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王船山 “合兩之道” 之生死觀闡釋
——以《西銘》與《太和篇》兩篇批注為例

2020-01-18 21:37蔡家和
關(guān)鍵詞:船山太和朱子

蔡家和

(東海大學(xué) 哲學(xué)系,臺(tái)灣 臺(tái)中40704)

一、前言

(一)貞生死以盡人道

《正蒙》乃張子學(xué)問之精髓所在,其中,《太和篇》與《西銘》,又是《正蒙》之核心;《太和篇》為《正蒙》之首篇,而《西銘》本為《正蒙》之末篇,《西銘》與《太和篇》,義理可說一致。至于船山之《正蒙注》,則頗能把握張載之精神。本文擬透過船山對(duì)此二篇之批注來一窺船山、張子之生死觀。

船山將所有對(duì)立概念,皆收攝于 “乾坤并建” 之義理,因此生死亦是陰陽的一種表示方式,此如張子之見。面對(duì)生死,船山提出: “貞生死以盡人道”,如張子所言: “圣人盡道其間,兼體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盵1]圣人能盡道于天地、生死、禍福之間,而不覺累,對(duì)此兩端能一以貫之;一致者,即神也,一以貫之者,則以德性貫通,無論生死、禍福,皆以德性面對(duì)。

船山晚年,舍棄程朱義理而歸結(jié)于張子,其中《西銘》一文,更與船山 “乾坤并建,兩端一致” 之義理相符?!段縻憽啡闹攸c(diǎn),當(dāng)在末四句,即: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然本文主題為生死觀,故僅舉最后二句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以為探討之對(duì)象[2]357,此二句大意是:無論天道、命運(yùn)如何加諸于己,吾人都將以德性而為酬復(fù)①。若將此義推歸為《正蒙》全文結(jié)論,亦無不可。

依于船山,《西銘》之指示重點(diǎn),即在于 “貞生死以盡人道”,生與死皆有至道存焉![1]7生死、散聚皆性中本有,乃生命中真實(shí)之一環(huán),并無虛妄;生死之間,皆應(yīng)盡道,兩端雖不同,然殊途而同歸。

其中,生與死是一組對(duì)立概念,可以用來代表所有的對(duì)立概念,諸如聚散、往來、夭壽、窮通、陰陽等;而《正蒙》之精神,即是合兩之學(xué),所謂的 “一能合異”[1]63、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 。 “一能合異” 的 “異”,是指聚散、生死等對(duì)立差異; “一” 者,則所有差異都是吾人心性中實(shí)有,皆真實(shí)不妄之體,皆應(yīng)平等正視而盡道其中。

(二)《易》《莊》之合兩之道

船山《正蒙注》之《西銘》與《太和篇》二文中,引用《易經(jīng)》處甚多。張子之《正蒙》,原本即是對(duì) “四書” “五經(jīng)” 做一詮釋,而《易經(jīng)》又占首位,張子本身也特別喜歡易學(xué)?!兑捉?jīng)》中都是兩兩對(duì)立之概念,六十四卦即可分為三十二對(duì)概念;《易》本是變化之學(xué),于變化中相反或相成,乃至相感、相生、相克、相成等,周流六虛,變化隨時(shí),然萬變不離其宗,如《易傳》言: “天下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盵3]684意思是,雖處流變,然亦有不異者!而如何把這些變化之殊途,收攝歸于 “一” ?此 “一” 又是何義?這便是張子與船山易學(xué)之課題。

張子認(rèn)為: “一能合異” “兩不立,一不可見” 等語,[2]35即是在正反不同處,找出一個(gè)共同點(diǎn);又此共同點(diǎn),并非超越于兩端之外、氣化之外。如張子言: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聚散兩端都是生命中真實(shí)不虛妄的一環(huán),故能即氣言道②,即氣見體,盡性于其間,貞生且安死。

此如《易》之《大象傳》,③雖有如此繁多的天道變化、世間萬象,然在有德者心中,總能升起一股德行之念而來面對(duì)。因此,六十四卦即有六十四種取象,但吾人皆須貞德以對(duì),以德行而來回復(fù)。依此,本文談?wù)摯街烙^,或曰 “生死哲學(xué)” “生命哲學(xué)” 等,這些都與船山 “乾坤并建” 之易學(xué)精神,相互一致。

船山所論生、死,乃其大原則之一環(huán)——其大原則謂 “乾坤并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而兩端一致[4]34,同時(shí),亦以此檢視生死、聚散、往返等。這也令人聯(lián)想到莊子的《齊物論》?!洱R物論》一文,意欲破除吾人對(duì)于生死、美丑、壽夭等各種執(zhí)念之對(duì)待,人們總習(xí)慣追逐享受、美好……并且厭棄貧困、丑陋……因著如此種種取舍、分別,而帶來了許多煩惱與禍害。然《齊物論》告訴世人:大道既在高也在低、既在美也在丑,此得道者心中常無偏頗,亦毫無憂戚,藉由齊物之觀,而能優(yōu)游于一切命運(yùn)與造化。

