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宏
(沈陽市婦嬰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本次研究抽取60例患者,分別對比剖宮產聯(lián)合子宮肌瘤剔除術與單純性剖宮產術的臨床治療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從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中隨機抽取60例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單純剖宮產術治療,共30例,年齡22~38歲,平均(27.5±6.5)歲,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7.5±2.5)周;觀察組患者接受剖宮產聯(lián)合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共30例,年齡23~39歲,平均(28.0±6.5)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8.0±2.5)周;兩組患者均無診斷禁忌,排除其他生殖系統(tǒng)疾病及婦科腫瘤疾病與感染性疾病,且自愿接受本次研究,其一般資料對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臨床資料完整,可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單純剖宮產術治療,皮膚切口執(zhí)行皮下內連縫,術畢給予1 mg卡前列甲酯栓,置于肛口。觀察組患者接受剖宮產聯(lián)合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術前予以液體通路,隨后執(zhí)行硬膜外連續(xù)麻醉,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隨后打開患者腹部橫切口,待胎兒成功娩出后,給予產婦20U縮宮素,并在20U縮宮素中添加500 mL林格液,充分混合后執(zhí)行靜脈滴注[1];隨后縫合子宮切口,剔除子宮肌瘤,并在較大子宮肌瘤周圍與基底部,封閉注射縮宮素10 U,在表面打開切口,剝離包膜并分離肌瘤組織,在靠近基底部的同時,將腫瘤完整剔除即可,術畢關閉殘腔,術畢給予1 mg卡前列甲酯栓,置于肛口[2]。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術中 出血量及術后抗生素應用時間時間,同時對比兩組患者產褥期感染率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數(shù)據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 百分比或()進行描述數(shù)據,t檢驗計量資料,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抗生素應用時間分別為(6.42±1.35)d、(283.15±13.25)mL、(2.45±1.22)d;對照組分別為(5.68±1.69)d、(298.57±14.39)mL、(3.35±1.96)d;組間對比,觀察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及抗生素應用時間相較于對照組均無明顯差異(t=0.985、0.925、0.256,P=0.083、0.225、0.185),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產褥期感染率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觀察組患者產褥期感染率為3.3%(1/30)、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7%(2/30);觀察組患者產褥期感染率為13.3%(4/30)、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3.3%(4/30);組間對比,觀察組患者產褥期感染率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6.325、7.025,P=0.005、0.004),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道腫瘤之一,也是威脅女性生殖健康的主要疾病,該癥具有一定的潛伏期,且極易合并其他癥狀,其中以妊娠合并子宮肌瘤較為典型,其雖然發(fā)病率高,但病情表現(xiàn)較為隱匿,不易診斷,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但在妊娠過程中,孕產婦子宮將出現(xiàn)血運豐富轉變,因此在其中予以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可大大提升臨床治療效果[3]。
子宮肌瘤是目前最常見的婦科腫瘤疾病,多見于30~50歲年齡段的女性,該癥具有較為復雜的病理表現(xiàn),不僅會導致其月經量增多,還將影響其正常經期,促使月經壓迫,嚴重情況下還將導致其發(fā)生不孕。臨床資料顯示,40歲為子宮肌瘤的高發(fā)年齡階段,存在卵巢排卵功能障礙的可能性[4]。其發(fā)病因素主要來自于月經初產時間、分娩次數(shù)、肥胖、飲食規(guī)律、精神壓力、長期性生活失調、外源性雌激素類物質影響、遺傳因素等多個方面[5]。通過本次研究可見,常規(guī)剖宮產手術治療仍舊具有一定局限性,通過聯(lián)合子宮肌瘤剔除術能夠更加徹底治愈疾病,避免了二次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傷害,有限杜絕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剖宮產聯(lián)合子宮肌瘤剔除術針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療效顯著,能夠有效降低二次手術危險,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安全性高,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