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玥 康 杰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5)
公安民警是一個高風險、高壓力、高負荷的特殊職業(yè)群體,因其職業(yè)的特殊性,公安民警需要和不同類型的犯罪嫌疑人打交道。為了自身的安全和有效地威懾犯罪嫌疑人,公安民警在警務工作中,需要配備警用槍支。近些年來,涉槍案件的頻繁發(fā)生,讓公安民警在現場進行開槍管控的事件,進入了社會公眾的視野,由此也引發(fā)了社會公眾的熱議。法律對公安民警使用警用槍支的規(guī)定、社會對公安民警涉槍事件的輿論渲染以及公安民警自身對警用槍支使用的認識及涉槍事件后果的評估,都導致了公安民警對警用槍支的使用心理產生了變化。
要控制迫在眉睫的高威脅的局勢的最有力的方法就是使用武器。[1]而警用槍支作為一種殺傷性大、攻擊力強、速度快的武器,具有極大的威懾力。公安民警是需要配槍且必須配槍的職業(yè),警用槍支作為公安民警的執(zhí)法武器,用得好是保護人民、保護戰(zhàn)友、保護自己的一把利刃,用得不好也可能是傷人害命的工具。
公安民警的配槍心理是公安民警心理整體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組成部分。研究公安民警的配槍心理,有助于我們對公安民警心理整體性的準確且全面地把握;有助于公安民警在日常射擊訓練中,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有助于改善公安民警配槍執(zhí)法時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公安民警開槍執(zhí)法的戰(zhàn)斗力。
廣義上的公安民警配槍心理指的是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監(jiān)獄警察、司法警察、鐵路警察等各警種,從警用槍支心理素質的篩選、射擊時的心理訓練、日常警務執(zhí)法時的常態(tài)配槍心理狀態(tài)、處置涉槍案件的心理壓力及射擊后的心理疏導等一系列跟警用槍支有關的心理的產生、發(fā)展和變化,包括認知、情緒等方面的反應。
本文研究的公安民警配槍心理僅指狹義上的配槍心理,即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在日常警務執(zhí)法時的常態(tài)配槍時的心理的產生、發(fā)展和變化,包括認知、情緒等方面的反應。
隨著警務保障的提高,警用裝備的完善化、普及化、正規(guī)化,公安民警配槍率也逐步提高。在公安警務保障的大環(huán)境下,公安民警對警用槍支也發(fā)展出新的心理,即“愛、恨、怕”的心理。
“愛”是指公安民警認可警用槍支在實際執(zhí)法過程中的作用,對警用槍支的裝備有積極的評價。警用槍支的裝備完善使得公安民警在面對一些需要強制執(zhí)法的事件時,如暴力抗法,增加了執(zhí)法的底氣,提高了執(zhí)法的威懾力。尤其在較為嚴重的涉槍事件中,警用槍支是震懾犯罪嫌疑人的利器,也是自身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在這種對警用槍支“愛”的心理作用下,也使得公安民警在面對涉槍事件時,能夠對自身用槍有正面的認識,正確看待涉槍事件帶來的輿論壓力,形成對整個涉槍事件和自身配槍心理的正向性的評價,積極面對涉槍事件帶來的各種結果。
“恨”是指一些公安民警把警用槍支看成是一種負擔,警用槍支配備到各地公安機關,原本是為加強公安民警在警務工作中面對可能帶來生命安全的風險時,作為公安民警自身生命安全的一重保障。然而,也正因為警用槍支的殺傷性大、攻擊力強、速度快的特點,各地公安機關不得不為了降低警用槍支帶來的風險,而將警用槍支的管理當作是日常警用裝備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公安民警在使用警用槍支時,需要提交申請、經各級審核、批準后,方能領用。在其使用完畢之后,也需按照歸還流程,完善警用槍支歸還工作,這樣的“重中之重”,無形中給公安民警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在日常警用槍支交接時,也出現一種“交松接緊”的情況,即將警用槍支交接出去的公安民警感覺到放松,接收到自己手中的公安民警感覺到緊張、壓力。并且,警用槍支還需要定期維護和保養(yǎng),這相當于給公安民警增加了額外的警務工作。一些公安機關由于疏忽對警用槍支的維護和保養(yǎng),也導致警用槍支在關鍵時刻出現“不好用”的情況。