若將莊子之齊物論,拿來看待船山之 “兩端一致”,則現(xiàn)實(shí)人間雖有善惡、美丑、生死等種種不同,但當(dāng)以道而通合為一,道之所平齊者,即是至道存焉!若能依此至道而貫通兩端,則能逍遙其間,不為各種概念、際遇所縛。莊子思想與《易經(jīng)》之兩端并建,具備著形式上之相通;船山之儒家思想以為,無論聚散、生死,都應(yīng)盡道其間,還之以德行;而道家之莊子則謂,無論聚散、生死都是道,都是自然,以道貫穿,則能逍遙,皆都能安生安死[5]72。

船山嘗作《莊子解》一書,對(duì)于生與死的看法,依于《齊物論》精神而平齊視之,又其釋《逍遙游》,亦曰: “小大一致,休于天均,則無不逍遙矣。逍者,向于消也,過而忘也。遙者,引而遠(yuǎn)也,不局于心知之靈也?!盵6]81由此看出船山的小大一致、忘于小大,即是兩端一致,生死致于一的意思。這與張子《正蒙》精神相似,莊子認(rèn)為面對(duì)生或死都要逍遙,而船山、張子則謂面對(duì)生死都要盡道于天地之間④。

二、《西銘》之生死觀

(一)《西銘》之道德創(chuàng)造義

船山之《正蒙注》便是以《西銘》為核心,并用以通解《正蒙》一書。而回到張子《西銘》本身,又是如何看待生死呢?如《西銘》結(jié)語: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盵2]357張子認(rèn)為:生也可以,死也可以,有生必有死,此乃命運(yùn)之不可違⑤、[2]20,非吾人所能掌控,要須安之若命。如《論語》言: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盵7]134而不只生死如此,概凡貧富、壽夭等際遇皆然⑥。

然而,安之若命地看待一切,是否只是一種消極地接受呢?猶如道家所言: “無所逃于天地之間,……而安之若命” 、[5]86“安時(shí)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5]72,或如 “托不得已以養(yǎng)中” 等[5]89,而張子畢竟是儒家,面對(duì)生死、際遇等,并非只是消極地接受,尚有其積極之道德創(chuàng)造。

《西銘》一開始,便提到天地父母,曰: “乾稱父,坤稱母?!?除了天地父母之外,還有生身父母,《西銘》共列舉了六個(gè)孝子的例子[2]356;亦是說,除了感恩天地父母,吾人亦須報(bào)答生身父母。至于報(bào)答的方法,可如曾子之全生而全歸。曾子曰: “啟予足!啟予手!《詩》云: “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穸?,吾知免夫!小子!”[7]103《西銘》即形容曾子: “體其受而全歸者,參乎!” 曾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愛惜身體,不敢做惡以致受刑,保全肢體,不使有所殘損,以此報(bào)答父母,而為全歸。

至于 “全歸” 者,亦非只是物質(zhì)、身體上之養(yǎng)護(hù),應(yīng)當(dāng)還包括精神、道德、心性等層面。船山在此注曰: “全角以歸父母,全性以歸天地,而形色天性初不相離,全性乃可以全角。”[2]356全角以歸父母,這是順著曾子所言 “啟予足,啟予手……” 而發(fā)。而全角之外,尚有全性,此性是天地之性,亦是程朱學(xué)之 “性理” 、仁、義、禮、智等,乃上天所賦予我,我固有之者。上天,即乾坤父母,授以天命之性,吾人若作惡則使此天性傷殘,無法全歸,以后天未能養(yǎng)其潛存之天性之故。⑦依于船山,此天性之意涵,即是健順五常之德,而 “全歸” 者,則包括了身體與天性。這在《西銘》亦有根據(jù),其言: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盵2]354張子在此是把 “體” 與 “性” 分開來做敘述,含括了氣質(zhì)身體與仁義之性。

船山又言: “形色天性初不相離?!?此乃順著孟子之 “形色,天性也”, “性” 者,天生本有之義,仁義、性善是吾人天性本有,而身體亦然,形色之小體若能順乎仁義之大體,則形色莫不是天性之展現(xiàn)。⑧形色與天性是乃一體而觀,非分解而為二,此即船山之 “即氣見道”⑨,即于吾人睟面盎背之身,得見于圣人之正道,故若全性則可全角。船山之論性,包括了氣質(zhì)之性與天地之性⑩、[2]123,也就包括了身體。

由上可知,張子《西銘》中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一句,不是只有消極、無可奈何地接受,其中更有道德之創(chuàng)生義,即無論生死、禍福等,皆應(yīng)待以至道、盡道其間,貞生而安死,盡性至于命,如此而使生命挺立,并非一味地趨吉避兇,或任其花開花落、饑食渴飲而已,應(yīng)當(dāng)即于氣化之中而來表現(xiàn)人道,以君子之自強(qiáng)不息與厚載之德行,而來面對(duì)一切順逆之境,即氣見道,至德以歸天地!?

