父系血緣為紐帶,共同祭祀象征祖靈的木鼓,即從社會組織視角準確翻譯了 “婁江略”。

鼓社 “江略” 既是苗族的社會組織,也是地方的泛稱。如臺江縣施洞周邊稱 “六社七理甲”,即指施洞這片地方的鼓社;歷史上曾以 “九鼓社”“九千個鼓社” 等代指黔東南黑苗支系。至于學界所討論的 “Nongx Jangd Niol” 椎牛祭祖,需殺死大量水牯牛,消費過量,影響生產之說,楊正文曾進行分析:苗族百姓的節(jié)日消費并非完全的非理性消費。那種大批量宰殺牯牛祭祀祖先的時間并不是每十二年就有一次。他們會量力而行,四五十年才搞一次的村落相當普遍。本身就存在 “黑鼓藏” (殺牛)與 “白鼓藏” (殺豬) 供人們調節(jié)。而且已經有相當大的區(qū)域只過 “白鼓藏”。這種調節(jié)與轉變是自覺的。何況他們宰殺祭祀所用之牛,基本上都是專養(yǎng)的用于祭祀之牛[4]。

苗族為何如此重視大規(guī)模的椎牛祭祖大典,也就是說,作為雷公山苗族最為重要的祭祖大典產生的社會根源何在?由此,我們需要從雷公山苗族“鼓社祭” 儀式的核心內容及其社會構成來分析。

二、“鼓社祭” 儀式

雷公山苗族 “鼓社祭” 以十三年為期,即按照甲子紀年進行安排。但 “鼓社祭” 節(jié)期安排并非統(tǒng)一的:有的村寨安排在 “龍年”,有的村寨安排在“虎年” 等。至于不同村寨之時間不同,在于其村寨的歷史與祖先的不同,有的村寨以祖先建寨時間為鼓社祭等,不一而足。也有不同姓氏一起進行 “鼓社祭”,如雷山縣黃里、烏堯、陶堯雖姓氏不同,但鼓社祭時間統(tǒng)一,均在卯年。相傳黃里、烏堯、陶堯三個村寨中最早遷來的是楊氏:老大住陶堯,部分改姓唐氏;老二住烏堯,改姓周氏;老三住黃里。至今,黃里苗寨鼓社祭需要征求陶堯大哥的意見。

鼓社分 “黑社” 和 “白社” 兩種。黑社選有鼓頭(又稱 “鼓根” 或 “鼓主”) 一人、三人、七人或九人,專設 “鼓石窟”,窟內供有木雕男女裸體像一對(“央公”“央婆”)、長木鼓、蘆笙和水牛角若干;鼓頭家亦供有木鼓(或銅鼓)。白社系從黑社分出,多以村為單位,選有鼓頭一人,可不設鼓石窟。黑社鼓頭有鼓主和管禮歌、禮樂、武運、農務、座次和接待等七位,稱 “登臺七主”,加上管禮儀的兩位禮師,共稱九鼓公。另外,還有承擔護衛(wèi)和安全的 “頂王”“頂?!?及管行令和侍祖的 “頂榜” 和“頂約”,管財務經濟的 “加憶揚” 和 “加通方”。這些鼓頭系每屆鼓社節(jié)由社員選舉產生(一般不連選連任),鼓頭一經選出,即總理全社事務,諸如農田水利、治安保衛(wèi)、社會道德和生活福利等等[2]。

(一) 起鼓

“起鼓” 有的村寨稱 “醒鼓”,意在叫醒蝴蝶媽媽(苗語 “Mais Bangs Mais Lief”,萬物始祖) 和祖靈,并迎請回家。雷公山苗族以招龍為開端,有的苗寨稱 “鼓社祭” 為 “招龍”?!坝埰鸸摹?的苗語是 “Dox Vongx Biel”。

屆時,全鼓社(一般是同宗族) 匯聚一起,寨老牽著一只用麻線穿過鼻孔的公鴨(苗人認為鴨子可以背靈魂) 走在隊伍的前面,沿著村寨聚落的地盤山界走。每到路口、河溝、山梁等,插上三角彩旗、紙人等,以告知龍神不要走錯路,直到 “起鼓山”,并帶回到村寨的 “龍?zhí)谩?。?“起鼓山”,寨老或巫師帶領全宗族殺公雞、公豬、鯉魚(由鼓社成員籌集),血淋在 “起鼓山”“龍脈” 的山包上,念誦請 “龍”“嘎哈” 二神,祈求風調雨順。隨后,將其煮熟,分成12 份,擺在地上敬獻,請 “龍”“嘎哈” 回歸原位。吹 “起鼓蘆笙”,到石窟敲單鼓,老人跳蘆笙舞迎接祖鼓。儀式完畢,鬼師一手牽公鴨,一手撒米,領眾人回村寨。

眾人回到迎龍坪,村寨婦女用酒肉迎接招龍歸來的人們,擺供桌于土地廟前,鬼師主持儀式,念誦祖先遷徙及家族歷史。最后,將祭品分成12 份,加以混合,再細分成小份,分發(fā)給每一戶回家進行“家祭”。表示每一戶均將龍神請回家里,可保佑平安。

