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新斌
(甘肅省通渭縣李店鄉(xiāng)畜牧獸醫(yī)站,743313)
動物采食該屬植物的樹葉后,發(fā)生以便秘或腹瀉、水腫、胃腸炎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中毒綜合征。
1.1 治療措施:立即停飼櫟樹葉,禁止在櫟樹林放牧的同時,可給于通用性解毒藥物、潤腸緩瀉、堿化尿液和利尿,以及強心輸液等對癥和支持治療。
1.2 常用的方劑
1.2.1 用 10%硫代硫酸鈉 100~200ml/ 頭,每日 1次靜脈注射,連續(xù)2~3 次。適合于早期病例。也可靜脈注射10%~25%葡萄糖注射液,初期還可灌服適量生豆?jié){水。
1.2.2 可灌服菜籽油等植物油 (禁用鹽類瀉劑)250~500ml,或蜂蜜 250~500g 潤腸緩瀉。為減少和阻止胃腸中殘留單寧的繼續(xù)水解,可投服雞蛋清 10 ~20 個 ;或 用 1% ~3% 的 食 鹽 溶 液1000~3000ml,作瓣胃注射。
1.2.3 病的初期可清熱、解毒、利水,處方用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連翹、金銀花、土茯苓、澤瀉、茵陳、木通、滑石、前仁、枳殼各 32g,麻仁 250g、陳皮30g、雄黃 31g、甘草 10g,以鐵馬鞭、蒲公英為引。共研為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
1.2.4 病的中期可潤腸通便、利水、解毒,處方用加減解毒散:金銀花、連翹、黃柏、陳皮、茵陳、大戟、茯苓皮、葛根、澤瀉、木通、草蔻、枳殼、石膏、柴胡各 31g,滑石 70g,火麻仁 500g,鐵馬鞭 250g,共研為末,加菜油500g。開水沖調,候溫灌服。
1.2.5 病的后期要補中益氣,壯陽健脾,處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黨參、黃芪、前仁、五加皮各70g,當歸、大棗、玄參、白術、陳皮、淮牛膝、豬苓、澤瀉、杜仲、蒼術、山楂、神曲、厚樸各 35g,通草 10g,桑樹尖為引。共研為末,開水沖調,候溫灌服。
動物采食羊躑躅或稱鬧羊花的嫩葉后,出現(xiàn)口吐白沫、噴射狀嘔吐、皮溫下降和步態(tài)搖晃為特征的中毒病。
2.1 本病主要發(fā)生在早春青黃不接季節(jié),在生長有羊躑躅的山區(qū)放牧的家畜,因饑餓誤食羊躑躅枝葉而發(fā)病。中毒后以副交感神經(jīng)持續(xù)興奮樣表現(xiàn)、機體呼吸和循環(huán)均呈抑制癥狀為主要特征。
2.2 治療 主要是對癥治療。
2.2.1 ①0.5%硫酸阿托品注射液,馬、牛15~30mg,羊 2~4mg。皮下注射。②10%樟腦磺酸鈉注射液,馬、牛 15~20ml,羊為 2~4ml。皮下注射。
2.2.2 維 生 素 C,馬 、牛 1000~2000mg,羊 為100~250mg。靜脈注射。
2.2.3 、荊防敗毒散加減:荊芥、防風、枳殼、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桔梗、茯苓各60g,加甘草15g、生姜 10g、薄荷 5g.共研為末,用開水調和,候溫灌服。
杜鵑又名映山紅、紅杜鵑、艷山紅,是杜鵑科杜鵑兒的常綠灌木,其有毒成分為四環(huán)二萜類毒素,被家畜采食后引起心臟、神經(jīng)受害的綜合征。
3.1 采食映山紅后約數(shù)小時出現(xiàn)癥狀,以流涎,嘔吐,瘤胃臌氣,呼吸困難,心悸,肌肉無力,步態(tài)蹣跚為臨診特征;死后剖檢云見胃腸出血性炎癥,肝腎腫大,腦與心、肝、腎變性壞死。
3.2 本病無特效解毒藥,可進行以下對癥治療:
3.2.1 發(fā)現(xiàn)中毒后立即洗胃和導瀉,并用活性炭吸附腸道毒物,以減少吸收。用量為:牛、馬100~150g,羊 10~30g。
3.2.2 10 %硫代硫酸鈉注射液,牛、馬 100ml,羊10ml,靜脈注射。
3.2.3 0.1%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牛、馬 2~5ml,羊0.2~0.6ml,皮下或肌內注射。用于心功能衰弱者的治療,同時采用強心、輸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