(二)《西銘注》重視氣化世界

以上,是張子《西銘》之生死觀,而船山在此基礎(chǔ),更做了發(fā)揮,于《西銘注》前有一大段序言:

然濂溪周子首為《太極圖說》,以究天人合一之原,所以明夫人之生也,皆天命流行之實(shí),而以其神化之粹精為性,乃以為日用事物當(dāng)然之理,無非陰陽變化自然之秩敘而不可違。然所疑者,自太極分為兩儀,運(yùn)為五行,而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皆乾、坤之大德,資生資始;則人皆天地之生,而父母特其所禪之幾,則人可以不父其父而父天,不母其母而母地,與《六經(jīng)》《語》《孟》之言相為跖盭,而與釋氏真如緣起之說雖異而且同。則濂溪之旨,必有為推本天親合一者,而后可以合乎人心,順乎天理而無敝;故張子此篇不容不作,而程子一本之說,誠其立言之奧而釋學(xué)者之疑。[2]351-352

船山以為,周子之《太極圖說》,雖主張?zhí)烊撕弦唬刺斓?、人道一以貫之,但其談天道論多,而人道論較少;如其 “太極動(dòng)而生陽,靜而生陰” 之說,即容易啟人疑竇?,此類似佛教之緣生法,重點(diǎn)在于緣起,而生身父母亦是緣起的一部分,本真/生身父母便不那么重要。

即《太極圖說》較偏重乾坤陰陽/根源父母,而不重視世間之人倫孝道。因此,張子之《西銘》,便是要填補(bǔ)這個(gè)缺憾,強(qiáng)調(diào)人論孝道的重要,落實(shí)天人合一之理想,《太極圖說》與《西銘》之旨趣,其實(shí)是一致的!《西銘》一文,強(qiáng)調(diào)天人合一,且重視人成,因此舉了六個(gè)孝子的故事,孝子不只事奉乾坤之天道父母,對(duì)于本生父母更能盡奉孝道,如此成就天人合一之學(xué),此亦同于程子的一本之說?、[8]13-15。

可見船山之生死觀,或生命哲學(xué),乃是守住儒家之本色,重視氣化人倫。他也經(jīng)常順著張子,批評(píng)佛學(xué)之不知性、往而不返——指佛教對(duì)于涅槃之追求[2]20,此與《易經(jīng)》之生命觀 “原始反終” 之論,并不相同[3]521。

船山又強(qiáng)調(diào): “性者,生也?!?生命者,既是身體形骸,亦包括仁義道德;又 “飲食男女,皆性也,烏可滅!”[2]362身體、食色等,都是生命的真實(shí)之一環(huán),并非虛妄,不需鄙棄,但要以大體養(yǎng)其小體,小體合于大體即可。因此,對(duì)于儒家 “盡性知命” 之學(xué),船山以為 “盡性” 者,除了道德實(shí)踐,亦不廢身體、飲食男女等。此與佛家學(xué)說有著根本不同?,亦開啟后來戴震以血?dú)庑闹?“性” 之先河?;乃扭轉(zhuǎn)程朱的性即理之說,而回到孟子的本意。

三、《太和篇》之生死觀

(一)《太和篇》之兼體不累

《西銘》本為《正蒙》之末篇《干稱篇》,乃該書之精要,文中提到,不論生與死、貧與富等,都是生命中真實(shí)之一環(huán)。而《太和篇》為首篇,在此提出來與《西銘》做一比較,藉以說明《正蒙》之生命哲學(xué),亦正是《西銘》之義理。

如《太和篇》談生命之生死聚散: “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則圣人盡道其間,兼體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盵2]20意思是,氣化之生死、聚散、往來,非吾人所能控制,如曰 “不得已而然” ;然圣人所能做的,便是于生死聚散之中盡道其間,兼體而不累。兼體者,即所謂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 是也,諸如生或死、聚或散等二體,皆是生命真實(shí)之一環(huán),皆應(yīng)貫通以道德,不能偏廢[2]22。若有偏廢,則為不知性;此指無論生或死都要能盡性,而非只是生時(shí)盡性,死時(shí)逃避,此非君子之學(xué)。君子之學(xué),存神至矣!存神則能所過者化——所存者神,則能感化萬物,妙萬物而成其化,且能有陰陽不測之妙,在陰亦可盡性,在陽亦如此,生死壽夭,無不如此。此即所謂的夭壽不貳,修身以俟:無論夭壽禍福,皆以道德而貞定之。

(二)船山釋《太和篇》

而船山對(duì)此段《太和篇》之詮釋:

氣之聚散,……,皆理勢之自然,不能已止者也。不可據(jù)之以為常,不可揮之而使散,不可挽之而使留,是以君子安生安死,于氣之屈伸無所施其作為,俟命而已矣。

圣人所存者神爾。兼體,謂存順沒寧也。神清通而不可象,而健順五常之理以順,天地之經(jīng)以貫,萬事之治以達(dá),萬物之志皆其所涵?!古c太和絪缊之本體相合無間,則生以盡人道而無歉,死以返太虛而無累,全而生之,全而歸之,斯圣人之至德矣。[2]20

這里,船山是以《西銘》 “貞生死以盡人道” 之精神,用以解釋《太和篇》。由此可見出端倪有二:(1)《西銘》正是整個(gè)《正蒙》大意;(2)《太和篇》義理合于《西銘》。而《西銘》與《太和篇》之間,又是如何相合呢?此二篇皆在申議 “兩端而一致” :生死、禍福等所有對(duì)待之兩端,君子皆以德行而為貫通。

《太和篇》第一段談太和之道: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dòng)靜相感之性?!盵2]15太和之道就表現(xiàn)在陰陽、乾坤等動(dòng)靜相感之中。而《西銘》中的對(duì)待概念,則是采用生與死、富與貧等,其意旨,人的一生際遇、命運(yùn)如窮通禍福等,吾人雖無法選擇,但可以做的,便是盡道其間:即不論際遇之禍福、聚散如何,都是吾人盡性之好時(shí)機(jī)!此所謂的 “即器言道”[9]。如《易傳·大象傳》里談到天地之垂象,其以君子之德行而為比配,即不管在六十四卦的任何時(shí)位,吉兇、禍福等,都應(yīng)以德行而為面對(duì),以為貞定。

