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 華
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和抗擊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取得戰(zhàn)略性重大勝利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迎來了自己的99周年誕辰。黨的近百年曲折而輝煌的奮斗歷程,記載著黨領導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接續(xù)譜寫的一頁頁壯闊篇章。這其中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yōu)秀代表之一——邵式平同志(1)邵式平(1900—1965), 江西弋陽人,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和著名農民運動領袖之一。是弋(陽)橫(峰)暴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閩浙贛蘇區(qū)和紅十軍的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人之一。1931年11月和1934年6月,他兩次當選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人民政府執(zhí)行委員和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參加了紅軍長征。1949年6月1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邵式平任主席。作出的寶貴貢獻。1991年,在邵式平同志誕辰91周年時,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邵式平文論》一書。全書40余萬字。在其目錄前刊有反映邵式平革命生平的照片17幅。文論含代序和第一編至第四編。第一編收入回憶文章7篇,第二編收入講話和書信及文稿27篇,第三編收入日記8題(每題所含天數不等),第四編收入邵式平詩詞67篇及其和他人詩詞7篇。在紀念邵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之際,研讀《邵式平文論》一書,對我們裨益良多。在此,僅以文論部分內容為例,從中求知和思考。
“代序”系時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的邵式平,于1952年4月14日夜寫成的《從軍事共產主義生活到社會主義生活的過渡》一文。雖然該文不足兩千字,但它是我們了解邵式平在36歲前,特別是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18年間的革命經歷和心路,以及從中折射的黨的歷史的重要文稿。該文具體寫了什么?
邵式平于1900年1月27日(農歷已亥年十二月二十七日)(2)據邵式平在代序中所寫,他生于1899年。出生在江西弋陽西鄉(xiāng)的邵家坂,“這是一個窮山僻壤封建十足的農村”。16歲(3)據邵式平在代序中所寫,為十八歲以前。以前,他“過著窮苦農民的生活,因此學會了江西農村當時的許多生產知識和經驗,也因此懂得不少的農民生活和農民的道理”(4)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頁。。1916年,地主劣紳無休止地為械斗打官司,因而向農民橫征暴斂。邵家因田少人多,“出不起人頭稅,也不愿出這筆人頭稅”而得罪了劣紳,被他們秘密告狀到弋陽,誣稱邵家是械斗沖突的禍首。弋陽的貪官污吏便派出警察與法警,荷槍實彈,黑夜圍了邵家捉拿兇手,把邵家“鬧得不亦樂乎”。面對這種情況,據長輩們研究,邵家之所以被鬧成這樣,“基本原因就是沒有讀書人,不會說官話”。于是,研究得出的結論就是“大家出錢”,送邵式平“到縣里去讀洋書”。是年秋,邵式平進入弋陽縣立高等小學讀書,“開始過學生生活了”(5)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頁。。
1919年7月中旬,邵式平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南昌一中。“1923年中學畢了業(yè),就考取了北京師范大學”(6)邵式平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史地系。。在1925年五卅運動中,他成為“激烈的愛國主義者”?!安痪霉伯a黨的同志便介紹了入黨,從此就成為個共產黨員了?!?7)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頁。據邵式平所寫,他被吸收入黨不是偶然的,而是黨組織“多方給以工作上的考驗”,最后是大家一致在支部會上通過了他入黨,才派了同志找他談話,征求他的意見,是否愿意入共產黨。從此他便“過著黨內生活了。這是1925年的事”(8)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頁。。邵式平對自己上述經歷的敘述,至少使我們有以下思考:
第一,它從一個側面為我們了解和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國情和江西農村的村情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也從一個側面為此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群眾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必要性和正義性做了有一定特色的事實論證。
