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代職官的復雜等次及相關(guān)問題

2020-01-17 06:07杜家驥
歷史教學·高校版 2020年1期
關(guān)鍵詞:京官選官

摘 要 清代職官,除了品級,還有諸多的等次,如較高檔次者為“大臣”。同品級者,京官高于外官、文官高于武官。同品級的同一職官,有左右、前后差別。同品級官,因所在衙門不同,而有等次之別,文職三四品京官,還有大三品、大四品之類的大小之分。同一職官,因設(shè)在不同衙門而品級不同。中央機構(gòu)的堂官(長官)之間有檔次及同檔次中的等次差別。還有諸如大九卿、小九卿之分,等等。這些等次之多,體現(xiàn)了清代職官制度的細致及其復雜性,有的還關(guān)系官員的特權(quán)、選官制度。同時也存在某些問題,比如同一機構(gòu)的堂官與屬員司官檔次差別較大,在因才選官上存在不合理問題。清代與職官等次有關(guān)的現(xiàn)象還出現(xiàn)某些重要變化,如京官高于外官的傳統(tǒng)差別,在清代中期以后的官場觀念中有所改變,有的官員追求外任。官場中的這種價值觀,對于官員選任制度也有所沖擊。

關(guān)鍵詞 官員等次,京官,外官,選官

中圖分類號 K2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0457-6241(2020)02-0010-13

眾所周知,清代官員有品級的劃分,為九品18級,以此體現(xiàn)官員之間的高低差別,甚為明確。實際在職官制度中,還劃分有很多的差別、檔次,權(quán)且稱之為等次。如品級較高者劃為“大臣”檔次。同品級者則有多種等次之分:京官高于外官,文官高于武官;同品級因加銜而與未加銜者有等次之差;有的同品級同一職官,有左右、前后差別,很多同品官因所在衙門不同,而有等次之別,三四品官還各有大小之分;九品18級之外,另有附加的幾個職官等次。此外,同一職官,由于任職人民族之不同而品級不同;同一職官,因設(shè)在不同衙門而品級不同,甚至有一官多達6個級別者。再如,中央機構(gòu)的堂官(長官)之間有檔次差別;中央、地方同機構(gòu)內(nèi)的職官,又都有幾個檔次的劃分。還有諸如大九卿、小九卿之分,等等。等次有一二十種(本文所歸納),甚為復雜。而且,有的劃分也不明晰,或帶有籠統(tǒng)性,凡此,都影響史料的解讀乃至對史事的認識與論述。因為時或有學生、同行詢問此類問題,于是筆者想對這方面內(nèi)容作集中考察,得出一些認識,當不無意義。另外,前述等次,不僅體現(xiàn)了清代職官制度的復雜性、某些變化,有的還關(guān)系官員的特權(quán)、選官制度,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等等。爰作此文。因所見資料有限,或有理解不準確之處,希望發(fā)現(xiàn)者予以糾正,以免貽誤他人。

清代職官的諸多等次,簡要列舉如下(所述都是定制以后的內(nèi)容)。

(一)品級內(nèi)外的再劃分

1.大臣、非大臣之分。政書中,常稱“三品以上大臣”“三品以上文武大臣”“一品大臣……二品三品大臣官員”“一二品大臣……三品大臣官員”,而不將四品及以下官稱大臣。

從職官性質(zhì)上看,京職“大臣”,都是中央機構(gòu)的長官(堂官,或稱正官)。如部院的尚書、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三品官的正卿,等等。最高的,是正一品的大學士。直省文職“大臣”,有總督、巡撫、布政使(從二品)、按察使(正三品)。武官“大臣”,有諸如一二品的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內(nèi)大臣、散秩大臣,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各兵營長官前鋒統(tǒng)領(lǐng)、護軍統(tǒng)領(lǐng)、步軍統(tǒng)領(lǐng),駐防將軍、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綠營之提督、總兵,等等。

大臣,是高檔次的官員,因而有些不定品級而以“大臣”稱之的官員,都在一至三品這一檔次,職分地位較高,如軍機大臣、駐藏大臣,蒙古、新疆地區(qū)的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lǐng)隊大臣,晚清的總理衙門大臣、北洋大臣(北洋通商大臣)、南洋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出使大臣,以及臨時性的欽差大臣,等等。因此,這一品級層次以下的官員如果被任命為“某某大臣”者,其職分地位也就處在“大臣”的高檔次中。①

大臣,似乎又是一個籠統(tǒng)性的檔次概念。雖然《清實錄》、官方政書中多次稱“三品以上文武大臣”,②但武官中的三品官,卻很少見到稱大臣的,即使是八旗中的正三品參領(lǐng),也有列在大臣之后另稱之、或與大臣分別稱之的情況,③將其與大臣區(qū)別。④

2.同品級的京官、外官,有高低之分。京官,指京城各衙署(包括盛京五部、兩京府)所設(shè)職官,高于直省地方同品級的外官。如京官正三品的通政使、大理寺卿,高于同為正三品的各省按察使。京官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高于同為正四品的各省道員。因而,外官遷調(diào)為同品級甚至比其品級低的京官,也為升職(詳見后述)。督撫則不屬此列,這種特殊性,反襯出外官中督撫較高的地位及其職任的重要性(詳見后述)。

3.同品級的文官、武官,有高低之分。同品級的文官、武官,文官地位高于武官。這在特權(quán)待遇等方面有明顯體現(xiàn),詳見后述。

4.同一品級職官,加銜與未加者有等次之分。這方面的情況較復雜。加銜,或曰兼銜,有的又稱贈銜,種類甚多,意義不一:或賦予其所兼官銜的品級、身份地位,及相應(yīng)的某些特權(quán);或賦予優(yōu)先選官權(quán);或賦予所兼官銜的職權(quán)。有的兼而有之。其賦予優(yōu)先選官權(quán),或賦予所兼官銜的職權(quán),與本文的“等次”性質(zhì)不同,需作專文另述?,F(xiàn)僅將賦予其所兼官銜的品級、身份地位及相應(yīng)特權(quán)的加銜,摘要略舉如次。

太師、太傅、太保,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皆為大臣加銜。⑤凡加這類銜者,便比同官同品級而無此加銜者身份地位高,官場中也常以這種榮銜作為尊崇稱謂,如稱為“宮保”者便是。

