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黃庭堅“無弦琴”的美學闡釋及禪學意蘊

2020-01-07 06:59:40劉弋楓
天府新論 2020年2期
關(guān)鍵詞:弦琴宋詩黃庭堅

劉弋楓

一、黃庭堅的琴緣與禪緣

黃庭堅(1045—1105)是宋代頗具影響的文人琴家,是禪宗認可的知名居士,琴緣、禪緣皆深。

(一)黃庭堅的琴緣

黃庭堅與古琴頗有緣分。作為文人琴家,黃庭堅在宋代琴壇占有重要地位。

讀黃庭堅詩作、琴銘,可知其習琴并藏琴。在《道中聞松聲》一詩中他寫道:“我欲抱七弦,寫此以卒歲?!?1)《全宋詩》第17冊,第11431頁。在熙寧元年(1068)于《渡江》詩中也有“嗟行路之難兮,援琴以身忘”(2)《全宋文》第104冊,第261頁。之句,“抱七弦”、“援琴”可知其習琴。黃庭堅亦藏琴。今故宮博物院藏唐代雷琴“九霄環(huán)佩”龍池左側(cè)刻有“超跡蒼霄,逍遙太極”八字,末尾署名“庭堅”(3)樂聲:《中國樂器博物館》,時事出版社,2005年,第5頁。。與黃庭堅傳世書法作品相對照,琴背字體與之相符,可見黃庭堅題詞應(yīng)為真跡。黃庭堅另有著名的《張益老十二琴銘》,亦為琴銘的佳作。

黃庭堅品琴、論琴,有若干琴詩琴詞琴文傳世,對于古琴美學具有重要價值。在諸多琴曲中,黃庭堅尤喜《履霜操》,其《聽履霜操》(熙寧元年作,1068)一詩云:“恐親心為予動兮,是以有履霜之憂。古人之骨朽矣,匪斯今也。蹙然如動乎其指,浩然如生乎其心也。聲音之發(fā),鉤其深也??菪饺?,惟學林也?!?4)《全宋文》第104冊,第258頁。

“無弦琴”是黃庭堅品琴、論琴詩文中出現(xiàn)頻率極高之詞,是黃庭堅論琴的關(guān)鍵范疇。

(二)黃庭堅的禪緣

黃庭堅與佛教、禪宗亦有很深的緣分。黃庭堅是禪宗認可的“參悟有得”的“居士”,禪典《五燈會元》將其列入臨濟黃龍派法嗣。黃庭堅嗣法之師黃龍祖心將辭世,命黃庭堅主持后事,這在禪宗史上是罕見的,亦足見其禪緣之深。

少時,黃庭堅生活在洪州分寧(今江西南昌一帶),史載宋代僅洪州就有數(shù)十個大禪寺,黃庭堅家鄉(xiāng)所在的分寧也有十余個禪寺,可知當時此地禪風之盛。尤為特殊的是,黃庭堅的家鄉(xiāng)一帶是禪宗名宿匯集之地。唐代著名禪師黃檗希運曾長期駐分寧縣南的黃檗山,北宋禪門“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黃龍派發(fā)源于此地。黃庭堅自幼與佛禪有緣,幼年常跟隨精信佛教的祖母仙源縣君到附近的禪寺去禮佛。(5)錢志熙:《黃庭堅與禪宗》,《文學遺產(chǎn)》1986年第1期。七歲作《牧童詩》,竟寫下“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guān)用盡不如君”此類“看破紅塵”的詩句。成年后,命運的波折、宦海的沉浮、妻子的離世更讓他感到現(xiàn)實世間的無常與虛幻,立志覺悟本性、獲得解脫。

在佛門中,對黃庭堅影響最深的無疑是黃龍祖心與黃龍悟新師徒。黃龍慧南所創(chuàng)立的臨濟宗黃龍派僧才眾多,黃龍祖心、寶峰克文、黃龍悟新、兜率從悅等皆知名于世,并與文人士大夫過從甚密。黃庭堅與黃龍派諸禪師交游甚密,且嗣法黃龍祖心,后又得黃龍悟新的點撥。據(jù)《五燈會元》載,黃庭堅因黃龍祖心問“聞桂花香么”而“豁然有省”、領(lǐng)悟禪意,這成為禪史上的著名公案。黃龍悟新又以“新長老死、學士死,燒作兩堆灰,向甚么處相見”的話語詰難之,后黃庭堅于謫官黔南的道路中,對黃龍悟新的發(fā)問豁然明白,以書信報悟新曰:“(往日)蓋疑情不盡,命根(我執(zhí))不斷,故望崖而退耳?!?6)《卍新續(xù)藏》第80冊,第362頁b欄。從此以后,黃庭堅在黔州止酒絕色,讀大藏經(jīng)三年。嘗云:“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之八風于四威儀中未嘗相離。雖古之元圣大智,有立于八風之外者乎?非學道不知也?!?7)《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9冊,第418頁b欄。

