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琪
侯嬴,魏國夷門監(jiān)者,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守門的保安。但就是這樣一個“保安”讓魏國貴公子無忌(信陵君)苦苦追求了不少時間,他和信陵君一起成就了一段“士為知己者死”的佳話?!笆俊笔呛钯爸赫摺北闶切帕昃?。
“士為知己者死”,這個“知己者”有哪些不同之處?“戰(zhàn)國四公子”(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孟嘗君)都是禮賢下士、愛好結交賓客的人。其中,信陵君結交范圍更廣,頗有“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豪情。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聽說信陵君“從博徒賣漿者游,甚歡”后,大為不解地對夫人說:“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公子妄人耳?!痹谄皆磥?,與市井之人交往是一種無知妄為的行為。但是平原君忘了,趙國和他自身的存活正是得益于信陵君的“無知妄為”。在“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的行動中,夷門侯生(侯嬴)起到了關鍵作用,幫助信陵君策劃了整場行動。倘若缺少他,“救趙”的目標不可能實現(xiàn)。與平原君不同,信陵君不認為與身份低微的人交往是一件荒謬的事。為了“追求”侯嬴,信陵君送禮不成仍不死心,繼續(xù)親自迎送。面對侯嬴的“冷眼”,司馬遷描寫信陵君“執(zhí)轡愈恭”、“顏色愈合”,溫潤如玉的公子形象呼之欲出,而讓他溫柔以待的不是國色天香的美人,而是“夷門監(jiān)者”侯嬴。侯嬴終于被打動了,發(fā)出了一句對魏公子的評價:“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也?!?“市人”認為“侯嬴”是小人,認為“公子”是有德行的人,這是“侯嬴”與“公子”的不同,但是這樣的不同是由階級身份帶來的天然差異,并不足怪。而“市人”認為“侯嬴”是小人,“公子”卻能在市井人潮中發(fā)現(xiàn)“侯嬴”,視他如珍寶,更謙虛有禮地對待他。這是“公子”與“市人”的不同,也是“信陵君”與“平原君”的不同,顯然這已經(jīng)不是階級身份帶來的天然差異。這是信陵君作為“知己者”的不同之處。
在營救趙國的路上,“勇”的一部分來自信陵君,“智”則由侯嬴來成全。在侯嬴的舉薦下,“屠者”朱亥和“妃子”如姬的加入最終成就了“智勇雙全”。信陵君為了營救姐姐和姐夫所在的趙國,不顧魏王的反對,在未能想好周全計策時,便匆忙跨馬出征。與侯生初次告別時,侯生只說公子努力吧,我不能跟你一起去。(“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保┬帕昃笳鄯祷貋?,問:“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信陵君疑惑之處便是,我對你的禮節(jié)只能獲得這些嗎?侯生卻淡定地說,我知道您會返回來。侯嬴為什么要玩這樣的“把戲”,我們難以知曉。但顯然,他十分清楚剛剛的舉動是一種“失禮”。這一次,為了“還禮”,他貢獻了兩個計謀,一是讓如姬偷取虎符以將兵作戰(zhàn);二是讓屠者朱亥跟隨左右,幫忙鏟除障礙。這兩個計謀在后來的“救趙行動”中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士為知己者死”,“士”為什么一定要死?“侯嬴之死”與“荊軻之死”不同,他不像荊軻那樣在執(zhí)行任務中殉命,而是在距離戰(zhàn)地非常遙遠的地方自我了結。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請數(shù)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剄,以送公子。”因為年老體弱,侯嬴不能跟從,這是人之常情。“禮尚往來”是中國的重要傳統(tǒng),可以追溯到千年前。這樣的傳統(tǒng)要求著,一個人對于另一個人施了多大的禮,另一個人便要如數(shù)甚至加倍地“還禮”。但是,侯嬴已經(jīng)為“知己者”貢獻了智謀,為何仍要堅持獻出生命?這樣的選擇和古人的生死觀不無關系,孔子謂:“殺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義”。孟公子為如姬報父仇,如姬便“欲為公子死,無所辭”。屠者朱亥也提到“小禮無用”,只有“大禮可報謝公子”。他說:“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可見,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獻身”被古人視為最高禮節(jié)。而在侯嬴看來,信陵君所施的禮足夠使他用最高禮節(jié)去“還禮”。
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與和平時代不同,“義”在這個時代下更具市場,“義”關乎著生死存亡,信陵君“救趙”也與對親人的“義”相關聯(lián)。人們推崇“侯嬴”、“荊軻”這樣為了“知己者”奮不顧身的人,人們尊重那些為了君主可以獻出生命的人,那些為救君主而不惜將自己置于險境,最后卻因為“義”而脫身的人更比比皆是。春秋戰(zhàn)國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但崩壞的是諸侯對周天子的“禮”,在社會生活中,“禮”內(nèi)涵于“禮尚往來”的思想中而廣泛存在??梢哉f,“士為知己者死”不僅是“侯嬴自殺”的直接動因,更代表了春秋戰(zhàn)國一眾仁人志士的至高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