再如贈官銜或世職、品官。道員贈工部侍郎銜、通政使銜、光祿寺卿銜。典史贈主簿。綠營武官之副將贈右(或左)都督銜、參將贈總兵官銜、游擊贈總兵官銜、守備贈提督銜。八旗武官之贈世職,如護軍參領(lǐng)贈云騎尉,驍騎校贈云騎尉,都屬此類。還有的是直接贈幾品官,如護軍贈七品官。⑥還有地方官加京官銜,如知府,加太仆寺少卿銜。⑦凡此,都提高了身份地位。

還有,同一職官,因加不同銜而分出等次。如總兵官,有加左右都督銜、加都督同知以下銜的不同,而有等次差別。再如副將,有加一品銜副將、二品銜副將、小銜副將之分,在蔭子方面待遇不同。

有的是將高于某職官品級的官名作加銜以提高品級、身份地位。如大學士曾作正五品,但加尚書銜而為正二品,定其為正一品后才將加銜取消。其內(nèi)閣侍讀兼太常寺少卿銜,或光祿寺少卿銜,內(nèi)閣侍讀學士兼太常寺卿銜,國子監(jiān)祭酒兼太常寺少卿銜,國子監(jiān)司業(yè)兼太常寺寺丞銜,也意在提高其身份地位,后來也都取消。而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等,則一直實行。

道員,起初是各據(jù)所帶之銜定品級,因而有三、四、五品之不同,乾隆十八年(1753年)裁去其所帶之銜,統(tǒng)一為正四品,始無等次。總督、巡撫的帶銜也有類似復雜情況,乾隆十四年以后統(tǒng)一且固定。

另外,加官銜還有榮耀性的。如乾隆十六年,詹事府詹事黃叔琳,以其是“康熙辛未探花,年躋大耋,重遇臚傳歲紀,洵稱熙朝人瑞”,而特加吏部侍郎銜。⑧

清末組編新式陸軍,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定,凡派定陸軍軍隊等處職任人員,均給與陸軍相當之銜:上等一級,應(yīng)加正都統(tǒng)銜;上等二級,應(yīng)加副都統(tǒng)銜;上等三級,應(yīng)加協(xié)都統(tǒng)銜;中等一級,應(yīng)加正參領(lǐng)銜;中等二級,應(yīng)加副參領(lǐng)銜;中等三級,應(yīng)加協(xié)參領(lǐng)銜;次等一級,應(yīng)加正軍校銜;次等二級,應(yīng)加副軍校銜;次等三級,應(yīng)加協(xié)軍校銜。以上加銜是“專為尊崇體制、整飭軍容起見”。①

5.同一職官且品級相同,而有左右、前后的等次。

部院的堂官侍郎,有左侍郎、右侍郎,品級相同,按尚左之制,左侍郎在右侍郎之上。再如詹事府的左春坊、右春坊,設(shè)官都是庶子、中允、贊善,同職名者品級相同,但左春坊這些官,分別高于右春坊者:左庶子高于右庶子,左中允高于右中允,左贊善高于右贊善。

翰林院的翰林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雖職名不同而職任性質(zhì)相同,而且品級相同,都是從四品,但侍讀學士高于侍講學士。同樣情況還有,侍讀、侍講,都是從五品,侍讀高于侍講。以上翰林官,“讀”皆高于“講”,文獻中,這些翰林官在同時敘述時,都是“讀”者列在“講”者之前。

以上左右、前后的等次,在職官升轉(zhuǎn)上有體現(xiàn),見后述。

6.同品級甚至同職官員,因所在衙門不同,而有等次之別。

(1)部院中,不同機構(gòu)的堂官之間存在差別。六部堂官,皆為同職之尚書、侍郎,品級也相同,尚書皆從一品,侍郎皆正二品。但吏部的尚書、侍郎,其職分就大于其他五部尚書、侍郎,比如吏部尚書的人選,按一般次序,是在五部的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中“改”任,實際是升職。而吏部尚書,若非特殊原因,一般是不改任其他五部尚書的。吏部右侍郎的選任也是如此。②吏部排在六部之首,也表明該衙門及其堂官在六部中的最高地位。其他五部的侍郎、尚書,也存在等次差別。六部總以吏、戶、禮、兵、刑、工排序,就不無差別,在選官上也有體現(xiàn)。清末曾任吏部司官的胡思敬記述:侍郎、尚書之調(diào)轉(zhuǎn)升遷“視六部繁簡次序,以調(diào)任為升遷”,并對這句話作注:“舊例,由工調(diào)兵、刑,轉(zhuǎn)禮、轉(zhuǎn)戶,至吏部,則侍郎可升總憲,尚書可升協(xié)辦”。③這是說,侍郎由最低的工部侍郎,調(diào)為兵部、刑部侍郎,再進一步轉(zhuǎn)為禮部侍郎、戶部侍郎,雖屬同職的“調(diào)任”,實際是“以調(diào)任為升遷”,再升至最高的吏部侍郎,就可晉升更高一個檔次的部院正長官——總憲,即左都御史,左都御史在部院正長官中排尚書之后,是侍郎晉升之初階,再晉升為尚書,尚書晉升,為協(xié)辦大學士。胡思敬所說的,是一般的循序晉升的次序,突破這種次序的情況并不鮮見,體現(xiàn)了這五部之間既有等次差別,又不分明而不絕對嚴格的情況。

部院中,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又低于同為副長官的侍郎(暫且稱侍郎為副長官、尚書為正長官)。康熙時,左副都御史與侍郎品級曾相同,都是正三品。但左副都御史選任為六部的右侍郎,是屬升官,④顯然其地位在各部的侍郎之下。此后侍郎上調(diào)為從二品,再調(diào)為正二品,左副都御史則始終未予上調(diào)(并見后述),仍為正三品,比同為部院堂官的正二品侍郎,差了一品(2級)。

(2)同品級而所在衙門不同的不同名職官,有等次之差。諸多衙門的正三品官,其排序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⑤這一排序,也是基本固定的,也稱為“秩”,就是等次,康熙朝的刑部尚書王士禛曾以上述“宗人府府丞”為例,介紹說:宗人府“府丞二員,以漢人或漢軍為之,秩在副都御史下,通政使、大理卿上”。⑥他的敘述與上述排序相合,其所說的“秩在……下……上”,就是等次。

