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曼玲,齊鵬飛,黃迪海,王長法,張 燕,4,張 偉
(1.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山東濟南 250100;2.甘肅農業(yè)大學,甘肅蘭州 730070;3.聊城毛驢高效繁育與生態(tài)飼養(yǎng)研究院,山東聊城 252000;4.山東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山東濟南 250100)
腺疫是一種常見的馬屬動物疫病,是由馬鏈球菌馬亞種(Streptococcus equisubsp.equi,S.equi)經口鼻感染后引起的。易感的馬屬動物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或通過人、物品和環(huán)境等媒介間接感染馬鏈球菌[1]。由馬鏈球菌馬亞種引起的疾病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最重要的馬屬動物傳染性疾病之一。S.equi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引起的發(fā)病率可能很高,但導致的死亡率通常較低。S.equi感染的臨床癥狀嚴重程度,因上呼吸道病癥表現(xiàn)而異,多數(shù)表現(xiàn)為急性發(fā)熱并發(fā)咽炎,隨后下頜和咽后淋巴結形成膿腫,并伴有大量黏液性、膿性鼻分泌物;罕見的潛在致命并發(fā)癥包括急性呼吸困難、吞咽困難和免疫反應。大多數(shù)馬屬動物感染S.equi后在幾周內就會痊愈,然而大約有10%的馬屬動物會成為慢性的、病菌長期滯留體內的攜帶者[2]。
目前,關于S.equi感染驢的報道較少。本研究對2019 年5 月發(fā)生在山東省某驢養(yǎng)殖場的腺疫疫情進行了S.equi檢測和敏感藥物篩選,可為驢腺疫的診斷和防治提供參考。
無菌采集2頭病驢的頜下淋巴結腫脹化膿液。
營養(yǎng)肉湯瓊脂平板、5%綿羊鮮血平板、TSB培養(yǎng)基,2×TaqPCR Master Mix、ddH2O、DL 2 000 bp DNA Master:購自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鏈球菌生化鑒定試劑盒和鏈球菌生化編碼鑒定手冊:購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EasyPure Bacteria Genomic DNA Kit:購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3.1 病原菌分離純化與染色鏡檢 將無菌采集的膿液,分別劃線接種于營養(yǎng)肉湯瓊脂平板和5%綿羊鮮血平板,37 ℃培養(yǎng)24 h 后,挑取單菌落進行純化培養(yǎng),直到菌落形態(tài)穩(wěn)定一致。挑取單個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細菌的形態(tài)特征。
1.3.2 生化鑒定 將分離菌接種于鏈球菌生化鑒定試劑盒,37 ℃培養(yǎng)24 h,然后加入指示劑,觀察結果。根據(jù)鏈球菌生化編碼鑒定手冊進行鑒別分析,認定指數(shù)接近100 為可靠結果[3]。
1.3.3 藥敏試驗 采用紙片擴散K-B 法進行藥敏試驗:挑取單個菌落接種于5 mL TSB 培養(yǎng)基中,37 ℃培養(yǎng)18 h;用無菌PBS 緩沖液稀釋菌液,使其在600 nm 波長的吸光度為0.1;將稀釋后的菌液均勻涂布于HM 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每塊培養(yǎng)基貼4 個紙片,37 ℃培養(yǎng)18 h 后,量取抑菌圈直徑,重復3 次,計平均值。參照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藥敏結果判定標準(2013 版)進行結果判定。