“怕”是指公安民警對警用槍支產生的“怕丟槍、怕用槍、怕配槍”的心理。
“怕丟槍”,許多公安民警在裝備警用槍支時,都會害怕警用槍支出現丟失的情況。如果警用槍支丟失,公安民警必須第一時間打報告、寫材料,講述情況、承擔責任,報失流程復雜。此外,警用槍支如果丟失,流入社會大眾,若落入“有心之人”手中,引起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
“怕用槍”,槍支的殺傷力極強,公安民警在威懾犯罪嫌疑人時,一旦開槍,很可能犯罪嫌疑人一條人命就結束在了公安民警手中。開槍的后果和開槍后隨即產生的心理壓力,也導致了很多公安民警怕用槍、不想用槍。并且,公安民警職責繁多、責任重大,平時治安巡邏、刑事偵查、網絡監(jiān)管等警務工作,已經讓公安民警不勝辛勞。在這樣的實際情況下,對警用槍支的射擊訓練必然會大大減少,長此以往,對槍支的使用會變“生”,射擊技能的生疏,使得開槍射擊沒有保障。而在實踐執(zhí)法過程中,執(zhí)法環(huán)境的復雜,犯罪嫌疑人的流動,四周圍觀的人民群眾等不可控因素,將開槍執(zhí)法的難度無限增大。
“怕配槍”,配槍對于公安民警而言,是一份責任,也是一種壓力。許多公安民警在辦案過程中,很少用到警用槍支,既然用不上,不配也很好。同時,公安民警涉槍案件屢有報道,責任追究,輕則工作不保,重則判刑坐牢。如果不配備警用槍支,反而避免了許多問題的發(fā)生。此外,一些公安民警濫用警用槍支的現象也時有存在。
公安民警害怕丟槍、不敢用槍、不愿配槍的現狀使得公安民警處在“怕”的心理當中。
相較于公安民警其它情況下的配槍心理,日常警務執(zhí)法時的常態(tài)配槍的心理在時間上則占有很大比重,公安民警的配槍心理影響著涉及警用槍支的相關警務工作,其心理產生、發(fā)展和變化的過程則具有隱蔽性、連續(xù)性、漸變性等特征。
公安民警的配槍心理具有隱蔽性。公安民警作為人民的保護神,警用槍支是保障安全、保護生命的武器。作為一名公安民警,對警用槍支產生的“恨”、“怕”心理,一是可能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身對警用槍支的心理狀態(tài);二是可能他們已經意識到了,但不愿承認自己對警用槍支有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三是雖然他們意識到、也承認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卻可能出于種種考慮,不愿或不能與人述說,這些原因都導致公安民警配槍心理形成的隱蔽性。這種不愿或不能與人述說的心理,被長期壓抑在內心深處,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和調節(jié),其隱蔽的心理,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逐漸發(fā)生的,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公安民警對警用槍支的態(tài)度。
公安民警的配槍心理是隨著警務工作裝備警用槍支的開展而逐漸產生、發(fā)展的,配槍心理始終貫穿整個警務工作中。開槍后的應激心理是短暫的、爆發(fā)的,后期經過心理的干預和疏導,這種心理可以得到改善和緩解。但是,公安民警的這種配槍心理會隨著警齡的增長、對警用槍支的認識、射擊技能的掌握等一系列與警用槍支有關的警務工作的展開,一直發(fā)展和變化,不會突然中斷或消失,在此過程中只能不斷進行調節(jié),其持續(xù)時間伴隨整個從警生涯。
公安民警自從事這個職業(yè)開始,對警用槍支的心理就會逐漸變化,這種心理不是像開槍射擊后的應激心理似的“一觸即發(fā)”,而是像射擊的心理訓練似的“循序漸進”。公安民警的配槍心理隨著公安民警對警用槍支的認識、對法律法規(guī)的認識、對射擊技能的掌握、對涉槍警務工作中的展開等相關事件,不斷地變化,公安民警的這種配槍心理會一直得到發(fā)展。
1.認知因素