船山釋曰:氣之聚散等變化,非吾人能力所及,故君子只能安命;面對(duì)無法有所施為之運(yùn)命,當(dāng)要無入而不自得,順任它,接受它;若不知命,而行險(xiǎn)徼幸或趨吉避兇,可能只是妄作而惹來禍害。此與《西銘》所主張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相合,君子當(dāng)居易以俟命,夭壽不貳以俟之,而足以立命也。

船山于 “圣人所存者神” 一段認(rèn)為,圣人面對(duì)氣化之來往聚散,雖是無可施為而選擇安之若命,但所謂安之若命,并非只是消極地?zé)o可奈何,而是有其道德生命之創(chuàng)造。此即孟子所提出之 “立命” ——要去挺立人之價(jià)值生命。

人若只是順著生命之生死壽夭、浮浮沉沉,而沒有道德、德行之建立,豈不是如同動(dòng)物一般,只有生物之本能,只知趨吉避兇?因此,在生物層次之保存上,君子還須學(xué)習(xí)圣人之盡道其間,使吾人之價(jià)值生命能夠挺立起來,而能立命?!而圣人之用心存主處,便在于能夠神化而感通萬物。神者,兩在而不測,兩在者,在陰法陰,在陽法陽?;在生盡生道,在死貞死道,此合兩之學(xué)也。

又 “兼體” 者,乃 “存順沒寧” 之存沒兩體,此清楚看出船山是以《西銘》做為整部《正蒙》之詮釋根基。張子之兼體,即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 。此聚散往來,船山以存、沒表示—— “存沒者,生死也” :而貞生死則足以盡人道,活著時(shí),做好人、做好事。 “盡人道” 者,船山訓(xùn)以健順五常之理,以儒家之德行,用以回報(bào)天德父母、親生父母,而當(dāng)死亡來臨之時(shí),亦是如此。

以德行貞定生死,方能與太和絪缊之本體相合無間,此謂 “人法于天” 。意思是天道亦有聚、散兩端,然而皆是道;人也有生死兩端,都要盡以德行。這些說法,系本于張子之 “天人合一” 。而張子之 “天人合一”,其實(shí)是 “以人合天”?;因?yàn)樘斓啦贿^是陰陽之曲伸而已,即于氣化垂象便是道德之展現(xiàn),吾人面對(duì)氣化雖不得已而然、無所施為,但至少能夠坦然以對(duì),并盡以人道,即所謂的 “貞生死以盡人道”[2]21。

末句 “全生全歸” 者,天地父母既生吾人健順五常之德,則于返回太虛之體時(shí),亦當(dāng)實(shí)踐此般德行而以完歸;形色天性,既全而給予,亦將全而還復(fù)。

四、船山對(duì)輪回觀之回應(yīng)

(一)《大易》不言有無

談?wù)撋烙^,也就必須去探究生命之起始與歸終。孔子嘗言: “未知生,焉知死?!?對(duì)于不可捉摸、不知如何使力之事項(xiàng),暫先不做討論,而把心思用在生命當(dāng)下,盡心于生命當(dāng)下;莊子言: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盵5]此把生死與晝夜相互比配,到了王陽明有言: “知晝夜即知生死?!盵10]而佛家則主張 “三世輪回” 之說,凡夫若未能跳脫六道之糾纏,將永遠(yuǎn)受困于三世輪回之中, “三世” 者,指過、現(xiàn)、未等三段接續(xù)不斷之時(shí)空,此亦代表著無止盡沉浮六道之生命途程。

那么,關(guān)于生命之始、終,只有佛、老有談到嗎?其實(shí),儒家《易經(jīng)》中的來往聚散,便是生死之道理;貞下起元,《既濟(jì)》卦后,起《未濟(jì)》,宇宙生命,終而復(fù)始,如《易》言: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11]597生死一氣而已,如同終與始,終而復(fù)始,原始返終,死而復(fù)生,生而又死。氣一旦聚集成形則為物,一旦氣散則為游魂,此如鬼神之情狀。神者,伸也,氣之往外伸展出來;鬼者,歸也,氣之收斂而為鬼。此鬼、神為二氣之良能[2]33。亦是說,生死情狀便是一氣之兩端回返,聚了又散,散了又聚。

以上乃《易經(jīng)》之一氣流行,一氣推行于兩端,在此是采張子義理而為詮釋,若在程朱,便非如此;程朱之釋 “形而上者,謂之道” 一句,乃稱之為理,或?yàn)樘珮O,而 “形而下者為器”,器即等于氣,是為陰陽二氣。此乃理氣論家之詮釋,不同于張子。

在張子 “氣化二端之流行” 中,生死同于聚散,氣成形則聚,聚了又散,聚散二端,是理勢之必然,非吾人能用力于其中,故張子言: “聚亦吾體,散亦吾體,知死之不亡者,可與言性矣?!盵2]23聚與散,都是吾人生命真實(shí)之一環(huán),氣散了,并非歸于無,若歸于無,則是滅斷而不存在。