(二) 選鼓頭

鼓主一般由5 個主要鼓頭構成,即①“嘎紐”(苗語 “Ghieeb Niel”,直譯為 “鼓的頭子”“長壽之主”),第一鼓主;②“嘎雄” (苗語 “Ghieeb Xiongt”,直譯為 “發(fā)財之主”“子孫之主”),第二鼓主,為 “嘎紐” 副手;③“鼎往” (苗語 “Dinx Wangx”,直譯為 “容納帝王之主”),第三鼓主,服侍 “嘎紐” 的鼓主,如吃飯喝酒,先給 “嘎紐” 端送,甚至喂酒飯等,先給 “嘎紐” 套衣服,扣第一顆扣子,再給自己穿扣;④“鼎播” (苗語 “Dinx Bod”,直譯為 “容納富貴之主”),第四鼓主,同樣服侍 “嘎紐”;⑤“嘎佬” (苗語 “Ghieeb Dlod”,直譯為 “繁衍之主”,漢意為 “筋竹之蔸”),意為像“筋竹之蔸” 一樣,每年發(fā)新的竹筍,子孫多,負責念誦 “招祖” 古辭。

另外,還有4 個次要鼓主:“歹幼勇”,為 “嘎紐” 的姐夫或妹夫,鼓社祭儀式中,是客邊的代表;“嘎耶”,蘆笙手,負責吹蘆笙引路;“嘎當”,布置桌子椅子等雜務;“嘎門”,秘密保管 “玉碗” 者。

選鼓主的條件:兒女雙全有福之男子,忠厚誠懇,且父輩或祖輩在上屆鼓社祭以后去世。選鼓主時,宰殺一只鴨子,由 “嘎佬” (“繁衍之主”) 念誦 “招祖” 古辭,祭祀祖靈,保佑鼓社祭順利,為鼓社帶來財富和子孫;將煮熟的鴨子分給參加選鼓主的人員,鴨子象征鼓社宗族整體,每份鴨子象征宗族的成員。選第一鼓主 “嘎紐” 較講究,當選出后,吹蘆笙向其祝賀,候選鼓主殺雞看眼,如雞眼閉,視為不吉,需另選他人;若雞眼睜開,兩眼平平,視為大吉大利,確定為鼓主。也有村寨用單數(shù)糯禾稻稈進行抽簽(一般20 多根) 來推選鼓頭。鬼師主持該儀式,禱告后,將一尺左右長度的稻稈,從中間扭結,把扭結握在手心,稻稈首尾分別從上下拳眼伸出。每走到一位候選人(符合鼓主條件者)面前,分別從首尾各取一根稻稈,分別夾在無名指與中指之間。把稻稈頭每兩根打一個結,此端打完后,再把稻稈尾部每兩根打一結。打完結后,當眾打開拳頭,把稻稈理順。如果所有稻稈每根均有結,則此人不能做鼓主;如果有根稻稈首尾沒有與其他稻稈連結,即抽出夾在手指間不打結的兩根稻稈(其實是一根) 的首尾,則此人可入選。若一輪沒有人中選,則重復來;若多于一人,選中者再重新來一次,直到確定最后所需鼓主。

鼓主服飾:大花綢長袍,每人要穿三件,外面必須是藍或黑,中層和內層,黃白不論,忌用紅色。舉行儀式時,他們除穿長袍、頸戴扭花銀項圈外,第一、二鼓主還戴高帽,苗語稱 “么西”。高帽用竹籮編成(有些寨用藤條編),上尖下寬,如魚叉形,外面蒙以黑布,帽尖綴以綠絲線做的彩須,帽檐寬五寸許,高近一尺。其余鼓主打傘,不戴帽。但有些地區(qū)第一、二鼓主也打傘,不過,不是自己打,而 是 “鼎 往” 給 “嘎 紐” 打,“鼎 播” 給 “嘎 雄” 打。每個鼓主手中都持有一把砍牛刀以示威嚴[5]222。

鼓主選出后,鼓社成員開始選購祭祖之水牯牛。水牯牛選擇標準為:頭方、頸粗、眼大、四肢粗、身體勻稱等,既要壯實,也要帥氣。選購到滿意的祭牛后,請鬼師念誦《賀牛理辭》 (苗語 “Xial Dieeb Nix”) :“一年喲只選得一個月,一個月喲只選得一天,今天喲是個吉日良辰,今天喲我們來祭牛。今天喲龍到家堂來做窩,今朝喲鯉魚來歸堂,今天喲是皇家曬衣服,今天喲是漢家立新房,今天喲是燕子來做窩,今天喲是申引去逛街的日子,是叟雅去郊游的時光。……他家殺了只身長三掐的鴨子,肉味香喲鱗甲多又多;他家做了壇絲長九庹的酒,煮了香噴噴的糯米飯,煮了很多白鱗甲紅尾巴的魚。輪到我喲我來說,轉到我喲我來講;我喲來喊榜媽媽,我喲來喊留媽媽;喊榜媽媽也來,喊留媽媽也到;呼叫喲我們那些房族兄弟,懇請喲我們的母親父親,還要懇請喲我們的祖父;你們來吧來保佑他家,來看他家喲買得了一頭大牯牛。呼喊喲榜媽媽也來了,懇請喲留媽媽也到來;請你們喲照看保佑他家的牯牛,讓牯牛喲白天體壯夜晚睡得香,白天長一指夜晚長一握??!”[6]89-90

