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張養(yǎng)浩與元代北方學統(tǒng)的建構*

2020-01-08 08:58:16劉成群
跨世紀 2020年2期
關鍵詞:趙孟元好問古文

劉成群

一、張養(yǎng)浩對趙孟的疏離與對姚燧的崇尚

現(xiàn)存文集中沒有記載,確乎不能說明兩人從無交集,如果強行認定,似乎有些“默證”之嫌。然而,這種狀況卻也能證明一個情況,那便是張養(yǎng)浩并不特別認同趙孟文壇宗盟之地位,否則他不會對趙孟表現(xiàn)出如此明顯的疏離姿態(tài)。在張養(yǎng)浩的心目中,所謂的文壇宗盟其實另有其人,此人便是前輩文章大家姚燧。張養(yǎng)浩第一次見到姚燧的時間大概是在至元三十年(1293年),當時張養(yǎng)浩只有24 歲,正如其記載:“走年二十四見公于京師,時公直學士院?!保?]110到后來,他正式進入姚門并得到姚燧親炙,在《送李溉之序》中,張養(yǎng)浩寫道:“曩余謝太子文學,數(shù)往來今翰長牧庵姚公門,時李君溉之從牧庵學?!保?]113姚燧對張養(yǎng)浩也十分賞識,稱其曰“年少而志厲,續(xù)學而善文”[3]404。

張養(yǎng)浩在《送姚學士》中稱贊姚燧云:“游目當今士,獨公文柄操?!保?]42姚燧去世后,張養(yǎng)浩有文祭之,在祭文中,張養(yǎng)浩謂姚燧“斯文之宗伯,曠百祀而一人”[2]201。在《牧庵姚文公文集序》一文中,張養(yǎng)浩贊頌姚燧云:

皇元宅天下百許年,倡明古文,財牧庵姚公一人而已。蓋常人之文多剽陳襲故,窘趣弗克振拔。惟公才驅(qū)氣駕,縱橫捭闔,紀律惟意……章成則雄剛古邃,讀者或不能句。尤能約要于繁,出奇于腐,江海駛而蛟龍拏,風霆薄而元氣溢,森乎其芒寒,皓乎其輝燁。一時名勝,靡不鰓鰓焉自所有,伏避其鋒。[2]110

在張養(yǎng)浩的眼中,姚燧系一代文章巨匠,當世文壇之主盟者,其地位固是巍然而不可撼。然而姚燧生前“頗恃才,輕視趙孟、元明善輩”[4]4060,既然姚燧對趙孟有如此成見,則縱使趙孟有再高的成就,恐怕一時也難入張養(yǎng)浩之眼。

二、姚燧對北方學統(tǒng)的建構

姚燧出生在理學家庭,3 歲時生父死,遂由伯父姚樞收養(yǎng)。姚燧在18 歲時正式拜許衡為師,一生以“從魯齋先生最故且久”[3]67而自豪。姚樞與許衡之學出自趙復,屬于南方北上的朱子學形態(tài)。但到了姚樞與許衡這一代,則明顯加入了金源儒學的特點,譬如許衡對卜筮、歷算、醫(yī)藥的青睞,對“治生”的崇尚,就與南方理學傳統(tǒng)意義中的淳儒有所不同。然而,許衡去趙復未遠,對于南方理學的一些原則性的內(nèi)容還是極為尊崇的,如許衡就十分維護理學家們“作文害道”的觀念,他一直極力倡導“文章之為害,害于道”[6]72之說,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強調(diào)“能文之士必蔽”[6]75,甚至不無偏激地說:“文士與優(yōu)孟何異?”[6]72許衡也曾教育姚燧說:

弓矢為物,以待盜也。使盜得之,亦將待人。文章固發(fā)聞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將何以應人之見役者哉?非其人而與之,與非其人而拒之,鈞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3]68

姚燧雖然出身于理學,但卻對乃師“文章之為害,害于道”的觀念不予認同,他認為:“文章以道輕重,道以文章輕重?!保?]69就是說,文章因為道而輕重,同時道也因為文章而輕重,如此一來,就把“文章”與“道”放在一個完全平等的位置上,查洪德就此評論說:“‘文章以道輕重,道以文章輕重’,不承認文對道的從屬或依附,文章不一定要傳道,特別是程朱之道。這在當時,是很有理論氣魄的?!保?]