另一位對黃庭堅影響較深的是禪師清涼惠洪。惠洪曾作詩邀請黃庭堅游湘西,《黃魯直南遷,艤舟碧湘門外半月,未游湘西,作此招之》詩云:“江夏無雙果無雙,子云賦工未必爾。那知一飯在家僧,真是潛山癩居士。春湖白鷗未入手,衣冠林中作蟬蛻。”但因黃庭堅在長沙半月而“未游湘西”,惠洪只好前往長沙與其相會?!独潺S夜話》也曾記:“山谷南遷,與余會于長沙,留碧湘門一月?!鄙焦扰c惠洪十分投緣,結(jié)為忘年交,時有詩文唱和,情誼深厚,可見一斑。

禪宗之于黃庭堅不僅是交游與禪語、禪趣,更是指引其向上一路的生命安頓。禪內(nèi)化為黃庭堅安身立命之支柱,亦內(nèi)化為其古琴藝術(shù)哲學的根本,這充分體現(xiàn)為“無弦琴”及其所蘊含的審美內(nèi)涵、審美意象、審美態(tài)度、審美趣味、審美境界。

二、“無弦琴”的審美內(nèi)涵

在黃庭堅品琴、論琴詩文中,“無弦”、“無弦琴”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如:“得意自己,書不盡言。如馭琴瑟,聽于無弦?!?8)黃庭堅:《洪州分寧縣藏書閣銘》,《全宋文》第107冊,第255頁?!皾u老春心不可言,亦如琴意在無弦?!?9)黃庭堅:〈次韻元禮春懷十首〉其一,《全宋詩》第17冊,第11660頁?!傲某植凰锥o聽無弦琴。”(10)黃庭堅:〈晚發(fā)咸寧行松徑至蘆子〉,《全宋詩》第17冊,第11432頁?!俺史ㄒ?。無弦琴上單于調(diào)。”(11)黃庭堅:《漁家傲》,《全宋詞》第1冊,第513頁。

琴為有弦樂器,無弦何以成樂?然而,黃庭堅卻反復言“無弦”、“無弦琴”,為何?“無弦琴”的真實審美內(nèi)涵為何?這需要從無弦琴的歷史由來及黃庭堅的禪宗文化背景去切入,才能準確領(lǐng)會、闡釋黃庭堅的“無弦琴”的審美內(nèi)涵及所體現(xiàn)的言意觀。

(一)“無弦琴”的由來

“無弦琴”的典故,史上最有名者當屬陶淵明。《宋書·隱逸》記:“潛不解音聲,而蓄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12)沈約撰:《宋書》第九十三卷第8冊,中華書局,1974年,第2288頁,第2288頁。(此襲蕭統(tǒng)《陶淵明傳》)《晉書·隱逸傳》作:“(潛)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13)房玄齡等撰:《晉書》第九十四卷第8冊,中華書局,1974年,第2463頁。又《南史·列傳·隱逸上》亦記其事,文字與《宋書》同,唯無“無弦”二字。

據(jù)陶傳,史稱陶淵明“不解音聲”,殆成定論。然而,陶淵明未必不懂音律。陶淵明自謂“少學琴書”(14)⑨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03年,第529頁,第556頁。、“樂琴書以消憂”(15)沈約撰:《宋書》第九十三卷第8冊,中華書局,1974年,第2288頁,第2288頁。,又云“欣以素牘,和以七弦”(16)袁行霈撰:《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2003年,第529頁,第556頁。,豈非不知音律、不習琴弦?然而,陶淵明雖習“有弦琴”而又壁掛“無弦琴”,究竟何意?若以陶淵明所處東晉“玄風”解之,“無弦琴”象征玄學“貴無”派所貴之“無”,這當然言之成理。然而,陶淵明是否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據(jù)饒宗頤先生考,陶詩中曾提及“冥報”、“空無”字眼,且是時《維摩詰經(jīng)》已譯出,陶淵明想必曾涉獵其書。(17)饒宗頤:《以琴養(yǎng)德:饒宗頤琴學藝文集》,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shù)館,2016年,第101頁。陶淵明與劉遺民、周續(xù)之被稱為“潯陽三隱”,續(xù)之師事東晉名僧慧遠,陶淵明與名僧及名居士有交往是大概率事件。朱光潛、李澤厚、趙樸初等學者也皆認為陶淵明思想有佛學因素。朱光潛先生說:“我并不敢因此就斷定淵明有意地援引佛說,我只是說明他的意識或下意識中可能有一點佛家學說的種子,而這一點種子,可能象是熔鑄成就他的心靈的許多金屬物中的寸金片鐵;在他的心靈煥發(fā)中,這一點小因素也可能偶爾流露出來?!?18)朱光潛:《詩論》,三聯(lián)書店,1984年,第265頁。李澤厚先生認為, “陶淵明把玄學以及佛學所追求的人生解脫到了門閥氏族名士不屑一顧的日常最平凡的農(nóng)村田園生活之中。”(19)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395頁。而趙樸初先生也說“般若和禪宗的思想影響了陶淵明”(20)丁永忠:《陶詩佛音辨》,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324頁。。

玄學貴“無”與佛家般若學尚“空”,此可看出相通意趣。不論陶淵明是否受了佛教、佛書影響,其“無弦琴”傳達的審美內(nèi)涵正是玄學所貴之“無”,也是佛書所言之實相“無”相,這是毋庸置疑的。

