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滔慧/麗水市自然資源和規(guī)劃局
麗水古稱“處州”,亦以“栝蒼”為名,至今仍然是浙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由于山水鐘靈毓秀,自然亦為人文書淵藪。自唐以降,處州大地上留下了數量眾多的碑刻遺存,而作為與宗祠有關的碑刻,遺存至今的主要還是元代以后的遺存。就目前浙西南地區(qū)的宗祠碑刻遺存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專祠修建碑記;二是宗祠碑記;三是祠田碑記;四是其他諸如墳山碑記、宗族規(guī)條碑記等。筆者在尋訪、收集民間檔案的基礎上,結合宗祠及宗祠田產石刻本等珍貴史料作一簡要介紹。
宗祠,又稱宗廟、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又是從事家族宣傳、執(zhí)行族規(guī)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祠堂是古時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民間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浙西南一帶現存的祠堂眾多,大多建于宋代至民國之間。據不完全統(tǒng)計,麗水市境內共有宗祠1201座,其中蓮都區(qū)117座,龍泉市86座,青田縣62座,云和縣41座,慶元縣125座,縉云縣368座,遂昌縣142座,松陽縣170座,景寧縣90座(見附表)。
在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氏、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都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古代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非顯宦巨族,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lián)宗立廟”,后來到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稱宗祠。一般情況在這些統(tǒng)稱為祠堂或家廟、祖厝的建筑物中,只有一座是整個宗族的總祠堂,其余不是房祠,就是更小的支祠、私祖厝,麗水一帶許多地方稱私祖厝為香火堂。人們往往用總祠、大宗祠、大宗廟、大祖厝等稱呼與界定這種整個宗族的祠堂,而用其他的術語稱呼除此之外的其他祠堂,或用“小宗”去概括它們。在這種稱之總祠、大宗祠、大宗廟或大祖厝的祠堂中,一定是只供奉這個宗族的本地開基祖的神主,或者有的最多包括其第二、三代祖先的牌位,有的可能還會加上一些其他世代祖先的牌位。但如果發(fā)生后一種情況時,這些非前幾世的祖先,往往是這一宗族中能光宗耀祖的人物,或是在修建這一總祠中貢獻資財最多的人物,因為他們是為整個宗族做出了貢獻,所以其牌位才能放于總祠中,接受整個宗族的派下人的祭拜。而其他世代的祖先的牌位多不供奉在這種稱為大宗祠的祠堂里,而可能供奉在不同的房祠、支祠,甚至家祠或香火堂里。一個宗族內派下人的世代數越多,這類房祠、支祠以至家祠、香火堂等就可能越多。有的地方或有的宗族就用“某某公祠”來區(qū)分,這是因為所指稱的祠堂是從“某某公”開始祭祀的,或也可稱之為“某祠的開基祖”。這些小宗祠的“開基祖”往往輩分并不一致。