(三) 制鼓

鼓社祭有單鼓(苗語 “Niel dangb”)、雙鼓(苗語 “Niel Biond”) 兩種。單鼓是用一根完整的木頭做成,長四尺九寸六分,兩頭鑿空,蒙上牛皮,用以祭祀蝴蝶媽媽從樹心孕育的始祖姜央,木鼓就是始祖安息居住之所。單鼓做好后,殺牛之后的第十三天蒙牛皮,抬至第一鼓主 “嘎紐” 家,直到鼓社祭儀式結束后,擇日送到鼓石窟藏起來。

雙鼓,意為子孫鼓。為兩個粗細不同的木鼓,有的把粗鼓稱 “央公鼓”,細鼓為 “央婆鼓”。子孫鼓也是由一根完整的木頭做成,粗的根部做成央公鼓,細的樹梢做成央婆鼓。雙鼓做成后,鼓頭帶一只公鴨、一盆糯米飯、一壺酒、三條魚前往木匠家迎鼓,歌師演唱 “新鼓歌” 贊美新鼓。迎接到鼓主家后,鼓主家殺鴨,唱歌贊美新鼓。

雙鼓制成后,代代沿用,有的村寨達500 年之久。子孫鼓平時藏于鼓主家,節(jié)日時可擊鼓慶祝。村寨中同鼓社人家,如果婚后未生育,則申請將子孫鼓接到家里,將子孫鼓按央公鼓左邊,央婆鼓右邊置于木鼓架上,下置12 個酒杯,一個土陶酒罐,一具野豬下腭骨和一張松鼠皮,鼓旁放一支小蘆笙,鼓脊梁上放一對鼓棍和互相交叉的連心杵棍,雙鼓鼓身掛滿彩條。據(jù)傳12 個酒杯象征12 個不同的蛋,并要求12 個酒杯里終年四季酒不能枯竭。節(jié)日燒香、酹酒、掐魚肉于鼓下,以饗祖宗,然后擊鼓,寨人聞之便開始過節(jié)。擊鼓只許擊木梢的一端,粗的(即根部) 那面平時是萬萬擊不得的,只能在祭祖中方可敲擊。

(四) 醒單鼓、接雙鼓

醒單鼓在于告知祖靈,子孫們祭祖儀式開始。屆時,五位鼓主戴高帽、穿花綢長袍、拿長把傘、扛砍牛刀,由 “嘎耶” 吹蘆笙引路,歌師念誦祭祖辭,全體鼓社成員跟隨前往鼓石窟祭祀單鼓。在鼓石窟前擺酒、飯、熟鴨祭祀祖先,鼓主持砍牛刀在石窟前晃動,表示為祖靈開路;再由 “鼎往” 鼓主進入石窟翻動舊鼓,另一人將杉木皮蒙在單鼓上敲擊祭祀;最后將熟鴨分成五份:“嘎紐”“嘎雄” 各取一腿,“嘎佬” 取頭,“鼎往”“鼎播” 各取一只翅膀,五位鼓主象征性吃一點,再分給大家吃。第一次醒鼓后于次年10 月第二次醒鼓,目的在于迎接單鼓下山回村寨。迎鼓下山時,“鼎往” 鼓主用青布帶象征性背 “央公”“央婆”,并將路途遇到的橋、水溝等情況告知祖靈,眾人吹蘆笙誦贊歌領祖靈到鼓廟。鼓廟為高丈余的茅草棚,用六根木柱支撐。“鼎往” 鼓主背 “央公”“央婆” 繞鼓場一圈,把 “央公”“央婆” 置于鼓廟,隨之擊鼓娛樂。

接雙鼓就是新鼓主 “嘎紐” 將雙鼓迎接至自己家中。五位新鼓主、歌師、禮師、蘆笙師等,輪流到每家喝酒祭祀,告知祖靈,新鼓主誕生。五位新鼓主一同到上屆 “嘎紐” 鼓主家,索取高帽、長袍等服飾,再轉向保存子孫鼓的人家進行 “轉鼓”。轉鼓時,保存子孫鼓的人家,需拿出一只熟鴨、一升糯米飯和一罐糟酒祭祀祖靈。禮師念誦開歌辭,將熟鴨分成五份給五位新鼓主,鼓主均象征性吃一點,再分給眾人吃。五位新鼓主穿長袍、戴高帽轉鼓,吹蘆笙者引導開路,六個青壯年抬鼓的中間,抬鼓的青壯年也需是兒女齊全的有福之人。沿途要在路邊插剝皮的木條和五倍子木條,表示驅邪。接鼓之人,持砍牛刀砍倒沿途木條,接鼓社人家出門迎接。村寨周邊擺有糯米飯和酒肉,作為迎接子孫鼓的祭品。將子孫鼓迎接到第一鼓主 “嘎紐” 家后,“嘎紐” 殺一只鴨,蒸一簸箕糯米飯,取一罐糟酒,均分成兩份,鼓主取一份,另一份由大家分食。接雙鼓儀式,第一鼓主、第二鼓主忌諱很多,不可亂動,不能自己吃喝,需 “鼎往”“鼎播” 等鼓主服侍。

