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竹馨 張睿 席雪蓮
【內容摘要】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近鄰之一,印度的戰(zhàn)略立場對中國周邊外交乃至全球地緣政治形勢很重要。印度英文媒體涉華報道既反映該國政府對華政策的現(xiàn)狀和走向,又對其國內輿論影響深遠。在美國對華敵意升級、特朗普政府拉攏印度推動“印太戰(zhàn)略”之際,研究印度媒體涉華報道態(tài)度顯得更為重要。本文選取2020年5月5日~7月6日中印邊境沖突期間印度英文媒體的涉華報道,采取量化分析法,解構印媒涉華敘事框架,探析印度輿論的對華態(tài)度,解讀其塑造的中國國家形象,并對中國如何在輿論交鋒中管控雙邊分歧及增進溝通互信提出建議。
【關 鍵 詞】 印度媒體;中印邊境沖突;涉華報道;印太戰(zhàn)略
一、研究背景
2020年4月以來,印度在中印邊界的試探式敏感部署和行動增多,其邊防部隊在位于實控線中方一側的加勒萬河谷地區(qū)持續(xù)抵邊修建道路、橋梁等設施。中方多次就此提出交涉和抗議,但印方卻變本加厲,越線滋事。2020年6月15日晚,印軍打破雙方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跨越實控線非法活動,蓄意發(fā)動挑釁攻擊,甚至暴力攻擊中方前往現(xiàn)地交涉的官兵,進而引發(fā)激烈肢體沖突,造成人員傷亡。這是中印兩國自1975年以來首次發(fā)生造成人員傷亡的邊境沖突。①對于印度的此番蓄意挑釁行為,其國內媒體卻展現(xiàn)出“受害者”心態(tài),一方面“惡人先告狀”,污蔑中國挑起事端造成多名印度軍人傷亡;另一方面利用熱點事件炒作“中國威脅論”,渲染和助長國內反華情緒,展現(xiàn)出經(jīng)濟排外主義,大肆呼吁印度與中國“脫鉤”。
印度英文媒體反映的是印度精英階層的觀點,對印度政府的政治和外交決策具有重要輿論影響力,也直接影響著印度民眾的對華認知。因此,研究印度英文媒體的對華形象構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本文以2020年5月5日~7月6日中印邊境沖突期間印度英文媒體涉華報道為研究對象①,量化分析重大沖突事件下印度英文媒體涉華報道敘事框架及其塑造的中國國家形象,并對中國如何在輿論交鋒中化解分歧及增強溝通提出建議。
二、印度媒體涉華報道態(tài)勢與特點
(一)持續(xù)關注涉華議題,報道量居全球前列
從2020年5月5日中印兩國軍隊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陷入沖突到7月6日兩國外交談判同意脫離接觸期間,印度媒體發(fā)表涉華報道39494篇。從圖1可以看出,2020年印度媒體單月涉華報道均高于2019年,且整體呈上升態(tài)勢,并在5月中印邊境沖突發(fā)生后急劇走高,于6月達到22174篇的最高峰。由此可見,中印邊境沖突明顯推高印度媒體對華關注度。7月,中國外交部長同印度國家安全顧問通話,就緩和兩國邊界事態(tài)達成積極共識后,印媒涉華報道量明顯趨于緩和。8月末,在中印邊境再起沖突及美國推動“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背景下,印媒涉華報道量又有所抬升。
(二)報道態(tài)度整體負面,與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相互作用
筆者對監(jiān)測期內的報道進行語義情感分析,如圖2所示,淺色線為正面詞匯出現(xiàn)頻次,深色線為負面詞匯出現(xiàn)頻次。可以看出,在中印邊境沖突期間,印度涉華報道的負面態(tài)勢明顯高于正面態(tài)勢,且隨著熱點事件出現(xiàn)波動,軍事和科技等議題比較容易激發(fā)印度媒體的負面報道態(tài)勢。
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印度媒體的涉華報道帶有較強的民族主義色彩,如通過報道印度邊境公路修建情況塑造印度政府“強硬”形象,大肆報道印度士兵死亡事件強化中國“霸凌”形象。在領土糾紛等涉及國家主權的議題上,民眾比較容易帶有民族主義情緒,這種情緒與印度媒體的負面報道相互作用,推高印度國內反華、仇華聲音。
