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藝,簡圣宇
(1.廣西藝術學院 人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2.揚州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廣西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廣西的山,平地而起,千態(tài)萬狀。廣西的水,縱橫交錯,清澈無瑕。地域是藝術家生存與發(fā)展的土壤,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黃獨峰在推動廣西區(qū)域特色繪畫方面具有重要的標桿作用,不僅本人的創(chuàng)作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且培養(yǎng)出了日后漓江畫派的代表性人物,故而黃獨峰可謂是廣西當代美術史中承前啟后的一位藝術家。
黃獨峰,名山,字獨峰,另有五嶺老人、榕園之號。1913年, 黃獨峰出生于廣東揭陽榕城鎮(zhèn),1998年病逝于廣西南寧,享年85歲。黃獨峰的父親黃立不僅愛好讀書,而且喜愛收集前人藏畫。黃獨峰受父親的影響, 幼時開始對繪畫顯示出濃厚的興趣。1931年,黃獨峰通過同鄉(xiāng)孫星閣的引薦拜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高劍父為師。在春睡畫院五年的學習經(jīng)歷為黃獨峰打下了扎實的造型功底和寫生能力。面對中國繪畫在近代幾乎停滯不前的狀況,黃獨峰努力為中國繪畫在新歷史條件下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而奉獻一份力氣,注入新的豐富內容。1950年,黃獨峰拜傳統(tǒng)書畫大師張大千為師。跟隨張大千學畫的這段時間內,黃獨峰無論是山水畫還是花鳥畫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1952—1960年,黃獨峰旅居于印度尼西亞。1960年,黃獨峰自印度尼西亞棉蘭歸國,應廣西區(qū)政府邀請來到南寧, 任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教師。畫家出身的黃獨峰選擇用手中的畫筆來歌頌祖國的新氣息和新面貌。20世紀60年代初期,黃獨峰繪制了一系列體現(xiàn)祖國山水風貌和人文風情的山水作品, 迎來了自己藝術生涯的第一個創(chuàng)作高峰期。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黃獨峰繪制了一批批展現(xiàn)廣西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的山水畫,迎來了自己藝術生涯的第二個創(chuàng)作高峰期。這一時期,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展現(xiàn)出了新的面貌,形成獨具一格的藝術風貌。在此期間,黃獨峰不僅負責學校的教學領導工作還擔任著致公黨中央委員、廣西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位。在如此繁忙的情況下黃獨峰依然奮發(fā)創(chuàng)作、毫無松懈,以深厚的修養(yǎng)、高超的技藝、頑強的精神在之后的十余年歷程中繼續(xù)在畫壇綻放光芒。