張子又言: “《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盵2]272此是以《易經(jīng)》來往聚散之精神,用以批評(píng)諸子的淺陋,若說存在、不存在,則為淺陋,因?yàn)槎际谴嬖?,只有氣聚、氣散,或可見、不可見之差別而已,沒有所謂的 “無” ──不存在。

而船山則釋曰: “聚而成形,散而歸于太虛,氣猶是氣也。神者,氣之靈,不離乎氣而相與為體,則神猶是神也。聚而可見,散而不可見爾,其體豈有不順而妄者乎!”[2]23此是說,氣聚或氣散于太虛,都是氣,只有可見之氣與不可見之氣的差別,不能說不可見者就是不存在。神者,即氣而見,非離于氣外以控制氣,否則非為氣之自化,而為他化,氣外有道。故聚亦是真實(shí),散亦是真實(shí),皆為吾人生命之具體一部分,毫無虛妄。

若如此,則知張子為何言 “死而不亡者,可與言性矣”,死后不是歸于不存在,只是成為不可見之氣,如此才是知性;性者,生而本有也,生命之真實(shí)的聚散兩端,都是吾人之性,當(dāng)求盡道其間。

(二)張子聚散說乃大輪回?

1.程朱之批評(píng)

續(xù)前文,張子、船山如此詮釋生命之聚散,似乎面臨一個(gè)問題,即類于佛家輪回說之嫌,程朱便如此批評(píng)張子[2]21,如朱子言: “《正蒙》說道體處,如 “太和” “太虛” “虛空” 云者,止是說氣。說聚散處,其流乃是個(gè)大輪回。”[12]朱子的這一段話,可分為兩個(gè)部分來做討論:

(1)前段認(rèn)為,張子所言 “太和”,只是形而下,未達(dá)形而上。形而下者,便有對(duì)待,如清濁、虛實(shí)等,若是形而上者,或不得已,只得以 “道” 形容。而張子卻用 “清虛一大” 形容太虛,若是 “清” 者,即與 “濁” 相對(duì),此為現(xiàn)實(shí)之相對(duì),如虛實(shí)、一多、小大等,這些都談不到道體本身。

程朱如此批評(píng)張子,顯而易見,是以自家理氣論套到張載身上,未必真確。張子重氣,即氣言道,并非如程朱之二元理氣論——先做分解而為形下之氣與形上之道二者。而船山則站在張子這一邊,繼續(xù)發(fā)揮即氣言道之理論,其注《正蒙》時(shí),便將 “理氣” 二字連用,視為一概念,不做二元區(qū)別。

(2)關(guān)于后段。張子 “往來聚散” 之說,有佛家之 “輪回” 意味。其實(shí),張子作《正蒙》,正要糾正蒙昧無知者,特指佛、老二家。然張子的說法,到了朱子這里,竟變成了大輪回!

關(guān)于輪回這一點(diǎn),船山也曾為張子辯駁。然在此之前,程朱自身又是如何避免輪回之說呢??如伊川言:

若謂既返之氣復(fù)將為方伸之氣,必資于此,則殊與天地之化不相似。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窮,更何復(fù)資于既斃之形,既返之氣,以為造化?近取諸身,其開闔往來,見之鼻息,然不必須假吸入以為呼。氣則自然生。人氣之生于真元。天之氣,亦自然生生不窮?!匀荒苌鶃砬熘皇抢硪?。盛則便有衰,晝則便有夜,往則便有來。天地中如洪爐,何物不銷鑠了?[8]148

此乃伊川用以避免輪回說之論述。其以為,呼出之氣不同于吸入之氣,若是同一氣,則為一氣之回返而為輪回。近取諸身,可與天地相比配,整個(gè)天地是個(gè)大洪爐,而人的身體則是個(gè)小洪爐,萬物銷鑠于洪爐中,而又從這洪爐中創(chuàng)發(fā)出嶄新事物,自然而生生不息;然此生生不息,并非同一氣之往返,如此則可避開佛教之輪回說。同樣地,吸入之氣,到了身體后,便銷鑠而不見,然后再創(chuàng)發(fā)出新的氣,以為呼出之氣。

此外,朱子在評(píng)論胡宏之《知言》,當(dāng)提到 “心無死生” 時(shí),亦曾批評(píng)其流為輪回觀,朱子云:

“心無死生”,則幾于釋氏輪回之說矣。天地生物,人得其秀而最靈。所謂心者,乃夫虛靈知覺之性,猶耳目之有見聞耳。在天地,則通古今而無壞;在人物,則隨形氣而有始終。知其理一分殊,則亦何必為是心無死生之說,以駭學(xué)者之聽乎?[13]

“心無死生” 是胡宏的觀點(diǎn),遭到朱子的質(zhì)疑,認(rèn)為其流為釋氏之大輪回。

那么,朱子又如何避免輪回之說?天地之心,則為 “理一分殊” 之理一,而分殊者,則為變異壞滅,吾人之心當(dāng)隨分殊者而壞滅,但理一仍是亙古如一;此 “理一” 正如伊川先生的 “天地之大洪爐” 一般,生生不息。