(三)善于緊貼熱點議題,煽動各種“中國威脅論”
筆者對監(jiān)測期內印度媒體涉華報道中的高頻詞及其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如圖3所示,點的距離代表詞語共同出現(xiàn)的頻率,線的疏密代表詞語關系緊密程度。分析發(fā)現(xiàn),圖3右下半部分顯示,“加勒萬河谷”“印度”“軍隊”“中印談判”“中國應用程序禁令”等成為印度媒體熱詞,可以看出印度媒體高度關注中印邊境沖突和印度宣布禁用中國手機應用程序等事件。
與此同時,如圖3左上部分顯示,“美國”“特朗普”“新冠肺炎疫情”“香港”也是印媒涉華報道的高頻詞。返回文本分析后發(fā)現(xiàn),在印度媒體涉華報道中,“美國”的存在感較強,大量報道緊貼中美印三邊關系、美國遏制中國舉措等議題展開。
(四)美印輿論互動明顯,印度學者充當排頭兵
美國社會學家蓋伊·塔奇曼認為,新聞是對現(xiàn)實進行“建構”和“選擇”的產(chǎn)物。①
因此,在新聞報道中,信源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體現(xiàn)了媒體和編輯的立場和偏好。在對印度媒體轉引轉載中國和美國媒體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后發(fā)現(xiàn),印度媒體涉華報道中提及美國媒體的頻次遠高于中國媒體。這表明,印度媒體在涉華報道中更熱衷于傳播美國、而非中國的聲音。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哥本哈根民主峰會上指責中國軍隊加劇中印邊境緊張局勢,該言論被《印度斯坦時報》、《印度教徒報》、《印度快報》、印度報業(yè)托拉斯等多家印度主流英文媒體引用。
筆者在對美印輿論互動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在中印沖突期間,印度學者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美國媒體上積極發(fā)聲,呼吁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采取行動對華施壓。如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教授斯瓦蘭·辛格博士在美國《國家利益》刊文,稱中國在后疫情時代推行激進外交政策,試圖破壞美國支持的“基于規(guī)則的自由秩序”,呼吁美國遏制中國,維護“普世價值”。①
三、印度英文媒體涉華報道熱點議題
(一)高度關注邊界爭端,打造中國“霸凌”形象
2020年中印邊境對峙期間,印媒在界定事件性質上與印度政府口徑保持一致,通過使用“突然入侵”(incursion)、“挑釁”(aggression)、“恃強凌弱”(bully)、 “對法律、協(xié)議、原則等的違背和侵害”(violation)、“擴張主義”(expansionist)等負面感情色彩較為濃重的詞語,塑造中國“強勢霸凌”和印度“無辜受害”的形象。《印度戰(zhàn)略》雜志呼吁印度政府警惕中國擴張主義,關注中國在西藏動態(tài),并全面發(fā)展印度軍力與中國抗衡。②《今日印度》網(wǎng)站報道認為,“中國調派軍隊的方式讓人有種其預先準備好挑起緊張形勢的印象”,目的是轉移《香港國安法》和新冠肺炎疫情引發(fā)的國內矛盾。③
印度媒體還大量報道西方政客表態(tài),以展現(xiàn)國際社會對印度的支持,強調印度在中印邊境糾紛中的合理、合法性。《印度斯坦時報》在題為《印中對峙:全球對印度的支持增加》的報道中,詳細介紹白宮新聞發(fā)言人凱里·麥肯內尼和法國國防部長弗洛倫斯·帕利對印度的支持;④《印度時報》《印度快報》等媒體報道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艾略特·恩格爾6月1日稱中國“欺負鄰國”的表態(tài)。⑤
(二)“去中國化”動向明顯,多行業(yè)展現(xiàn)擔憂情緒