到了姚燧這一代,北方的學術傳承已經(jīng)與當年的趙復之學頗有不同了。之所以出現(xiàn)如此大的變化,乃與姚燧對金源儒學的吸收有關。姚燧是楊奐的女婿,曾“婿其家,得觀《還山集》者于夫人所”[3]49。楊奐系當時研究韓文的專家,元好問就記載其撰有關于“刪集韓文”的專著,并謂是書曰:“劃刮塵爛,創(chuàng)為裁制,以蹈襲剽竊為恥?!保?]1452此書即為《韓子》十卷?!对贰ひ輦鳌酚涊d:“二十四,始讀韓退之文,試習為之,人謂有作者風?!保?]4057姚燧自24 歲始讀韓文并試習為之,這肯定受到楊奐的影響。

楊奐是從金末文風革新與儒學價值重估思潮中成長起來的人物,他與金末主導文壇的名公巨卿都有交往,如元好問記載曰:“禮部閑閑趙公、平章政事蕭國侯公、內(nèi)翰馮公、屏山李公,皆折行位,與相問遺。御史劉公光輔、編修張公子中諸人,與之年相若,而敬君加等。”[8]1456四庫館臣謂楊奐有“中原文獻之遺”[9]1430,良有以也。金亡之后,楊奐與元好問交游最多。元好問贈給楊奐的詩稱:“古來知己難,萬里猶比鄰?!保?0]182而楊奐思念元好問云:“短詩聊遣興,羞向故人傳?!保?1]249兩人深厚友誼可見一斑。金亡后,元好問成為代表金源文化的一代宗工。姚燧對岳父的這位摯友頻頻提及,在姚燧《注詩音鼓吹序》稱:“國初遺山元先生為中州文物冠冕,慨然當精選之筆?!雹僖萦钟小度蠄D三首》,其二曰:“從臥封龍十頃云,閎中肆外溢為文。若非用事多排比,黨蔡諸公不足群?!保?]539此詩題中有“三老”,首句有“封龍”,當指“封龍山三老”?!对贰埖螺x傳》載有張德輝與“元裕、李冶游封龍山,時人號為龍山三老云”[4]3826,元裕當為元好問?!度蠄D三首》其二則贊美元好問無疑,評價之高溢于言表。

姚燧雖然“有得于許衡,由窮理致知,反躬實踐,為世名儒”[4]4059,但更為明顯的是,他經(jīng)由楊奐、元好問上溯金源,尤其是將金源儒學中“文”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以至孛術魯翀贊云:“圣朝牧庵姚文公以古文雄天下,天下英才振奮而宗之?!保?2]480吳善贊云:“我朝國初,最號多賢、而文章眾稱一代之宗工者,惟牧庵姚公一人耳?!保?]655又柳貫則贊云:“故大德、至大、皇慶之間,三宗繼照,天下乂寧,而公之文章,蔚為宗匠?!保?]699

姚燧為元初文章大家,其“文章以道輕重,道以文章輕重”的觀念代表著北方學統(tǒng)的價值追求。姚燧身上的理學素養(yǎng)雖然來自南方,但到了他這一代,已與南方理學學統(tǒng)明顯不同,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暗含了“離道傾向”[13]29。當南方儒士趙孟或帶有南方學養(yǎng)的元明善也以文章見稱時,南北學統(tǒng)的差異就作為大背景顯現(xiàn)了出來。姚燧在世的時候,趙孟在北方的影響遠不及后來,雖則如此,姚燧還是顯示出一些似嫌狹隘的舉措,其中維護北方學統(tǒng)的優(yōu)先地位或許要大于文人之間的意氣之爭。