黃庭堅在詩文中不只一次地提到陶淵明的“無弦琴”,如“彭澤意在無弦”(21)黃庭堅:《贈高子勉四首》其一,《全宋詩》第17冊,第11419頁。,“淵明無弦之素琴”(22)黃庭堅:《寄季張》,《全宋詩》第17冊,第11611頁。,“送君以陶令無弦之琴”(23)黃庭堅:《送陳蕭縣》,《全宋詩》第17冊,第11620頁。?!端上聹Y明》詩中也寫道:“松風自度曲,我弦不須彈?!?24)黃庭堅:《松下淵明》,《全宋詩》第17冊,第11575頁??梢?,黃庭堅對陶淵明“無弦琴”的推重。因之,黃庭堅所言“無弦琴”與陶淵明“無弦琴”,既有歷史承接又內(nèi)涵相通。

(二)禪宗的“沒弦琴”

黃庭堅言“如馭琴瑟,聽于無弦”(25)黃庭堅:《洪州分寧縣藏書閣銘》,《全宋文》第107冊,第255頁。,禪宗也常言“彈無弦琴,唱無生曲,奏無生樂”(26)《錦江禪燈》,見《卍新續(xù)藏》第85冊,第182頁a欄。?!豆抛鹚拚Z錄》載禪宗史上著名公案:

(龐居士)問(馬祖道一):“不昧本來身,請師高著眼?!睅熤毕掠U。士云:“一等沒弦琴,唯師彈得妙?!?27)《古尊宿語錄》,見《卍新續(xù)藏》第68冊,第4頁a欄。

龐居士問馬祖道一如何是自性“本來身”,馬祖不答,卻向地上一看。龐居士贊道:“一等沒弦琴,唯師彈得妙。”“沒弦琴”即無弦琴、無生曲、無生樂,龐居士此處正是以“沒弦琴”比喻“本來身”。禪師所言“本來身”即無生、無相的真如自性,馬祖道一悟得自性“本來身”而自在無礙,故龐居士贊其“彈得妙”。

以“無弦琴”象征本體、真如自性,這是禪師論琴、品琴的一貫作派。琴雖有聲,而著眼于無弦、無聲、“大音希聲”,這是禪的歸趣。北宋云門宗雪竇重顯禪師《贈琴僧》詩云:“太古清音發(fā)指端,月當松頂夜堂寒。悲風流水多嗚咽,不聽希聲不用彈?!?28)《祖英集》卷五,見《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7冊,第698頁a欄。皓月當松,鳴琴在御,但彈琴的真意不在琴、不在聲、不在指,一切音聲都要指向徽外“希聲”、“太古清音”,琴聲才有意義,“希聲”是“太古清音”、琴“聲”的根源?!安宦犗B暡挥脧棥迸c“無弦琴”意旨相通。清代青城竹浪生禪師《無弦琴》詩偈亦言:“頻將三界為琴體,韻出陳年太古音。一調(diào)不妨驚海岳,茫茫大塊盡回春?!?29)《青城竹浪生禪師語錄》,見《嘉興藏》第38冊,No.B427。大千、三界全體是“琴體”(此亦正是佛印了元禪師“大千世界一禪床”句意),皆演“陳年太古音”??傊?,在禪師處,有音有弦之琴“韻出”無音“無弦”之真性,合之而言“無弦琴”。

(三)黃庭堅“無弦琴”的審美內(nèi)涵

討論至此,黃庭堅所言“無弦琴”的審美內(nèi)涵昭然:“無弦琴”的審美內(nèi)涵與禪宗的“真如自性”(“無”為之道)密切相關(guān)。即是說,禪宗的“沒弦琴”是讓世界如其所是的呈現(xiàn),而這正是黃庭堅“無弦琴”所追求的審美內(nèi)涵。

從“體”上言,黃庭堅的“無弦琴”是象征無象之“真”、真如無相。黃庭堅詩云:“空蒙象外意,高大且閎深”,“乃知善琴瑟,先欲絕弦尋”。(30)黃庭堅:《病懶》,《全宋詩》第17冊,第11605頁??芍?,“空蒙象外意”,其本質(zhì)是“無”(“絕弦”)。“無”不是形式上的空白、虛無,而是本體、本性,是本然之真實。黃庭堅又云:“三尺無弦木,期君發(fā)至音?!?31)黃庭堅:《次韻高子勉十首》其一,《全宋詩》第17冊,第11419頁?!盁o弦”象征存在的真,“無弦”發(fā)出的才是“至音”,才是存在論意義上的真實之直觀顯現(xiàn)。在此,“無弦琴”高大宏深的審美內(nèi)涵更為顯豁:“無弦”是本然無為的真實世界,而“無弦琴”乃即象而超象的體用“不二”。黃庭堅又云:“弦外之馀韻,俗指塵耳豈易得之?”(32)黃庭堅:《元師》,《全宋詩》第17冊,第11600頁?!跋彝庵彭崱奔础翱彰上笸庖狻薄ⅰ盁o弦”,仍是指禪宗所言真如無相、“沒弦琴”。而“俗指塵耳豈易得之”指的是“悟”到“無弦”需要超越“俗塵”的禪悟智慧。簡言之,黃庭堅“無弦琴”的審美內(nèi)涵,不外乎禪學見解的藝術(shù)表達。

