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柳清,楊 洋,高瑜陽,侯富壤,張 茜,代雪梅,周 靜,袁 萍
四川大學 華西公共衛(wèi)生學院/華西第四醫(yī)院 1流行病與衛(wèi)生統(tǒng)計學系 2衛(wèi)生政策與管理學系,成都 610041
截至2015年底,我國流動人口已高達2.47億人,占全國人口總量的18%[1]。成都作為西南地區(qū)的政治、交通和文化中心,大量流動人口遷入,截至2017年底,成都市流動人口總量高達619.29萬,約占成都市總人口的1/3[2]。流動人口在城市融入的過程中,面臨著工作不穩(wěn)定、社會支持缺乏、語言交流障礙等問題,這些都可能對流動人口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不利影響[3]。本研究以成都市流動人口為研究對象,探討流動人口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以期為制定和完善促進流動人口心理健康的相關政策與措施提供依據(jù)。
對象四川省成都市流動人口。納入標準:(1)非成都市戶籍的務工人員;(2)年齡≥16歲。排除標準:(1)排除全日制初中、高中、中專、技校、大學等學校的學生;(2)排除在成都探親、訪友、旅游或從軍等情形的非成都市戶籍人員。本研究已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編號:K2017033- 02),所有調(diào)查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抽樣方法采用應答推動抽樣的方法[4- 5],在考慮年齡、性別、職業(yè)和居住地點的基礎上,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成都市東西南北4個方位各選取1個調(diào)查點,各調(diào)查點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取3位符合納入標準的調(diào)查對象作為“種子”,4個調(diào)查點共12個種子,有效種子數(shù)9位,為0級抽樣人群。由每位種子推薦符合納入標準的人參與調(diào)查,推薦人數(shù)限定為3人/人,以此類推,直到6~7輪后樣本達到穩(wěn)定。研究還以調(diào)查對象的職業(yè)構成作為判斷樣本是否達到穩(wěn)定的指標,并于樣本收集的過程中對該指標進行連續(xù)地觀察分析。通過應答推動抽樣分析軟件對收集數(shù)據(jù)的代表性與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實際調(diào)查2633人,剔除信息不完整或不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對象,最終納入2392人。
問卷調(diào)查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調(diào)查員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調(diào)查對象進行一對一調(diào)查,內(nèi)容包括:(1)基本特征: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yè)、每日工作時間等;(2)流動特征:流動范圍、流動方式、在成都居住時長;(3)經(jīng)濟特征:客觀經(jīng)濟狀況、自評經(jīng)濟狀況、城市社會保障情況;(4)社會支持情況:主要從工作關系、朋友關系和鄰里關系反映;(5)文化心理融入特征:有無語言交流障礙、對成都生活的喜歡程度和5年后的留居意愿。
心理健康篩查量表采用一般健康問卷12項(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 12),GHQ- 12在國際上廣泛應用于流行病學調(diào)查和社區(qū)人群心理障礙篩查,已被眾多研究證實具有理想的信度和效度[6- 7]。在國內(nèi)也有相關學者對其信效度、靈敏度及其在我國的適用性進行了評價[7- 8]。該量表共12個條目,按照WHO評分方法(“0- 0- 1- 1”),總分為0~12分[9]。GHQ- 12得分越高,說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發(fā)生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越大。根據(jù)GHQ- 12的最佳分界值為3/4分[7,10],本研究以GHQ- 12≥4分為存在心理問題。
社會人口學特征共調(diào)查2392名外來務工人員,平均年齡(41.72±13.45)歲,男性1213人(50.71%)、女性1179人(49.29%);職業(yè)以社會服務業(yè)為主[751人(31.40%)],其次是建筑業(yè)[440人(18.39%)],每日平均工作時間為(9.74±2.45)h;流動范圍以省內(nèi)流動為主(88.96%),流動方式以家庭流動為主(59.78%);在成都平均居住時長為(8.74±7.51)年;個人年收入在18 000元以上者2148人(89.80%),自評比成都人均收入更差者1535人(64.17%),比家鄉(xiāng)人均收入更好者1419人(59.32%),無城市社會保障者1321人(55.23%);與雇主關系好者1149人(48.03%),與同事關系好者1574人(65.80%),在本地可得到幫助的朋友數(shù)5個及以上者1441人(60.24%),與鄰里互助多者1561人(65.26%);無語言交流障礙者2092人(87.46%);喜歡成都生活者1846人(77.17%),5年后意愿居留成都者1196人(50.00%)(表1)。
GHQ- 12篩查心理健康狀況GHQ- 12最大得分為12分,最小得分為0分,平均得分為(1.09±1.61)分;心理問題檢出率為7.11%;不良心理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近1個月出現(xiàn)“因為擔心而失眠”(37.96%)、“感到痛苦和憂慮”(17.10%)、“常常覺得很緊張”(13.71%) (表2)。
單因素分析結果調(diào)查對象中不同婚姻狀況(P<0.001)、文化程度(P=0.014)、每日工作時間(P=0.028)、流動方式(P=0.004)、居住時長(P<0.001)、個人年收入(P<0.001)、社會保障(P=0.010)、雇主關系(P<0.001)、同事關系(P=0.001)、鄰里互助程度(P=0.031)、成都生活喜歡程度(P=0.016)、5年后的居留意愿(P<0.001)間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其中心理問題檢出率隨每日工作時間(趨勢χ2=5.776,P=0.016)、居住時長(趨勢χ2=17.778,P<0.001)、個人年收入(趨勢χ2=12.356,P<0.001)、對成都喜歡程度(趨勢χ2=4.430,P=0.035)的增加而降低。
表1 調(diào)查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特征及心理問題檢出率Table 1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mental problems of respondents
續(xù)表1
續(xù)表1
GHQ- 12:一般健康問卷12項;a:連續(xù)性校正χ2檢驗;b:社會服務業(yè)包括商業(yè)服務業(yè)和其他服務業(yè);c:根據(jù)2016年成都市最低工資標準劃分(18 000元/年);d:城市社會保障包括在城市參保的城鎮(zhèn)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城鎮(zhèn)職工基本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生育保險