(1)警用槍支的認知偏差。在公安隊伍中,一直以來有這樣一種認知,“槍無小事”,對警用槍支的這種認知根植于一些公安民警中,使得一些公安民警提到警用槍支,就流露出一種深深的壓力感。警用槍支安全性的反復強調,使得公安民警“談槍色變”,把警用槍支看成是強加的負擔、額外的責任。警用槍支要使用,就要申請、審核、批準。開槍執(zhí)法后要接受心理疏導、重復回憶開槍情境。若不慎丟槍,更是需要及時上報情況、承擔后果。這種對警用槍支的認識,使得公安民警產生了對其的“恨”、“怕”心理。加之許多情況下,公安民警較少使用到警用槍支,從而使警用槍支更成為了一個“麻煩”。
(2)法律法規(guī)的主觀理解。國家對于警用槍支的管理和使用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公安機關公務用槍管理使用規(guī)定》等。但這些法律法規(guī)是概括性的規(guī)定,只是大范圍劃定了公安民警使用警用槍支執(zhí)法的情形。而在實際執(zhí)法時,執(zhí)法環(huán)境復雜多變,開槍執(zhí)法是否符合國家法律法規(guī),取決于公安民警個人對于法律法規(guī)的解讀,這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在許多執(zhí)法過程中,形勢嚴峻,轉瞬即變,能否準確判斷當前環(huán)境,考驗著一個公安民警的綜合素質。在判斷不了的情況下,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后果,就放棄了開槍執(zhí)法,直接徒手搏歹徒。
(3)執(zhí)法環(huán)境的經驗判斷。當前,犯罪形式的團伙化、犯罪類型的多樣化、犯罪手段的技能化,都促使了公安民警執(zhí)法環(huán)境的改變。然而,許多公安民警仍然憑借著以往辦案用不上警用槍支的辦案經驗,帶著僥幸的心理,認為現在辦案也用不上,不愿配槍出警、持槍執(zhí)法。當今的自媒體時代,使得社會環(huán)境呈現透明化,這也給公安民警執(zhí)法時提高了難度。持槍執(zhí)法,稍有不慎,就會被一些“有心之人”傳至網絡,招來“流言蜚語”。社會輿論會給公安民警在配槍執(zhí)法上帶來無形的壓力。因此,許多公安民警在執(zhí)法過程中,不到萬不得已不會選擇開槍執(zhí)法。
(4)自身能力的綜合考量。熟能生巧,射擊技能也是一樣。警務工作種類多、責任大。公安民警在日常的警務工作中已經耗費了巨大的精力,很少會有其他時間來提升射擊技能。且射擊技能的訓練不同于其他警務技能,要進行有效的訓練需要有專門的場地和配置,才能獲得相應的提高。這就更需要公安民警單獨抽出時間和精力去投入。許多公安民警平時忙于工作,加之配槍使用少,便忽略了射擊技能的訓練,導致用槍能力不足,致使在真正需要開槍執(zhí)法時,無法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精準射擊。
2.情緒因素
(1)對槍支的抵觸情緒。按照國家對警用槍支的有關管理的規(guī)定,公安民警在需要使用警用槍支時,領用的手續(xù)相當復雜,領槍、還槍都需要經過申請,然后層層報告、審批、檢查、登記等程序。[2]不少公安民警在實際申領使用、歸還的過程中,面對如此“復雜”的流程,對槍支產生了消極的抵觸情緒。在執(zhí)法過程中,不使用警用槍支,就不需要走那些的流程,這樣也為自己減輕了不少麻煩。槍支的嚴格管理,雖然增加了其安全性,但同時也增加了公安民警配槍出警的麻煩程度,手續(xù)的辦理、時間的消耗,使得不少公安民警在實際開展警務工作時,不愿用槍、不愿配槍。
(2)對開槍的恐懼情緒。開槍意味著是制服犯罪嫌疑人的最后一重保障手段,很多時候,都意味著剝奪對方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射擊瞬間會產生恐懼心理。射擊瞬間的恐懼心理是指公安民警在對犯罪嫌疑人射擊的一瞬間,所體驗到的恐懼情緒。其具體表現為面部會出現潮紅、蒼白;或全身發(fā)抖;或感到一顆心似乎跳出了嗓子;或感到強烈的窒息、胸悶、呼吸急促或過快;或出現頭暈、刺痛等生理不適的癥狀[3]。這種狀態(tài),有時也被公安民警稱為“臨戰(zhàn)心理”。即便是在日常訓練中,有應對突發(fā)事件的射擊訓練,但面對活生生的人命在面前時,就算是訓練有素的公安民警也很難坦然面對。開槍的恐懼情緒是公安民警在配槍執(zhí)法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和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tài),公安民警無法控制自身情緒的出現,為了避免這種情緒的出現影響執(zhí)法,不配槍出警就成為了公安民警一個“保險”的選擇。