現(xiàn)代畫家徐悲鴻曾說過, 中國畫缺少地域特征。他于1982年回陳子奮的信中提到:“福州榕樹盤根錯節(jié),樹樹入畫,可取法之。寫樹以淡墨先皴樹身,再乘濕施勾勒,則樹必奇古,人鮮用之者,弟喜用之,似尚不惡”[1]42。他還倡導廣西繪畫應以陽朔山水為創(chuàng)作核心:“廣西人應當畫陽朔,云南人應當畫滇池洱海。福建有三十人不能環(huán)抱的大榕樹,有閩江的清流, 閩籍女子有頭上插三把刀的特殊裝束,都是好題材”[1]42。但是,徐悲鴻強調的是對于本地景物的具體描繪,這使得繪制的景象缺少深厚的文化內涵。黃獨峰在繪畫中融入廣西山水精神和人文精神,賦予了廣西景物深厚的文化內涵,創(chuàng)作出了具有廣西區(qū)域特色的山水畫。黃獨峰對廣西山水有著自己的藝術理解,經(jīng)過堅持不懈的探索,在其筆下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繪畫新境界。廣西云氣水系的墨色、獨具特色的民居、嶙峋陡峭的山石、富有詩意的漓江、郁郁蔥蔥的樹木等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被黃獨峰用別具一格的筆墨表現(xiàn)出來。這一階段,黃獨峰的山水畫藝術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筆力蒼勁灑脫,墨色淳樸厚重;用色上隨類賦彩、造妙自然;構圖上簡潔概括。翟漢球曾總結了黃獨峰這一時期的風格特點,“觀其近年之作,無論在構圖章法、景物取舍、色調意境和筆墨情趣上,都與往年大不相同,真是越畫越概括,越畫越精煉。其墨色厚重淋漓,用筆愈加奔放,意境也更新穎”[2]257。
因為本土文化自覺意識的引導,黃獨峰開始將創(chuàng)作的重心轉移到廣西山水。廣西的山石、植被呈現(xiàn)出濃濃的區(qū)域特色, 廣西的山形為喀斯特地貌,山峰突兀聳立,山石秀峻。而且廣西的山與山之間各自獨立,并不相連。廣西的山怪石嶙峋、石壁切削,這便為筆法上的處理增添了難度,所以要想繪制好廣西的山石并不容易。黃獨峰對于山的特征了然于胸,無論是峰叢還是孤峰在他畫中都生動了起來,把形態(tài)各異的山峰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此期間,他經(jīng)過實踐探索出了自己畫山法,皴法、草書等技法被他運用得爐火純青,即將它們在一起進行豐富的組合,營造出山的氣勢,山的精神,山的形態(tài)。這一點在其1985年創(chuàng)作的《雙鸞峰》、1981年創(chuàng)作的《靈峰》、1981年創(chuàng)作的《春山飛瀑》等作品中體現(xiàn)得較為明顯。在1981年《靈峰》作品中,黃獨峰的運筆以中鋒為主,兼用側峰,筆勢干凈利落卻不失沉穩(wěn),因其蒼勁的筆力畫面雖蕭散疏淡卻生出一種深邃幽遠的感覺。勾勒山體所用的是草書的長線條,蒼勁勁挺、沉著有力,最見其筆法功力。在1985年《雙鸞峰》作品中,黃獨峰采用了中鋒、側峰轉換多變的運筆方式,筆勢爽健利落。筆力遒勁,厚實沉穩(wěn),大氣如虹,既有古拙沉穆之風,又有峻逸沉雄之感。在這些作品中, 黃獨峰運用草書長線條勾勒山體輪廓,筆法秀而蒼勁、一氣呵成。蒼秀勁健的筆法,線條轉折表現(xiàn)出山體的厚重, 豪邁之中不乏飄逸之氣。在用筆上,黃獨峰還運用枯墨速筆的方式營造出飛白的效果,似乎是為了展現(xiàn)山勢的陡峭險峻刻意為之的結果。此外,黃獨峰還創(chuàng)作出了多幅水墨畫。如果說黃獨峰蒼勁有力的線條表現(xiàn)了力量感,那么用墨則是將其山水畫推到了更高的境界,其在用墨上的嫻熟自如得益于對書法的研習。書法既重視筆力也講究墨色。黃獨峰通過書法的學習不僅對墨分“五色”有了更深的領悟,而且水調墨的功力也大大增強。為了描繪廣西被茂密植被層層包裹的山體、溫潤潮濕的氣候與山嶺連綿的山脈融合在一起蒼蒼茫茫的意象,黃獨峰在繪畫創(chuàng)作當中嘗試將勾皴點染的基本墨法減弱, 在墨色和水之間尋找突破,將潑墨法和破墨法結合,但求意會不求形似,構圖簡潔概括,水墨淋漓酣暢、渾然一體、蒼茫中見山水,淋漓水墨中見草木,空靈中霧氣彌漫,廣西山水萬象融于其間,既得其神又得其韻。
