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國
(江蘇省梅村高級中學,江蘇 無錫 214112)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要求:培養(yǎng)高中生“具有發(fā)現(xiàn)、鑒賞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并且,“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也是高中生必不可少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
高中生本應熱愛美,追求美。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高中生對美丑總是很難辨析;又因為缺乏必要的知識,閱歷不深,一部分高中生甚至美丑不分,是非不明,善惡不辨。所以,培育高中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已是迫在眉睫了。
另外,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文學從政治的束縛中逐漸擺脫出來,變成個人的行為,成為抒發(fā)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感情的載體;文學作品的審美呈現(xiàn)重意象、重風骨、重氣韻的趨勢;各種文藝形式之間也相互溝通,漸漸形成一種自覺的美學追求。魏晉文學鑒賞之于培育高中生的審美情趣有益,尤其是審美能力亟須提高的高中生。我們寄希望于通過具體篇目的魏晉文學作品的學習與鑒賞,陶冶高中生的審美情操,培育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鑒于上述原因,今天就以陶潛的《歸去來兮辭》為例,來探尋培育高中生審美情趣的典型意義。
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庇纱丝梢姡宋脑谖膶W史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稗o”本身就是介于散文和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是一種新詩體,擅于抒情。這篇“辭”作于陶淵明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后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現(xiàn)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體現(xiàn)了他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辭賦通過具體美景和活動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寓了他的人生理想。
辭前有序,是一篇優(yōu)秀的小品文。結構嚴謹,散體的序文偏于敘述,韻文的辭賦則重于抒情,有“雙美”之說。
鑒于此,我們在鑒賞這篇辭賦的時候,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培育自己的審美情趣:
所謂的審美情趣,即人的志趣。它體現(xiàn)了一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的心理。符合道德與法律,符合現(xiàn)代文明的要求。陶潛辭官歸田的經過和結果可以給培育高中生正確的審美情趣帶來哪些有益的影響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考慮:
無論是文前的序文提及的“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明確表達自己“本性崇尚自然,不可勉強”,還是正文中鐘情于自然美景的詩句:“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身之行休”,或強烈、或委婉地都表達了對自然的喜愛之情。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應該是作品教給孩子們的一個必修內容。
作者出仕是因為“親故多勸余為長吏……”,在序文中作者就直抒胸臆地把去職歸田的緣由歸結為吊喪嫁出去的妹妹:“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敝劣跉w家時親人相見的歡愉之境:“僮仆歡迎,稚子候門”“悅親戚之情話……”無一不流露著濃濃的親情、鄉(xiāng)情。人與人的交往,人與社會的交融,必須有感情的交流和維系,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高中生的情商培育必須從家庭教育開始,建立在和家庭、親人的緊密聯(lián)系上。
陶淵明作為中國田園詩派的鼻祖,一方面除了其田園詩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之外,另一方面其對于故園的熱愛也是值得我們每一位高中生學習的。“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备毁F和求仙訪道對于作者而言都不是能夠誘惑得了他的,他只鐘情于自己的田園和故土,“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雖處陋室,而得心安。人不可以忘本,無論走到哪里,我們是中華兒女,這是永遠不能忘懷的事實,這里面既有故園情懷,也有愛國情懷。
詩詞的理趣,指詩文中蘊含或者意在闡發(fā)的某種人生哲理,讀者能夠從中得到的某種人生的感悟。關于《歸去來兮辭》的創(chuàng)作,有人認為:這篇辭賦是追敘和實錄之作,到家前是追敘,到家后是實錄。甚至因此還產生了爭議。其實這些爭議恰恰可以說明一點:陶潛此文作于將歸之際,人未歸但心已先歸,其間透露了許多做人的理趣,大致如下。