(3)射擊后的應激情緒。在許多情況中,開槍執(zhí)法是公安民警在萬不得已下的一個選擇。開槍時,涉槍的公安民警、要威懾的犯罪嫌疑人、周圍的環(huán)境等因素,都會是導致結果與預想發(fā)生偏移的變數。在實際執(zhí)法過程中,開槍意味著會有人員的傷亡,即便是接受過專業(yè)射擊心理訓練的公安民警,在現場也不知道會面臨什么樣的情況。開槍射擊要承受著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公安民警在開槍射擊的整個過程,都處于應激的心理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人會經歷記憶回放,記憶回放是指腦中會不斷重復開槍射擊的整個過程,人會反復體驗到射擊過程中的情緒感受。如果公安民警不能及時得到心理上的調節(jié)和疏導,應激過程就會使得公安民警一直深陷在其中或恐懼或緊張的狀態(tài)。
1.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
關于警用槍支的使用規(guī)定,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規(guī)范和規(guī)章制度,但相應的法律解釋卻過于籠統(tǒng)和寬泛?!吨腥A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第九條、十條、十一條,規(guī)定了可以、不得、應當停止使用武器的各種情形,而在法條規(guī)定的部分情況中,仍有些關鍵詞界定不清晰,且過于原則,缺乏可操作性、降低了可實踐性,公安民警自由裁量權的過大,也極易導致公安民警開槍后被認定違法使用武器,使得公安民警使用武器的風險驟增。[4]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善使得公安民警在實際執(zhí)法過程中,不清楚警用槍支使用的界限,影響對警用槍支的使用判斷。警用槍支使用后帶來的法律保障的不確定性,也讓公安民警對警用槍支“不敢用”。
2.執(zhí)法要求加大執(zhí)法難度
執(zhí)法正規(guī)化是指公安機關根據自身性質和特點,以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為要求和準則來處置各類案件。公安民警在執(zhí)法時,必須按照相關要求和規(guī)定,職業(yè)化、正規(guī)化、專業(yè)化執(zhí)法。涉槍事件環(huán)境復雜,性質嚴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極大的威脅。在這種多變的情況下,為減少最小傷亡,公安民警往往是憑借著經驗和訓練本能進行現場處置。然而在實際執(zhí)法過程中,公安民警還需要按照執(zhí)法正規(guī)化要求考慮警用槍支的使用是否符合規(guī)范,如開槍射擊前是否需要鳴槍、鳴槍是否符合要求、射擊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整個執(zhí)法過程是否正規(guī)化等,這些考慮因素使得公安民警無法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準確判斷,也降低了警用槍支使用的可能性。
3.社會輿論的不良導向性
在全民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網絡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輿論信息網。通常一個涉槍執(zhí)法事件發(fā)生過后的沒多久,就會有“熱心”網民將事件資料傳至網上,網上針對公安民警使用警用槍支執(zhí)法的事件,也會有褒貶不一的評論。網絡輿論導向,常常也使許多不了解事件的網民,借用網絡匿名性強的特點,在網絡上炒作事件,發(fā)表所謂“正義”的言論,抨擊公安民警的執(zhí)法行為。同時,網絡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使得社會輿論波及范圍迅速擴大,這也讓涉槍的公安民警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公安民警調整對警用槍支的認識,可以有效調節(jié)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正確認識警用槍支,可以降低對警用槍支的消極情緒,緩解警用槍支給心理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公安機關在警用槍支的射擊訓練時,應加強公安民警對警用槍支的學習,了解警用槍支的性能、作用、射程范圍等槍支知識。并且,公安民警還需要及時掌握當下的新型犯罪手段,充分認識到執(zhí)法環(huán)境的變化,深刻了解警用槍支裝備的重要性。公安民警要客觀看待警用槍支安全性的管理,調節(jié)心理機制,消除將警用槍支看成是負擔的負面心理,把警用槍支看成是安身保財的武器、跟自己并肩作戰(zhàn)的伙伴。