廣言之,黃庭堅的“無弦琴”,體現(xiàn)著中國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tǒng)。(33)此即海德格爾所謂“此在”(人)與“存在”的合一?!疤烊撕弦弧敝溉伺c世界、人與萬物的“合一”。這種“天人合一”絕非僅僅是外在的彼此聯(lián)系,而是存在論意義上的一體同在。黃庭堅詩云“松風自度曲,我弦不須彈”(34)黃庭堅:《松下淵明》,《全宋詩》第17冊,第11575頁。,又言“聽松風以度曲”(35)黃庭堅:《趙景仁彈琴舞鶴圖贊》,《全宋詩》第17冊,第11696頁。,這呈現(xiàn)的便是“天人合一”。世間萬物欣合和暢、一道通流,萬事萬物與“我”一體同在、如其所是。天人“合一”,故彈或不彈、有音無音,這世界之真實皆如其所是。茶山居士曾幾詩云“虛籟自然奏,有琴不須彈”(36)曾幾:《題南岳銓德觀秋聲軒》,《全宋詩》第29冊,第18505頁。,此即天人“合一”,亦莊子所謂“咸其自已”的“天籟”,也是華嚴宗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仍可以“無弦琴”的思想理解之。

(四)黃庭堅“無弦琴”的審美意象

藝術(shù)總是有審美意象的,即藝術(shù)是以形“象”去表達心中之“意”的。通常而言,藝術(shù)作品可分為材料層、形式層、意蘊層三個層次(37)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52頁,第261頁。,古琴藝術(shù)亦是如此。材料層是古琴藝術(shù)的物質(zhì)載體,即是琴器本身;形式層是古琴演奏過程中形成的完整聲“象”(形式世界);古琴藝術(shù)的“意蘊”是美感(審美感興、審美體驗)的對象。古琴藝術(shù)形式層(“象”)與意蘊層(“意”)的統(tǒng)一,合言之即為古琴的審美意象。

黃庭堅“無弦琴”的獨特審美“意象”是什么?

首先看黃庭堅“無弦琴”審美意象之“意”。黃庭堅認為,在琴樂的審美活動中,對古琴“意蘊”的把握是根本性的、第一位的,并且古琴藝術(shù)的“意蘊”只能由審美主體在直接欣賞時由“心”感受和領(lǐng)悟,很難用邏輯判斷和命題形式來“言”。黃庭堅云:“得意自己,書不盡言。如馭琴瑟,聽于無弦。”(38)黃庭堅:《洪州分寧縣藏書閣銘》,《全宋文》第107冊,第255頁。又:“此聲可聽不可傳。”(39)黃庭堅:《元師》,《全宋詩》第17冊,第11600頁??梢?,黃庭堅所追求的獨特審美“意蘊”正是聲“不可傳”的“無弦”。葉朗先生言:“藝術(shù)作品的‘意蘊’蘊含在意象世界之中,而且這個意象世界是在藝術(shù)欣賞過程中再生成的,因而藝術(shù)的‘意蘊’必然帶有寬泛性、不確定性和無限性?!?40)葉朗:《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52頁,第261頁。在葉朗先生看來,藝術(shù)的“意蘊”是瞬間感興的產(chǎn)物,是直觀的,具有寬泛性、不確定性和無限性。而藝術(shù)“意蘊”的寬泛性、不確定性和無限性,恰恰正是黃庭堅所追求的古琴審美“意蘊”,亦即“不可傳”的“無弦”。

再看黃庭堅“無弦琴”審美意象之“象”。藝術(shù)的門類差別主要是“象”的差別,中國的文學藝術(shù)作品往往是以“言象”去傳達不確定的無限“意蘊”,而古琴則是以“聲象”去象征不確定的無限“意蘊”?!把韵蟆?、“聲象”都是有確定形式的有形有限之“象”,執(zhí)于有限之“象”則無限之“意”難以開顯。黃庭堅云:“漸老春心不可言,亦如琴意在無弦?!?41)黃庭堅:《次韻元禮春懷十首》其一,《全宋詩》第17冊,第11660頁。又云:“絲聲誰道不如竹,我已忘言得真性?!薄扒僖庠跓o弦”正是無限的“意蘊”、“真性”,局限于邏輯“言象”、有限“聲象”,那無限“意蘊”、“真性”就因此遮蔽了。黃庭堅反復說“無言”、“忘言”、忘象,就在于力圖超越有限“言象”、“聲象”而領(lǐng)會無限之“意”。