以上排序,在康熙朝前期所制定的《品級考》就已基本確定,⑦為以后選官制度沿襲,⑧而且這種排序基本固定,又說明這種等次具有制度性。

以上情況,在三、四品京職文官中還有進一步的區(qū)分,見下述。

7.文官的三品官、四品官,各有大小之分。

這一問題也較復雜,需作較多解釋。

正三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從三品:光祿寺卿、太仆寺卿,各省鹽運使。

以上三品官,排在靠前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以及順天府府尹,在選官規(guī)制中,被稱作是“大三品”,《大清會典事例》在“大三品”之下,注為上述幾種官。①

正四品: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仆寺少卿、順天府府丞、奉天府府丞,各省道員。從四品: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jiān)祭酒,內(nèi)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以上四品官,政書稱“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二項,系大四品”。②

綜合考察,稱為大三品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順天府府尹,以及大四品的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凡屬“大”者,都有通政司、大理寺這兩個衙署之官,而且不論其正職、副職,如正三品的通政使為大三品、正四品的通政司副使為大四品,正三品的大理寺卿為大三品、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為大四品。這兩個衙署——通政司、大理寺,與六部、都察院同屬大九卿衙門(大九卿及大九卿衙門,見后述)。其他屬于“大”者: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本屬部院檔次的堂官,應(yīng)為二品,乾隆十五年修會典時,官員曾提出其作正三品不合理,請改為從二品,乾隆帝不同意,降旨“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仍著為正三品”,③既然屬于屈尊降檔,當然要排在所有三品官中的首位,而稱之大三品了;再看宗人府府丞,其所在的宗人府,是管皇族事務(wù)的地位較高的衙署,其正三品的府丞又是宗人府的正官,因而也是大三品??梢?,稱為大三品或大四品的官員,都是任職于地位較高的衙門,換言之,其所以在同品級的職官中稱為“大”,與其所在衙門地位相對較高有直接關(guān)系。需要說明的是,排在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之后的順天府府尹,也稱為大三品,當也與順天府尹職任較重要、職分較大有關(guān),其雖為正三品官,但與二品官的省級長官巡撫一樣,有“題”奏權(quán)。其所以排在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之后,當是文獻敘述時循從機構(gòu)歸類的原則——先中央、后地方,順天府職官雖屬京官,但順天府畢竟不是中央機構(gòu),嚴格說其根本性質(zhì)是“地方”機構(gòu),而且與專掌某一類事務(wù)的中央機構(gòu)院、寺在職任性質(zhì)上也不屬同類,不宜混在院、寺中列敘,因而與中央機構(gòu)分開,放在其后,但在這一品級的“地方”(暫且如此稱之)機構(gòu)官員中,順天府是排在首位的。

筆者初步認為,大三品,只是在選官時,強調(diào)這幾種官的職分在同品中相對較大時稱之,某些職分較低的候選人在初升職時,不能升入同品中這職分較大的職官,道光四年(1824年)強調(diào)“奉旨以三品京堂補用人員,不補大三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順天府府尹(原文這幾種官是注為小字),以三品之太常寺卿、光祿寺卿、太仆寺卿用”,④因大三品職分大,若奉旨升為三品京堂官,應(yīng)升為三品中的初階較低者——太常寺卿、光祿寺卿、太仆寺卿。比如四品京堂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如果奉旨升為三品京堂,只能升為三品京堂太常寺卿、光祿寺卿、太仆寺卿,而不能作為“正升”升為大三品的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等三品京堂官。大三品的入選資格更高,大三品的各官入選資格也不同,以其排序即“秩”決定,如大三品中排在首位的左副都御史,是以大三品中的“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升任。以上各衙門無人,方以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光祿寺卿、太仆寺卿升任”,⑤說的是左副都御史出缺,入選資格限定為“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升任”,作為“正升”,只有這些官無合適人選,才考慮三品官中的“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光祿寺卿、太仆寺卿”,作為“次應(yīng)升”。

選為大四品的官員也有資格的限定,乾隆五十八年定:“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二項,系大四品,應(yīng)升之內(nèi)閣侍讀學士,改為其次應(yīng)升。正四品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仆寺少卿、順天府府丞、奉天府府丞,列入正升”,①內(nèi)閣侍讀學士便被排除在“正升”的候選資格之外,作為“次應(yīng)升”了,即只有上述諸正四品官無合適人選時,才將內(nèi)閣侍讀學士作為候選人。②

小三品都有哪些職官,未見政書記載,但有“大小三品”之說。乾隆四十八年諭:“嗣后京察時,滿漢內(nèi)閣學士、副都御史,仍著吏部照例開列具題外,其余大小三品京堂,既不便派王大臣驗看,俱著吏部一體帶領(lǐng)引見。”③

小四品,政書有時注釋為: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仆寺少卿、順天府府丞、內(nèi)閣侍讀學士。④有時又有奉天府府丞而無內(nèi)閣侍讀學士。⑤

綜上,初步作這樣的判斷:大三品、大四品官,都有明確所指,但又只在選官時使用這一概念。而所謂大小三四品,似乎只是一個視情況、場合而做的大小之分的概念,且多用于選官時。另外,涉及大小三四品的職官,都是堂官(正官),基本是“京堂”官,而沒有屬官。

8.九品18級之下的級別。

清代官制,在九品18級之下,還有一些職官,且有等次之差,由高到低的排序是:未入流、無品級、無頂戴。

未入流。《大清會典》稱:“不列于九品,曰‘未入流,其級,則附于從九品”,并列有這一級別的職名,如翰林院漢孔目,部院的庫使,地方的鹽茶大使,廳州庫大使,州縣稅課司大使,驛丞,閘官,府州縣的一些僧道官,等等。⑥這是沿襲明代制度。⑦未入流職官只設(shè)于文職官中,武官中不設(shè)未入流。這里的“未入流”,并非不算品官的非職官泛稱,規(guī)定有其具體的職官名,而且有其職官的級別,“其級”是“附于從九品”,因而是屬于職官范疇的?!洞笄鍟洹返牧硪惶幷f得更明確一些,而且對其有定位,可知這“未入流”并非最低的職官,還有比它級別更低的?!洞笄鍟洹窋⒖偣軆?nèi)務(wù)府大臣的職責時,稱其“定內(nèi)務(wù)府官之秩,文職有二品……有九品,有未入流,其微者,則無品級、無頂戴焉”。⑧這里明確說內(nèi)務(wù)府“官之秩”,即“職官”的“秩”中,“有未入流”,也列舉了內(nèi)務(wù)府的一些“未入流”職官,如奉宸苑等處的苑副、催長、閘官、倉領(lǐng)長等。