麗水市宗祠遺存統(tǒng)計表
新中國成立后,除部分宗祠被損外,大多宗祠得以保留,但被改換用途。有的被政府征用,有的改為學校、村委辦公場所,有的改成文化中心等,不一而足。所幸因此而使大多宗祠得到有效的保護。
在麗水一帶現存宗祠中,不僅始建年代久遠,而且形制規(guī)模、興建模式、建筑形式非常豐富。如從產權歸屬來說,有個體家族所有,有整個宗族所有,還有多個宗族合建;從建筑形式來說,有傳統(tǒng)建筑,有西洋建筑,也有中西合璧建筑;從民族體系來說,大多為漢族宗祠,也有許多畬族雷、藍、鐘姓宗祠。近年一些地方宗族活動興起,新建祠堂之風日盛,但早已不像古時作為祭祀先祖和族中議事的場所,大都作為村里老人會活動場所、文化禮堂或者鄉(xiāng)土文化展示場所等,發(fā)揮新時代特征的有益作用。
古代祠堂田產管理的領導者是各宗族的族長及祠長。從目前浙西南地區(qū)民間遺存的宗譜或碑記表明:宗族的族務與日常管理由族長負責,族長總管族務,掌握祠堂,成為宗族的領導者。在族長之外,有些宗族還設立祠長、房長以協(xié)助族長管理族務。在宗族內部,族長、祠長(祠正)、房長成為絕對權威??N云縣城《治前丁氏宗譜》祠訓載:“祠長、房長,乃倫紀之模范,事理之準繩,是非賴以斷決,利害賴以奠安,為一族之觀瞻,先后攸賴,誠甚巨也?!睆娬{族人絕對服從族長的管理與控制,而對于違反族長管教的族人則予以重懲。在設置房長的處州宗族中,往往由族長、祠長、房長共同治理宗族,在多個領域對族人實施控制。族長的權力主要體現在日常族務管理、主持祭祀、祠堂管理、祠田管理、糾紛調解等方面。
祠田、祭田則是宗族維持祭祀正常進行的物質基礎。為保證祀產的管理與增值,清代宗族強調族長對于祭田的經營予以監(jiān)督。族長的督察有助于對祭祀產業(yè)狀況的實時掌握并做到心中有數。通過自身的表率作用以增強宗族祭祀的物質力量。明清時期,由于經濟的發(fā)展,一些名商巨賈更是憑借其雄厚財力,大修祠堂,廣置祭田。因而,明清時期一些巨商大賈之鄉(xiāng),均為祠堂建筑興盛之地,也是祠田、祭田規(guī)模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祭田的形式廣泛地出現在處州各地鄉(xiāng)村。如縉云縣河陽村朱氏,至清代時期,已成為處州望族,族中專門設置義田公所,負責族產經營及日常管理。又如龍泉市吳氏建祠堂后,繼而設祭田,以保障四時祭祀,其《助祭田記》碑云“竊思愛祖時思,莫重于祭,而祭必有田”“從來祠祭有產,原為春露秋霜,追遠報本而設”。
明清之際,祭田的規(guī)則也日益明確。第一,不得典賣;第二,一般不允許本族人侵占;第三,對侵占祠田或祭田者,有嚴厲懲治措施。清嘉慶年間,蓮都區(qū)碧湖鎮(zhèn)堰頭村《南陽郡葉氏祠規(guī)》第四條對本族的祠田有嚴格的經營管理規(guī)定:“祠內田地業(yè)產,……自今以后,務宜擇賢子孫,秉公而行,斷不可假公濟私,以聽其剝蝕,倘有不肖子孫或利己侵,吞不孝之罪莫大于此。房、族長協(xié)同七房公議外,鳴官究治?!鄙彾紖^(qū)雅溪鎮(zhèn)西溪上陳村《穎川郡陳氏宗譜》家規(guī)記載:“祀田(即祭田)以備追遠之禮,故畝號丘懇登載于譜,不得移丘易假,致生覬覦之心,迷失之患。常銀以支公用。今之不肖,視為己物,一入其囊,枝節(jié)生端,侵滅肥己,宜齊聲其罪。如不頓悟,合族鳴公究治。”
祠堂祠田、祭田是保證各家族籌建、修復祠堂,備置祭祀祖先器皿、祭祖食品、祭祀禮儀和日常祠堂管理等各項開支的主要來源,與此同時,各家族還采取其他諸多籌款辦法,來保證修建祠堂以及祠堂各項活動的正常進行。
