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蘭芬
(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云盤小學 江蘇張家港 215600)
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動腦能夠促使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在數(shù)學教學中,如果教師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很快就會失去探究動力。教師可以將數(shù)學學具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通過使用學具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數(shù)學思維品質。
小學低年段的學生由于學習經(jīng)驗不足,對數(shù)學學習還比較陌生[1]。當學生還沒能全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時,興趣就變成了他們最好的老師,能夠有效帶動他們開展數(shù)學學習活動。同時,小學低年段的學生年紀尚小,好奇心強。針對他們的這個特征,教師可以通過靈活運用教具來激發(fā)他們的課堂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對數(shù)學活動的探究興趣,就會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為了促使學生準確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等圖形,并初步理解相關概念和含義,教師可以在開展教學活動前為其準備好形狀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的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教師可以對學生說:小朋友們,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恍┠銈兿矚g的禮物,想知道是什么嗎?接著,教師展示相關物品,如粉筆盒、牙膏盒、足球、易拉罐、積木塊、乒乓球、魔方、接力棒、三棱鏡等,然后提問:你們知道它們叫什么名字嗎?它們的形狀一樣嗎?通過這樣的對話,教師就開啟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在開展學習活動時,教師可以把相關物品分給學生,讓他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對其進行分類、感知,并思考:為什么把這幾個物品放在一起?它們具有什么共同特征?然后,各組派出代表輪流發(fā)言,深化對相關問題的理解。教師靈活地將學具運用到教學中,促使學生通過親自觀看、觸摸、感知來展開探究,就能有效激發(fā)他們對相關內容的學習興趣。
小學低年段的學生正處于對周圍事物積極探索的時期[2]。在數(shù)學課上,引導其充分使用學具開展學習活動,能夠有效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如何促使學生通過數(shù)學活動不斷提高學習能力、應用能力,使其數(shù)學學習變得更有效,也是數(shù)學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在數(shù)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準備相關教學用具,并在課上積極運用,讓學生通過對教具的具體使用,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教學“時、分、秒”時,為了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并增強對時、分、秒概念的認識,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準備一個精美的時鐘。在課堂上,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鐘面,問他們看到了什么,再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秒針還有什么特點。接著,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的概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一個小時鐘,并將時鐘上的時針、分針、秒針指給同桌看。通過這樣使用教學用具,學生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感受到具體時間的意義。
數(shù)學是一門相對抽象的科目,而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仍然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3]。這就導致他們學習數(shù)學可能會略顯艱難。要想使其更好地吸收數(shù)學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教師可以通過應用學具等支持性材料,將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內容,促使學生將操作和思維聯(lián)系起來,提高思維品質。
例如,在教學“認識分米和毫米”時,為了引導學生在腦海中準確形成有關毫米、分米的長度概念,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相關學具,如尺子、課本、橡皮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在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尺子測量相關物品。學生親手用尺子去量一量書本的長度,量一量橡皮的厚度,量一量課桌的高度,就能更確切地感受到分米、毫米的概念,進而將抽象的數(shù)學理念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現(xiàn)實知識。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手、眼、腦等多個感官都得到了鍛煉。同時,這種具體活動能讓學生的探究過程變得更加有趣,使課堂氣氛變得更加輕松、自在。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開展學習活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得到有效提升。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將學具靈活運用到課堂上來,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使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順暢,使學生的學習效率不斷提高,進而打造一個高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