(五) 椎牛

椎牛前,需 “審?!?。審牛,苗語 “Qieb Nix”,或 “Xind Nix”,直譯為 “掃?!?或 “審牛”。有專門的審牛師,審牛師如同法官,要求牛必須就范,不可違抗。審牛師用三根芭茅草,在牛背、牛頭上來回清掃,并念誦 “審牛理辭”:現(xiàn)在喲,牯牛啊,我收了別人的禮金才來告訴你,我得了別人的好處才來跟你講。牯牛啊,現(xiàn)在我來告訴你,明天喲,茅草(殺牛刀) 就來清掃你(宰殺之意) 喲;現(xiàn)在喲,我用茅草來清掃你喲。牯牛啊,把你身上的邪氣掃出去,把那些富貴吉祥掃進來。……牯牛啊,你倒下去的時候要倒得正;牯牛啊,你倒下去時頭要向東方。牯牛啊,你去了要帶吉祥財富來;牯牛啊,你帶吉祥財富來要送給主人家,吉祥財富送給鼓主家;牯牛啊,要讓整個鼓社個個住得老,要讓整個鼓社人人都長壽;整個鼓社家家都富貴,整個鼓社戶戶都繁衍;牯牛啊,要送每戶都生九男和七女;牯牛啊,家家要得糧九倉余七倉;牯牛啊,要讓鼓社富強過重山,勇猛勝天地。

審牛后,還需 “號牛”。牛主邀請親戚,商定椎牛者。椎牛者備辦酒、糯米粑、三丈紅綢(紅布)、雞、銀元等作為賀禮。椎牛祭鼓時間為十月份子日寅時至卯時,牛頭朝向東方。相傳,苗族先祖在遷徙中,順著太陽走去的方向,認為太陽走過的地方一定有植物,可以種莊稼。因為祖先從東方來,祭鼓時,牛被殺死后,要求牛頭朝向東方。椎牛時,首先必須從鼓主 “嘎紐” 家開始,再輪到其他家。鼓主家椎牛,以一刀砍死為吉利。椎牛后,巫師拿一根樹木、三根芭茅草,進行剖牛儀式,解剖的牛并沒有立即拿去祭祖,牛頭、牛尾巴、4 條牛腿等共6 件應置于牛棚,牛嘴含三根芭茅草,象征牛仍然活著。此期間,大家可以吹蘆笙踩木鼓。儀式結束后,椎牛者應得一條牛腿,并與掌牛鼻桿者平分牛胸脯肉。審牛師得2 斤牛肉,4 位歌師各1 斤牛肉,牛頭歸牛主家用來祭祖。

(六) 祭祖

椎牛后的14 天內,除游方和吹蘆笙、踩木鼓外,均進行祭祖活動:①家祭。第一天為子日,每家在天沒有亮的時候就開始家祭。供品為牛7 件,即肝、肺、心、腰、肚、腩、肉等,包成7 包,每包均有牛7 件、糯米飯、茶、酒等。中午,第一鼓主到各家陪鼓,每家請鼓主吃飯喝酒。每家親戚一般送一只鴨子、一罐酒及糯米粑作為賀禮,回去時得到回禮1- 3 斤牛肉。第二天為丑日,歌師到5 個鼓主家祝賀,下午砍牛頭,燒牛腳燉食,吃不完的可帶回家。牛角由牛主置于家中。②贊牛角。第三、四天,主要是唱歌祭祖。③分角形排骨。第五天到第五鼓主家唱歌。各牛主將帶肉的牛胸脯帶到寨子壩場集中,兩位歌師舉牛角酒祝愿各家族繁榮。歌師將牛胸脯肉砍成2 份,牛主取回1 份,另1 份分成3 份,鼓主、歌師、族眾等各得1 份。眾人隨即在場壩煮吃。④迎 “修一康” (即以竹條編成的一個鳥窠)。第七天為午日,事前編好竹鳥窠放在坡上。到了午日,“戛耶” 吹著蘆笙引著穿戴衣帽的鼓主和唱歌郎等前往迎取,先由 “戛耶” 將一熟蛋擺在窠邊,用腳撥蛋圍著竹窠轉3 次,再將熟蛋向本寨方向踢去,然后用破衣包一塊四五斤重的巖石,放在窠內,帶到第一鼓主的家里。他家里的中柱地方已預置一棵有三個杈的杈木樹,把這個竹鳥窠擺在杈上,這時就取出窠內巖石,另外放進四五斤糯谷。到了晚上,青年們在本寨神樹下燃起火把(中間要有一根不易燃的木棍),然后跑到第一鼓主家里,一進門便將火把投入竹編鳥窠,隨即用水將火淋熄。這樣投擲要連續(xù)三晚。投擲火把后,孩子們就可以去各家索取食物,如肉、米、酒等食物。這個活動也要連續(xù)進行三晚。⑤放狗攆羊。苗語稱“雍再”。以30 斤稻谷雇請兩人:一人背著木制的女性生殖器,另一個人扮演第一鼓主手持弓箭(箭頭也是木制的男性生殖器),他們從第一鼓主家跑出門。背著女性生殖器者走在前,手持箭頭的第一鼓主扮演者緊緊追攆,倆人在寨上追逐了一圈后,再跑回第一鼓主家。背木制女性生殖器者立即躲藏于雙鼓架下。手持弓箭的男性問背木制女性生殖器的人說:“生不生育?” 背女性生殖器的回答 “生男的”,之后活動完畢。⑥祭鼓。鼓社祭最后一天。鼓社成員到第一鼓主家祭鼓,盡情踩木鼓舞,盡情唱歌傾訴衷腸,無拘無束。踩鼓時,未生育的婦女往往會趁人不注意的時候,在壁上取下一個男性生殖器形式的粑粑,拿回家煮給自己和丈夫同吃。據(jù)說這樣便可生男育女。如果生了兒女,這個家庭就會殺豬請客來感謝祖先[7]239。