1.3.4 分離菌16S rDNA PCR 測序(1)PCR模板制備。挑取分離株純培養(yǎng)單菌落,用TSB培養(yǎng)基增菌后,用EasyPure Bacteria Genomic DNA Kit 提取菌液DNA。(2)16S rDNA PCR擴增。細菌16S rDNA 的通用引物序列為F27:5'-AGAGTTGATCCTGGCTCAG-3';R1492:5'-AAGGAGGTGATCCAACCGCA-3'。欲擴增片段大小約為1 500 bp。上述引物由北京擎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成。反應體系(25 μL)為:2×TaqPCR Master Mix 12.5 μL、ddH2O 9 μL,上下游引物(10 mmol/L)各1 μL,模板1.5 μL;反應程序為:95 ℃ 5 min;95 ℃變性40 s、56 ℃退火40 s、72 ℃延伸90 s,35 個循環(huán);72 ℃延伸8 min。PCR 產物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觀察結果。(3)測序比對分析。將單一目的條帶PCR 產物,送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測序,并將測序結果通過Blast(https://blast.ncbi.nlm.nih.gov/)在GenBank 中進行比對,用DNAstar 軟件構建Blast 比對結果相關基因的系統(tǒng)進化樹。
從2 只病驢頜下淋巴結腫脹化膿液中分離到2 株菌,分別命名為M1、M2。分離菌為革蘭氏染色陽性的彎曲長鏈條球菌(圖1)。2 株菌在營養(yǎng)肉湯瓊脂平板上生長不良;在5%綿羊鮮血平板上發(fā)生β 型溶血(圖2),在露珠狀小菌落周圍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帶;TSB 培養(yǎng)16 h 后,發(fā)現(xiàn)試管底有少量菌體,經劇烈搖動才能使培養(yǎng)基混濁。
圖1 馬鏈球菌革蘭氏染色形態(tài)
圖2 馬鏈球菌在鮮血平板上發(fā)生β 型溶血
經生化鑒定,判定M1 和M2 均為馬鏈球菌(認定指數(shù)為0.98,尚需鑒別)。生化鑒定結果見表1。
紙片藥敏性試驗結果顯示,2 株分離菌對12 種抗菌藥中的4 種(氨芐西林、卡那霉素、甲氧氨芐嘧啶和四環(huán)素)產生了較強的耐藥性,但對恩諾沙星、氯霉素、環(huán)丙沙星、頭孢噻肟和美羅培南高度敏感(表2)。
表1 2 株菌(M1、M2)的生化鑒定結果
表2 2 株菌(M1、M2)的藥敏試驗結果
分離菌16S rDNA PCR 擴增產物,在1 500 bp左右處出現(xiàn)明顯的目的條帶(圖3)。對該株分離菌進行16S rDNA PCR 測序,并經Blast 比對,發(fā)現(xiàn)M1 和M2 分離菌的16S rDNA 序列與S.equi同源性達100%。系統(tǒng)進化樹顯示,M1 和M2 親緣關系十分接近(圖4)。
本研究從山東省某驢場驢腺疫病例的淋巴結膿液中分離篩選出2 株S.equi菌株。這2 株菌對氨芐西林、卡那霉素、甲氧氨芐嘧啶和四環(huán)素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藥,對恩諾沙星、氯霉素、環(huán)丙沙星、頭孢噻肟和美羅培南高度敏感。這表明臨床中存在抗生素濫用情況,需要加以控制。因此,當有疾病發(fā)生時,需進行快速診斷,根據(jù)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指導臨床用藥,防止產生藥菌株。
圖3 2 株菌(M1、M2)16S rDNA PCR 擴增結果
圖4 2 株菌(M1、M2)核苷酸序列系統(tǒng)進化樹
本研究表明,該次驢疫病是由S.equi感染引起的。在春季,驢易感染S.equi,尤其是幼駒。因此,對此病應根據(jù)易感時期、易感季節(jié)和病畜癥狀及時作出判斷,以便及時治療,防止疫病傳播,從而減少經濟損失[4]。
腺疫是一種細菌感染的馬屬動物上呼吸道疾病,在世界范圍內都有發(fā)生,感染的特點是嗜睡、厭食、發(fā)燒以及膿性鼻分泌物和周圍淋巴結病合并形成膿腫[5],更嚴重的并發(fā)癥包括腺疫轉移和免疫反應,如肌病、腎小球腎炎和血管炎等[6-7]。隨著驢場規(guī)模化養(yǎng)殖程度的不斷提升,集約化飼養(yǎng)導致病原滋生泛濫,病原微生物多、密集度高,由此導致感染發(fā)病的幾率增多。同時在病原的相互作用下,疾病會變得將更為復雜[8]。因此,使用有效的檢疫和治療方法,防止腺疫等傳染病的傳播,對確保我國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