中國哲學尤其佛家、禪宗一貫高唱“言不盡意”、“得意忘象”,黃庭堅的“無弦琴”實乃這一認識論、言意觀的一種體現(xiàn)。中國士人尤其喜愛的《維摩詰經(jīng)》中,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42)《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4冊,第551頁c欄。這典型地體現(xiàn)了佛家的認識論、語言觀。依佛學,真如自性(“不二”是其另一種表述)無能所分別,不受言語聲音、形式邏輯的支配,故維摩詰“默然無言”乃“真入不二法門”。禪宗更是將“默然無言”推到高峰。禪宗以“教外別傳,直指人心,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立宗,超言之“悟”是其核心?!段鍩魰份d“世尊拈花,迦葉微笑”,迦葉之微笑正是領(lǐng)會了佛陀的無言、無限“意蘊”而會心一笑,這就是“悟”。當然,禪宗的“悟”,不是領(lǐng)悟理性、邏輯范圍內(nèi)的知識,而是瞬間直覺洞察永恒、領(lǐng)會超越無限的“意蘊”、“真性”。作為禪門居士的黃庭堅,其“無弦琴”顯然不能脫離佛禪言意觀??梢哉J為,“無弦琴”與“迦葉微笑”是同一內(nèi)涵,黃庭堅的“無弦琴”只不過是佛禪言意觀在其古琴美學思想中的表現(xiàn)。

其實,黃庭堅“無弦琴”審美意象之無限“意蘊”,也就是其“無弦琴”的審美內(nèi)涵。但是,審美意象是從“象”與“意”之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辯證關(guān)系去闡釋的。究竟而言,“象”、“意”關(guān)系是體用不二的,《維摩詰經(jīng)》又云“無離文字說解脫也”(43)《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14冊,第548頁a欄。,而禪師也是在生動活潑的現(xiàn)“象”世界中去領(lǐng)悟形上之“真”,并非體用殊絕。所以,盡管“無弦”、“意蘊”不在言說,而琴人總以有弦有聲之琴去象征、暗示“無弦”,此在黃庭堅身上亦有鮮明體現(xiàn)。

三、“無弦琴”與禪心、禪悟

在習琴中,如何體會、品味“無弦”的審美內(nèi)涵、意象?黃庭堅認為,要體悟“無弦琴”的審美內(nèi)涵,其審美態(tài)度是“閑適”,這與習禪“虛靜”、無執(zhí)的胸次一脈相通。事實上,“閑適”是古琴藝術(shù)靈感忽來前審美心胸的涵養(yǎng),“虛靜”是禪宗“頓悟”前后的漸修,故“無弦琴”也蘊含了禪宗“妙悟”的文化內(nèi)涵。

(一)古琴之“琴心”

在古琴美學史上,古人常將琴者的心態(tài)稱為“琴心”,范圍十分廣泛,不同琴人、琴曲、琴境往往有不同琴心。

琴心可為殺心?!逗鬂h書·蔡邕傳》載:

其鄰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陀袕椙儆谄粒咧灵T試潛聽之,曰:“嘻!以樂召我而有殺心,何也?”遂反。(44)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第六十卷第7冊,中華書局,1974年,第2004頁。

琴心可為疑心。(偽)黃憲《琴論》記:

征君理琴至《豳風》之亂,琴不起,必有疑者惑之,其秦王乎?……因云:“夫疑,鬼之門也;明,神之庭也?!本尤ヒ啥婷鳎绰勩槊鞫钜梢??!?45)《圖書集成·樂律典》第一○七卷。此條饒宗頤先生考似出明人偽托,不載于《全后漢文》,楊百時《琴話》亦不錄,見饒宗頤:《以琴養(yǎng)德:饒宗頤琴學藝文集》,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shù)館,2016年,第93頁。

又《關(guān)尹子》論琴心有悲心、思心、怨心、慕心之別:

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其聲悽悽然;有思心,其聲遲遲然;有怨心,其聲回回然;有慕心,其聲裴裴然。(46)《關(guān)尹子》上卷,四部叢刊三編景明本。

可見,琴心多類,琴人心態(tài)可形于琴音,音聲可以反映人心。精于琴者,聞聲如窺鏡,可通過琴聲了解撫琴人的心理。但是,以上種種琴心,皆不是中國藝術(shù)所推崇的審美心胸,更不是黃庭堅所追求的“無弦”琴心。在佛家看來,殺心、疑心、悲心、思心、怨心、慕心等情緒皆是煩惱的表現(xiàn),當然與黃庭堅推崇的“無弦”琴心相差甚遠。

(二)“閑心”通于“無弦”

黃庭堅認為,要在琴中體會“無弦”,只能“無心”、無執(zhí)?!盁o心”、無執(zhí)在黃庭堅表現(xiàn)為“閑適”的審美態(tài)度,“自然”的審美趣味。

審美態(tài)度又叫審美心胸,是主體獲得美感(審美活動)的前提條件。黃庭堅在《撥棹子·退居》詞中寫道:

歸去來。歸去來。攜手舊山歸去來。有人共、月對尊罍。橫一琴,甚處不逍遙自在。

閑世界。無利害。何必向、世間甘幻愛。與君釣、晚煙寒瀨。蒸白魚稻飯,溪童供筍菜。(47)黃庭堅:《撥棹子·退居》,《全宋詞》第1冊,第514頁。

此詞清新自然,完全呈現(xiàn)出一種超脫曠達的審美胸次。黃庭堅所言“歸去來”即陶淵明《歸去來辭》之意,是要從現(xiàn)實的利害關(guān)系中擺脫出來,回歸到湛然澄明的心胸,“歸去來”就是“閑”。“閑”并非無事,而是超乎功利,從虛幻不定的成敗毀譽得失是非中超脫出來,使胸襟從容地、真誠地向山水向宇宙舒展開來,從而獲得一種解放感、自在感。