鼓社祭儀式結束后,子日半夜先送雙鼓到自愿保管之家,其情況與上一年接雙鼓時相同。在巫腳交這個地方,人們一般都愿保管雙鼓,認為祖宗會保佑自己家里人財兩旺,而尚未生育的家庭,更要爭取接鼓來家里。送完雙鼓,便接著送單鼓進巖洞。鼓主、禮師需領眾人送單鼓進入鼓石窟。送鼓進洞前應將鼓皮剝去,由第一、第二鼓主各得一張,木制性器官一套也隨同單鼓送入洞內。送鼓儀式與翻鼓儀式基本相同,只是已嫁之女和未婚的十四五歲以上的女子,這夜都不能在父母家里,不能參加自己家里吃鼓藏這一個祭祖的最后的儀式。已嫁之女和未婚的十四五歲以上的女子(待嫁) 系夫家的成員,因為要參加夫家祖先的祭祀,所以不能全部參加娘家的祖先祭祀。

三、木鼓、宗族與豐收祭

雷公山苗族 “鼓社祭” 起源傳說較多,均集中在苗人對儀式行為的解讀方面。根據(jù)鼓社祭儀式可以看出,“鼓社祭” 最重要的追求在于宗族聚集,祈求祖先保佑子孫發(fā)人發(fā)財。這樣,鼓社祭就與苗族宗族組織結合起來,成為探討苗族社會構成的重要路徑;同時,鼓社祭的木鼓崇拜,應該起源于太陽崇拜,木鼓即是太陽的象征,鼓社祭踩木鼓之行為實質是苗族 “模擬交合”。踩木鼓象征苗族人的孕育與生產,也是一種豐收祭。

(一) 鼓社祭起源

雷公山苗族 “鼓社祭” 之起源傳說較多,只能列舉大概。

傳說一:根據(jù)苗族史歌,苗族的祖先過去住在“歐敦壩”,一個水天相連的地方,由于人口發(fā)展,好地方都種完了,生活很差,所以人們要往上域遷徙。六支祖跋山涉水來找生活好的地方。來時,先人囑咐說你們須祭了祖才去。“央公” 喜歡牲口,“央婆” 喜歡鼓舞。要立鼓社,修建鼓廟,制鼓制六笙,宰牛宰牲口,擊鼓吹奏,跳舞唱歌祭祖先[8]。

傳說二:古時大雁孵12 個蛋,第一個是哥哥“固昂”,第二個是弟弟 “固那”,其中還有妹妹“賣”,以及虎、蛇等?!肮贪骸?找不到妻子,求娶妹妹。于是滾石磨,因兩片石磨結合在一起,兄妹開親。但后來生下無手足、不會說話的小孩,只好將其切成無數(shù)小塊拋在山間,于是變成無數(shù)子孫。從此,便要水牯牛打架,殺牛代替無手足小孩,使子孫后代發(fā)達。

傳說三:最古的時候,姜央上坡犁田,妹妹跟隨去田里撈蝦。東方飛來啄木鳥啄空心樹找蟲吃,聲音如同敲鼓,很悅耳。妹妹和姜央開始隨節(jié)奏跳舞,開始學蜜蜂跳,后來學小瓢蟲跳,舞姿極為柔和。因此,兄妹倆商量制鼓跳舞。又因啄木鳥啄開樹心,蝴蝶媽媽才得以出世。故為了人丁興旺,紀念先祖,苗族興起了鼓社祭。

這一傳說,臺江縣方召、反排一帶 “起鼓詞”(苗語 “Hxak Qid Nied”) 中還有反映:“央?yún)抢ㄊ甲妫?犁田,雕(啄木鳥) 林坳叩擊。先人把鼓制,大家來踩鼓,我們去喝酒,央心明肚亮。心想做節(jié)日,爬上田坎看,田中水很深,瓢蟲田中轉,越轉越好看。柳書天上來,一手吹蘆笙,一手吹木葉,感動了上天。央來說開了,我們來祭祖,牛睡在門邊,拉牛走寨子;牛爬到山上,腳踩浮萍散,抽腳浮萍合。央無計可施,拉牛到大坪,宰牛大坪上,砍牛的脖子。牛倒大坪上,漢人接牛血,接血做什么,接去染綢緞。苗家要牛頭,要來做什么,要來祭祖宗。還有四牛蹄,分給四個人,四人八糧倉,八層架(禾架) 掛糧,再好也如此。年成好雨水,水好收糧多;我們來祭祖,得富我們分,繁衍大家有;富就富這屆,繁衍在此回;主客得富貴,家族均興旺?!盵6]41-43