第二,從邵式平長輩們面對邵家被誣陷、遭迫害而分析出的原因看,他們還沒有認識到窮苦農民“沒有文化,不會說官話”背后的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及其產生和存在的根源,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出徹底推翻這個社會制度的正確途徑。而探索和找出這一途徑,正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必須著力正確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第三,邵式平在大學學習期間,從“激烈的愛國主義者”到成為一名中共黨員,既與作為大革命高潮到來標志的五卅運動的洗禮密不可分,更與黨組織對他的準確物色和有計劃地鍛煉培養(yǎng)密切相關。他在政治上的成長,也從一個側面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員隊伍建設的情況。
在大學期間,邵式平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加入共產黨后,根據黨組織的安排,他更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1926年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制造鎮(zhèn)壓民眾愛國運動的“三一八”慘案后,邵式平即被反動政府通緝。在北京站不住了,他被派回江西做農民運動。同年北伐軍入江西,他當即在黨的指示下,積極響應。1927年,黨組織安排他在南昌任農民運動訓練教務主任,外表上且擔任了國民黨江西省黨部的監(jiān)察委員。而這時,他的生活“完全是黨規(guī)定的”(9)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頁。。同年八一南昌起義后,他便“被迫的回到老家去”,而那里農民對他有深厚的感情。幾個月后,他在弋橫起義,從此就開始了“軍事共產主義的生活”。他寫道:十年的內戰(zhàn)、八年的抗戰(zhàn)、三年的解放戰(zhàn)爭,我都一直過著戰(zhàn)爭中有飯大家吃,有衣大家穿,或高或低,或好或壞,都與大家一樣的軍事共產主義的生活?!耙部梢哉f我是在這種生活中長大和長老起來的。黨就是家,此外我就沒有別的什么家了?!?10)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頁。
邵式平所述這段經歷,給我們印象最深是:
1.邵式平在國共合作時期所從事的工作,無論具體名義是什么,與此相關聯(lián)的生活“全是黨規(guī)定的”
即那時并不因為邵式平兼做兩黨的工作,而拿兩份薪金。他是按照黨的規(guī)定,把國民黨方面給的120元留下10元,“其余的均作為黨費交了”。(11)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頁。由此可見,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黨員,特別是對黨員干部,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生活上要求都是嚴格的。這不禁使我想到,在大革命高潮時期,1926年8月4日,中共中央擴大會議發(fā)布“堅決清洗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通告要求各級黨部,“迅速審查所屬同志”,有無貪污腐化行為,“如有此類行為者,務須不容情的洗刷出黨,不可令留存黨中,使黨腐化,且敗壞黨在群眾中的威望”。通告并要求:“各級黨部于接此信后,立即執(zhí)行,并將結果具報中局,是為至要。”(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348—349頁。很明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對黨員有此要求,就是為了使自己的黨員,特別是黨的干部牢記:任何時候都不能搞貪污腐化,以從非常重要的方面保證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保證黨永遠不脫離廣大人民群眾。邵式平的這段經歷,從一個側面,一定程度地印證了此時期黨在反腐倡廉建設方面令人稱道的主張。
2.在20多年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邵式平習慣了“軍事共產主義的生活”
從國際共運史看,俄國十月革命后不久,面對世界資本主義勢力的聯(lián)合進攻、面對國內白衛(wèi)匪幫的瘋狂叛亂和極為嚴重的經濟困難,為了保衛(wèi)人民的根本利益,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被迫一度采取了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在中國,大革命失敗后的20多年間,先后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極端白色恐怖下,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入侵下,在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違背人民渴望和平民主意愿,發(fā)動反人民內戰(zhàn)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主要依托廣大農村,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并逐步鞏固和擴大中國革命的成果。而在戰(zhàn)爭頻仍的狀態(tài)下,廣大農村的經濟狀況決定了黨的物質條件是匱乏或十分匱乏的。在這種情況下,“軍事共產主義的生活”,恰恰是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貫徹“官兵一致”原則,保證人民軍隊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必須采取的生活方式。邵式平所寫“也可以說我是在這種生活中長大和長老起來的”,這不能不使我們?yōu)樯凼狡降壤弦淮锩?、革命者,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所做的付出而感動和感慨!
3.“黨就是家,此外我就沒有別的什么家了”
“黨就是家”,寥寥4個字,但其分量之重無以稱衡。這是一位老黨員、老干部對黨的深情樸實無華的表達。這里既寫下了邵式平同志對黨的培養(yǎng)珍念不忘,也寫下了邵式平對黨領導的革命事業(yè)忠誠如一的品格與情操。同時,我們還可以說,這個“家”里有他,也是全“家”人的欣慰與驕傲!