作為祭祀費用主要經濟來源的祠田、祭田,其置辦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先祖遺留。蓮都區(qū)聯(lián)城街道汝河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何氏田地山租碑》記載了先人遺留祭田“今將石臺散人遺下醮祭田租及余租山塘開典于后:春秋二祭:陳村大莊前第乙丘田乙丘租八石乙斗;大莊前第二丘田乙丘租七石二斗并塘一口……”
二是族人捐獻。子孫后代為祭祀先人,以捐獻的方式貢獻出自家田地。龍泉市錦溪鎮(zhèn)嶺上村祠堂坪明萬歷十六年(1588)《張母葉氏撥田碑記》記載了張氏媳婦葉氏捐出田畝歸宗族祠堂為祭田的過程:“二十二世孫有諱逢,原配葉孺人,一日展拜祠下,惕然閔念,謂眾方有待已,固得為也。樂捐余積,復還鬻田,計一百碩,盡肥壤也。歸之于祠……”
三是族人共同購置。大多數的祠田、祭田是后世子孫為祭祀先祖購置的。有些家族對購置祭田經過在碑刻家譜中作了詳細記載。蓮都區(qū)碧湖鎮(zhèn)魏村的明弘治九年(1496)《東政處士魏君建立祠堂置祭田記》記載了魏氏后人為建祠堂購置祭田的過程:“吾今暮年之景,年逾古稀,別句□□,終有忌辰,以備白銀三百余兩,續(xù)買住屋下邊水田一方,該焦租谷□十石,建立祠堂、祭倉及祭器等項,作常住祭祀?!?/p>
祠堂祭田的日常支出主要有以下幾項。
一是用于家族修祠、編譜等主要族務活動。堰頭村《南陽郡葉氏祠規(guī)》第四條明確規(guī)定了祠田的修祠、修譜的開支:“祠內田地業(yè)產,除每年錢糧公用外,俱宜存貯積聚為后日修祠修譜之費?!?/p>
二是定期的宗族祭祀活動,是祭田的主要支出途徑。祠堂的祭祀、維修是長年不斷的,因此族人的捐資也是不斷進行的。明洪武三年(1370)松陽水南南山村白云庵《毛祠撥贍營田碑記》記載了毛氏族人把先祖靈位置奉于白云庵,因而撥付出部分毛氏宗祠的田產,作為白云庵的香火開支:“至正乙未冬,家罹寇燹,祖宗神主缺于安奉。遂□白云庵左結構庵寮,曰:云山庵,以祀先世。□十載事阻于時事不獲完成,己酉冬乃構后堂,恭奉神主□□□□文公家禮撥贍營田歸之庵?!?/p>
三是資助獎勵子弟讀書科考。祭田也有稱為學田,學田的收入用來延師辦學,資助族內子弟參加科舉考試,供考取功名的子弟慶?;ㄙM。宗族學田的收入用作聘請教師和學生的生活費、日常考試費。而寬敞的宗族祠堂往往又是舉辦族學的最好場所,只是需要在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上作出具體規(guī)定即可。一些村落歷史上之所以科舉鼎盛,人才輩出,一方面與其雄厚的經濟基礎有密切關系,同時與鄉(xiāng)民重視科舉的觀念有關。宋元以降,一些鄉(xiāng)村宗族都保持有辦學的習慣,不少私學還是以祠堂的名義或者直接在祠堂舉辦的。這對族人整體文化水準的提升、科舉人才的輩出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過去,祠堂的公產叫“蒸嘗”,比較富裕的宗族都在外購置族田。蒸嘗的增大,使得興建祠堂、撰修族譜、賑災等活動活躍。這些活動耗資巨大,但是各族還是留下一部分來作為辦學、生童鄉(xiāng)試卷金、會試路費、科舉獎掖等開支。堰頭村《南陽郡葉氏祠規(guī)》第九條提出,對族中子弟入泮登科者入祠祭拜先祖后,發(fā)給功名者花紅銀,原文這樣說: “凡子孫有入泮者,俟送學歸,即須著公服入祠焚香拜祖,雖屬小,就功名實為科甲之始,皆由祖宗德澤所及子孫應展孝思之誠,家長給發(fā)花紅銀?!闭菑倪@種看似煩瑣而又十分謹慎的記錄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當時的宗族是多么看重科舉、功名。祠堂的祭祀、族譜里祖先功名的光輝記錄、現實中實實在在的獎勵無不激起子孫后輩對于祖先功業(yè)的自豪感,其結果勢必會激勵整個家族后代為了家族的名譽、地位和榮光而付出更大的努力。