根據(jù)苗族 “鼓社祭” 傳說,鼓社祭核心內容在于祭祖,以祈求風調雨順。這是稻作文明最為典型的祭祀信仰。同時,鼓社祭在社會功能上,主要體現(xiàn)在同一血緣祖先后裔的宗族性聚集。由此,起源傳說其實已經告訴我們鼓社祭的本質,即一方面是為了苗族的人口繁衍與社會結群,另一方面就是豐收祭,以食物的共享向祖靈獻祭,并祈求祖靈繼續(xù)保佑豐產。

(二) 祭祖與宗族

鼓社祭核心在于祭祖,“共食內臟” 隱喻著血緣關系的內聚和統(tǒng)合。椎牛祭祖的內涵在于宗族性的祭祖大典。在歷史上,曾因婚姻制度改革,“破鼓開親”,同一宗族分成不同的鼓社,便于開親。臺江縣反排最初只有一個鼓,大家均屬于 “固果” 的后代。隨著人口繁衍和婚姻改革,“固皎” 和 “固報” 的子孫(現(xiàn)在張、唐兩姓) 互相開親,共一個鼓不方便,才來 “主做主的,客(婿方) 做客的”,分成兩個鼓。一般來說,同一鼓社,即是同一父系血緣的宗族。

雷公山苗族特別注重椎牛祭祖的鼓社祭,這與苗族社會構成相關。費孝通指出,家族雖則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袊l(xiāng)土社會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親屬的倫常去組合社群,經營各種事業(yè),使這些基本的家,變成氏族性了。一方面我們可以說在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中,不論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來擔負,另一方面也可以說,為了要經營更多的事業(yè),家的結構不能限于親子的小組合,必須加以擴大。而且凡是政治、經濟、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長期綿續(xù)性的,這個基本社群決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臨時的。家必須是綿續(xù)的,不因個人的長成而分裂,不因個人的死亡而結束,于是家的性質變成了族[9]39。

黔東南苗族社會不同于漢族的宗族組織,有家廟、祠堂等對血緣宗族進行整合。中國南方漢人社會存在大量的祠堂,能夠解決平時宗族性聚會。另外還有族田、族規(guī)等經濟、社會紐帶。苗族社會平時的家祭,主要是活著的兒子為死去的父母所設置的 “哥納”?!案缂{” 祭祀的原則是 “父子” 關系,苗族家祭所謂的祭祖,實質是 “兒子” 祭祀 “父親”。

關于 “哥納”,楊正文有很恰當?shù)拿枋觯豪咨娇h丹江一帶苗族家庭中,設置的象征死去的父母靈魂居處的場所,稱 “哥納”?!案缂{” 設有竹編小撮箕一個,供插香用的竹筒一個,有供放酒碗的橫板,貼有紙錢、雞毛等物。設置 “哥納”,體現(xiàn)出苗族家族結構的某些特征。苗人為每一位亡人只設置一處“哥納”,而且只設置在死者男性子輩中年齡排序最小的兒子家里。若兒子們分家,“哥納” 要由最小的兒子留守?!案缂{” 的存在是有時限的,當所有的兒子都死去,即兒子們和他們的妻子們成為孫子輩家中設置的 “哥納” 里的亡魂時,他(或她) 的“哥納” 也就被取代了,也就自動失效了。苗族對祖先的墳祭和圍繞 “哥納” 的家祭在統(tǒng)合家族的能力上是有限的。因此,舉行更大、更隆重的類似鼓藏節(jié)的祭祖儀式,在統(tǒng)合家族—宗族方面,顯得十分必要。圍繞 “哥納” 出現(xiàn)的核心祭祀圈的位移,正表述了苗族家族的分離過程,核心祭祀圈象征的就是苗族社會中存在的祖孫三代構成的 “核心家族”。父子聯(lián)名制度從另一角度說明了 “核心家族” 的存在。核心祭祀圈對 “祖先群體” 所產生的 “疏離”,也意味著隨著苗族家族擴大、發(fā)展,核心家族增多,核心祭祀圈不斷向外位移,對曾祖輩以上至始祖的祭祀開始淡漠。家族—宗族結構也因此處于疏離之中。所以,要整合家族—宗族,必須有一個超越以“哥納” 為核心的祭祀儀式才得以完成。這就是鼓藏節(jié)祭所具有的功能[4]。