序文中說“饑凍雖切”,但作者也不愿再“違己交病”。雖然言辭和婉,但離開是那么的義無反顧。這主要是其本性所致:“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以及因妹喪而“自免去職”。從“余家貧”到“故便求之”,可知陶潛出仕的曲折經過。這些挫折經歷使得他深知“為口腹自役而出仕”是喪失自我的,“深愧平生之志”。序文正是對前半生的反思,正文則是他對新生活的想象和憧憬。正是因為陶潛對這件事情有著非常成熟的思考,讓他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標,從而更加堅定和執(zhí)著?!皻w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边@種“重章疊唱”的呼告形式,才是作者堅定內心的外在最好的表現(xiàn)形式。這是值得所有高中生學習的一種態(tài)度,人要有遠大的志向,更要有恒心,這些都是成事必備基礎。
許多高中生的座右銘就是“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是可追”,因為這既是“惜時”的警世恒言,還是“明辨是非”的醒世良言。部分高中生不辨是非,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社會經驗不足;二是專業(yè)知識缺乏。陶潛在文中其實或多或少地對這兩個方面都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和追求。“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他閱盡世間瑣事,豐富了人生經歷,這是為人處世的基礎?!皹非贂韵麘n”“將有事于田疇”,這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行為更是我們高中生成長必須學習的技能。
禪趣,是通過簡單的事物闡述出哲理,使人深省。文章起始句“田園將蕪胡不歸”既是陶潛對自己的當頭棒喝,也是表明他的大徹大悟。這就類似于宗教中的修禪道所獲得的自我體悟。本文的禪趣大致有三層理解:
第一層歸隱也是一種積極的人生。中國傳統(tǒng)的“士人”階層通常以積極入仕為人生理想。但是魏晉時期,戰(zhàn)亂紛紛,政治黑暗,士人積極的入仕理想根本無從實現(xiàn),甚至生命亦無保障,這時,棄仕歸隱就有了其真實的積極意義。其意義就在于能夠拒絕與黑暗勢力合作,提起獨立自由之精神。陶淵明正是用辭賦將這種歸隱的思想作了真實、深刻、積極表達的第一人。歸隱在他的深層意識中,田園是他生命的根,也是一種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園將蕪,歸去來兮,是田園的召喚,也是詩人本性的召喚,“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边^去不可挽回,未來則可把握,出仕已錯,歸隱未晚。這一“悟”、一“知”、一“覺”,顯示著詩人把握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且因此獲得了新生?!稓w去來兮辭》就是通過歸隱表達積極的人生意義。
第二層人生貴在知天命。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說過: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個一反東晉士大夫沉溺老莊唾余談玄的時風,這和陶潛的“樂夫天命復奚疑”對自身生命的徹悟是一致的。曹孟德在《觀滄?!分姓f:“人生苦短,去日苦多。”可見,魏晉時期的人對生命的認識已經非??茖W了?!爸烀边@是陶潛給我們的一份人生的了然之趣,“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覺自由之可貴。生年無多,何不順從心愿而行,又何須汲汲外求?知天命,人才能合理分配人生;人生苦短,人們才會只爭朝夕,而不浪費生命,生命的禪趣需要高中生用心體悟。
第三層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話題一直是審美情趣培育離不開的話題,而“天人合一”則是人類生命追求的最高境界。“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边@里的大自然充滿了生機,讓人歡欣鼓舞,人與自然何其統(tǒng)一!“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备毁F功名非我心愿,仙鄉(xiāng)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視陶淵明的人生哲學。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會,亦摒棄了宗教彼岸世界。在世風熱衷官職、同時佛老盛行的東晉時代,他的人生境界不可謂不高明。他通過和周圍自然相融,通過內心的修煉,求得人生之意義,實現(xiàn)人生之價值。“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边@里是詩人人生理想的集中描寫,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好則出游,農忙則耕種,登高則長嘯,臨水則賦詩。勞動、自然、人文,構成詩人充實的全部生命?!吨芤住酚性疲骸皹诽熘什粦n?!被c天命,都是指自然之道。讓生命始終順應自然之道,即實現(xiàn)了“天人合一”,此足可快樂!這是超越人世的境界,同時又是腳踏自然的境界。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里面無論讀到的是“悲”或“喜”,都是文學作品帶給我們的一種精神層面的學習與鑒賞。這種鑒賞活動能帶給學生的是審美情趣的提升,也能給我們培育學生正確的審美情趣帶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