孔子《論語·八佾》:“‘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3]19。孔子的“繪事后素”之論雖然不是專門談論繪畫色彩,但是涉及了繪畫的基本物質媒介與色彩運用的問題。南朝謝赫《古畫品錄》“六法”中的“隨類賦彩”是直指繪畫色彩的理論,以類設色的繪畫方法?!傲ā彪m然最初是關于人物畫的法則但是隨著花鳥畫、山水畫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開始獨立,“六法” 的范圍不斷得到拓展和引申。唐宋時期,文人畫興起,以筆墨為中心的繪畫語言逐漸在中國畫中占據(jù)主流地位。文人畫的興起也引起了繪畫色彩觀念的轉變。唐代張彥遠提出“運墨而五色具”的理論是中國畫色彩理論轉向水墨的重要標志。唐末五代荊浩《筆法記》:隨類賦彩,自古有能,如水暈墨章,興吾唐代”[4]34。中國畫色彩理論逐漸轉為水墨的趨勢。到了宋代,水墨的繪畫語言已經(jīng)取代了繪彩之工的繪畫語言,在繪畫理論上占據(jù)了獨尊筆墨的主流地位。觀察黃獨峰的山水作品能夠發(fā)現(xiàn)他對于色彩有較強的駕馭能力。黃獨峰最早跟隨高劍父學畫受西方色彩觀的影響,后又接觸海上畫派被其頗有特點的設色法影響,由此可見色彩在其山水畫中的重要性。
申少君曾說:“隨類賦彩不是隨對物象的固有色而賦彩, 而是意味著審美主題在心物交融的境界,依據(jù)類象的不同而設色”[5]28。對于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來說,畫面當中呈現(xiàn)的物象色彩并不是簡單的色彩再現(xiàn), 而是畫家情感與所繪物象相結合的體現(xiàn),是按照不同的類象來運用色彩。黃獨峰繪制的山水畫有的畫面色彩厚重、對比強烈,有的畫面清秀淡雅,氣韻生動。在用色方面,他依據(jù)自然景物特點“隨類賦彩”把物象的面貌表露出來,避免色彩程式化,如1984年《香雪海》、1984年《雙清圖》、1980年《九龍過江》、1977年《山水寫生》等作品。在設色時將淡綠、青綠與水墨巧妙結合,使得畫面顯現(xiàn)出鮮明的南方韻味。另外,廣西區(qū)域特色還促使黃獨峰生成一套適合表現(xiàn)南方景物的色彩語言。廣西濕潤、 多雨的氣候使得該地區(qū)植被呈現(xiàn)出四季常青、枝葉茂密的特點。他運用潑墨、破墨的方式畫山上的雜草和雜樹,運用石青、花青加墨色相互滲透的方式,從而形成植被郁郁蔥蔥、旺盛茂密的畫面效果,如1983年《渡口》、1991年《陽朔群峰》、1983年《奇峰鎮(zhèn)外有奇峰》等作品。黃獨峰利用石青、石綠等特殊顏料結合傳統(tǒng)筆墨的皴擦和淺絳設色,以赭石作襯底,然后層層罩上青綠,使得寫意與青綠相融合、水墨與色彩相交輝,表現(xiàn)了“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廣西美景,其中《北海灣一角》《桂南梯田》尤其突出。在作品《北部灣一角》中,以渲染的手法表現(xiàn)蔚藍的北海,以石青、赭石為主色調,墨樹為點綴,色彩對比關系也處理頗佳,畫面色彩鮮艷且明亮。整幅畫面呈現(xiàn)出清澈透亮、水墨淋漓的感覺,經(jīng)過畫家的巧妙設色, 我們感受到了海灣碧波粼粼、水天一色的情景。在作品《桂南梯田》中,沒有采用慣常山水畫一葉一樹單獨勾勒的技法,而是采用潑墨、破墨的方式畫濃密蔥蘢的樹木,同時輔以花青加淡墨營造出廣西植被一年四季常盛常青之感,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植被特征。