比未入流更低的“微者”,是“無品級”“無頂戴”,這是明代官制中沒有的。清代這種“微末”之官,大多在內(nèi)務(wù)府職官系列中,以下所列職名及其等次,都是在內(nèi)務(wù)府之內(nèi)。

無品級。低于“未入流”,因“未入流”是附在職官品級的“從九品”中,盡管只是“附”于其下,而并非“正宗”的從九品,品級最低,但總算有品級。而這明確稱為“無品級”的,顯然是等而又下之者,因而列于“未入流”之下的“微者”之內(nèi)。內(nèi)務(wù)府的文職、武職官中,都設(shè)有“無品級”者。文職,諸如廣儲司的“無品級司匠”、營造司的“有頂戴無品級催長”、都虞司、慎刑司的“有頂戴催長”,又統(tǒng)稱為“虛銜頂戴人員”,⑨看來是雖無品級,但都有職官的頂戴。內(nèi)務(wù)府中的這種“無品級”職員數(shù)量甚多,文職僅“七司”等處就有一百多員,若再加上其他機構(gòu)者,則更多。⑩武職“無品級”者,有廄長、牧長、幄長、番役頭目、頂戴拜唐阿,等等。此外,無論內(nèi)務(wù)府官還是外朝官,還有“無品級筆帖式”,秩在九品筆帖式之下。其他不備舉。

無頂戴。比有頂戴的“無品級”更低。內(nèi)務(wù)府的此類文職中,有諸如副庫掌、庫守、副庫守、無頂戴司匠、副司匠、無頂戴催長、無頂戴副催長,等等。武職有營造司屯千總、屯把總,養(yǎng)牲畜之牧副,打牲烏拉之珠軒長、副珠軒長,等等。

內(nèi)務(wù)府是清代管理以皇室、宮廷事務(wù)為主的龐大機構(gòu),事務(wù)甚多,而且甚為瑣細、龐雜,需要設(shè)置大量且級別又極低的管理人員。這無品級、無頂戴職官,正是適應(yīng)這種需要,在舊有的未入流之下設(shè)立的,數(shù)量巨大。這也是清代內(nèi)務(wù)府官制的一個顯著特點。

(二)同一職官,由于任職人民族之不同,而有品級等方面的差別

主要體現(xiàn)在任該職官的滿、漢人上。清朝入關(guān)伊始,滿漢官員就有很多方面不同。其中與品級相關(guān)者,如同一職官,滿漢品級不同,滿人高于漢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一度劃一,順治十八年又恢復滿漢同官不同品之制。到康熙九年(1670年),實行滿漢官品級劃一,基本固定。此后,有個別職官品級有所變動,如太常寺的贊禮郎,滿人贊禮郎提高為正七品,漢贊禮郎仍為正九品。同為鴻臚寺的鳴贊,滿人鳴贊提高為正七品,漢人鳴贊仍是從九品。而欽天監(jiān)的五官正,則是旗人為從六品,漢人為正六品。這個情況是同職官漢人高于旗人的特例。

更重要的是,雖然同一職官,品級相同,由于任職者之滿漢不同,而有職權(quán)、身份等次方面的差別。如中央機構(gòu)中的滿漢復職制,同一職官雖由滿官、漢官共同擔任,但公文列名、禮儀場合排名等,涉及先后問題,同樣職銜,一般是滿官在漢官之前。再如權(quán)力方面,一般也是排名在前的滿官權(quán)勢相對較大,印信也由滿官掌管。①這些多為學界熟知,不贅述。

大理寺堂官,卿,正三品;少卿,正四品。屬官,寺丞,正六品;評事,正七品。首領(lǐng)官,司務(wù),從九品。

太常寺堂官,卿,正三品;少卿,正四品。屬官,讀祝官、贊禮郎,正七品(漢人贊禮郎正九品)。首領(lǐng)官,寺丞,正六品;典簿,正七品。

光祿寺堂官,卿,從三品;少卿,正五品。屬官,署正,從六品;署丞,從七品。首領(lǐng)官典簿,從七品。

太仆寺堂官,卿,從三品;少卿,正四品。屬官為司官員外郎,從五品;主事,正六品。首領(lǐng)官為主簿,正七品。

鴻臚寺堂官,卿,正四品,少卿從五品。屬官為鳴贊,正七品;序班,從九品。首領(lǐng)官,主簿,從八品。

國子監(jiān)的堂官,祭酒,從四品,司業(yè)正六品。屬官,監(jiān)丞,正七品,博士從七品,助教從七品,學正、學錄正八品。首領(lǐng)官為典簿,從八品。

欽天監(jiān)的堂官,監(jiān)正,正五品;監(jiān)副,正六品。屬官:春、夏、秋、冬、中官正,正六品;五官正,從六品;五官司書,正九品;博士,從九品;五官靈臺郎,從七品;五官監(jiān)候,正九品;五官契壺正,從八品;五官司晨,從九品;首領(lǐng)官主簿,正八品。

京職堂官,是一個檔次較高的職官階層,最低者雖然僅正六品,①也屬正官,檔次較高。

2.地方官,府州縣,有長官、佐貳、首領(lǐng)官、雜職的區(qū)別。

長官是正印官,為所轄區(qū)的最高主掌官員。

佐貳官,是輔佐長官辦理事務(wù)者,一般是辦理某方面較大項事務(wù),如府佐貳之管糧漕事務(wù)、鹽務(wù)、河務(wù)、防務(wù)、督捕,等等,也有兼管兩項者。佐貳官還有掌管某重點地區(qū)的,稱為分防佐貳。也有上述兩方面兼掌者。

首領(lǐng)官,掌公文收發(fā)保存、查核檔冊卷宗及相關(guān)文字雜務(wù)。州縣首領(lǐng)官吏目、典史,還掌緝捕、監(jiān)獄等刑事。

雜職官,掌某項具體雜務(wù),如收稅、看守倉庫、管驛站,設(shè)置較多的雜職官巡檢,則掌關(guān)津要地之巡查、盤檢、緝捕。

府的長官知府,從四品(乾隆二十八年以前為正四品)。佐貳為正五品同知、正六品通判。首領(lǐng)官為正八品經(jīng)歷、正九品知事、從九品照磨。雜職官有司獄、稅課司大使、倉大使、巡檢,皆從九品。