鼓社祭中,“廖勇” (“廖勇”,苗語 “Liaos liongx”,漢意 “掀客”) 和投火把儀式反映了父系血緣的排他性:所有的客人(不管遠近) 都要請離開,近的返回自己的村寨家中,遠的一時回不去也得到附近的、不是同一鼓社的村寨借宿一宵。不但非本鼓社的客人被 “掀”,就是本 “江略” (鼓社) 的姊妹,不管出嫁與未出嫁都要被掀。她們必須到鄰近的、非本鼓社的寨子去借宿一宵。入夜,除客人外,凡被掀的本鼓社的姊妹們陸續(xù)來到鼓堂,圍著鼓屋,觀看父兄們向鼓屋投擲火把(苗語叫:“谷獨抗”),并與父兄們對唱飛歌,質問他們?yōu)槭裁窗阉齻冓s出(嫁出) 家門,不但趕出家門,而且不給田地。父兄們似乎輸了理,對不贏,才以 “說一句不聽,說九句不聽,用棒棒來敲腦殼頂” 的飛歌來訓斥她們。結果她們悻悻地離去,“投火把” 儀式才告結束[10]。“掀客” 是為了排除血緣宗族以外者,嫁出的女兒歸屬于夫家集團,是另外的血緣宗族,因此在鼓社祭中進行區(qū)隔。

埃文思-普理查德通過努爾人的研究,認為存在血緣關系與地緣關系的整合,基于血緣關系的繼嗣群原則與基于地緣關系的共居原則是一種共存關系,由繼嗣而形成的社會結構也是地域空間的一種形式[11]。清水江下游的漢人社會,包括與漢人雜居的苗族、侗族,均存在大量的祠堂。如天柱以下,直到沅水流域的洪江、溆浦、辰溪等,均以祠堂密布而聞名。沅水流域的祠堂不僅僅作為血緣宗族組織,而且與地域社會的經濟、商業(yè)以及社會關系緊密相連,體現(xiàn)了以祠堂為紐帶的地域社會群體。

清水江腹地 “苗疆”,特別是雷公山苗族,沒有如漢人社會的祠堂,但苗族社會的構成也是以父系血緣為紐帶,建立在家庭-擴大的家庭-家族等基礎之上。宗族的聯(lián)系紐帶最為重要的就是祭祖,漢人社會依靠祠堂將該宗族人群聯(lián)合起來,實現(xiàn)地域社會整合的功能。無祠堂的苗族社會,則是依靠鼓社祭的祭祖大典,將同一血緣宗族召集于以鼓社為組織的地域之中。

(三) 太陽崇拜與豐收祭

苗族 “鼓社祭” 體現(xiàn)的是一種典型的稻作文化:木鼓實質是太陽的象征,祭鼓隱喻祭祀太陽。苗族鼓社祭儀式中的太陽崇拜、鳥崇拜和蛇崇拜均是中國南方稻作文化的核心。

長江流域以稻作為基礎文化的共同點是:太陽崇拜、鳥崇拜及蛇崇拜。從事稻作生產需要有關太陽運行的知識,因而長江流域的稻作農業(yè)社會崇拜太陽便順理成章。長江流域的人們認為鳥是馱運太陽的神鳥,因而他們也崇拜神鳥。鳥崇拜和蛇崇拜在北方也存在過,但太陽崇拜卻為南方所獨有。古代中國理應存在過北方旱田地帶的龍族和南方稻作地帶的太陽族,前者崇拜龍,而后者崇拜太陽和鳥[12]13。

雷公山苗族崇拜楓木,認為萬物之源蝴蝶媽媽來自楓木樹心。人類始祖姜央即是蝴蝶媽媽所生12個蛋之一,這些蛋均是依靠鹡宇鳥孵化而成。日本學者萩原秀三郎也關注到樹與天神之關系:垂直性的東西起著將創(chuàng)造世界的超越性存在物喚出,為天神降臨開一條通道的作用。垂直性的東西越巨大越適合人與天的交流。世界樹即宇宙樹,由于創(chuàng)造出人類的始祖、創(chuàng)造出所有生命,因此也被稱為生命樹。上郎德苗寨的柱子是用楓香樹制成的,據(jù)苗族古歌 “楓香樹歌” 描述,水井邊的一棵楓香樹上有一個蠶繭,蠶蛹變成飛蛾后生下了十二個蛋,鹡宇鳥孵這些蛋,于是先誕生出苗族的始祖姜央,之后又依次誕生了龍、虎、牛、雷神等。非常清楚,上郎德苗寨的柱子就是 “水井邊的楓香樹”。在苗族的傳說中,天地初創(chuàng)時,世界上最初誕生的植物是楓香樹和白茅草。白茅草為禾本科植物,生命力強,根扎得很深。苗族在所有的宗教活動中都使用白茅草,因為它不僅象征著生命力,而且還代表著稻谷[13]126。

鼓社祭中,迎 “修一康” 儀式為典型的人類起源神話的模擬。據(jù)說那是因為人們的祖先 “姑昂” 是鳥窠內的蛋變成的,他在窠內不能生長,所以要用火把他趕出來。那一根不易燃的木棍代表蛇,因為當年是蛇銜著火爬上去把 “姑昂” 趕下來的。這種戲劇性的儀式顯然是表演了人類起源的傳說,在祭祀祖先性質的吃鼓藏的時候來舉行是完全相稱的[7]236。