黃獨峰憑著自己對廣西的熱愛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以廣西秀美風光和人文風情為題材的繪畫作品。黃獨峰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范圍開始轉向廣西風景, 在題材上立足于廣西區(qū)域特色, 這說明其經(jīng)過不懈探索走上了通過繪畫來表述文化自覺意識的道路。廣西是典型的熱帶巖溶地貌,也被稱為喀斯特地貌,由生成了形態(tài)各異的孤峰、峰林。這些峰林拔地而起,造型奇特,氣勢磅礴。廣西孤峰有無數(shù)座,它們大多無它峰相屬,山體雄偉,陡峭高俊,氣勢超群。廣西的河流眾多,多與峰叢、孤峰相配,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秀,形成一派山環(huán)水繞,山水相依的秀麗景色。樹木常年綠意盎然,枝葉繁茂,形態(tài)各異。為了深化文化自覺性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xiàn), 黃獨峰注意觀察廣西山水的特點, 通過繪畫的方式自覺地把廣西的區(qū)域特色融入山水作品中,通過創(chuàng)作山水作品來彰顯廣西文化。
1977年,64歲的黃獨峰自南寧南下,奔赴于北海、北部灣、欽州、十萬大山間寫生創(chuàng)作,繪制了一系列以廣西南端為題材的作品,如1977年《北海寫生冊頁》、1977年《風景寫生冊頁》、1978年《北海市遠眺》、1977年《東興公園》這些作品。1980年,黃獨峰完成了長21米, 高約0.3米的長卷《漓江百里圖》,此卷是其山水畫藝術成熟期的代表作。《漓江百里圖》畫面從七星巖畫起至陽朔雪山,近百里漓江盛景盡收筆底。饒本禮曾贊美這幅作品:“放眼望去,畫面上有時大筆淋漓,奇峰突起,氣勢磅礴;有時流水清泉,群山疊翠,委婉曲折,使人們感到仿佛置身于漓江群山變幻無窮的煙雨云霧之中,看到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2]175。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獨峰去往廣西各地寫生,以廣西其他地區(qū)的特色景觀作為繪畫創(chuàng)作的素材,如1980年《瑤山》、1980年《瑤寨》、1980年《壯鄉(xiāng)新貌》等作品。廣西本土具有區(qū)域特色的民居、植被、山石、河流皆被他收入畫中呈現(xiàn)出來, 而貫穿其中的就是他的文化自覺意識。在《陽朔群峰》中,黃獨峰以披麻皴的手法來畫山石,以細筆勾勒松樹。墨色多次疊加,干筆破濕筆濕筆破干筆,使山石結構更加細致,層次感分明。前景松樹描繪細致,中景和遠景的山峰則以一意筆寫之,虛實對比強烈。構圖多為深遠和全景式構圖相結合,同時運用留白法來描繪云霧使畫面遠中近景層次感分明。群山巨壑、峰峰獨立,隨著下端的漓江綿延而上,江面上幾條小船游蕩其中,江邊植被郁郁蔥蔥,構圖寫實,整幅畫面墨色左重右輕,卻視覺均衡,緣于下端漓江走勢的處理, 如此廣西特有的山水風光躍然紙上。作品《瑤山》和《壯鄉(xiāng)新貌》都是黃獨峰深入少數(shù)民族兄弟勞動和生活, 根據(jù)他們日常的勞動場景所創(chuàng)。在《瑤山》中,黃獨峰在用筆上以點染法來描繪雜草與樹木,從而體現(xiàn)出植被的茂密。同時運用細膩的筆觸勾勒人物造型。在構圖上利用近景、中景、遠景安排景物,形成對比關系,使觀者的目光由近及遠,感受到空間的存在。黃獨峰用畫筆記錄了工人們齊心協(xié)力在深山中砍伐樹木、運出大山的勞動場景。在《壯鄉(xiāng)新貌》中,其同樣用生動的筆觸表現(xiàn)了壯鄉(xiāng)人民建設新時代辛勤勞作的場景。黃獨峰用獨特的繪畫語言反映了當時人民建設美好廣西的情景,個人風格明顯、時代氣息濃郁。