邵式平寫道,江西解放(13)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同年9月30日江西全境解放。后,干部生活待遇“實行薪俸制與供給制并行”。對此他沒有很著重去研究過,自已在生活中應該有哪些改變,還是像從前一樣過下去。1950年開始改供給制為包干制,他亦沒有著重去考慮過,還是像從前一樣過下去。但是,在“三反”運動期間,他幾次要求行政處把他個人的生活費用結算出來,并抄給他自己審查一翻。而“一經審查,立刻發(fā)現(xiàn)了許多問題”。邵式平認為“這給了我一個嚴重的教訓”。有鑒于此,在如何對待1950年3月開始的“補貼制生活待遇上”,邵式平給自己立了以下幾條規(guī)矩:“第一,必須把公私絕然分開。第二,開始幾個月,我必須親自參加對自己生活的管理。自已搞個規(guī)律出來。第三,立這樣一本私人的帳目,以便自己檢查?!?14)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頁。隨后,他進一步寫道:“個人的生活必須適合于黨的要求。一個共產黨員在建設中,享受自己勞動價值以外的絲毫東西,就是最大的恥辱?!瓰榇颂赜浿?,以供自己日后的參考?!?15)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頁。
邵式平寫的這段經歷,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對有關干部生活待遇制度的變化,而且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1951年底到1952年,在黨政領導機關開展的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對廣大黨員尤其是對黨的干部強有力的警示作用。此外,也讓我們看到了作為黨的高級干部一員的邵式平,在記述自己經歷時,實事求是,不遮掩自己曾有的一定程度的疏忽,勇于進行自我批評,善于總結經驗教訓的優(yōu)秀品質。這無論在當時還是現(xiàn)今,都是凈化黨內生態(tài),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所不可或缺的。
“回憶錄”和關于陜北公學的報告,主要反映邵式平與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
文論收入的7篇回憶錄,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回憶方志敏和方媽媽;二是回憶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前農民運動的概況;三是回憶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的誕生。在此,僅以邵式平對方志敏的回憶為例。
這一回憶,起于1916年與18歲的方志敏在弋陽高小初識,至1935年36歲的方志敏英勇犧牲。對這18年間每一階段的方志敏,邵式平都有自己的獨到回憶和評價。例如,對在南昌求學期間的方志敏,他回憶和評價道:1919年秋,方志敏與我同到南昌升學。方志敏以第一名優(yōu)秀生的成績考入甲等工業(yè)學校。“由于他那種特殊的才能和氣概,南昌的進步青年又很快地在方志敏同志周圍團結起來了”(16)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頁。。又如,對1929年10月至1930年8月信江蘇維埃政府時期的方志敏,他回憶和評價道:信江蘇維埃時代的土地政策、城市政策、俘虜政策都是根據方志敏同志的指示制定的,是正確的。他對蘇維埃政權建設、財經建設、文教建設各方面的措施,基本上都是符合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他能深入群眾,任何情況下,群眾一見到他就感到有了力量,有了信心,有了光明?!麑t軍政治工作非常重視。為了建立紅軍中的政治工作制度,他曾親任紅十軍的政治委員,在他領導下的紅十軍,與群眾的關系是密切的,是血肉相聯(lián)的。(17)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頁。
尤為感人的是,1937年1月,邵式平在為紀念方志敏被俘二周年所寫《中華魂》一文中,這樣表達了他對方志敏的無盡緬懷和崇敬:“平與志敏幼為生死莫逆之交,共同生活在革命火線斗爭中,相知最深,愛最重。他離開了我,是失了革命的臂助,我沒有了他,是失去了第一個敬愛的領導者。自1933年1月,平率軍南去信江與中央會合,只以為是暫時的分手,誰知道這就是我們的永別!值此方志敏同志被俘的二周年紀念,本來富于沖動的我,義憤填膺,聲淚俱下,真不知何以為生?!彪S后,他以“我記得”為小引,回憶了他與方志敏相識后一段段難以釋懷的往事。他還勉勵大家:方志敏同志雖然被敵人所殺害了,然而他早已創(chuàng)造了革命勝利的堅固的基礎——北上抗日先遣隊,紅十軍團,無數的農民游擊隊,數十百千的英勇堅決、多才多藝的斗爭干部,強大而有威信的中國共產黨閩浙贛省委及其以下的組織,火一般遺留在群眾中的革命熱情,所有這些,便保證了閩浙皖贛的革命必然發(fā)展,必然勝利,更加向前邁進!(18)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頁。
在紀念邵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的今天,研讀他的這篇憶文,使我感到,邵式平和方志敏兩位革命前輩,其信仰和胸懷、品格和情操、學識和才華是相互交融,彼此映照,日久更生輝的!對兩位革命前輩,我們高山仰止!學習,再學習!