直隸州長官知州,正五品;一般州長官知州,從五品。佐貳官,皆為從六品州同、從七品州判。首領(lǐng)官,皆為從九品吏目。雜職官有:巡檢,從九品;稅課司大使、倉大使、驛丞,皆未入流。余略。

縣長官知縣,正七品。佐貳官,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首領(lǐng)官為典史,未入流。雜職官有:巡檢,從九品;稅課司大使、倉大使、驛丞,皆未入流。余略。

以上,同機構(gòu)職官,長官皆高于佐貳,佐貳皆高于首領(lǐng)官、雜職官。

(六)其他等次之分

不便作前幾種歸屬者,于此介紹。

1.大九卿、小九卿。

九卿,都指的是中央機構(gòu)的堂官,這是從職官性質(zhì)上而言。大九卿,為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這9個衙門的堂官,這在明清官場上基本是固定的。小九卿,則說法甚為混亂,明朝萬歷年間長期居住北京的舉人沈德符,曾有過考察,并作判斷:

本朝以六部、都、通、大為大九卿,不必言矣。

但小九卿其說不一,或云太常、京兆、光祿、太仆、詹事、國子、翰林,而益以左右春坊,是為小九列衙門?;蛟普彩?、春坊為東宮官屬,不宜班之大廷,當以尚寶、鴻臚、欽天足之。或云鴻臚僅司傳宣,非復漢晉大鴻臚之職,欽天僅掌占候,亦非秦漢太史令之職,且皆雜流世業(yè)所窟穴,只可與太醫(yī)院、上林苑等耳。眾說紛紛,莫有定論。既有公事會議,奉旨有大小九卿公同之諭,亦竟不知何屬也。近問之侍從諸公,則以太常、詹事、京尹、光祿、太仆、鴻臚、國子、翰林、尚寶,定為小九卿,不知始自何時?②

沈德符所說明代小九卿官員的衙門是:太常寺、詹事府、京府尹、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國子監(jiān)、翰林院、尚寶司。

清初也有“小九卿”之稱,《大清會典事例》記:“康熙元年題準:凡典禮……輔國將軍、護軍統(tǒng)領(lǐng)、副都統(tǒng)、前鋒統(tǒng)領(lǐng)、侍郎、男、步軍翼尉、大九卿,第二班。奉國將軍,一等侍衛(wèi)、護衛(wèi),參領(lǐng)、輕車都尉、步軍協(xié)尉、小九卿、郎中,第三班?!雹圻@一稱謂當是沿襲明朝。不過以后提到小九卿,都是籠統(tǒng)而言,未見確指哪些官者。乾隆時期曾在軍機處任職的阮葵生,在提到小九卿時,也只是照明代沈德符的記載介紹而已。④即使身為大九卿的官員也說不清本朝的小九卿究竟都有什么官??滴鯐r的刑部尚書王士禛就有所疑問,他說明代“太常、太仆以下為小九卿,本朝官制率沿明制”,但又提到本朝宗人府設(shè)有堂官——府丞,其“秩在副都御史下,通政使、大理卿上”,既然在大九卿的“通政使、大理卿上”,那么這宗人府府丞,是算大九卿還是小九卿?另外,他還舉出宗人府還設(shè)有正四品啟心郎,①是否可算小九卿?可見他也疑惑不清。其中啟心郎在順治十五年、康熙十二年先后裁去。而尚寶司,則在順治后期就已撤銷,若沿襲明制,就只剩下八卿了。其宗人府府丞雖然在大九卿的“通政使、大理卿上”,又不能歸入已是固定之數(shù)的“大九卿”,以其品秩地位,能否歸入小九卿,而湊足“小九卿”的九種官數(shù)?以上問題于翰林院也存在。清代的翰林院在乾隆十幾年已升為二品衙門,②高于大九卿衙門中的正三品衙門通政司、大理寺,但始終不列入也不可能列入已是固定之數(shù)的大九卿衙門。那么,若還如明朝及清初那樣,把翰林院放在小九卿衙門之列,是否合適?這雖然是從衙門地位上而言,但九卿官員,是與該衙門地位相關(guān)的。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小九卿概念的疑問。所以,清代的小九卿,似只是作為一個階層官的劃分概念,與明代一樣范圍籠統(tǒng)而不明確,不一定固定為九種官。

無論如何,中央分掌各類事務(wù)機構(gòu)的堂官,確實有九卿之說(盡管最低者只是正六品,如國子監(jiān)副長官司業(yè)),且九卿,又分為大九卿、小九卿兩個檔次。

2.封贈散階中的等次。封贈散階,是賦予官員及其長輩直系親屬、妻子的身份性榮譽等級職銜稱謂,如男性之封贈光祿大夫(文職銜)、建威將軍(武職銜)之類,女性封贈之淑人、恭人之類。在世者為“封”,故去者為“贈”。這種封贈,是按實任官員的品級予以封贈,且劃分為兩大檔:五品以上所頒給的狀物,稱“誥命”,六品以下所頒稱“敕命”。其內(nèi)部又細分等次,一品官為最高之等,其余每兩個品級為一等:一品官封贈其三代,誥命四軸;二、三品官封贈二代,誥命三軸;四、五品官封贈一代,誥命二軸;六、七品官封贈一代,敕命二軸;八、九品官只封本身(雍正三年后準貤封父母),敕命一軸。

職官按品級制定的某些制度,大家了解的比較多,如朝會禮儀班次,是按照九品依次排列。俸祿之正俸,是按品級給與。特權(quán)方面,如一品大臣可用太監(jiān),二品及以下不可,等等,這些品級差別方面的常識,不作贅述。有些制度,則是按前述等次制定。茲介紹以下幾種。

(一)由于大臣屬于高檔次官員,所以皇帝欽派之差職,多以大臣為名。③如欽差大臣、出使大臣,邊疆定期輪駐官員也屬此類,以“大臣”稱之,是賦予其較高身份地位,雖然不定其品級,但以職名區(qū)分權(quán)力層級關(guān)系,如派駐邊區(qū)大臣,由高到低為:參贊大臣、辦事大臣、幫辦大臣及領(lǐng)隊大臣,新疆南路回部地區(qū)所派駐者,最高便為參贊大臣,其下為各城的辦事大臣,有的設(shè)領(lǐng)隊大臣。駐藏大臣,則設(shè)兩名,辦事大臣高于幫辦大臣。