李國棟從 “模擬交合” 民俗來分析苗族鼓社祭內涵:太陽之于稻作,最重要的就是其孕育功能和“生產性”。因此,從稻作背景考慮,“鼓藏節(jié)” 所祭祀的鼓既是太陽,也是 “蝴蝶媽媽” 的陰門,而往陰門上潑酒,則可視為射入精液。擊鼓和射日在民俗學意義上也是 “模擬交合”。鼓槌和箭矢是男根的象征,而鼓和太陽則是女陰的象征[15]。

苗族鼓社祭 “審牛詞” (苗語 “Hxak Hsind Nix”) 明確申明椎牛就是為了祈求 “生育”:“牯牛啊,你一定要帶吉祥財富來送主人家,要帶吉祥財富送給鼓主。牯牛啊,你要送他家田土和塘堰,耙田喲就到上邊的大壩?!襞0?,送他家個個住得老,送他家人人都長壽;牯牛啊,送他家男孩長得高大粗壯,送他家女孩長得漂亮好看?!盵6]73-74

生育為鼓社祭的主題。鼓社祭 “放狗攆羊” 儀式、第一鼓主家粘貼兩性生殖器官形式的米粑等活動均是 “模擬交合” 行為,代表苗族父系社會忌諱“談性”,將兩性關系隱蔽起來。在鼓社祭儀式中,本來該儀式是 “豐產” 祭祀,兩性關系由此在特定時間場合給予釋放。鼓社祭最后一天的踩鼓,本身就是非常隱蔽的兩性行為:男人吹蘆笙,女人踩鼓,蘆笙象征男根,平時不能隨便吹,只能男人吹,女人是不能吹的,女人只是蘆笙 “模擬交合” 的對象而已。

鼓社祭儀式中,出現(xiàn)兩類社會群體:一是以血緣鼓社為紐帶的宗族群體,二是以姻緣建立起來的親族群體。鼓社祭是宗族祭祀大典,姻親是 “客”,是邀請參加的主體。嫁出的女兒和姻親在儀式中非常重要,如鼓社祭第十天酉日:上午舂米做糯米粑,其中一個送給鼓主女婿家,另兩個送 “背水” 的已婚女兒。剩下的糯米做成兩性生殖器模型,貼在鼓主家中柱上,并需做木制兩性生殖器掛在鼓房。

雷公山苗族對太陽的崇拜不僅體現(xiàn)在苗族古史歌中,還體現(xiàn)在鼓社祭中,如椎牛需倒向東方,木鼓隱喻太陽,蘆笙場本身就寓意太陽,處于苗寨聚落的中心點等。太陽崇拜與豐收祭緊密相連,萬物生長靠太陽,苗族遷徙古歌中,苗族先祖正是跟隨太陽,溯河西遷,如同 “夸父追日”,遷居雷公山腹地。

四、小結

社會如何構成,即群體如何形成,是一個學術難題。我們探討雷公山苗族獨具特色的 “鼓社祭”,在于追問,苗族群體如何形成?

“鼓社祭” 是苗族以父系血緣為紐帶的祭祖大典,苗族依靠鼓社祭聚合宗族,跨越 “家庭-村寨” 的小群體,從而將宗族群體與地域結群結合起來,組合為更大的政治、經濟、社會聯(lián)合體?;橐鼋粨Q是人類社會結群的另一重要模式,通過女人的交換,來獲得外來血緣宗族的支持,從而突破血緣關系的封閉,形成更大的社會網(wǎng)絡。

雷公山苗族 “鼓社祭”,每13 年舉行一次,但并非所有鼓社同時進行,不同鼓社所確定的日期不同,這樣方便苗族姻親群體的 “集體走訪” 作客。從鼓社祭儀式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苗族如何克服無祠堂而有 “強宗族” 關系的社會根源,同時,也可以了解到中國南方稻作文明的太陽崇拜、鳥崇拜、蛇崇拜等文化遺產。苗族 “鼓社祭” 完整地展現(xiàn)了長江流域古文明的偉大智慧。

猜你喜歡
牯牛苗語祭祖
苗語典型存在動詞初探
四 妹
黔東南地區(qū)苗語的使用現(xiàn)狀及其保護傳承
——以凱里地區(qū)為例
CLOSE TOHEAVEN
漢語世界(2021年1期)2021-02-23 06:11:04
山間布谷(外一首)
涼山文學(2020年1期)2020-09-02 07:18:35
苗語漢語互譯工具設計與實現(xiàn)
消費導刊(2020年23期)2020-07-12 12:47:34
蛤蟆和牯牛
洪洞祭祖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6
祭祖
我打算這樣過寒假
淮滨县| 嘉黎县| 福泉市| 唐山市| 泾川县| 林芝县| 江陵县| 洛浦县| 兰考县| 法库县| 宜黄县| 特克斯县| 义马市| 柏乡县| 霍林郭勒市| 清涧县| 肥乡县| 勃利县| 金溪县| 郑州市| 肇州县| 凌源市| 石河子市| 视频| 桃园县| 吴桥县| 通渭县| 桐柏县| 新绛县| 伊川县| 太原市| 钟山县| 讷河市| 阳西县| 靖州| 集安市| 筠连县| 高雄市| 澳门| 玉田县| 贡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