關于陜北公學的報告,是指1938年4月13日,邵式平在邊區(qū)國防教育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陜北公學實施國防教育的經驗與教訓》。它收入《邵式平文論》第三編第一篇。這是邵式平任陜北公學教育長期間所作。在此之前,1936年10月,紅四方面軍與紅一、二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后,曾任紅軍總政治部(在四方面軍)地方工作部部長的邵式平入保安紅軍大學學習。不久調任中央軍委特派員,到延安工作;1937年9月,調任陜北公學教育長,主講“民眾運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課程。(19)參看李國強、李希文著:《邵式平傳》,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07頁。
陜北公學是根據洛川會議通過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第八條“抗日的教育政策”,于1937年9月1日在延安創(chuàng)辦的培養(yǎng)抗日干部的學校。在關于陜北公學的報告中,邵式平從多方面介紹了該校的情況。
1.講明了“什么是陜北公學”
邵式平指出,陜北公學是一個堅持徹底抗戰(zhàn),爭取抗戰(zhàn)最后勝利的學校;是一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學校;是全國范圍內首先實施國防教育的一個學校;是一個培養(yǎng)抗戰(zhàn)干部的學校,尤其是培養(yǎng)民眾干部的學校。他還指出:“既是國防教育,就應該不分黨派、階級,只要是抗日的分子,都應該誠懇竭力幫助他們。多造就一個抗戰(zhàn)干部,就是增加了抗日戰(zhàn)線上的一份力量。這就是陜公的教育方針。”(20)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7—59頁。
2.講明了“陜公教些什么”
邵式平指出,一個抗戰(zhàn)干部最低限度的迫切需要是:抗戰(zhàn)的基本理論;抗戰(zhàn)的政策及方法;指揮民眾武裝進行戰(zhàn)斗的基本知識;對于目前時局的認識。根據這種需要,該校的課程設置四門:社會科學概論、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民眾工作、游擊戰(zhàn)爭與軍事常識、時事演講。邵式平還就代表們提出的“陜公為什么沒有造就其他專門技術人才的課程呢”作了詳細回答。(21)參看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61頁。
3.講明了“陜公是怎樣教學的”
邵式平先后介紹了教學方法的原則和學習方法。即:教學方法的原則——理論與實際聯(lián)系;少而精;教學一致——也可以說是教員與學生的一致。學習方法——有組織地學習;有計劃地學習;有規(guī)律地學習;自動集體學習;革命競賽的戰(zhàn)斗的學習。邵式平并強調,陜公的教員都是在革命戰(zhàn)斗中的領袖和優(yōu)秀分子。他們中間,有的是全國敬仰的領袖,有的是新啟蒙運動中的健將,有的是身經百戰(zhàn),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他們確實是學生的導師。他們?yōu)榱藝澜逃膭?chuàng)立,為了陜公的發(fā)展,建立了極大的永遠不可磨滅的功績”(22)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9、64頁。。
4.講明了“陜公的作風”
邵式平指出,陜公的校風是“忠誠團結,緊張活潑”。但是,“問題不在乎這幾個字,而是在乎怎樣去把這幾個字變成學校的實際生活”。他告訴大家,陜公在這個問題上,有下面辦法:民主自由的作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作風,發(fā)揚自我批評的精神,艱苦奮斗,自動積極與工作負責,生活軍事化。邵式平還說:“如果是有恐日病的人,到陜公來呼吸一個時期,差不多可以完全治愈!”(23)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67頁。
這篇報告,是我們從一個方面了解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黨在延安的干部學校教育的好教材。1939年1月21日,邵式平寫了《陜北公學一年來教學的點滴經驗》,該文印證了他在上述報告中對陜北公學的介紹。
文論計收入日記8題。分別為:“日記自序”“兩年來的回顧”“一九四七年日記”“一九四八年日記”“參加第一屆全國政協(xié)會議日記”“赴朝鮮慰問日記”“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日記”“在八大二次會議期間”。在此,僅以“日記自序”和“赴朝訪問日記”為例。
該文是邵式平于1953年12月31日在沈陽寫成的,全文400余字。所謂自序,并不是“序”所有的日記,而只是“序”赴朝慰問工作的日記。