適當組織公安民警對相關的警用槍支的法律規(guī)定和要求進行學習,加強國家相關法條的解讀,增強有關警用槍支的法律意識,提高警用槍支使用的合法性。盡管法律法規(guī)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法律的保障依舊是公安民警使用警用槍支的后盾,公安民警應該學習相關法律知識,深刻理解法條含義,領會法律承載的意義。加強對法律法規(guī)的理解,能夠讓公安民警在使用警用槍支時理直氣壯,不會出現在處置緊急事件時,因對法律法規(guī)的知識缺乏,而導致無法正確、及時地判斷當下情況是否符合警用槍支的使用規(guī)定,而導致事件的延誤,不能在第一時間將現場進行有效的控制。
當前,公安民警對警用槍支的負面心理始終占有較大比重,公安機關可以對公安民警的負面心理的變化給予一定的心理干預訓練,并通過調整心理變化來有效地干預心理變化所引起的生理反應,使機體本身適應誘發(fā)心理變化的內外環(huán)境。[5]模擬練習可以讓公安民警通過模擬真實的環(huán)境,適應外部環(huán)境刺激,消除警用槍支使用的負面心理。放松訓練也可以讓公安民警通過有意識放松,消除警用槍支給其帶來的負面心理影響。針對心理的個體差異,可對其進行心理評估,將評估結果結合個體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訓練。
射擊水平是公安民警使用警用槍支進行現場處置、保護自身和人民安全的保證。提升公安民警的射擊水平,可有助于增強其警用槍支使用的自信心,消除對警用槍支的消極情緒,緩解公安民警對警用槍支的負面心理。公安機關可定期組織公安民警進行警用槍支的射擊訓練,并且可結合實際模擬多種的真實涉槍事件的處置,如考慮犯罪嫌疑人的移動、加入現場的圍觀群眾的機動性等不可控因素。模擬場景的真實性,不僅可以增加射擊訓練的難度,有效地提升公安民警的射擊水平,也可讓公安民警在訓練中盡可能地獲得真實的感受,讓公安民警在警用槍支的使用上更有效地將訓練轉化為實踐。
社會輿論的傳播往往使得涉槍的公安民警在無形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涉槍事件發(fā)生之后,公安機關應立即組織公關部門對其涉槍事件進行公開正式的回復。公安機關對涉槍事件的發(fā)布,代表了權威、代表了真相,這樣不僅可以避免“熱心”網民對涉槍事件的炒作,也可以正確引導輿論導向,讓公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到真實情況;也有助于公眾理解公安民警在處置事件時,警用槍支使用的緊迫性、合法性,減少該涉槍事件中的公安民警的心理壓力。一次涉槍事件的正面報道,也可為以后公安民警處理類似的事件樹立信心,提供可參照的模板。
公安民警的配槍心理研究是公安民警心理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配槍心理是跟警用槍支有關的特殊心理狀態(tài)。警務活動中,公安民警不可避免要配備警用槍支。通過對公安民警配槍心理進行分析,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及時對其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和調節(jié)。這樣不僅可以緩解其心理壓力,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還能提高公安民警對警用槍支的接受度,從而使警用槍支在警務工作中發(fā)揮出更合適的效用,更能為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并為相關部門制定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