在印度媒體就中印邊境沖突表達強硬態(tài)度的同時,有關經(jīng)濟、科技領域“去中國化”的呼聲也明顯增多。印度媒體炒作“中國科技威脅論”,污蔑中國應用軟件威脅印度國家安全,還敦促政府制定“去中國化”戰(zhàn)略步驟,希望搭乘西方國家尋求供應鏈多元化的東風,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在印度媒體的煽動下,印度民眾對華態(tài)度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主義傾向。印度民調機構7月開展的“國家情緒調查”顯示,84%的印度受訪者認為印度不能信任中國,59%的受訪者認為印度應通過戰(zhàn)爭解決和中國的邊界爭端問題,91%的受訪者對政府禁用59款中國應用程序表示支持。①
然而,印度在耐用消費品、原料藥、電子產(chǎn)品等領域高度依賴中國,這種短期內難以扭轉的現(xiàn)實,令印度相關行業(yè)和部分專家表現(xiàn)出明顯的擔憂情緒,警告莫迪政府不要重蹈尼赫魯時期在經(jīng)濟上與中國“脫鉤”及對華軍事強硬的覆轍。印度經(jīng)濟學家斯瓦米納坦·艾亞爾在《印度時報》發(fā)表題為《為什么莫迪不能重犯尼赫魯?shù)膶θA政策錯誤》的文章,承認中國在電信、太陽能、電動車和蓄電池等技術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呼吁印度企業(yè)加強對華合作。②
(三)緊跟西方報道步伐,炒作新冠病毒陰謀論
印度媒體有關新冠疫情的報道框架展現(xiàn)出跟隨美西方媒體的態(tài)勢,炒作“武漢實驗室病毒陰謀論”,質疑中國確診數(shù)據(jù),夸大疫情對中國經(jīng)濟的沖擊。印度媒體廣泛報道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指責中國掩蓋疫情“給世界帶來巨大損失”,要求中國承擔責任。印度還積極響應美國就疫情損失向中國索賠的呼聲。如《印度報》報道稱,全印度律師協(xié)會會長兼國際法學家委員會主席阿加瓦拉呼吁修改《民事訴訟法》,允許印度公民向中國尋求新冠肺炎疫情損害賠償,稱“新冠病毒是武漢實驗室在北京的命令下一手制造出的病毒”。③
在印度國內疫情日趨嚴重的背景下,印度媒體如此操作不排除轉移國內矛盾、推卸抗疫責任的目的,這勢必進一步加劇印度民眾的反華情緒。印度《自由新聞報》7月發(fā)表題為《向中國發(fā)出響亮而明確信息》的社論稱,“所有的證據(jù)都表明,在4~5月中國背信棄義之后,要恢復印中邊界的正常狀態(tài)還需要一些努力……這不是一個令人高興的情況,尤其是在我們被新冠疫情分散注意力的時候。但要記住的是這兩種情況都不是我們造成的。新冠疫情起源于中國武漢;再次打破邊境和平的也是中國。在中國從武漢疫情中恢復之際,其他國家卻仍在疲于應對,印度也是其中的受害者”。①
(四)地緣政治擔憂明顯,開始響應美國印太戰(zhàn)略
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印度的態(tài)度始終消極,其國內政客、學者多從地緣政治競爭視角看待這一全球經(jīng)濟合作倡議。印度的這種認知在其媒體報道中也有所體現(xiàn)。印度《瞭望》雜志文章表示,中國最近在拉達克地區(qū)的挑釁,是北京在印度“后院”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的最新體現(xiàn)。中國南亞影響力日益提升的主要動力正是其龐大的“一帶一路”倡議。文章認為,拉達克危機以來,印度國內關于“如何更為公開地支持美國” 這一話題的討論熱度被持續(xù)推高。因此,當前正是推動印美南亞合作的時機。②
這一觀點得到多家印度媒體的共鳴,整體輿論對美國推動印太戰(zhàn)略采取迎合態(tài)度,希望聯(lián)手美方遏制中國影響力。“四方安全對話”(QUAD)是美國聯(lián)合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建立的非正式戰(zhàn)略論壇,是美國印太戰(zhàn)略的具象化表現(xiàn)。分析發(fā)現(xiàn),印度媒體在涉華報道中頻繁提及QUAD。在監(jiān)測期內,印度媒體涉華報道中提及QUAD的報道共409篇,占同時間段境外相關報道總量(903篇)的45.3%。印度《經(jīng)濟時報》發(fā)表題為《鞏固印美戰(zhàn)略聯(lián)盟的時機已成熟》的文章稱,隨著世界出現(xiàn)中美兩極分化趨勢,印度必須迅速行動,加強其與美、澳、日、印的“四方安全對話”及其他軍事聯(lián)盟的關系,以增強遏制中國崛起的實力。③
四、思考和建議