四是救濟族人。祭田具有宗族福利性質,使族中鰥寡孤獨皆有所養(yǎng)。在很多地方,祭田是宗族用來維持族人生活的主要來源,其除收入主要用于完納賦役、祭祀祖先、舉辦族學外,還用于贍養(yǎng)族人、儲糧備荒等方面。
五是家族公益事業(yè)開支。一般家族所擁有的集體財產,除祠堂、義塾、祭田外,還包括宅第、倉廩、廟宇、橋梁、工商經營等,后者的開支也主要依賴祭田的收入。正是這些祠田、祭田的存在,使宗族中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去經營如修橋、補路等各項公益活動。
祠堂田產碑記一般介紹祠堂田產或祭田田產的來源、管理等,對研究處州祠堂發(fā)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檔案文獻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據筆者調查,麗水境內現存民國以前的祠堂碑刻多達300余通,其中有關祠堂田產類碑刻40余通。本文選取刊刻于明弘治九年(1496)蓮都魏村《東政處士魏君建立祠堂置祭田記》碑加以考釋。
《東政處士魏君建立祠堂置祭田記》碑在蓮都區(qū)碧湖鎮(zhèn)魏村村內古道邊,明弘治九年(1496)立石。該碑方柱形結構,四面均有碑文,原頂部置有華蓋,為目前發(fā)現唯一一通明代方柱形碑記。該碑記記載了魏村魏氏世系繁衍、修建宗祠、設立祭田等事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拆毀,底座部分已被修路時混凝土澆筑?,F碑高143厘米,寬32.5厘米。碑文楷體,字徑約1.5厘米。福建福州府福清縣鄉(xiāng)貢進士黃四撰文、麗水縣學鄉(xiāng)貢進士余山書丹。
碑文如下:
碑文一:
東政處士魏君建立祠堂置祭田記/
居請□□□□號東政處士,奉先世追遠之情,而來請記。余按:宗世始祖諱致,二府君宋南渡□□游于/栝城西四十里,號曰“魏塘”,□□立業(yè)居之。自江西南昌夫人李氏、葉氏合葬前崗。□大任氏,宋登進士,授/江州德化縣令,安人劉氏葬化城寺云山堂后,中□生堯□氏,授忠州防御使、左武大夫,封賜孺人宋氏,/□葬云山堂后。子叔陽,授宋恩科、承義郎、舒城縣尉,安人張氏,享年一百歲,合葬暮領。生子字應龍,宋登/文武進士,□□□尹,遷浙東道潞、分武節(jié)大夫。子靖,不□□椿子得歡為嗣,任國子學正。長子惟新,□懷/□姻宋樞密、太師、國公孫女,生益之,□□□張古,英氣好客,威振邊廷。元至十二年,授□軍義兵千戶,/□□寶定化思□□民賴之。取安定君之□□也。曾祖居賢公,善賦詩書,以精竹梅,柏藻八□之。大父田/□阡陌以□□人妣安人陳氏,葬□□□□□思報相堂,后君葬。字孔瞻,一鄉(xiāng)長者,□彌其德。彌□宜/乎。圣□賜官,壽越九旬而葬。生三子,孟□、仲鉷、季鍡,皆有賢能。惟君持英氣智□□□篤信□□/諱考之高子孫□□之盛,田宅之廣,如□于公陰德之報,天賜之五福,積善滾滾生賢孫。君室龔氏,四□/萬備,生女適岑溪□氏,□□洵田宅之廣德,□□□子□廟宇思□智慧明倫,溫良孝悌,□葉氏事□□□/如事父母。生四子,□□□□□禮賢智□□□□□□日又未可量也。君天□□□編□《政□集》一十八卷。/
碑文二:
下賢智孝孫力爭。如果才服聞,吾族檎(下缺)/酒當□□祖宗檣(木惠)世遠,有靈女竿投(下缺)/□□□□十五年,歲在壬戌孟春月□(下缺)/□□□□□□□□□□□□□清明(下缺)/田□丘□□□二石二斗。/□□□□□□□□□田東祠□□□下五丘,內洋圳/□□□□□□□□□田土名神堂?。ㄋ姡┩硖锊⑹?□□□□□□□□□□見□糧□畝貳拾畝,□□叁(下缺,被樓梯所砌)。/
碑文三:
直公曰:為人在生,生則有終,終則以葬,葬則以祭,以思□補。先世高曾祖考□遺祭祀田,世繼世承,流□祭不達。/吾今暮年之景,年逾古稀,別句□□,終有忌辰,以備白銀三百余兩,續(xù)買住屋下邊水田一方,該焦租谷□十石,/建立祠堂、祭倉及祭器等項,作常住祭祀,不準分開耕種并居住;不許富者侵欺入己,務要賢能孝智孫眾議,著/令守本等孫循環(huán)種谷,年年□稻時就園□□內曬晾燥谷陸拾石,交付長孫同孝智孫明白收儲。宗廟右邊/倉內作蒸嘗祭用,不許有私立。東□□□陸丘水田,納焦谷叁拾石,買牲禮肴饌果品,就宗廟祭祖。直公愍忌之/辰拾貳月初六;安人龔氏貳月拾柒日,愍忌之辰,敢昭告于始高曾祖考,長孫主祭,鞠躬大禮奉祭如在生。之北/□祭田二丘,該焦租谷壹拾石,買素醴祭。直公□終于正月廿九日,安人龔氏終于六月廿八日,盡禮祭于高曾祖/考,素□之奠喪忌之辰,□□□田伍丘焦租谷貳拾石,□便節(jié)用。筑□園用米壹佰馀石,買石頭壹萬馀,租□/成□石園名為“老圃”而饗已也。世遠墻石崩倒,即時用租谷買石修理,切記故是孝孫不可違誤。吾終之后世代/永作蘸祭。田租筑墻圍歸東邊之風水,仍兌豬牛鵝雞□□,鄉(xiāng)黨和氣無傷無怨乎?其祭田步畝稅役糧差俱如/在,田租□隨分,聽當糧差去訖,吾慮有枝分派遠,食□不均,賢愚不等,內有富潑恃頑者,時□者不思孝祭,成立之難,致/令貧愚呆者,巧立明色,常住重役,己有大事貧者無□謀。□與富者有之恃長占種,不納租谷者有之。吾遺此田/立石柱,標記各碑牌亦記之,世代永作祭祀田,□禾詳典賣□□等□故違失祭。如有此等,不依吾言者,能□派。/
碑文四:
□以示諸□觀其集□□君之為人嚴密自□,不茍安于世矣,高祖復古公遺思報祠堂。年遠崩斜,買木/□□□□造□□□□□□□□□坵□□□□地,義靖概下建造柱香庵石亭,記名曰籬□山龍洞之□金□上/天金□上□□□□□□□也,君□□以附□□□遵父命,商于四川湖廣等處,興利置立西南,在□□/造屋宅祭念□□□□捐財買田□鋪□路道便,過客□□□為西區(qū)糧長賦稅。下(下缺)/□□□□于正統(tǒng)己巳間,洪水為患,崩倒五十余丈,遭水旱,遇□□鄉(xiāng)民困苦(下缺)/□□□□□□捐財米,力協(xié)堰長魏永壽等倩工修(下缺)/□□□鄉(xiāng)民田土二阡,筑百余頃,五□□□通濟堰西鄉(xiāng)大利。婿賢義靖開□概□□石崩(下缺)/□□水利不筠,□□□力運大巨石□古□修理堅完水□□分而后千載,不□之□人民(下缺)/之君生,名門出當盛世,孝敬盡以事親,德義施于有政□□□□政□□□祭田□世□年祭用□之宗廟/千載昭穆之區(qū),乃子孫□身奉之,世代永守而非□也?!酢跏罎闪鏖L,百世□□□□記。/大明弘治九年歲在丙□仲冬之吉。福建福州福清縣鄉(xiāng)貢進士黃四撰。/本縣學鄉(xiāng)貢進士、婿余山書。/
筆者通過到麗水各地尋訪、收集,發(fā)現麗水的宗祠田產石刻本分布廣泛、數量可觀、內容豐富,但尚未被充分挖掘、利用。這些遺存的宗祠田產石刻本記錄了歷史長河中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程,反映了麗水文化發(fā)展的變遷,是民間收藏的歷史檔案,值得我們去珍惜,值得我們去保護,值得我們去挖掘、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