我們知道,抗美援朝的決策,是新中國成立伊始階段,中共中央根據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政府的請求與中國人民的意愿,于1950年10月8日正式做出的。即這一天《軍委主席毛澤東關于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命令》(2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418頁。正式發(fā)布。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zhàn)。1953年7月23日,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簽字,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結束。在戰(zhàn)爭進行期間和停戰(zhàn)后,1951年4月至1953年9月,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25)“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1950年10月26日同中國保衛(wèi)世界和平大會委員會合并改組而成。郭沫若為主席,彭真、陳叔通為副主席。總會設在北京,各地設立分會。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部撤離朝鮮回國,抗美援朝總會勝利完成使命結束活動。先后派出三屆由全國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階層、各界、各地區(qū)、各民族及人民解放軍的代表組成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慰問中國人民志愿軍和朝鮮軍民。邵式平參加的這屆慰問團即是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這段時間,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雖已簽字,但后續(xù)工作尚在進行,志愿軍尚不能全部撤出朝鮮回國。
在記述這段工作的“日記自序”中,邵式平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日記要寫序言,在我這是第一次”(26)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頁。。對此,他解釋說:原因很簡單,就是開始寫的時候,人們都習慣頭上空幾頁,當時空著做什么用的,我現(xiàn)在也想不起來了。待這本日記寫完后,恰好是1953年的除夕,而記的內容又全部是赴朝慰問的日記。前面幾頁的空白,還是用序言把它填滿起來吧。
第二,這本日記,“是在赴朝慰問工作中逐日寫成的”(27)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頁。。既然如此,他指出:大概是什么記得都有,沒有什么系統(tǒng),也沒有什么文藝性,沒有重復看一遍,也沒有審查?!捌渲杏胁怀删涞臇|西,也有掉字的地方,甚至還有別字”,“也有的是追記的”(28)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頁。。
第三,“赴朝慰問這是一件大事”(29)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頁。。他寫道,赴朝慰問,“前后三個多月的時間,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感人之事太多了,很受教育。因此,記的比較詳細、具體些”(30)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258頁。。
該序雖短,但其實實在在的內容,則從一個方面為我們研讀“赴朝鮮訪問日記”做了導讀。
其所記時間段為1953年9月29日至1954年1月25日(但中間也有一些空缺,如缺少9月30日、12月24日至27日、1月23日至24日等)。日記內容豐富,在此,僅就以下幾點進行交流。
1.慰問工作從準備到結束再到回國后作匯報的大致日程
梳理該題的日記可知,其間,9月29日至10月14日,邵式平在國內參加國慶活動和做赴朝前的各項準備。10月15日,慰問團過鴨綠江大橋到達朝鮮的新義州,慰問活動拉開了序幕。12月23日,慰問團結束了在朝鮮的工作,回到祖國。27日到達沈陽。1月6日,邵式平到達北京,隨后幾天主要是向中央有關部門和領導匯報在朝鮮慰問的情況。1月22日,邵式平回到江西。1月25日向省委匯報這一階段的工作。
2.赴朝慰問團總團及中南總分團組織構成及邵式平對這項工作的態(tài)度
