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 郭婧
就像人們對文化概念理解的不同,法學界的學者們對法律文化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見解,不能達成普遍的共識。法律文化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的勞倫斯·弗里德曼在《法律文化與社會發(fā)展》的文章中使用的。勞倫斯·弗利德曼認為法律文化是社會中不同階層的人對于法律制度的態(tài)度、看法和行為方式,有關法律現象的觀念形態(tài)。前蘇聯(lián)學者阿列克謝也夫認為法律文化是表現在一系列事物中與法律有關的精神財富。將法律文化理解為一種特殊的精神財富,法律意識是法律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1]。日本學者川島武宜和大木雅夫認為,法律文化表示的內容雖然是法律制度和法律設施等,但基本內容根植于人們的基本觀念和意識中。而在我國法學界,對法律文化的概念也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爭議。我國的法學界將法律文化的概念劃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法律文化指物質和精神的法律文化,而狹義的法律文化僅指精神層面的法律文化。筆者在這里采用的是廣義的法律文化概念,即“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掌握國家政權的統(tǒng)治階級所創(chuàng)制的法律規(guī)范、法律制度或者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態(tài)度、價值、信念、心理、感情、習慣以及學說理論的復合有機體”[2]。
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在于一定時代下物質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是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在這種條件下人對于自然有著依賴以及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協(xié)作,而形成了自然經濟下的人身隸屬依附關系以及集團本位的倫理文化。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下促使了熟人社會的形成,依靠倫理道德或是風俗習慣就可以調整日常的行為規(guī)范,因而不會產生較強的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而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非常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在商品經濟下人們因其對外貿易的發(fā)達形成了較強的權利意識,需要普遍適用性較強的法律來規(guī)范人們的日常行為。筆者認為,一種法律文化的形成、發(fā)展和變遷都是由當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fā)展狀況所決定的。
法律文化是由特定物質生產方式形成的,我國也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變遷,形成了自己的法律文化,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和內容。在這個漫長的形成過程中,中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早已成為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文化的形成具有民族性和普遍適用性。如果一種法律文化無法深深的植根于人們的腦海中,無法讓這個國家的人民認同,那這個法律文化如何影響人們對于法律的認知、評價,并將這個法律文化傳承下去呢?所以一個國家法律文化必然帶有其民族性,并為人民所認可而扎根于內心所形成。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國與國之間的部分法律文化不易被其他國家的人們所理解。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潮流趨勢不可逆轉,經濟的全球化帶動了文化的全球化,使得各國文化紛紛走出國門,國與國之間的文化碰撞也越來越激烈,而法律文化因其所產生依附的物質生產方式的不同,加之文化全球化加速了法律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使得中西法律文化之間的碰撞不斷。
中國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與西方的法律文化相比,在法律價值取向、法律信仰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
法律文化的差異反映在法律文化的價值取向上。在傳統(tǒng)中國的法律文化中,其基本價值取向追求的是和諧無訟。無訟,指的是人們在解決糾紛時并不主張采用法律訴訟的手段,而是依靠法律之外的風俗習慣與倫理道德來解決糾紛的。無訟是傳統(tǒng)中國法律文化中的法律訴訟觀念,其普遍存在于廣大農村地區(qū),現今社會仍舊存在著無訟現象。而西方的法律文化則是以追求正義為法律價值取向。因古希臘時期商品經濟的發(fā)達,人們在貿易中對于自己的利益格外看重,從而追求一種貿易交換中的正義,而實現公平正義最普遍的途徑莫過于法律或者訴訟,給予雙方最恰當而又正義的裁判。
大眾對法律是否尊重信任要看其是否對法律存有信仰。古代中國人大都迷信,而其之所以迷信是因為迷信可以在某些時候滿足其所求,并非發(fā)自內心的服從。在西方的法律文化中,由于宗教和法律互相滲透,相互作用,宗教對法律產生很大影響。許多宗教規(guī)范中所包含的價值觀念和內涵在立法時被吸收到法律中去。例如基督教對法律影響最為深刻的是法觀念,人類自身和人類的法,都是上帝賜予的[3]。西方人大都信仰宗教,因而對于宗教的規(guī)定是發(fā)自內心的去服從,由此激發(fā)出人們對法律的尊重和信任。
正是因為中西方法律文化有所差異,才讓我們有所學習、有所借鑒。若文化都是一模一樣,那就毫無沖突可言了。無論何種文化,都是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的,是人類共同體驗的結晶,有其本身的價值所在。因而當不同的法律文化相遇,彼此吸收融合,也就十分自然了[4]。在與西方法律文化沖突的同時,筆者認為應當積極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先進的法治思想、法治經驗甚至法律規(guī)范本身,使得本國法律文化與世界法律文化的發(fā)展趨同,推動本國的法制化建設。
隨著文化全球化的發(fā)展,文化間的相互交流、借鑒和法律移植已成為大勢所趨,是一個國家法律發(fā)展和推動法制現代化的必然選擇[5]。每一種法律文化都具有其民族性,是經過社會的長期發(fā)展形成的,因而有所差異,并不能直接移植到本國的文化中來。因此在移植和借鑒西方法律文化時,必須立足國情,從實際出發(fā),對于移植和借鑒來的西方國家的法律規(guī)范和制度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實現對西方法律文化的本土化改造,讓西方法律融入到中國文化的土壤中去,從而有效的推動本國法制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