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艷,劉駒,王菲,房琦
(安徽新華學院 土木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088)
秋英屬(Cosmos)隸屬于菊科(Compositae)管狀花亞科(Carduoideae)向日葵族(Heliantheae)。該屬植物約25種,分布于美洲熱帶。我國常見栽培的有2種,即波斯菊(Cosmosbipinnata)和硫華菊(Cosmossulphureus)[1]。這兩種植物因其花期長,花色鮮艷,耐粗放管理而備受園林綠化者的青睞,常用作地被植物大面積栽植,也可用于花境、花叢或建筑的基礎種植等[2]。目前有關波斯菊和硫華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種子萌發(fā)[3]、核型分析[4]、栽培管理[5]等方面,有關其顯微結構研究尚未見報道。本研究從形態(tài)解剖方面對這兩種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進行系統(tǒng)研究,對其生態(tài)學特性也作了探討,旨為秋英屬植物的研究或利用提供解剖學方面的依據。
波斯菊和硫華菊均為普通品種,其中波斯菊為矮桿,淡紫色品種,硫華菊為“金鳥”系列,花橙色。兩種試材于2019年3月20日同時播種于安徽新華學院校內苗圃基地,均種植于向陽且排水良好地段。于2019年5月12日采集觀察,此時二者均為始花期,選取植株根部均已進行次生生長。
采用徒手切片法對波斯菊和硫華菊的根、莖、葉進行切片,并制成臨時裝片;葉片表皮及硫華菊莖部表皮毛的觀察采用表皮撕取法,使用光學顯微鏡觀測,并采用顯微互動系統(tǒng)拍照記錄。
秋英屬植物的根為直根系,主根圓錐形。本研究選取波斯菊和硫華菊的主根進行顯微結構觀察。結果表明:二者根橫切面均為近圓形,由周皮、韌皮部、維管形成層、木質部及髓構成。
周皮是能代替表皮對根起保護作用的一種次生保護組織[6]。波斯菊根的周皮外側細胞較小,排列致密,隨著根的增粗,最外層細胞有脫落現(xiàn)象。周皮內側細胞與韌皮部界限不明顯,二者由排列疏松、體積較大的薄壁細胞構成,細胞間隙較大。約占根橫切面直徑的1/4。木質部發(fā)達,約占根直徑的1/2,由木薄壁細胞、導管、木纖維和木射線構成。導管近圓形,大小不一,單個、聚生或放射狀排列。木射線明顯。髓部明顯,為菱形,由體積較大的薄壁細胞構成,約占根直徑的1/8。
圖1波斯菊與硫華菊根的顯微結構
硫華菊根橫切結構與波斯菊類似。不同之處為:硫華菊木質部約占根直徑的1/3;導管近圓形,除少數(shù)單個、聚生排列外,大部分單列放射狀排列;髓部較大,為類圓形,約占根直徑1/4。
波斯菊和硫華菊均具有典型的雙子葉草本植物莖的結構。在莖的橫切面上,可從外到內依次分為表皮、皮層和維管柱。表皮為一層排列整齊緊密的薄壁細胞構成。整個皮層在莖的橫切面上所占比例較小,其中近表皮的3~4層外側皮層細胞為厚角組織,可加強莖的機械支持功能,其余皮層細胞為薄壁組織。維管柱由維管束、髓和髓射線組成(圖2-2、5)。維管束呈環(huán)狀排列,由形成層將其串連。維管束由外到內依次為初生韌皮部、束內形成層和初生木質部。髓位于莖中央,由體積較大的薄壁細胞構成,占整個莖橫切面的1/2以上。髓射線較寬,位于維管束之間,主要起徑向輸導作用(圖2-1、2、4、5)。
兩種植物莖的解剖結構相似,但也存在差異:波斯菊的莖橫切面近圓形,而硫華菊的莖具棱,橫切面呈齒凸狀(圖2-1、4);波斯菊的莖肉眼看較光滑,但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由2~3個細胞構成的細小的表皮毛,長約45μm,硫華菊的莖肉眼可看到較粗壯的表皮毛,但莖橫面常觀察不到表皮毛,通過撕取莖表皮,可觀察到14~20個細胞構成的表皮毛,長度可達1260μm(圖2-3、6);波斯菊莖橫切面具18~21個維管束,硫華菊具14~16個維管束。
注:1.波斯菊莖橫切面(×40);2.波斯菊莖局部橫切面(×100);3.波斯菊莖表皮毛(×40);4.硫華菊莖橫切面(×40);5.硫華菊莖局部橫切面(×100);6.硫華菊莖表皮毛(×40);Ep:表皮;Co:皮層;Pp:初生韌皮部;Px:初生木質部;Pi:髓;Vb:維管束;Vc:維管形成層;Ch:厚角組織
圖3波斯菊與硫華菊葉表皮顯微結構
2.3.1 葉片表皮結構 從橫切面來看,波斯菊與硫華菊的葉片均由表皮、葉脈和葉肉組成。表皮由單層細胞構成,細胞排列緊密,外切向壁略向外突,均具表皮毛和角質層。
兩種植物上表皮細胞形狀相似,均為不規(guī)則多邊形;下表皮細胞形狀差異較大,其中波斯菊下表皮細胞為不規(guī)則長柱狀,硫華菊表皮細胞為不規(guī)則多角棱狀。