且在朱子理論之中, “心者,氣之靈”,心為虛靈知覺,氣則有生滅,心將隨形氣而生滅。故可見 “心無死生”,在朱子理論而言,自是行不通,因?yàn)閷S為輪回之說。

且朱子的 “心為氣”,氣之生并非依著消散之氣的再生,若是如此,則為輪回。朱子理論采取 “理一分殊”,解決天地萬物之生成問題,天地萬物之生成,并非因著所散之氣的聚而成形!因?yàn)樘斓刂闋t,如同 “理一”,此 “理一” 乃生生不已,已滅之氣則消散無余,繼而再從 “理一” 生發(fā)出新的萬物。朱子以此巧妙地避開了輪回之說,而在儒家與佛家之間劃清了界線。

2.船山為張子辯護(hù)

船山歸宗于張子,自然不同意程朱之論。船山言: “朱子以其言既聚而散,散而復(fù)聚,譏其大輪回,而愚以為朱子之說正近于釋氏滅盡之言,而與圣人之言異?!盵2]21船山反批朱子更近佛學(xué),認(rèn)為其說有如佛家滅盡之論。然佛家則是反對(duì)斷見、常見,主張中道正見,如《大智度論》: “見有二種:一者、常,二者、斷。常見者,見五眾常,心忍樂;斷見者,見五眾滅,心忍樂。一切眾生,多墮此二見中。菩薩自斷此二,亦能除一切眾生二見,令處中道。”[14]若然,為何船山要說釋氏是滅盡說呢?

船山此言,恐是受到張子 “彼語寂滅者,往而不反” 一語影響[2]20,此批評(píng)佛家之涅盤說。而張子既依《易經(jīng)》天道來往聚散之精神,做為衡定,也就沒有往而不復(fù)的道理;天地間若只有去而沒有復(fù)回,《易經(jīng)》也就無法圓說天地之化。而依于小乘佛教,修行者經(jīng)歷四禪四定之后,最后達(dá)到 “滅盡定”,得羅漢果位,并得進(jìn)入涅槃,永遠(yuǎn)擺脫輪回之苦,此 “滅盡”,正是指去而不返。船山以此批評(píng)朱子之說,若物滅了,不再回頭,如呼出之氣不是吸入之氣,則吸入之氣已滅盡無余,此乃往而不返,反而更接近佛家小乘之論。

船山繼續(xù)批評(píng),而其方式,類似于批評(píng)唯物論者?。船山言: “且以人事言之,君子修身俟命,所以事天;全而生之,全而歸之,所以事親。使一死而消散無余,則諺所謂伯夷、盜跖同歸一丘者,又何恤而不逞志縱欲,不亡以待盡乎!”[2]22此是基于生命之價(jià)值而來論究;依于氣化論,人死后,肉體僵壞,精神也隨之消散,沒有未來、沒有來生,沒有業(yè)報(bào),生命沒有延續(xù),賞罰等都將變得不可能,則伯夷、盜跖同歸一丘,大善人與造惡者結(jié)局一致,亦無需積功累德、樂善好施,倒不如及時(shí)行樂,恣意而為?

然船山依于張載之易學(xué)觀,以氣化之生死聚散、一氣往來,來做推論:必有來生,氣散后必聚!雖然這種推論,無法以聞見之知而來確定,但在德行之知的天德良知下,必要如此肯定,肯定生亦吾體,死亦吾體,死而不亡,死只是氣之散,散后亦必將再聚。因此,船山之重氣思想,不同于唯物論者,唯物論較近于古人說的 “人死如燈滅” 。

船山強(qiáng)調(diào),張子之生死觀、生命觀,乃是順著《易經(jīng)》而來,非出于佛學(xué),亦不同于佛學(xué);張子提出一氣之流行,此一氣之中,自有德行之價(jià)值,因此,吾人于生死聚散之中,都應(yīng)盡己本份,全生而全歸,且意識(shí)與肉體亦無二分。

五、結(jié)語

本文以 “生死觀” 之討論,而來凸顯生命哲學(xué)之意涵,特以船山之《正蒙注》為核心。船山是以《西銘》之精神,而來通論張子之《正蒙》,其中心思想是為 “合兩于一”,兩端者,生死、壽夭、禍福等,合一者,要須以德行而為貫通、處之泰然,如《西銘》語: “存,吾順事,歿,吾寧也?!?合兩之學(xué),在《西銘》與《太和篇》,可以說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船山亦以合兩之道,用以批注《周易》,同樣強(qiáng)調(diào): “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不論世態(tài)如何,吾人都將要以德行面對(duì),不投機(jī)取巧、不特別趨吉避兇,以此而來挺立人之道德生命,此亦是全部生命之價(jià)值所在!如船山詮釋 “干” 之六爻:無論吉兇、禍福,皆是吾人盡道之契機(jī),皆有龍德存于其間?、[4]73。此即船山貞生安死、盡性知命之所在!

