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林
(廣東省深圳市鹽田區(qū)梅沙未來學校,廣東 深圳 518000)
“項目式學習”在國外稱為“PBL”(Project-BasedLearning)或“PL”(Project Learning),其核心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強調學習過程和成果評價的多樣性和個性化。“項目式習作教學”即教師和學生圍繞具體的學習項目,充分選擇和合理利用最優(yōu)化的學習方法和資源,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地體驗、思考、探索,以獲得相關學科知識的基本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提升其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語言寫作教學活動。這種新型的教學方式特別強調師生之間、小組之間的合作,倡導教師積極開創(chuàng)項目式學習活動,學生主動參與,以促進師生創(chuàng)造力、思維力以及寫作能力的提升。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并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yǎng)。”習作作為人類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活動,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學生語文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反映,亦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反映。當下,很多學生由于語言積累不夠豐富、寫作方法匱乏等問題,出現了多類型、多方面、多層次的寫作困境。因此,習作教學一度陷入“高耗低效”的怪圈當中。而項目式習作教學是注重審辨探究程序、情景設計與工具應用的“體驗性學習”,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寫作的自主性,引領學生用思維規(guī)律及特點來構建習作。
陶行知先生曾說:“教師要解放學生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能干;解放學生的眼睛,讓他們能看;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能說;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能到大自然中去擴大事業(yè),取得豐富的學問。”開放的項目式學習體驗課程建構了開放的項目式習作體驗教學和技能訓練系統(tǒng)。我們可以合理地利用各種各樣的教材開設項目式學習活動體驗課程,設置輕松、愉快的項目活動學習體驗情境,讓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看、聽、思、感等多種方式更好地重溫項目活動的場景,體驗活動的情感。
在我校開展的“濕地探究——認識植物”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由科學、語文、數學、美術、信息技術五個學科的教師共同組建了一個綜合項目活動學習指導工作團隊,將各班學生分成了八個“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學習小組,每個組都由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孩子們在課堂上分工協作,收集了活動中可以用于習作的各種文字、音像和各種圖片視頻資料等。課上,孩子們在任課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進行了探索、整合、提煉、記錄,有的探究植物種類,有的研究纏藤植物(薇甘菊)的危害,有的探索植物對地下水的吸收和凈化功能,有的則撰寫了保護濕地的倡議書。
這一系列的活動開展是習作教學的前期儲備階段,是學生鮮活經歷的積累,更是學生情感體驗的生動積累。一句話,活動的有效開展是學生第一手寫作素材的有效積累過程,這種“神與物游”的項目式學習更加有效、深入。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一書指出:“‘語文素養(yǎng)’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等內容。”在教學中應該怎樣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和培養(yǎng)學生自身多方面的、立體的、綜合的語文學習能力,提高其語文素養(yǎng)呢?目前我校踐行的是將項目式學習與具體習作有機融合的教學理念,也就是首先要求學生在小組中自主擬定學習任務清單后,再根據各學科老師的具體要求,在教師與小組攜手合作的教學模式下,運用多個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完成一項或者多項真實的項目中可能包含的項目式任務。真實的項目式任務一般泛指現實生活或工作的情境中所需要的。例如,學生在小組可能會被教師要求自己創(chuàng)作一首散文詩、擬定一份學習方案,或被要求寫出一篇活動案例等,然后再由該項目小組的全體成員在最后的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匯報自己的成果。
例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關于預習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
1.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形象直觀
你們需要為你們的展示搜集和整理一些資料,制作PPT來呈現學習收獲。
內容包括:
(1)你在中國知網、google或百度等網站上查找過的一些有關旅游知識的鏈接或者你閱讀過的相關課文(比如《記金華的雙龍洞》《桂林山水》這類課文)。
(2)提供頤和園的相關圖片或其他文字資料。
(3)用文字“照片”整合和定格自己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體會等。
2.與美術學科整合,陶冶情操
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布置學生自己設計和繪制頤和園的導覽圖。指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美術知識,通過畫面、語言描述等來展現象外之象與境外之景。
3.與音樂學科整合,渲染氣氛
音樂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始和尾聲播放樂曲《最美頤和園》:
古典園林美/最美頤和園/樓外有樓/山外見山/湖外有湖/園中有園/巧奪天工啊/陶醉游人萬萬千……
動聽的樂曲和優(yōu)美的歌詞讓學生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享受在藝術的熏陶之中。
這樣的跨學科學習,形在“融合”,意在“深化”。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將不同學科、不同內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獲得各種綜合“營養(yǎng)”,學會將文字學習的整個過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得與失、苦與樂都融進自己的語言系統(tǒng)。
“項目式學習”在我國引入時強調以“構想、驗證、完善、制造出某種東西”作為項目研究的成果,并通過“有形的由學生制作的物體,如書、劇本或一項發(fā)明等”表現學生的成果。因此,教師引導和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創(chuàng)造性地去深入思考和研究如何解決問題,亦是學校實施項目式習作教學的關鍵,而且這種學習態(tài)度與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對于更好地培養(yǎng)廣大學生健全的學習心智以及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統(tǒng)整性都是極為有利的。
成果物化,唯在創(chuàng)新。語文學科中重要的表現形式即文學創(chuàng)作,而在小學中高段教學中,詩歌創(chuàng)作又是開啟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把鑰匙。這個階段的學生都熱衷于用畫筆和童話來宣泄內心的情愫和對美好事物的感受。以五年級上冊科學 “認識植物”這一內容為例,我們項目組老師帶領學生實地觀察后,引導學生以畫配詩的形式來介紹植物,并動手繪制成新年臺歷。
關注學生對過程的合理調控,這是項目式習作教學有效開展的助推器,也使習作的意義變得更為重大。對積極地通過觀察、調查、體驗等獲得真實材料的學生給予好的評價,正面引導了他們更加重視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作文素材,并逐漸學會了捕捉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或者新奇的人、事、物等,提供給了他們暢所欲言所聽、所見、所思、所感的時空。筆者還特別崇尚以寫寄語的形式鼓勵學生,比如:暖暖冬陽情意綿,探究濕地學生忙。蜻蜓起舞狐尾短,水鳥歡歌蘆葦長。倒影云霞樂自在,逗人河鯽翕腮幫。手持彩筆畫生態(tài),譜寫自然新樂章。
總之,在內蘊深厚的綜合性語文習作教學體系和領域中,只要是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化素質、核心文化素養(yǎng)的,都被認為是我們應該重視和關注的。也唯有這樣,才能真正讓項目式習作教學的課堂變得更靈動、更實用,引領我們的學生真正走入更加廣闊的語文視界中去自由地學習與馳騁、實踐與探索?;诖耍覀兊慕處煈摬粩鄰木C合性項目式習作活動課程的教學體系重構和學生潛能開發(fā)這個全新的維度,探索“書本小課堂,教室中課堂,生活大課堂”“三位一體化”的綜合性習作活動教學新模式,從而逐步建立起一套富有中國特色的綜合性項目習作活動課程體系,讓學生真正學會用自己的文字作為裝飾自己心靈的一扇窗子,在寫作的旅途中看到不一樣的人物和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