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3000 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都邯鄲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幾千年來,滏陽河和漳河在這座城市里靜靜地流淌。新中國成立后設邯鄲市,下轄1 市、4區(qū)、14 縣,人口約850 萬。悠久的歷史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邯鄲市成為冀南的中心城市。
邯鄲的起源在考古學上并沒有權(quán)威的定論,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至13 世紀。公元前386 年,趙王遷都邯鄲,從此邯鄲步入了歷時300 多年的鼎盛時期。從趙國都城到西漢富甲一方的大都會,邯鄲在歷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記。然而,沒有哪個城市能夠永遠引領風騷,300 年的繁華之后,這座歷史名都步入了長達1000 多年的衰退期,直到1906 年鐵路的修通,才又迎來了涅槃的機會。
邯鄲市境內(nèi)有滏陽河、漳河、沁河、名河、輸元河和衛(wèi)河等河流。歷史上,在邯鄲境內(nèi)還有渚河和馬頰河兩條河流。渚河在邯鄲市區(qū)南部,流經(jīng)戰(zhàn)國名將廉頗之墓和戰(zhàn)國名相藺相如的家鄉(xiāng)——藺家河以及古趙王城,后與支流漳河相會,現(xiàn)已干涸。馬頰河位于大名縣東南與山東河南交界處的龍王廟一帶,旁有馬陵道,系孫臏困殺龐涓處,因戰(zhàn)馬死亡太多,河中馬的臉頰骨隨處皆是而得名馬頰河,現(xiàn)也早已干涸為荒沙灘。
除了古城遺址,邯鄲市內(nèi)還有許多著名的水景點。水勢浩渺的京娘湖,因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編著的《警世通言》記載趙匡胤“不戀私情不畏強,獨行千里送京娘”故事而得名。這里層巒疊嶂,群峰競秀,波光粼粼,林木茂盛,素有“太行三峽”之稱。這一帶還有些很有意思的民俗,如在元宵節(jié)開唱的“儺戲”,俗稱“捉黃鬼”,其表演角色有百余個,參加表演的人物達四五百人之多。整場表演自晨2 時開始一直進行到晚上,場面十分壯觀。
另外還有著名的朝陽溝,著名的豫劇《朝陽溝》便是在這里拍攝的。這里陽春時節(jié)花木繁盛、百鳥爭鳴,盛夏時節(jié)泉水清澈,流水不斷,是人們親近自然的好去處。
在趙敬侯遷都邯鄲之前,邯鄲就是一塊頗受帝王諸侯重視的寶地——它西依巍巍太行山,東依華北大平原,又有漳河、滏陽河和渚河等河流穿梭圍繞于都城內(nèi)外。當時邯鄲“北通燕、涿,南有鄭、衛(wèi)”,同時又是太行八陘之一——滏口陘溝連南北大道的交匯點。趙遷都邯鄲之后,以都城為依托逐漸強大,邯鄲也日漸興榮。當時的邯鄲是商旅云集之地,秦國名相呂不韋就是在此地成為富可敵國的大商人的,同時這里也是秦始皇蠃政的出生地。邯鄲的藝術(shù)、學術(shù)也發(fā)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出現(xiàn)了像荀子、公孫龍一類的歷史文化名人。
秦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邯鄲淪為郡,百姓遷出,巨商流散。到了西漢時期,邯鄲又迎來了一次回光返照式的輝煌。這里的居民懂得利用邯鄲特殊的水運優(yōu)勢,又精通經(jīng)商之道,使邯鄲逐漸成為漳渚水和黃河間的一大都會,與當時的都城長安、洛陽、臨淄、宛、成都等齊名。
之后,邯鄲便漸漸退出了歷史的中心舞臺,開始和它的河水一樣默默無聞,無聲無息了1000 多年。雖然邯鄲市內(nèi)有滏陽河、沁河和渚河,但是通航能力有限,不能成為航運樞紐。
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也給邯鄲帶來了不小的水污染問題。從沿河而建的鋼鐵廠、化工廠排出的工業(yè)廢水及沿河聚居的居民的日常污水都一股腦兒排入沁河、滏陽河和漳河,使這些曾經(jīng)令邯鄲人引以為豪的河流成了人們心頭抹不去的痛。
如今,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已經(jīng)由漳河進入邯鄲市內(nèi),政府也正加大力度治理市內(nèi)河流的污染,并積極溝通城市周邊水系,解決缺水問題。水依然牽動著邯鄲的命運,在滏陽河、漳河這兩條母親河的見證下,這座千年古城終將獲得涅槃新生,并走向興旺發(f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