(二)同品級中,文官與武官,京官與外官,在蔭子、選官權(quán)上有等次差別。

蔭子,是指較高級官員,可將一子作為蔭監(jiān)生,進而選為官員,一般是蔭為低其本身四個品級之官,如正一品官大學士,所蔭之子授五品官。有蔭子權(quán)的官員,文官與武官、京官與外官在蔭子權(quán)上的等次差別如下:文職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職官,京官、外官皆二品以上,才有蔭子權(quán)??梢姡墓僦?,外官的四品官就沒有京官四品官的蔭子權(quán)。文職京官,諸如正四品的通政使司副使,詹事府少詹事,鴻臚寺卿,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的少卿,順天府、奉天府的府丞,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jiān)祭酒,內(nèi)閣侍讀學士,這些四品官都有蔭子權(quán)。而同為四品官的文職外官,諸如道員、知府,就都沒有蔭子權(quán),地方這些四品官階層的道員、知府,其數(shù)量比京官四品官多得多。武官,則僅有一二品大員有蔭子特權(quán),其三四品官,諸如八旗參領(lǐng)、佐領(lǐng),冠軍使、各營翼長、營總,各種總管,云麾使、城門領(lǐng),一二等侍衛(wèi)、護衛(wèi),駐防城守尉、協(xié)領(lǐng)、防守尉,綠營的參將、游擊、都司,就都沒有文官三四品官的蔭子權(quán),這也是一個人數(shù)較多的職官階層。

外官之低于京官,在選官的升遷調(diào)補上還有體現(xiàn),見如下數(shù)例。

1.布政使,從二品,若升為京官,是任正三品的太常寺卿、從三品的光祿寺卿、太仆寺卿,雖然低于原布政使的二品,卻是“升”官。①

2.按察使,正三品,其晉升京官,是選為正四品的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

3.道員,正四品,晉升為京官,是選任同為正四品的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仆寺少卿,以及比其品級低的正五品的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

4.府同知、直隸州知州,皆正五品,晉升京官,都是選為比其低的司官——從五品的員外郎。

5.從七品的直隸州州判,晉升京官,是任為從九品的國子監(jiān)典籍、翰林院待詔,低了兩個品級。②

與此形成特別反差的,是直省長官督撫的高地位,也體現(xiàn)在選任方面??偠剑◤囊黄罚┤绻x調(diào)入京為官,除任命為尚書(從一品)屬于同級調(diào)用外,③更多的,是升為正一品的大學士,還有的是以大學士職銜暫留總督任。④巡撫(正二品)如果選調(diào)入京為官,則主要是任部院平級的侍郎(正二品),⑤或是升為從一品尚書。⑥這體現(xiàn)了督撫較高的地位。也反映了其職任的重要以及對其選任的重視,如京官選為總督,主要是從尚書中選擇,⑦甚至以大學士兼管、協(xié)辦大學士選授。⑧正如《清史稿·疆臣年表》作者在此表的開頭語中所說:“清制:疆帥之重,幾埒宰輔。選材特慎,部院莫擬?!?/p>

(三)品級相同的同職文官,其左右、前后之分,在官職遷轉(zhuǎn)上體現(xiàn)出等次。一般情況下,是“右”職選任為“左”職、序后者選為序前者,均謂之“轉(zhuǎn)”,而實際是“升”職。

如部院的“右”職轉(zhuǎn)“左”職:六部、理藩院侍郎的升遷,按一般的循序漸“進”的次序,是右侍郎擔任一段時間后轉(zhuǎn)左侍郎。詹事府內(nèi)的升遷,也是如此,右庶子轉(zhuǎn)左庶子,右中允轉(zhuǎn)左中允,右贊善轉(zhuǎn)左贊善。翰林院的升遷,則是序后的“講”轉(zhuǎn)排在前邊的“讀”:侍講轉(zhuǎn)侍讀,侍講學士轉(zhuǎn)侍讀學士。以上這些“轉(zhuǎn)”,實際是升了一階,盡管差別并不很大。

(四)同為從四品的侍讀學士,由于在翰林院、內(nèi)閣所任職之性質(zhì)不同,在選官上有途徑寬窄、升幅高低之別。

翰林院侍讀學士是翰林官,掌撰文修史等文化方面職任,在選官的來源途徑上較窄,只在翰詹、國子監(jiān)中升轉(zhuǎn)此職,晉升途徑也窄,只升內(nèi)閣、詹事府,翰林院滿洲侍讀學士升途更窄,僅升詹事府,選為詹事、少詹事。但翰林院侍讀學士的升幅較高,升入內(nèi)閣,是入選內(nèi)閣學士,為從二品,升了二品(4級)。升入詹事府,是選為從三品的少詹事,或正三品的詹事,升了一品(2級或3級),升幅也較高。因為一般升職是循序漸進,只升1級(半品),不到一品。

而內(nèi)閣侍讀學士,是辦理公文,屬行政方面職任,在選官的來源途徑上較寬,由通政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鴻臚寺少卿、六科掌印給事中、給事中、各道監(jiān)察御史、各部郎中選任。⑨升職途徑也較寬,內(nèi)閣侍讀學士可升為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仆寺少卿、順天府府丞、奉天府府丞。但所升幅度,比翰林院侍讀學士低,所升的以上太常寺少卿……奉天府府丞等,皆為正四品,只升了1級,不到一品,不過這也是升職的一般升幅情況。

(五)在選官方面,同職官的入選、升遷上,滿漢存在資格、途徑范圍等方面的不平等。

翰林院翰林官,漢人需進士考為庶吉士深造,再考選而入選(進士中的狀元、榜眼、探花也入選)。滿人入為翰林官,則不拘此出身。清初“筆帖式、中書可轉(zhuǎn)編修,部郎可升翰林學士……凡此致身者,不勝枚舉”。①康熙十一年規(guī)定:“滿洲侍讀學士以下各員缺……由各部院衙門科甲出身司員簡選升用,是為外班翰林”,②即部院中凡進士、舉人出身的司官,就可擇優(yōu)入選。