因為有這種“閑”的胸次,黃庭堅身上體現(xiàn)出坦然出世的態(tài)度。面對山水,橫琴對月,處處逍遙自在。在琴中,黃庭堅呈現(xiàn)出一種怡情的心理狀態(tài)、一種賞心悅目的滿足感與快樂感,此即是“閑心”的妙用。

“閑心”是復歸到人的本真存在的過程,亦是通向“無弦”的路徑。黃庭堅云:“琴為無弦方見心?!?48)黃庭堅:《送陳蕭縣》,《全宋詩》第17冊,第11620頁??芍?,“閑心”通達存在的“真”,與“無弦”化合為一?!伴e心”是平淡天真的審美態(tài)度,是無執(zhí)之心,也稱“無心”。在黃庭堅看來,古琴審美內(nèi)涵、真意在“無弦”,而“無弦”真意只能“無心”(“閑心”)而通。黃庭堅《聽崇德君鼓琴》詩云:“兩忘琴意與己意,逎似不著十指彈。禪心默默三淵靜,幽谷清風淡相應(yīng)。絲聲誰道不如竹,我已忘言得真性。罷琴窗外月沈江,萬籟俱空七弦定?!?49)黃庭堅:《聽崇德君鼓琴》,《全宋詩》第17冊,第11455頁。這里,“兩忘”、“忘言”即“無心”:人琴兩忘,萬籟俱空,恍若無弦,復歸“無弦”真性。

總之,閑逸“無心”通于“無弦”。

(三)“無弦琴”與禪心、禪悟

黃庭堅“無弦琴”所體現(xiàn)的審美心胸與禪心的涵養(yǎng)一脈相通?!秹?jīng)》有言:“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50)宗寶本:《六祖壇經(jīng)》,見《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8冊,第361頁a欄。禪宗的漸修,就是心靈凈化的過程,亦即拋棄得失、毀譽、貴賤等功利計較,使胸中廓然無物、自由延展。這樣的胸次,禪宗又稱之為虛心、澄心、空心、平常心,亦是德山宣鑒禪師所說“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則虛而靈,空而妙”的心境。黃庭堅主張琴心清凈純一、閑逸“無心”,這與“安閑恬靜”、“無事于心”之禪心天然一致。

不僅習琴“閑心”與“安閑”禪心相通,黃庭堅的“無弦琴”還蘊含了禪心“悟”的內(nèi)涵。

所謂禪悟,往雅處說,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往俗處說,是“與眾生同一鼻孔出氣”。也就是說,禪悟是即平常而超越,是在日常生活、平易事物中開啟向上一路的體驗。黃庭堅禪悟的經(jīng)歷就是這方面的體現(xiàn)?!段鍩魰份d:黃山谷(黃庭堅)到晦堂(黃龍祖心)處學禪,晦堂說:“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論?”黃山谷正欲答,晦堂制止道:“不是,不是?!秉S山谷疑惑不解。此后,兩人一日山中散步,正值巖桂盛開,香氣四溢,晦堂問黃庭堅:“聞木樨花香么?”山谷答言:“聞?!被尢玫溃骸拔釤o隱乎爾?!鄙焦扔谑谴笪?。(51)《卍新續(xù)藏》第80冊,第362頁b欄。黃庭堅聞木樨花香而悟,顯豁體現(xiàn)著禪門“即心即佛”、剎那真實的妙悟特質(zhì)。

黃庭堅有禪悟體會,其“無弦琴”所傳達的可謂是妙悟的般若智慧。即是說,“無弦琴”是其禪悟智慧在古琴藝術(shù)中的一種表現(xiàn)。黃庭堅詩云:“聊持不俗耳,靜聽無弦琴?!?52)黃庭堅:《晚發(fā)咸寧行松徑至蘆子》,《全宋詩》第17冊,第11432頁?!盁o弦琴”如何可聽?以“不俗耳”去“靜聽”,這就是禪心之悟。關(guān)于禪心之悟,黃庭堅另有《漁家傲》一詞:

三十年來無孔竅。幾回得眼還迷照。一見桃花參學了。呈法要。無弦琴上單于調(diào)。

摘葉尋枝虛半老。拈花特地重年少。今后水云人欲曉。非玄妙。靈云合破桃花笑。(53)黃庭堅:《漁家傲》,《全宋詞》第1冊,第513頁。

此詞化用靈云志勤禪師觀桃花悟道的典故。靈云禪師初在溈山,一日經(jīng)行,見桃花灼灼,因而悟道,于是作偈曰:“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華后,直至如今更不疑?!?54)《卍新續(xù)藏》第80冊,第104頁b欄。后禪門常用“桃花”喻“見性”的智慧。黃庭堅另有詩言靈云禪師觀花禪悟之事,詩云:“凌云一笑見桃花,三十年來始到家。從此春風春雨后,亂隨流水到天涯”(《凌云紀游》)。詩中黃庭堅將“靈云”寫作“凌云”,暗含對靈云禪師贊許之意。