綜上所述,印度媒體涉華報道折射出印度對中國的復雜心態(tài),即在政治和外交領域存在對外示強的民族主義情緒,但在經(jīng)濟上又對“與中國脫鉤”存在明顯擔憂情緒。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報道中也展現(xiàn)出印度精英階層向美國靠攏的迫切心理,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印度不結盟外交政策出現(xiàn)松動。
展望未來,中印關系持續(xù)穩(wěn)中向好對兩國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紤]到中印兩國領土爭議問題仍有待通過談判協(xié)商解決,兩國關系仍存在不穩(wěn)定因素,筆者認為,應從媒體、輿論、智力和文化層面入手,增進中印互動和互信,推動雙方關系和平友好發(fā)展。
(一)提高對印國別研究水平,為精準傳播提供信息供給
分析顯示,印度媒體涉華英文報道的數(shù)量僅次于美國媒體,這意味著在國際輿論場中,印度媒體對于中國國際形象的他塑,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因此,重視印度輿論,加強對印度的國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近年來中國區(qū)域國別研究取得豐富成果,但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方面還有待深入和細化。作為跨學科的多領域研究,國別研究在加強對策研究的同時,也更需重視信息搜集等基礎工作。在印度輿論對華質疑、擔憂走高之際,深耕“一國一策”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加大對印度輿論現(xiàn)狀和走向的追蹤和研判,為中國及時回應國際輿論關切、澄清外界誤解提供及時的信息供給,將有助于提高中國對印議題設置能力。
(二)加大印度議題報道力度,為增進中印互信奠定基石
2019年,中國媒體涉印英文報道量(3878篇),與印媒同期涉華報道量(122389篇)相差懸殊。這體現(xiàn)出中國對印度輿論市場的巨大影響,但也反映出中國媒體在涉印報道以及有關中印關系敘事上的不足。長遠看來,涉印度報道的缺失所帶來的影響是雙向的,既無法讓國內民眾了解印度,也無法向印度傳遞中國態(tài)度。而后者對中印關系的未來走向影響深遠。因此,中國媒體增加涉印報道數(shù)量,豐富報道內容,同時通過與印度主流媒體建立合作供稿渠道等方式,提高其對我媒體信源的引用量,不僅有利于增進中印互信,還能夠在敏感時期及時向印度表明中國的態(tài)度和立場,消除誤解擔憂,強調合作共贏。
(三)搭建中印學術交流平臺,為良性互動提供智力支持
印度學者在政府、媒體、經(jīng)貿、民間等多個領域發(fā)揮著紐帶和前哨作用,但當下美印學者在對華輿論上互動頻繁,相比之下,中印學者的溝通交流明顯處于弱勢。中印互為鄰國和主要新興經(jīng)濟體,保持良好關系符合兩國共同利益,對地區(qū)乃至世界和平與繁榮至關重要,很多理性的印度學者對此也有清晰認知。因此,加強中國與印度學者,尤其是印度友華學者的交流互動,搭建有利于兩國學者在國內及國際媒體發(fā)聲的平臺,從學者層面帶動中印輿論的良性互動,避免形勢誤判。
(四)促進中印文化交流合作,為增強民間互信提供渠道
“龍象共舞”離不開中印兩國民意相向而行,推動中印民間交流合作至關重要。中印民間交流依賴于兩國在文化層面上的交流互動。近年來,以《摔跤吧!爸爸》為代表的一系列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在中國受眾群體中引發(fā)共鳴,這表明電影可以成為雙方民間人文交流的重要載體及中印關系向好發(fā)展的潤滑劑。中國影視行業(yè)也可以借鑒印度寶萊塢的成功經(jīng)驗,嘗試推出一些能夠反映中國多元本土文化特征的“小清新”影片,通過對當代中國人的現(xiàn)實生活進行挖掘、升華,用小故事引發(fā)印度民眾情感共鳴,推動中國百姓的真實生活走向印度民間,讓中印文化中共同的價值觀成為推動兩國人民相互理解及兩國關系健康發(fā)展的基礎。
(責任編輯: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