GHQ- 12:the 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a:continuity correction chi-square test;b:social services include business services and other services;c:according to the minimum wage standard of Chengdu in 2016(18 000 yuan per year);d:urban social security includes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for urban residents,basic medical insurance for urban workers,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old-age insurance,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maternity insurance
表2 調(diào)查對象GHQ- 12各條目得分及檢出率Table 2 Scores and detection rates of GHQ- 12 items of respondents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以是否存在心理問題為因變量(1=是,0=否),將單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變量和專業(yè)角度考慮對結果有影響的年齡、性別、職業(yè)等因素納入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自變量的參照組見表3。結果顯示年齡≥55歲、初中學歷、居住時長≥5年、個人年收入≥18 000元、與雇主關系好是成都市流動人口心理健康的保護因素。離婚/喪偶、5年后的居留意愿為回家鄉(xiāng)和尚未考慮去留是其危險因素(表3)。
本研究結果顯示成都市流動人口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7.11%,低于潘忠德等[11]對上海市虹梅街道流動人口心理問題檢出率(28.6%)和宮黎明[12]對安徽省巢湖市流動人口心理問題檢出率(27.0%)。表明成都市流動人口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好,分析可能的原因如下:(1)成都市的經(jīng)濟發(fā)展較好且“休閑”的文化環(huán)境使得流動人口在精神上更加愉悅,對其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2)研究對象大多為省內(nèi)流動,在地理環(huán)境、語言、飲食等方面與家鄉(xiāng)差異較小,更容易融入成都,不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3)本研究相對其他學者對心理健康狀況的測量判斷標準的差異可能對研究結果產(chǎn)生一定影響。本研究發(fā)現(xiàn)擔心、焦慮和緊張是成都市流動人口最主要的不良心理問題,提示在成都市流動人口的心理衛(wèi)生工作中,應重點加強擔心、焦慮和緊張等心理問題的預防控制。
本研究結果顯示,成都市流動人口年齡≥55歲、居住時長≥5年心理健康水平較好,與國內(nèi)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13- 14],可能因為年齡越大,經(jīng)歷越多,心理承受能力也越強;而流動者在流入地居住時間越長,對城市認同感和歸屬感較強,心理調(diào)節(jié)能力可能較好。本研究初中文化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比小學及以下者好,與姜亞麗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可能因為初中文化者相比小學及以下文化者有更多的職業(yè)選擇,使其在擇業(yè)時避免低學歷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利于增加自身收入,從而促進心理健康。此外,離婚/喪偶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較已婚者低,與國內(nèi)外的研究結果一致[16- 17],可能因為婚姻和家庭可直接為個體提供物質(zhì)和社會支持,也可間接為個體提供心理支持,對于在外打工的流動人口來說更需要有一個可以傾訴和依靠的對象,而婚姻和家庭可為其提供一條心理疏導的途徑[15],提示流入地政府或社會組織應關注婚姻狀況不佳的流動人口的心理健康。
本研究結果顯示個人年收入、總體上收入對流動人口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正向作用,與國內(nèi)研究結果一致[12- 13],可能因為收入是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生活的主要目的和基礎,較高的收入能夠為流動者提供更好的生活水準,提高其生活滿意度,有利于減輕其心理壓力,提示流入地政府需采取措施降低流動人口的就業(yè)歧視,提高其收入水平。
表3 調(diào)查對象心理健康狀況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respondents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雇主關系好者不容易發(fā)生心理問題。可能因為良好的工作關系有利于流動人口融入工作環(huán)境,提高個體獲得認同感。5年后的居留意愿為回家鄉(xiāng)及尚未考慮去留是成都市流動人口心理健康的危險因素,可能因為打算近年回家鄉(xiāng)者由于在成都生活、工作不順利等原因,對成都歸屬感不強,對家鄉(xiāng)更為眷戀,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而尚未考慮去留者可能主觀上仍希望留成都,但不具備留居條件,主觀愿望與客觀現(xiàn)實的矛盾使其產(chǎn)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因此,流入地政府應重點關注在成都歸屬感差的這部分人群,積極制定和完善流動人口的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的政策和措施,如有針對性地加強流動人口住房保障等,增強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和歸屬感,多方面促進其心理健康。
本研究存在局限性。流動人口作為城市社會特殊群體,其與當?shù)鼐用竦木幼「綦x情況、當?shù)鼐用駥Υ鲃尤丝诘慕蛹{態(tài)度、流動人口在當?shù)氐纳鐣⑴c情況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心理健康,由于本研究缺乏相關資料,故未探討這些因素與其心理健康的相關關系。
綜上,成都市流動人口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較好,年齡≥55歲、初中學歷、居住時長≥5年、個人年收入≥18 000元、與雇主關系好是成都市流動人口心理健康的保護因素。離婚/喪偶、5年后的居留意愿為回家鄉(xiāng)和尚未考慮去留是其危險因素,因此,應重點關注婚姻狀況不佳、在成都歸屬感差的流動人口的心理健康問題,制定和完善針對流動人口的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有關政策措施,多方面促進流動人口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