在9月29日和10月12日的日記中,邵式平寫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總團和中南總分團的成員構成。即這屆赴朝慰問團(編為8個分團)一行4000余人??倛F長為賀龍,邵式平為副團長之一。(31)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zhàn)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頁。他同時任慰問團中南總分團團長和江西分團團長。(32)李國強、李希文:《邵式平傳》,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14頁。慰問團中南總分團由787人組成,其中包括文藝團體——桂、湘、楚、漢、豫等五個劇團的成員;工農兵代表、戰(zhàn)斗英雄代表、勞模代表、軍屬代表、干部代表;烈屬有羅盛教的父親等。對于承擔的這份工作,邵式平表示:在各種工作異常緊張中,臨時又組織一個這樣龐大復雜的慰問團是有困難的?!翱墒屈h既將這個責任放在我身上,自當唯力是赴,絕不因為有困難而敢于稍事松懈。”(33)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頁。
3.關于保證赴朝慰問團成員勝利完成任務的必要條件
在10月6日的日記中,邵式平記下了他在赴朝慰問團中南分團成員全體黨員大會上所講的四條要求。
一是愛國主義高度責任感。他指出:這次赴朝慰問團的任務是光榮的,也是艱巨的?!耙驗槲覀円怀鰢?,就是代表國家,只有每個人都具有高度責任感,才能自覺地在自己的言行、工作與生活中,采取恰如其分的表示?!?34)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6頁。
二是加緊學習。他說,代表全國人民赴朝慰問,我們沒有經驗,這次集中因時間關系,也未能進行有計劃的學習?!暗且竺總€人都能表達全國人民的意志和感情,這就必須抓緊機會學習,因為學習就是掌握武器和材料?!?35)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6頁。
三是發(fā)揚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他強調:我們是赴朝慰問,第一是出國,第二是代表全國人民,因此必須“一切行動聽指揮”(36)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頁。。
四是團結友愛,謙虛謹慎,積極負責,艱苦工作。他要求大家:我們全團應團結得象一個巨人一樣,防止各自為是的自由主義和破壞團結的現(xiàn)象。要謙虛謹慎,防止大國主義。積極工作,克服困難,完成任務。(37)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頁。
10月7日,他在中南分團全團大會上進一步講道:“我認為,慰問團的任務必須與朝鮮戰(zhàn)爭勝利的偉大意義,當前國際形勢特別是美帝國主義陰謀破壞停戰(zhàn)協(xié)定,以及我們堅持保衛(wèi)和平的決心和努力,聯(lián)系起來講,才更為生動有力。這一點,在全國的宣傳中必須進一步強調。”(38)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頁。10月12日,慰問團中南分團成員到達沈陽。賀龍總團長在聽了邵式平的工作匯報后講了話,做了指示。他在此前邵式平給中南總團提出的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要認真學習總團發(fā)的各項文件,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任務;向志愿軍報告國內建設和改革情況,因為他們很關心祖國的一切;盡量收集人民的英勇事例,向朝鮮人民軍和人民去講;對朝鮮人民和人民軍要尊重,自己要謙虛,要大講朝鮮人民對保衛(wèi)世界和平有極大的貢獻,要把他們的英勇斗爭事跡帶回來,教育我國人民;注意保守國家機密,兩國的機密都要保守,絕對不得亂行動等。
可以說,邵式平、賀龍先后強調的上述要求,從思想上武裝了慰問團成員,這為他們勝利完成赴朝慰問任務指明了方向。
4.赴朝慰問期間“最深刻、最難忘的”(39)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3頁。印象
在12月31日的日記中,邵式平集中寫了這方面的情況。而這時,慰問團已結束在朝鮮的工作,回到沈陽。對這次赴朝慰問,他用一句話概括了自己的總的感受:高呼一千次一萬次“全世界無產階級與被壓迫民族聯(lián)合起來”,都不如一次中國人民赴朝慰問的影響巨大和深刻。(40)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3頁。對此,他從“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五個方面先后做了生動地記述:
(1)“美帝國主義在朝鮮的殘暴罪行是曠世鮮有”(41)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3頁。。邵式平寫道,自鴨綠江的南岸,直到非軍事區(qū)的北緣,我們沒有看見一棟好房子,沒有看見一座好的橋梁及其他任何建筑物。城市全被炸成平地,農村全被炸為廢墟,大地全被炸為麻面。所有的工廠、學校、醫(yī)院均被一炸而光。朝鮮全國軍民和志愿軍,三年都在地下坑道里過日子。炸死了多少和平居民,毀滅了多少東西,是任何人難以估計的。(42)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頁。邵式平還歷數了美國侵略者在朝鮮大量掠奪婦女,集體奸淫然后活埋,以及成批殘害兒童等令人發(fā)指的罪行。