黃獨峰的山水造型追求一種概括簡明的視覺表現(xiàn),在豐富的自然景物中,通過提煉、歸納把復雜的事物升華為藝術形象。黃獨峰山水畫中的形象是基于對自然景物的認識, 基于對日常生活的融入,用高超的技藝對素材進行再提取、再構造,如1977年《北部灣畔》、1978年《萬點山間鎖碧空》、1984年《飛來石》等作品。在這些作品中,黃獨峰經(jīng)過認真仔細的寫生觀察,抓住景物的本質特征,沒有用繁復涂色而是用大面積的皴擦表現(xiàn)山石的色彩,同時用蒼勁的筆力勾勒物象的外形,寥寥數(shù)筆景物生動立體地被呈現(xiàn)出來,這種簡約概括的構圖方式使得畫面呈現(xiàn)出一種簡約古拙的感覺。欣賞黃獨峰的山水作品可以看到區(qū)域特色與語言形式的完美結合。黃獨峰潛心創(chuàng)作了三十多年的廣西山水,踏遍了廣西的山,看遍了廣西的水,走遍了廣西的村寨,廣西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牽動著他的心,融入自然寓情于景,心中草稿與寫生畫稿無數(shù),終將胸中之景、自然之景兩者合二為一,用蒼勁、瀟灑的筆墨展現(xiàn)出心中的廣西山水之貌,意境深遠、筆力蒼勁灑脫、墨色淳樸厚重、用色隨類賦彩、構圖簡潔概括營造出自出機杼的山水畫風格。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人們對于自己居住的地域都有著深厚的情感,黃獨峰也不例外。廣西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山水資源,這為其繪畫的多樣性帶來了創(chuàng)造力。自然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頭,黃獨峰本身對廣西山水有著深刻的感受,對它滿含熱愛之情,廣西山水早已融入其血脈中,其山水作品透露著濃濃的區(qū)域特色。此時,黃獨峰繪畫創(chuàng)作的題材不再局限于桂林山水,開始有意識地以廣西其他地區(qū)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為題材來展現(xiàn)廣西鮮明的區(qū)域特征。本土文化自覺意識的逐步確立,對其繪畫創(chuàng)作的題材轉變起到了促進作用。面對廣西豐富的山水資源和文化資源,黃獨峰通過繪畫的形式自覺地展現(xiàn)了廣西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一個區(qū)域的藝術, 如果沒有藝術造詣深厚的藝術家,至少是停留在對表象的描繪中,那么就會造成該區(qū)域的藝術失去價值和精神上的導向從而呈現(xiàn)出一種庸俗化和簡單化的現(xiàn)象。對于廣西題材的創(chuàng)作,黃獨峰沒有簡單停留在表象的描繪上,以文化自覺意識為支撐,因此其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具有精神和價值上的導向作用。
廣西擁有豐富的山水資源和人文資源,這為黃獨峰山水畫的發(fā)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養(yǎng)分,也為黃獨峰的山水畫打上了鮮明的區(qū)域特色。他的作品有明顯的區(qū)域色彩,欣賞他的山水畫作,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于廣西這片土地的熱愛。黃獨峰對于廣西區(qū)域文化的挖掘處于自覺的追求, 他對這里自然風光、文化環(huán)境、民俗風情的深入認識,讓區(qū)域繪畫創(chuàng)作成為可能。在他的作品中,廣西的自然風物、人文風情都成為他繪畫創(chuàng)作的素材。黃獨峰基于廣西本土資源,立足于廣西本土實際,探尋具有廣西文化追求的藝術表達,反映出黃獨峰在美術領域的文化自覺意識,黃獨峰為廣西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黃獨峰對于國家、民族、地區(qū)的責任心和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后人繼承和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