三、元代南北文化的博弈

忽必烈平宋后,元廷實現(xiàn)了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但在國家制度層面,元代的北方與南方長期存在著顯著的不同。在南北差異這一問題上,李治安曾給予了一系列的關注,尤其是《元和明前期南北差異的博弈與整合發(fā)展》一文專門探討元朝統(tǒng)一后國家制度層面“南、北因素的并存博弈”[14]的狀況,給人以極大的啟發(fā)。與國家制度層面相似,元代的文化也存在南北隔膜并相互博弈的現(xiàn)象,這種隔膜與博弈對元代整個文化格局都起到了相當大的形塑作用。

元代文化之南北隔膜可以追溯到靖康以后的南北對峙時期,大抵因為天限南北的政局,從而導致南北文化交流的斷絕。很多南人在南宋亡后方才看到北人的著述,正如俞德鄰所言:“疆土既同,乃得見遺山元氏之作?!保?5]77正是因為對北方了解有限,南方儒士普遍以“斯文在茲”而自居,他們甚至認為:“江南士人曩嘗謂淮以北便不識字,間有一詩一文自中州來者,又多為之雌黃,蓋南北分裂,耳目偏狹故也?!保?6]204當然,北方儒士也在竭力維護著自己的學統(tǒng),并把上溯金源作為其合法性的依據(jù)。在政治層面,他們也以金源為正統(tǒng),如郝經(jīng)主張:“以國朝之成法,援唐、宋之故典,參遼、金之遺制,設官分職,立政安民,成一王法?!保?7]446如王惲認為:“據(jù)亡金泰和初,德運已定,臘名服色因之一新。今國家奄有區(qū)夏六十余載,而德運之事未嘗議及,其于大一統(tǒng)之道似為闕然?!保?8]3489-3490顯然都是以元朝接續(xù)金源。在合法性的建構層面,政統(tǒng)與學統(tǒng)是相得益彰的。

姚燧出身于理學,但他在《國統(tǒng)離合表序》中對朱熹包含有政統(tǒng)意識與學統(tǒng)意識的《資治通鑒綱目》頗有指摘,饒宗頤就曾指出:“元儒對朱子《綱目》有意見者,如姚燧之《國統(tǒng)離合表》,其著者也?!保?9]52姚燧乃楊奐之婿,楊奐晚年曾作《正統(tǒng)書》,有很多意見與朱熹之論相左,而符合北方儒者的價值取向,姚燧指責朱熹之失,當與楊奐的認識一致。

由于所尊崇的政統(tǒng)、學統(tǒng)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起碼在元初,南北儒士存在著明顯的隔膜。南方儒士雖然偏激地認為北方“不識字”“雌黃”,但由于北方儒士在政治上占盡先機,前者較之后者明顯處于下風。像趙孟甫入大都時就曾遭到耶律楚材之孫耶律希逸的質(zhì)疑,議“至元鈔法”時又遭到一位楊姓刑部郎中的指責:“昔金人定法,亦與大儒共議,豈遽無如公者!”[20]518不過趙孟得到了忽必烈的垂青,還是留在了元廷。但并不是所有南方儒士都這樣的幸運,與趙孟一同北上的大儒吳澄就不得不鎩羽而歸,臨行前向趙孟抱怨說:“吾之學無用也,迂而不可行也?!保?0]132

不止是吳澄,發(fā)生在吳澄弟子虞集身上的一件事也十分耐人尋味?!对贰ぴ魃苽鳌份d:

(元明善)初在江西、金陵,每與虞集劇論,以相切劘。明善言:“集治諸經(jīng),惟朱子所定者耳,自漢以來先儒所嘗盡心者,考之殊未博?!奔嘌裕骸胺矠槲霓o,得所欲言而止,必如明善云‘若雷霆之震驚,鬼神之靈變’然后可,非性情之正也?!倍顺跸嗟蒙鯕g,至京師,乃復不能相下。董士選之自中臺行省江浙也,二人者俱送出都門外,士選曰:“伯生以教導為職,當早還,復初宜更送我?!奔€,明善送至二十里外,士選下馬入邸舍中,為席,出橐中肴,酌酒同飲,乃舉酒屬明善曰:“士選以功臣子,出入臺省,無補國家,惟求得佳士數(shù)人,為朝廷用之,如復初與伯生,他日必皆光顯,然恐不免為人構間。復初中原人也,仕必當?shù)?;伯生南人,將為復初摧折。今為我飲此酒,慎勿如是?!泵魃剖茇淳?,跪而酹之。起立,言曰:“誠如公言,無論他日,今隙已開矣。請公再賜一卮,明善終身不敢忘公言!”乃再飲而別。[4]4173