禮部堂官(尚書、侍郎),其中的漢堂官,須由科甲出身者充任(不以科甲者僅個別特例),滿堂官則無此限制。晉升方面,同是部院司官正五品的郎中,滿人郎中升遷京職的途徑,比漢人郎中寬廣得多,可升任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仆寺少卿、內(nèi)閣侍讀學士、左右春坊庶子、通政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鴻臚寺少卿、各道監(jiān)察御史。而漢人郎中,只能升京官的內(nèi)閣侍讀學士、鴻臚寺少卿,以及考選都察院各道監(jiān)察御史,升任各省知府。論可升之缺,漢郎中當不少于滿郎中,甚至更多,因知府缺較多。而滿郎中可升任的官缺,都是京官,漢郎中所升京官之缺僅3種,顯著少于滿郎中的11種。這是從京官在檔次上高于地方官上,體現(xiàn)的滿官與漢官在升遷上的不同。前述翰林院滿洲侍讀學士的升途比漢侍讀學士窄,是少有的個別情況。

(六)加銜在提高官員品級地位之外的其他待遇差別略舉。

禮制方面。朝會班次上體現(xiàn)身份地位高低,同為總兵官,因為有不同加銜,朝會禮儀之班次便有前后之分:“加左右都督銜總兵官,為二班。加都督同知以下銜總兵官……為三班”,③因為所加的左右都督銜,高于都督同知以下銜。

再如葬祭之禮。順治十八年定:“都統(tǒng)、內(nèi)大臣、大學士、尚書、左右都御史、精奇尼哈番、鎮(zhèn)守將軍,有加銜加級者,各照品級造葬,遣官致祭一次;護軍統(tǒng)領(lǐng)、前鋒統(tǒng)領(lǐng)、步軍翼尉、副都統(tǒng)、侍郎、學士、本身所得阿思哈尼哈番、副都御史,加銜加級至一品二品者,各照品級造葬,遣官致祭一次?!雹苁前醇鱼暭蛹壍钠芳壎ㄆ湓峒酪?guī)格。祠廟中昭忠祠的牌位也是如此,以下二人:甘應(yīng)龍、紀法,按他們的本官排序,由高到低本應(yīng)是:正三品的參將甘應(yīng)龍在前,正五品守備的紀法在后,因贈銜不同,排序先后成了:“贈提督守備紀法、參將贈總兵官甘應(yīng)龍”,⑤如此排位,與紀法所贈銜提督是從一品、甘應(yīng)龍所贈總兵官是正二品有關(guān)。

法律方面??滴醵拍甓ㄟ吙谳斆宗H罪例,其中“內(nèi)外三品以上堂官與兼堂官職銜之人,捐米一萬石……皆免死釋放”。三十年又定軍流人犯捐贖例,“內(nèi)外三品以上堂官及兼堂官職銜之人捐米三千三百石……準其免罪”。⑥兼堂官職銜者與實際的堂官賦予的法律特權(quán)相同。

不同等次加銜,所蔭之子的任官也有差別者,如雍正三年(1725年)所定的蔭生改用武職者:“加一品大銜副將蔭生,俱以署守備銜管守備用。二品銜副將之蔭生,以守御所千總用。小銜副將之蔭生,以衛(wèi)千總用?!雹?/p>

加銜而賦予選官優(yōu)先權(quán),從略。⑧

(七)堂官與屬員司官檔次差別較大,存在不合理的問題。

官場仕途的重要之事是升官。由于首要考慮的是相近品級官員的升遷,專業(yè)是否對口放在其次,或不把其作為考慮因素,因而在堂官與司官的檔次差別上出現(xiàn)的晉升障礙,從行政專業(yè)上講,是不合理的。

部院屬員司官與堂官,從同一專業(yè)職任經(jīng)驗的積累、熟練程度而言,在本機構(gòu)內(nèi)部升轉(zhuǎn)具合理性。但由于司官與堂官等次差距較大,在選任上“司不升堂”,便違背了這種合理性,同時導致其他不合理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因為司官郎中是正五品,部院堂官侍郎正二品,中間沒有過渡層級的官員,郎中不可能超三品六級,而擢任侍郎。所以,正五品郎中之升遷,其中的重要出路是外放地方從四品的知府或正四品的道員升遷。但郎中職任需在某一種事務(wù)上專業(yè)性強,而知府、道員掌管的是多種地方事務(wù),專業(yè)不對口,且為長官,一人負責。另一方面,升為六部堂官侍郎者,也不是本部門專業(yè)之人,六部堂官最低的初升階右侍郎,有入選資格者首先是以下品級相近的官員:內(nèi)閣學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其次應(yīng)選者是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光祿寺卿、太仆寺卿,①而這些入選者的專業(yè),都與六部的專業(yè)不對口,也不合理。以上不合理處及其導致的弊端,當時的任官者看得十分清楚。清末曾任吏部司官的胡思敬指出:

部務(wù)之不振也,曹郎(指郎中,引者注)積資十余年,甫諳部章,京察保一等,即簡放道、府以去。侍郎多起家翰林,初膺部務(wù),臨事漫不訾省,司員擬稿進,涉筆占位署名,時人謂之“畫黑稿”。尚書稍諳練,或一人兼數(shù)差,年又耄老,且視六部繁簡次序,以調(diào)任為升遷,勢不得不委權(quán)司曹。司曹好逸惡勞,委之胥吏,遂子孫窟穴其中,倒持之漸,有自來矣。②

直到清末大力度改革官制時,才在各部之堂官、司官的二品與五品之間,增設(shè)承政廳、參議廳,分別設(shè)正三品的左右丞、正四品的左右參議,以本機構(gòu)的五品郎中、員外郎升正四品參議,參議升正三品的丞,丞升侍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設(shè)外務(wù)部時,在設(shè)官及其升遷上便是如此設(shè)計:“設(shè)左右丞各一員,正三品。左右參議各一員,正四品”,“左右丞缺,以左右參議開列,奏請簡放;參議缺,先盡郎中、次用員外郎,由該部堂官保送,請旨錄用。均備出使大臣之選。遇有該部侍郎缺出,先盡左右丞開列”。③不過由于當時選舉制度的混亂,權(quán)臣保舉謀私,這一設(shè)計在后來的部院中并未得到理想的落實。宣統(tǒng)二年,大學堂總監(jiān)督劉廷琛疏稱:“自前軍機大臣袁世凱用事,假破格之說以行其私,有以編修、候補道而得侍郎……至以末秩驟升監(jiān)司、丞參者,殆難枚舉?!雹?/p>