此《漁家傲》援禪理入詞,演繹靈云和尚參悟之事。靈云禪師三十年茫昧混沌,出入迷悟之間,終見桃花而悟,領(lǐng)悟佛法真諦,在無弦琴上奏《單于調(diào)》。只因禪心之“悟”,方可彈奏“無弦”之琴。

四、“無弦琴”與禪趣、禪境

“無弦琴”所樂的琴趣與禪者的歸趣都是天真“自然”,“無弦琴”敞開的是天人合一的審美意境,這當然也是黃庭堅清明“禪境”的藝術(shù)表達。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文藝的境界鄰近到宗教境界。”(55)宗白華:《藝境》,商務(wù)印書館,2011年,第224頁。

(一)“無弦琴”的審美趣味與禪趣

黃庭堅的“無弦琴”作為審美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一種天真“自然”之趣。

黃庭堅詩云:“白露為霜水一篙,秋香蓮蕩浮輕舠。此中亦有無弦意,相憶樽前把蟹螯?!?56)黃庭堅:《送陳蕭縣》,《全宋詩》第17冊,第11621頁。白露為霜,蓮蕩秋香,這自然山水之趣,“此中亦有無弦意”。這分明是將“山水”寄寓“無弦”之趣,如松坡居士韓淲詩云:“譬如無弦琴,亦寓山水樂?!?57)韓淲:《十四日推枕引酒信筆書此》,《全宋詩》第52冊,第32457頁。

在黃庭堅看來,琴曲、琴器有自然山水意,才有趣味。其詩云:“當時朱弦寫心曲,果在高山深水間。”(58)黃庭堅:《再答明略二首》其一,《全宋詩》第17冊,第11491頁。又云:“楊姝彈《風入松》 《 醉翁吟》,有林下之意。 琴罷,寶熏郁郁,似非人間。”(59)黃庭堅:《題太平州后園石室壁》,《全宋文》第107冊,第233頁??梢?,山高水深、林下之意正是琴曲的趣味。黃庭堅又有《張益老十二琴銘》,其中“漁桹”琴銘曰“與鷗鸕而物化,發(fā)山水之天光。驚潛鱗而出聽,是謂漁桹”(60)黃庭堅:《張益老十二琴銘》,《全宋文》第107冊,第273頁。。“香林八節(jié)”琴銘曰:“香林八節(jié),是謂天地之中、山水之音?!?61)黃庭堅:《張益老十二琴銘》,《全宋文》第107冊,第271頁。山水之音、發(fā)山水之天光是其對優(yōu)質(zhì)琴器的追求。

置身自然,所以瀟灑。黃庭堅曾稱贊琴僧祖元:“紫衣僧祖元亦周彥之族兄,抱琴種竹,有瀟灑之趣?!?62)黃庭堅:《與榮州薛使君書·三》,《全宋文》第105冊,第76頁。可知黃庭堅“抱琴種竹”的瀟灑審美趣味。

樂山水自然,所以平淡。黃庭堅在《宜州乙酉家乘》中寫道:“十九日乙卯,晴。佃夫弄琴,作《清江引》 《賀若》 《風入松》?!?63)黃庭堅:《宜州乙酉家乘》,《全宋文》第107冊,第248頁。如蘇軾詩云:“琴里若能知《賀若》,詩中定合愛陶潛。” 蘇黃皆樂山水自然游,《賀若》之格調(diào)平靜淡遠。陶詩一向以山水田園的樸素恬淡名世,文人琴家的琴與詩,審美趣味一以貫之。向往天真“自然”,這也是琴家與僧人、禪者的共同趣味,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禪宗僧人尤其鐘愛山川自然,樂住喜游。宋代禪師凈土惟正有《山中偈》:“橋上山萬層,橋下水千里。唯有白鷺鷥,見我常來此。”(64)(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中冊,中華書局,1984年,第639頁。有人問凈土惟正曰:“師以禪師名,乃不談禪,何也?”惟正曰:“徒費言語,吾懶,寧假曲折,但日夜煩萬象為敷演耳。言語有間,而此法無盡,所謂造物無盡

藏也?!?65)(宋)普濟著;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中冊,中華書局,第639-640頁。山水澄懷,“山水演法”,置身大自然,少思慮煩惱,心易“自然”平淡。

黃庭堅琴詩琴文中流露的“自然”審美趣味,也是“無弦琴”趣味的一種體現(xiàn)。有禪師言,“道無心合人,人無心合道”(66)《卍續(xù)藏經(jīng)》第80冊,第260頁b欄。。置身自然界中,心易敞開、澄明。在自然中與大千物象真誠對話、歸返天地“自然”,這是詩意棲居的生存方式,也是在實現(xiàn)生命的凈化、升華與超越。黃庭堅是琴人也是禪者,其“自然”的審美趣味與理想甚為顯豁。

(二)“無弦琴”的審美意境與禪境

“無弦琴”啟示的更是中國藝術(shù)追求的清明意境,亦即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