或許在姚燧看來,元明善在南方成名,沾染了很多南方因素,不過就其一貫的表現(xiàn)來看,元明善還是一個標準的北方儒士,譬如他對南方儒士以朱熹之說為宗的取向就頗不認同。雖然朱熹之經(jīng)說頗有集大成的氣象,但也不是全能全善,元明善對虞集的批評可以代表當時很多北方儒士的看法。當然,虞集批評元明善文辭非性情之正,恰恰指向其文氣縱橫的一面,這也正是北方儒士承襲金源“文”所要追求的效果。

在元初乃至很長一個歷史階段,北方儒士都是穩(wěn)穩(wěn)占據(jù)上風的,在這種優(yōu)勝的感覺中,北方儒士有時候也會表現(xiàn)出高風亮節(jié)來,他們也會借助仕宦南方的機會,表達對南方文化的某種欣賞,甚至還會模擬南方的某些風格創(chuàng)作,但這些必須建立在沒有文化緊張感的前提之上。當北方儒士的地位不再那么穩(wěn)固,優(yōu)勝的感覺不再那么明顯,則文化上的焦慮就會與之俱來,建立自己學統(tǒng)的合法性便要提上日程了。

東南士聚輦下,如四明公桷、巴西公文原、雍郡公集,有盛名公卿間。既而貢集賢奎章、周待制應極薦之,皆馳騁清途。公(揭傒斯)與清江范梈德機、浦城楊載仲宏繼至,翰墨往復,更為倡酬。[21]140

四、張養(yǎng)浩對北方學統(tǒng)的建構

在金代的學術語境里并無太多對理學的推崇,而對古文運動卻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陳廣宏就曾指出,金末時代趙秉文、楊云翼等儒士所主導的“古學復興風潮”確實“推許其對唐宋古文傳統(tǒng)的接續(xù)”[22]。金亡后,元好問申明“唐宋文派乃得正傳”[8]256-257之義,以金源文化集大成者自居,展現(xiàn)出古文運動的某種遺風。姚燧對“文”的偏好經(jīng)由楊奐、元好問等人可以追溯到金末儒學價值重估思潮。這一思潮崇尚宏觀的“文”,其外表是辭章,其內(nèi)核包含有豐富的“治道”內(nèi)容,即這種宏觀的“文”乃是“治道”與“文辭”的綜合體,“在價值訴求與表現(xiàn)形式等層面更接近于唐宋兩代古文運動”[23]。與趙秉文等人相似,姚燧特別推崇具有“文以載道”觀念的歐陽修,以之為楷模,如其云:“世復有班孟堅者出,表古今人物,九品之中,必以一等置歐陽子”。[3]69

對于姚燧的這一特點,張養(yǎng)浩看得十分真切,他并不僅僅稱頌姚燧“獨公文柄操”或“斯文之宗伯”,同時還尤其強調(diào)姚燧接續(xù)唐宋古文運動的價值與意義。在張養(yǎng)浩那里,常將姚燧與唐宋文章大家并列,如“豪放抗衡于坡老,正大并轡乎昌黎”[2]201,或?qū)⒁荼茸黜n愈、歐陽修,如其云:“公與二子代雖不同,要皆間氣所鐘,斯文宗匠,振古之人豪也?!保?]110在張養(yǎng)浩筆下,姚燧的創(chuàng)作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古文運動的意義,在元明善的神道碑銘中,張養(yǎng)浩寫道:

夫古文自唐韓、柳后,繼者無聞焉。至宋歐陽公出,始起其衰而振之,曾、蘇諸公相與左右,然距韓、柳猶有間。金源氏以來,則蕩然無復古意矣。天開皇元,由無科舉,士多專心古文,而牧庵姚公倡之,骎骎乎與韓、柳抗衡矣。[2]172

接續(xù)唐宋古文運動乃是金末以來北方儒士的使命感之所在,姚燧在這一點上也不例外。而張養(yǎng)浩著力強調(diào)姚燧的“古文”面相,其目的無疑是以歷史依據(jù)來建構北方學統(tǒng)的合理性。在建構北方學統(tǒng)的過程中,姚燧雖然是張養(yǎng)浩心目中的標志性人物,但如劉因、王惲極富“文”之追求的北方儒士,張養(yǎng)浩也一并予以禮贊。如在劉因、王惲謝世后,張養(yǎng)浩分別有詩挽曰:

白發(fā)山林僅四旬,兩朝不肯屈經(jīng)綸。才名暗折世間壽,氣節(jié)偉高天下人??倒?jié)縱吟無限樂,希夷高臥有余春。一生懷抱誰能識,他日休猜作逸民。[2]54

束發(fā)耽經(jīng)晩益勤,平生精力盡斯文。前朝十老今余幾,當代三王獨數(shù)君。李賀屢煩韓愈駕,羊曇空阻謝安墳。玉堂寥索人何在,落日溪窗滿白云。[2]84

鄧紹基曾指出:“劉因的論詩見解基本上繼承了元好問的論詩主張?!保?4]407查洪德認為劉因詩文有“派繼中州”[25]的特點。所謂的“中州”,當然指的是通過元好問所汲取的北方文化傳統(tǒng)。王惲乃是元好問弟子,常常以“文鍵親承謦欬余”[18]1453自豪,或曰“分眀昨夜夢遺山,指授文衡履間”[18]639,甚至以繼承元好問而自居,如其云:“黨趙正傳公固在,陽秋當筆我奚任?!保?8]756對于劉因,張養(yǎng)浩并不僅以“逸民”視之,而強調(diào)其他人未識之懷抱;對于王惲,張養(yǎng)浩著力渲染其“盡斯文”的一面,顯然都是從維護北方學統(tǒng)的角度出發(fā)的。

除了劉因、王惲,像許衡與李孟等并非特別長于“文”但在北方儒學發(fā)展過程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人物,張養(yǎng)浩也十分看重,如評價許衡:“我朝魯齋許文正公衡,其所陳于世祖皇帝前者,無非堯舜禹湯治天下大經(jīng)大法,三代以降,皆無所及?!保?]126評價李孟:“辯章秦國公早以儒術事皇上潛邸,從行中外且二十年,格論嘉猷,所以開廣天聰、封植國本、陰毗治道、以棐以迪者,靡遺馀力?!保?]123可以看出,張養(yǎng)浩主要從“治道”層面審視許衡、李孟等人,即便是在理學史赫赫有名的許衡,張養(yǎng)浩也不特別闡明其理學意義。總之,在張養(yǎng)浩的筆下,無論是許衡還是李孟,體現(xiàn)的是北方政統(tǒng)與學統(tǒng)同構的特點。

除了姚燧之外,張養(yǎng)浩還特別推崇元明善。張養(yǎng)浩與元明善交游甚多,兩人與曹元用并稱“三俊”。在張養(yǎng)浩的文集中可以看到不少酬贈元明善的詩文,如謂其“文辭踔厲奇刻,肖其為人”[2]115,顯示出明顯的推崇之意。元明善去世后,張養(yǎng)浩有挽詩云:“平生碑版天留在,不朽何須借景鐘。”[2]65張養(yǎng)浩對元好善的推崇,乃是以其接續(xù)姚燧,如其曰:“天開皇元,由無科舉,士多專心古文,而牧庵姚公倡之,骎骎乎與韓、柳抗衡矣。其踵牧庵而奮者,惟君一人?!保?]172不過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元明善對姚燧并未有特別敬禮之意,倒是張養(yǎng)浩自己頗有接續(xù)姚燧的想法,張養(yǎng)浩在《祭姚牧庵先生文》中曾提問曰:“今公云亡,孰柄文兮?!保?]202雖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整篇文章確乎暗含以道自任的主旨。在《牧庵姚文公文集序》中,張養(yǎng)浩接續(xù)姚燧之意圖則體現(xiàn)得更為明了,如其云:

竊惟韓昌黎文,李漢氏序;歐陽公文,蘇軾氏序。公與二子代雖不同,要皆間氣所鐘,斯文宗匠,振古之人豪也。走何人,敢于焉置喙?辭不獲,因紀平昔所嘗得諸心目者,姑副所懇。[2]110

姚燧指授過的弟子很多,甚至還形成了一個具有流派性質(zhì)“姚門文章家群”,“群體的核心成員張養(yǎng)浩、孛術魯翀、劉致、貫云石、李泂等人”,他們文章的“共同點是古雅剛方、舂容盛大、動蕩開合、氣勢宏壯、時見奇峻,是其峻潔人格的反映。他們也有平易暢達之作,則得之于作者浩然正大之氣”[26]。孛術魯翀是文章家群中影響力僅次于張養(yǎng)浩的人物,曾為張養(yǎng)浩的《歸田類稿》作序,也是以張養(yǎng)浩接續(xù)姚燧,如其言:“圣朝牧庵姚文公以古文雄天下,天下英才振奮而宗之,卓然有成,如云莊張公,其魁杰也。”[12]480這恐怕也代表著時人的普遍看法。

張養(yǎng)浩突出姚燧文章的“古文”意義,乃是為了接續(xù)古文運動,以證明北方學統(tǒng)的合理性,并為自己接續(xù)北方學統(tǒng)尋找依據(jù)。元初,北方儒士由于政治上的優(yōu)越地位而表現(xiàn)出明顯的學統(tǒng)優(yōu)勝感;但到了元代中期,趙孟等南方儒士在大都的文化影響力與日俱增時,一些北方儒士則明顯表現(xiàn)出了文化上的緊張感,張養(yǎng)浩對北方學統(tǒng)的建構與維護就是這種文化緊張感的具體表現(xiàn)。

注釋

①在四庫館臣所輯的《牧庵集》中有《唐詩鼓吹注序》一文。此文據(jù)陳開林考證,“乃拼接武乙昌序文前半部、姚燧序文后半部而成”。陳開林檢閱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著錄的元刊十卷本《注唐詩鼓吹》,得趙孟、武乙昌、姚燧三序。其中姚燧序即為《注詩音鼓吹序》,我們所引即為此篇序言中的部分文句。見陳開林:《四庫本〈牧庵集〉所收〈唐詩鼓吹注序〉辨誤》,《中國典籍與文化》2016年第4 期,第50—54 頁。

猜你喜歡
趙孟元好問古文
元 趙孟 行書與達觀長老札
中國書法(2023年6期)2023-07-25 13:25:21
如果覺得人生太難,就去讀讀元好問
黨員文摘(2022年7期)2022-04-06 10:09:07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國學(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DYNAMICS FOR AN SIR EPIDEMIC MODEL WITH NONLOCAL DIFFUSION AND FREE BOUNDARIES?
元好問“誠”與“雅”的論詩主張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48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學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2
稱象
讀《隸定古文疏證》札記
趙孟《陶淵明五言詩頁》
老年教育(2017年4期)2017-05-10 05:27:34
趙孟的變節(jié)人生
老年教育(2016年3期)2016-04-21 09:14:57
山阳县| 湖南省| 庆阳市| 平利县| 永泰县| 康乐县| 乐清市| 扎囊县| 拜泉县| 枣阳市| 哈巴河县| 青田县| 新干县| 定南县| 衡山县| 洛川县| 塔城市| 马边| 民和| 米脂县| 海宁市| 佛教| 神木县| 启东市| 马关县| 临汾市| 南漳县| 陵水| 永川市| 哈巴河县| 都兰县| 邵阳市| 榆中县| 交口县| 鱼台县| 波密县| 紫阳县| 芦山县| 柳州市| 铁岭市| 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