(2)“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zhàn),打敗了美帝國主義,功績無量”(43)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頁。。邵式平稱贊: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參戰(zhàn),艱苦、英勇、機智、善戰(zhàn),發(fā)揚了我軍政治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有自覺的、毛澤東親手培養(yǎng)起來的鐵的紀律,這些都是我志愿軍在戰(zhàn)場上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3)“朝鮮人民的偉大與剛毅精神”(44)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頁。。邵式平寫道,朝鮮不管遭到如何的困難,也不管做如何的犧牲,全國人民和人民軍與中國人民志愿軍并肩作戰(zhàn)到底。房子炸了住地洞,丈夫犧牲了,妻子接著戰(zhàn)斗下去,小孩被殺了,母親仍日夜不停地在修路。子彈打完就用炸藥,炸藥用完了就用石頭打,敵人的機關槍火力點阻礙了進攻的道路,就用自己的身體堵塞火力點為部隊開路。這樣的英雄事跡,在朝鮮人民和人民軍中數不盡,說不完。(45)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425頁。
(4)“朝鮮人民和人民軍對中國人民志愿軍和中國人民,對毛主席的尊敬和熱愛”(46)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頁。。邵式平告訴我們,朝鮮人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當我們國家危機的時候,中國人民派來了自己優(yōu)秀的兒女組成的志愿軍來支援我們;當我們人民沒有飯吃的時候,志愿軍節(jié)約糧食送給我們;當我們沒有衣穿的時候,中國人民送來了衣服;當我們的水庫被炸倒了的時候,志愿軍一面打仗,一面還幫我們修水庫;春耕的時候,志愿軍幫助播種;秋收的時候,志愿軍幫助收割;當我們病了,志愿軍派醫(yī)生幫我們治病……停戰(zhàn)以后,毛主席和中國人民又派來了這樣大規(guī)模的慰問團來慰問我們,帶來了藝術水平很高的文工團,和高貴的禮品,這樣來鼓舞我們。毛主席、志愿軍、中國人民是我們最親切、最可愛的人啊!(47)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頁。
(5)“朝鮮軍民與我們慰問團揮淚話別的情景”(48)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頁。。邵式平寫道:差不多是每個地方每個部隊,當和我們離別的那一剎那,送的和被送的人們都是熱淚滿眶,……揮淚相別的滋味在個人間是有過的,但在群眾中,在國與國之間的相別滋味還是第一次。可見中朝人民的友誼,兩黨、兩國之間的友誼是何等的深厚??!
我們知道,抗美援朝戰(zhàn)爭,是中國人民為著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為著維護東方與世界和平而進行的一場反侵略戰(zhàn)爭。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的工作,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70周年。在當前異常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中,特別是在以美國一些政客為代表的西方反華勢力,喪心病狂打壓中國,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發(fā)展的巨大考驗面前,研讀邵式平的“赴朝鮮訪問日記”,對我們從一個特殊方面了解抗美援朝戰(zhàn)爭——這場新中國的立國之戰(zhàn),并從中汲取豐富經驗和寶貴啟示,確實助益頗多。
2020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周年。邵式平同志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無產階級軍事家之一。在此,就以誦讀他在1964年所作《詠南昌》一詩,向他和他的戰(zhàn)友們致敬:物華天寶浴東風,人杰地靈星火紅。要數英雄歌“八一”,春光更比上年豐。(49)高景春編:《邵式平文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