注釋:

①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其可比配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即氣言道,即氣盡道。無論在天、在地、在存、在沒,都以德行而來面對(duì)。

②道、氣不可分別,否則道于氣外,道高于氣,則人倫氣化不被重視。故只能即氣言道(理想性在具體世間中),不能離氣言道。

③《大象傳》上句講天,下句講人,以人法天,然天是什么?天亦不離氣化;即此諸般垂象而為天,不是離氣化之垂象而為天。

④莊子之說,與船山、張子可謂相似,即 “合兩端而為一”,在形式上,雙方相同,但在內(nèi)涵上,莊子的 “一” 是逍遙,而船山的 “一” 則是德行。此可參見施盈佑: “船山以為君子之道是不鹵莽以師天,而近思人所自生,德凝實(shí)不如修德從人道契入來得真切,遂有對(duì)莊學(xué)未立人道之極的質(zhì)疑?!?(施盈佑.王船山莊學(xué)之德凝觀──評(píng)騭莊學(xué)為何通君子之道而又未立人道之極[J].國文學(xué)志,2009[19].)船山以為,莊子之一氣流行可通于兩,謂天道之兩端,然其逍遙之道,卻比不上君子之修德以待,來得更為真切、徹底。

⑤用張子的話形容,乃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指生死、禍福等,蓋非人力所能及,是乃性中本有,命之必然者。

⑥ “吾人同意‘本末上下,貫于一道’乃是貫穿張載全幅思想的核心精神?!?(陳政揚(yáng).張載思想的哲學(xué)詮釋[M].臺(tái)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又由陳政揚(yáng)教授看法,可以推出:“面對(duì)富貴、貧賤一以貫之,即以德行通貫之?!?/p>

⑦船山以為,本有之性,更待后天之?dāng)U充,先天與后天同樣重要。

⑧ “軻氏惜之,故曰:吾此形色,豈容輕視也哉?即所以為天性也。惟是生知安行,造位天德,如圣人者,于此形色方能實(shí)踐。實(shí)踐云者,謂行到底里,畢其能事,如天聰天明之盡,耳目方纔到家,動(dòng)容周旋中禮,四體方纔到家。只完全一個(gè)形軀,便渾然方是個(gè)圣人,必渾然是個(gè)圣人,始可全體此個(gè)形色。若稍稍勉而未能安,守而未能化,則耳必未盡天聰,目必未盡天明,四體動(dòng)容未必盡能任天之便,不惟有愧于天,實(shí)是有忝于人也。故邵子天根月窟之詠,始之以耳目男子之身,而終之曰:三十六宮都是春。” (李慶龍編.羅近溪先生語錄匯集[M].首爾:新星出版社,2006.)此羅近溪之解,是以 “一體之仁” 而來做出詮釋,并與 “概念分解,何為性,何為情,何為形的分解” 意思不同。近溪之說,類似船山的 “形色天性初不相離”,形色與天性不可分別為二,否則導(dǎo)致重天性而貶形色、重理而貶氣。但如此一來,是否將造成理想性不夠呢?不會(huì)!因?yàn)槔硐胄约创嬖谟诒居兄畾?,此為善,若是后天污染之氣,方為惡。近溪或船山的意思是:理想即在世間,不在世間之外。

⑨船山言: “陰陽者,太極所有之實(shí),……合之則為太極,分之則謂之陰陽?!?此與蕺山之重氣思想相近。蕺山認(rèn)為,太極者,萬物之總名;而船山認(rèn)為,太極者,陰陽之合名。

⑩船山言: “因形而發(fā),則有攻取,以其皆為生氣自然之有,故皆謂之性?!?船山認(rèn)為, “性” 包括 “氣質(zhì)之性” “攻取之性”,指口腹于飲食,鼻舌于嗅味等。

?道、器不可相離,不可分解,否則道于氣外,氣將被貶低。

?船山對(duì)于《周易內(nèi)傳》之 “太極圖說”,亦有質(zhì)疑,故提出自己重氣思想而來重新詮釋,其言: “其謂動(dòng)屬陽,靜屬陰者,以其性之所利而用之所著者言之爾,非動(dòng)之外無陽之實(shí)體,靜之外無陰之實(shí)體,因動(dòng)靜而始有陰陽也。故曰『陰陽無始』,言其有在動(dòng)靜之先也。……故可謂之靜生陰,動(dòng)生陽,而非本無而始生,尤非動(dòng)之謂陽、靜之謂陰也?!?(船山全書第1冊[M].湖南長沙:岳麓書社,1996.)此對(duì)〈太極圖說〉之 “動(dòng)生陽、靜生陰” 做一說明,即在未動(dòng)以前,陰陽本有;陰、陽不可被生,若被生,則有滅,則陰陽不是最重要、最根本,變成僅追求理而遺棄陰陽。船山重氣,故不遺棄陰陽。

? “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此是徹上徹下語,圣人元無二語(明)” 程頤,程顥.二程集第1冊[M].臺(tái)北:漢京文化事業(yè),1983. “嘗喻以心知天,猶居京師往長安,但知出西門便可到長安,此猶是言作兩處,若要誠實(shí),只在京師,便是長安,更不可別求長安,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當(dāng)處便認(rèn)取,更不可外求?!?此云 “天人不二” 。

?程朱批評(píng)張子學(xué)為大輪回,而船山如何辯護(hù)呢?船山言:(1)張子類似輪回之說,乃源于《易經(jīng)》,非源于佛家;(2)張子之氣化宇宙論、一氣流行等說,與佛家之身心二元說法,并不相同;(3)船山與張子皆曾指出,小乘佛教之往而不返,與儒家易學(xué)之原始反終,亦不相同。

? “性者,分于陰陽五行以為血?dú)?、心知、品物,區(qū)以別焉,舉凡既生以后所有之事,所具之能,所全之德,咸以是為其本,故《易》曰‘成之者性也’” (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戴震以血?dú)鉃樾裕诵灾獨(dú)庵杏欣?,并非只有血?dú)舛鵁o理。戴震此說似乎源自船山,然未能確定。