朱光潛先生言:“無弦琴是極高智慧的超脫。他的胸中自有無限,所以不拘泥于一切跡象?!?67)朱光潛:《詩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08頁。此言得當。黃庭堅的“無弦琴”,不拘琴之有弦、無弦,顯現(xiàn)的是“胸中自有無限”的天地境界。正如居士趙抃所寫:“已得琴中平淡意,有弦終日似無弦?!?68)趙抃:《贈蔡山王處士》,《全宋詩》第6冊,第4224頁?!盁o弦琴”是平淡的心境,是智慧的心境,更是“倦游識破諸緣妄,心與梅花一處清”(69)劉過:《初入平氏書院》,《全宋詩》第51冊,第31863頁。的“看破諸緣”的清明意境。

“無弦琴”雖為一種審美境界,體現(xiàn)的是黃庭堅的禪悟之境,反映的是其即俗即真的智慧之境。黃庭堅有《自贊》曰:“似僧有發(fā),似俗脫塵。作夢中夢,悟身外身?!?70)黃庭堅:《寫真自贊五首》其一,《全宋詩》第17冊,第11692頁。此處,“身外身”即是“無弦琴”所啟示的審美意境,亦即禪宗所言之“道”、“自性”。《六祖壇經(jīng)》言“道順通流”,又言“自性本自清凈”。《壇經(jīng)》說“道”,是就存在論言,強調(diào)本體的存在、宇宙的真實;《壇經(jīng)》說“性”,是從人性論的角度,側(cè)重生命的體悟與安頓,是顯現(xiàn)生命的真實。究竟而言,“道”即“自性”:生命的真(性)與宇宙的真(道)并非割裂,而是一體不二,禪悟智慧的開顯正是生命的真(性)與宇宙的真(道)冥合為一。

正是源于禪悟,黃庭堅早年的虛幻感消失,生命有了即心即佛的內(nèi)心安頓。禪悟與禪悅的體驗使黃庭堅超越了物我的局限,回歸了生命的真實、宇宙的真實。黃庭堅在詩中明顯傳達出這份生命的安穩(wěn)與欣悅,如“世態(tài)已更千變盡,心源不受一塵侵”(《次韻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之一)、 “觀山觀水皆得妙,更將何物污靈臺”(《題胡逸老致虛庵》)、 “小立近幽香,心與晚色靜”(《次韻答斌老病起獨游東園二首》其一)、 “無可簡擇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贈送張叔和》)、 “萬卷曲肪里,胸中湛秋霜”(《臥陶軒》)、 “胸中吉祥宅,膜外榮辱境”(《送李德素歸舒城》)、 “要當觀此心,日照云霧散。扶疏萬物影,宇宙同璀璨”(《晁張和答秦覯五言予亦次韻》)。這里,黃庭堅的人生不再有悲歡離合的焦灼、漂泊無依的困頓、虛幻短暫的苦惱,而是靜觀花開花落、從容云卷云舒,“扶疏萬物影,宇宙同璀璨”。黃庭堅的這種境界,是形而上的愉悅,是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

廣言之,黃庭堅的“無弦”真境也與莊子相通?!肚f子·齊物論》曰:“有成與虧,故昭氏之鼓琴也;無成與虧,故昭氏之不鼓琴也?!?71)⑧陳鼓應(yīng)注譯:《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第66頁,第232頁?!肚f子·駢拇》曰:“多于聰者,亂五聲,淫六律,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而師曠是已。”⑧“鼓琴”則“有成與虧”,“不鼓琴”則“無成與虧”,莊子超越了“有弦琴境”,達到了“無成與虧”的齊物之境。莊子的齊物之境,就是禪悟的“立處皆真”境界。

“無成與虧”、“立處皆真”之莊禪境界,黃庭堅以古琴藝術(shù)語言表達之,即是“無弦琴”之境界。

猜你喜歡
弦琴宋詩黃庭堅
宋詩五首(書法)
論唐代琴論中的主“靜”審美觀——以《昭文不鼓琴賦》《無弦琴賦》《琴訣》為例
宋詩新解
中華詩詞(2021年11期)2021-12-31 09:00:40
宋詩新解
中華詩詞(2021年7期)2021-12-31 08:34:32
口弦聲聲
金山(2021年1期)2021-02-23 02:37:25
黃山
I Like Drawing
黃庭堅書論(上)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37
黃庭堅論書85則(中)
丹青少年(2017年5期)2017-02-06 03:03:58
彈起四弦琴
民族音樂(2016年4期)2016-04-04 10:20:40
来凤县| 鹿邑县| 嘉黎县| 易门县| 滨州市| 房产| 南木林县| 饶河县| 唐河县| 兴仁县| 宁城县| 华安县| 渑池县| 荣成市| 恩平市| 永川市| 天等县| 玉林市| 桂平市| 临清市| 拜泉县| 平利县| 梁平县| 曲阜市| 高邮市| 务川| 娄底市| 曲周县| 宁陵县| 清涧县| 郧西县| 青河县| 灌南县| 宁远县| 宁蒗| 突泉县| 茌平县| 桂林市| 凭祥市| 老河口市| 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