堂官為長官、司官為屬員,這種檔次差別,在寺監(jiān)衙門堂官的懲罰降職制度上,也有障礙。舊制,有所謂“堂不降司”之說,是指四品以上“京堂”如果降至六品以下者,因六品以下沒有“京堂”員缺,因而停其補用。至乾隆三十五年,乾隆帝以其并不合理,為此發(fā)布諭旨:

向來吏部定例,四品以上京堂降至六品以下者,既無應(yīng)補之京堂員缺,又以京堂品秩優(yōu)崇,若補用司員,與體制不合,遂停其補用,殊屬非是。京堂品級雖優(yōu),如因事獲譴,既經(jīng)予降,自應(yīng)按品授銓。用人乃朝廷大權(quán),黜陟進退,惟視其人之自取。設(shè)官設(shè)有崇卑示謫,本無同異,即由崇階而降為末科,惟上所命,孰敢抗違。若拘“堂不降司”之說,輒以曾膺高位,不屑于復就下僚,是國家詔祿之典,竟任臣下自專揀擇,紀綱之謂何。且以堂官降為司員,于體制又有何礙,而停其補用。則此等人員一經(jīng)鐫級,遂致擯錮終身,所謂愛之適以害之,于伊等亦復何益。此皆相沿前明陋習,不可為訓。著該部另行改議具奏。尋議,京堂官降至六品以下,應(yīng)照各項降官補用,以昭畫一體制。⑤

這只是某些制度的個別改變,其堂、司在性質(zhì)上的檔次差別,是始終存在的。如正五品郎中,其晉升為鴻臚寺堂官從五品的少卿,雖降了一級,也是晉“升”,⑥因為是從“司”升入“堂”檔。

(八)清代與職官等次有關(guān)的某些重要變化。

職官在品級外又有諸多等次,增加了職官制度的復雜性。明代雖然也有這種現(xiàn)象,但不如清代多,如滿漢等次差別、京堂三四品官的大小之分,是明代所沒有的。

還有,是府州縣正官與佐貳官職權(quán)地位的差別變化。據(jù)學者考察,明前期,佐貳官與正官是同僚,由于確立正官的優(yōu)勢地位,佐貳官的主干行政權(quán)被剝離,失去贊理職權(quán)。正德以后成為僚屬,明末已出現(xiàn)將佐貳官當成屬官者。清中葉以后,府縣正官已全然不把佐貳官當作僚屬看待,儼然成為屬員。⑦

另外,京官外官的差別,在清代中期以后的官場觀念中則有所變化。歷朝歷代皆京官高于外官,清代雖仍然如此,有樂于在京任職者,但由于地方官的養(yǎng)廉銀高于京官,以及京職晉升的壅滯等,而亦有樂于出任地方官者。這是清代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至清后期已比較突出。

光緒元年,直隸州知州薛福成應(yīng)詔陳言:“自古設(shè)官重內(nèi)輕外,漢汲黯出守淮陽,至于流涕,唐班景倩入為大理,喜若登仙。……我朝頒祿因明舊制,京員俸薄不逮漢唐十分之一,又,自耗羨歸公之后,外官有養(yǎng)廉而京員無養(yǎng)廉(引者注:實際京官有類似養(yǎng)廉銀的雙俸等補給,但數(shù)量顯著少于外官),人情益重外輕內(nèi)。然其初升轉(zhuǎn)猶易,京外兩途互為出入,故供職者不以為苦。近日京員盼慕外放,極不易得,恒以困于資斧,告假而去,絕跡京華。其留者衣食不贍,竭蹶經(jīng)營,每于國家之掌故、民生之利病,不暇講求,此京秩所以愈輕也?!雹龠^去爭取留館為京職翰林的庶吉士,②也想方設(shè)法謀求外任,甚至故意考為末等,以便選任知縣。曾任戶部司官的劉體智曾介紹:

道光乙未以后,進士用庶吉士留館,日漸其多,仕途壅滯,常有二十年始“開坊”者,翰苑中人頗以為苦。而庶吉士三年散館,以寬大之政,無有以知縣歸班者,雖在榜末,亦得知縣,分省即用。官制至光緒末年而稍稍雜矣……于是務(wù)財好利之士,散館之時,咸以末等為樂趨、為捷徑,往往故為小疵,以冀名次落后。既而謀出是途者日多,供不應(yīng)求,愈逼愈緊,甚至文理不通、詩句出韻,以及一切犯規(guī)違例、污卷曳白之事,無所不為,此亦世風日下之證也。③

庶吉士散館考試,成績最次的“榜末”,是任用為知縣,但不用待缺,出缺即用,此時的庶吉士這些頂級的文化精英們,有些人已不愿選為京官翰林,而對選為地方知縣趨之若鶩了——“咸以末等為樂趨、為捷徑”,以致“往往故為小疵,以冀名次落后”而入選。這方面的記載還有不少,茲不備舉。④官場中的這種價值觀,對于傳統(tǒng)的京官高于外官的任官制度也有所沖擊。

【作者簡介】杜家驥,吉林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清史研究。

【責任編輯:王湉湉】

猜你喜歡
京官選官
大買辦“碰瓷”拉業(yè)務(wù)
希望不是作秀
大數(shù)據(jù)“選官”的法理思考
清宮中正殿念經(jīng)處如何選官
邢朝虹:“京官”帶來社會扶貧新風尚
“京官”空降6年后66名廳官選派地方20人升副部
我國選官制度演變及啟示
吃喝妙詞
葫芦岛市| 土默特左旗| 务川| 黑水县| 平顺县| 靖西县| 华安县| 晋江市| 克拉玛依市| 石泉县| 长汀县| 红原县| 万全县| 万宁市| 宁强县| 天祝| 肃北| 宁武县| 汾西县| 昌图县| 定远县| 天台县| 新河县| 磐石市| 土默特右旗| 通化市| 桃园县| 洛浦县| 兴业县| 玉山县| 二手房| 当阳市| 浑源县| 安阳市| 张家川| 永川市| 射洪县| 五华县| 梁山县| 蒲江县| 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