?張子所言: “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此與船山相同。如船山言: “而傳易者或謂但為筮設(shè),其因象立辭,不過如火珠林之卦影,為學(xué)者所不必學(xué),則夫子作傳,又何為而加以象外之理乎?此通儒之蔽,不可不辨者也?!?(船山全書第1冊).船山反對(duì)《易傳》只是算命或小人謀利之學(xué),否則《易傳》所欲彰顯的人之立命——道德生命之挺立意義,將被泯沒。而如此想法,幾乎貫穿船山之《周易內(nèi)傳》,看出船山對(duì)此,甚為重視。

? “在方法方,在圓法圓”,本是王弼、道家之用語,在此筆者借用而改為:在陰法陰,在陽法陽。王弼之言: “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于自然無所違,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 (王弼.王弼集校注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9.)然船山此處所釋,與道家之間,只是形式相似,內(nèi)涵上則不相同。形式相似者,即面對(duì)生死、禍福等二端,都要一以貫之。內(nèi)容不相似者,道家之一以貫之,是逍遙以待;而船山所秉持之儒家義理,則要以貞德、仁義禮信等,盡道于其間,一以貫之,如船山云: “即以木火金水言之,坎之彖曰『行險(xiǎn)而不失其信』,則君子之取于水者,取其不舍晝夜之誠,非取其曲流委順,遇員而員,遇方而方之詭隨也。” (船山全書第12冊,第287頁)

?明道反對(duì)天人合一,認(rèn)為天、人本來即是一,不需再多個(gè) “合” 字。似乎張子 “以人合天” 之學(xué)理,不若明道來得高明。

?然而,輪回之說是否一定要回避呢?其實(shí),張子與船山都是順著《易傳》而發(fā)言,與佛教本來就有相似之處,應(yīng)當(dāng)不用刻意回避;而《易傳》與佛學(xué)關(guān)于生死、精神物質(zhì)等說,并不相同,簡單講,佛教之神識(shí)與身體乃區(qū)別為二,而張子之氣中有理,并不為二。

?唯物論者,以物質(zhì)為終極之本體,如借用康德之定義: “移除物質(zhì)時(shí),一切思想,甚至思維存有之存在,必被破壞?!?物質(zhì)既是最終之本體,則當(dāng)物質(zhì)消散,精神亦隨之湮滅,無所謂人死后之靈魂的存在。而佛家則批評(píng)此為斷滅見,佛家亦不講 “靈魂”,勉強(qiáng)用個(gè) “神識(shí)” 來說, “神識(shí)” 的意涵,與 “相對(duì)于身體來說的靈魂” 并不相同, “神識(shí)” 本身亦是瞬息萬變,這牽扯到佛家之如何認(rèn)定 “我” ;又關(guān)于色、心(物質(zhì)與精神)二法之關(guān)系,佛家則以 “非一非異” 來形容。另外,有人質(zhì)疑張子之反對(duì)有無之論,似乎未先進(jìn)到西方之唯物論,然而,這種評(píng)論乃是站在西方本位來說,并不公平。關(guān)于人死后之存在或不存在,中國哲學(xué)史上亦有神滅或不滅之論,其脈絡(luò)與樣貌,自然不同于西哲。而船山與唯物主義亦不同,唯物論者認(rèn)為物質(zhì)滅后,精神亦不存在,而船山則無所謂物質(zhì)之滅,物質(zhì)只有隱顯之不同而已。

? “忠臣孝子,一往自靖,不恤死亡之極,亦有圣人之一體,雖有悔而固為龍德,時(shí)乘之,亦所以御亂世之天也。” (船山全書第1冊[M].湖南長沙:岳麓書社,1996.)此言亢龍有悔,本不應(yīng)高昂,適可而止;然船山認(rèn)為,不恤死亡之極,即是 “歿,吾寧也” 之寫照:生時(shí)盡道,死時(shí)亦然。

猜你喜歡
船山太和朱子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xué)的“一貫之道”
多肉
朱子對(duì)《詩經(jīng)》學(xué)舊說的自我完善
天一閣舊藏《太和正音譜》考
新刊《康太和墓志》考釋——兼論敦煌文書P.3885中的唐蕃之戰(zhàn)
新時(shí)代下的文物保護(hù)工作暨太和社會(huì)文物捐獻(xiàn)
《張船山 社日樸園齋中詠燕》
民國時(shí)期《船山學(xué)報(bào)》辦刊宗旨發(fā)覆
“朱子深衣”與朱熹
數(shù)學(xué)問題與解答
东乡县| 甘肃省| 拉孜县| 萨迦县| 从化市| 扬州市| 德钦县| 游戏| 武鸣县| 疏勒县| 贵溪市| 保康县| 开江县| 思南县| 井陉县| 法库县| 探索| 阳泉市| 高雄市| 金塔县| 武鸣县| 大同市| 萨嘎县| 乐陵市| 门源| 黑水县| 博白县| 武安市| 惠安县| 富蕴县| 大竹县| 台北市| 鄂尔多斯市| 山丹县| 崇义县| 简阳市| 汉阴县| 河北省| 千阳县| 吉水县| 宁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