兩種植物上下表皮均有氣孔分布,氣孔均無副保衛(wèi)細胞。通過測量可知,二者氣孔大小相似,且下表皮氣孔大小及密度均大于上表皮氣孔。硫華菊上下表皮氣孔密度較波斯菊大(圖3,表1)。
2.3.2 葉肉及葉脈結構 葉肉組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根據葉肉組織的分化程度,可將葉片分為等面葉和異面葉。通過顯微鏡觀察,兩種植物均為異面葉,葉肉靠近上表皮為柵欄組織,靠近下表皮為海綿組織。
注:1.波斯菊葉片橫切面(×40);2.波斯菊葉片局部橫切面(×100);3.波斯菊葉柄橫切面(×40);4.硫華菊葉片橫切面(×40);5.硫華菊葉片局部橫切面(×100);6硫華菊葉柄橫切面(×40);Ep:表皮;Vb:維管束;Sp:海綿組織;Pp:柵欄組織;Ch:厚角組織;Ph:韌皮部;Xy:木質部
波斯菊葉片平均厚度為251.18μm,柵欄組織由1~2層長柱狀細胞構成,厚度為98.92μm,細胞長軸與表皮垂直,排列疏松,含大量葉綠體;海綿組織厚度為105.34μm,細胞不規(guī)則,具胞間隙,含較多葉綠體。主脈由表皮、厚角組織、薄壁組織和維管束組成。厚角組織細胞達3層以上,主脈有3束外韌型維管束,呈三角形排列,中間一束較大(圖4-1、2,表1)。硫華菊葉片厚度較波斯菊薄,平均厚度為230.49μm,柵欄組織由1層細胞構成,厚度為103.60μm,排列較緊密整齊,含大量葉綠體。海綿組織厚度為83.32μm,具發(fā)達胞間隙。主脈維管束數(shù)量及排列與波斯菊一致(圖4-4、5,表1)。
表1 兩種秋英屬植物葉片顯微結構比較
2.3.3 葉柄結構 波斯菊和硫華菊葉柄結構相似,橫切面均近半圓形,近軸面平整,兩側凸起。葉柄由表皮、厚角組織、維管束和薄壁組織構成。表皮為一層排列緊密的圓形細胞組成,不含葉綠體。表皮下為厚角組織,波斯菊的厚角組織由2層細胞構成,硫華菊厚角組織細胞層數(shù)為3~4層。二者部分厚角組織細胞含葉綠體,使得葉柄橫切面厚角組織部位呈現(xiàn)間斷分布的綠色線條。薄壁組織細胞均較大,排列較疏松。維管組織均由5個橢圓形的維管束組成。中央的一個維管束最大,其它4個較小的維管束左右對稱,靠近軸面的維管束最小。每一維管束包括木質部和韌皮部,木質部近軸面,韌皮部遠軸面(圖4-3、6)。
波斯菊和硫華菊生長時期老根均具有次生結構。次生保護組織周皮的出現(xiàn)能更好地保護根內組織在根伸進土壤生長時免受土壤砂石的破壞,提高根穿透土壤的能力,同時還可以控制水分散失和防止病蟲害、高溫等不利因素對植物內部組織的損傷[7]。
此外,兩種植物均具有發(fā)達的次生木質部。次生木質部中具有大量孔徑不同的導管,有利于根系運輸水分和無機鹽,增強了植物適應干旱土壤環(huán)境的能力;次生木質部中纖維發(fā)達,發(fā)達的機械組織使根具有很好的強度和韌性,利于保護導管,保證水分運輸?shù)挠行院桶踩?。波斯菊與硫華菊的根雖形成次生結構,但根內部均具有發(fā)達的髓部。其中波斯菊的髓部占根直徑的1/8,硫華菊的髓部占根直徑的1/4。髓部由體積較大的薄壁細胞構成,成為營養(yǎng)物質和水分貯存的場所,為側根及根毛的生長提供充足養(yǎng)分奠定了基礎,提高根部抵抗逆境的能力。
波斯菊與硫華菊的莖均具有表皮毛,植物表皮毛一方面具有隔熱的作用,使葉肉組織不會過熱[8],另一方面可降低植物蒸騰作用,減少植物水分蒸發(fā),是植物的抗旱性指標之一。通過觀察,可發(fā)現(xiàn)二者表皮毛大小及結構有較大差異,波斯菊莖表面密布2~3個細胞構成的細小表皮毛,肉眼難辯;硫華菊表皮毛較粗大,呈彎鉤狀,多達20個細胞構成,長度可達1260μm。這兩種表皮毛的具體生態(tài)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波斯菊與硫華菊莖均具有豐富的厚角組織及發(fā)達的髓部,體現(xiàn)二者莖具有較強的機械支持能力和抵御外界不利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二者莖雖不粗,但莖內維管束均較豐富,其中波斯菊的維管束多達20個以上,在行使機械支持和輸導作用方面具有良好的結構基礎。
葉是植物對逆境脅迫最敏感的部位,葉的形態(tài)結構是對環(huán)境適應性最直觀的反映[9]。波斯菊與硫華菊均為異面葉,其葉片均具有角質層和表皮毛,柵欄組織發(fā)達,葉綠體豐富,氣孔多分布于下表皮,這些結構基礎共同構成陽生植物的典型特征[10]。其中,硫華菊的柵欄組織更為發(fā)達,其柵欄組織與葉厚度及海綿組織厚度的比值均較波斯菊大,發(fā)達的柵欄組織既可避免強光對葉肉的灼傷,同時說明其對光能的利用效率更高,其耐旱性也更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