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志 宏
(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蘭州 730101)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關于文化自信的相關內容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必須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精神文化產品創(chuàng)作生產傳播的主導作用?!睂τ趶木o張的高中生活步入到相對自由和輕松的大學生活的大學生來講,正處于心理和生理進入成熟期,同時也處于價值觀形成和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須通過多種教育途徑的探索,積極引導和培育他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甘肅作為一個西部省份,理工科院校有15所,理工科院校在校學生人數大約20萬人左右,通過問卷調查后發(fā)現,這些院校普遍較注重學生的科學教育,即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與塑造,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除了開設必修的馬克思主義思政課以外,幾乎沒有其他素質教育課程,尤其隨著現在處于新媒體信息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較以往發(fā)生根本變化,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沖擊較大,同時,我們發(fā)現,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時,大多采取的是較為封閉、教條的教學方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把價值觀教育等同與一般科學教育課程,注重對價值觀知識的理論講解,采取單方面的理論性的灌輸,不重視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判斷能力的培養(yǎng),核心價值觀教育顯得知識化、教條化。二是價值觀教育與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脫離,忽略大學生的基本的合理需求和正當權益,價值觀教育在整個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凸顯的是教育的工具性和應用性,完全忽視了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和獲得感,這一教育現狀其實已經背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目標——指導人情感認同和行為養(yǎng)成。
這就對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須不斷改進教育策略、尋求更好的價值觀培育途徑,從而真正實現高等教育的本質目標——“立德樹人”。
習近平同志提到 “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這闡明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根源、文化命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必須自覺地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重要基礎和資源,從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地域文化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鮮活生動的方式存在,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經過長期的發(fā)展與傳播,它凝聚著區(qū)域內人文歷史、風土人情、典型文化與精神,體現著人們真善美的價值傳統(tǒng)與追求[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就體現出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涵一致的特征,這是可以完全與地域文化相對應的。社會學家曾經指出“人的某些社會化需求如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優(yōu)秀品格的養(yǎng)成需要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來實現,而優(yōu)秀的地域文化恰恰提供了這樣的一種文化情景的熏陶”[2]。我們將大學生文化素養(yǎng)提高的心理需求對照到地域文化發(fā)揮德育教育的環(huán)境中,就是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的內涵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應注重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并繼承和發(fā)揚先進光榮的革命文化,讓“活”起來、“動”起來的地域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感染人、熏陶人,從而促進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對照滲透到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中。
甘肅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其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多樣,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親和力、感召力。2013年,國務院正式批復甘肅省為全國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
甘肅的河西走廊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內涵也是積極深刻的,這不僅體現在它為中西方的貿易交往搭建了平臺,而且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起到了強大的推動作用,國學大師季羨林曾經說道“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集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河西走廊敦煌和新疆地區(qū),再沒有第二個了”??梢?,甘肅的敦煌文化作為典型的地域文化,具備鮮明的地域內容與風格,它的形成和發(fā)展是歷史長期積淀形成的,具備主流文化的共同性,首先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認同,延續(xù)了中華文明,并且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在對主流文化吸納、繼承的過程中,有所創(chuàng)新,通過南來北往的胡商交流,將四個文化體系溝通融合,敦煌文化展現了它追求兼容、和平、進步、發(fā)展的時代精神[3]。2013年習近平同志曾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做了題為《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演講中提到了絲綢之路在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中做出了巨大貢獻,并提到“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合作原則,這是當代絲綢之路精神的文化內涵[4]。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是可以將這一深刻內涵對照到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訴求中。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女媧、伏羲都誕生于甘肅。甘肅天水大地灣文化內涵豐富、特征鮮明,在這里我們發(fā)現了最早的記事符號、最早的城市雛形、最早的繪畫雕塑藝術等等,學界已經公認大地灣遺址已毫無疑問將中華文明起源推進到了“中華八千年文明”[5];每年在天水舉行的伏羲大典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重要活動,據統(tǒng)計,每年參加伏羲大典的海外華人數量節(jié)節(jié)攀升,伏羲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伏羲最典型的標志就是龍圖騰,這一圖騰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遠古時期,伏羲帶領民眾不畏艱險、改造自然,積極進行社會生存實踐,并制禮教化民眾,造就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標準,伏羲創(chuàng)立的八卦更是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的發(fā)展理念,這些精神是典型的中華民族自強、進取、寬厚、和諧的人文精神[6]。在我們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培育的過程中,引導其對于人文始祖文化進行思考和探究,有助于增強他們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
甘肅是紅色文化資源大省,遍布全省的720余處紅色文化遺跡,記錄了甘肅在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史上,發(fā)生過許多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動——上世紀30年代,甘肅境內先后發(fā)動了 “兩當起義”“靖遠起義”等10多起武裝斗爭,優(yōu)秀的中國革命領導人在這里以艱苦卓絕,不怕犧牲的革命斗志南梁革命根據地;甘肅會寧是中國革命紅軍會師的地方,是中國長征和革命重心戰(zhàn)略大轉移的集合地,這些都賦予會寧以“紅色圣地”崇高榮譽;甘肅南部的臘子口戰(zhàn)役,打開了紅軍北上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大門,更是體現了中國革命前輩不畏艱險、勇于拼搏的崇高革命精神,這些鮮活而生動的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甘肅大地上的豐厚的革命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可貴的 “長征精神”“會師精神”等[7]。這些典型的革命文化是優(yōu)秀而又值得弘揚和傳承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典型體現。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要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到,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必須要理解、傳承、弘揚這些可貴的革命精神,這些紅色文化所承載的優(yōu)秀精神不會過時,它是時代的精神、是民族斗爭的象征,它是指引我們克服困難,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源泉,具有先進性和革命性相統(tǒng)一、科學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的特征,這些真實感人的革命歷史文化具有及其珍貴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是培養(yǎng)和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直接精神來源。
一般認為,人的價值觀的形成經歷三個階段:一是情感認知,二是理性認同(內化于心),三是實踐履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內化于心”的意識形態(tài),理論灌輸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陣地,承載著理論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教育責任,要使學生認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邏輯與理論的力量,在甘肅地域環(huán)境下,樹立本土文化自信。如在授課過程中,將革命遺址、大量革命歷史時期留下的珍貴資料以及武器、用具等珍貴文物等這些直觀可感的教育素材進行邏輯整合,用清晰、嚴密的知識框架體系,多媒體等形式展示出,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分析,讓學生在體驗—感悟—認同的心理過程中,實現文化認同,對于學生價值觀教育的課堂教學應充分尊重現實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存在的前提,堅持主流價值觀的引領與導向作用,并堅持將這些生動的紅色文化作為是最直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展示,使學生在解讀并體會甘肅紅色文化的內涵意蘊的基礎上,實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關照,從而在情感上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增強地域文化自信中潛移默化地繼承并弘揚紅色文化,以“文”為基礎,實現“化”的培育。
校園文化在大學生價值觀的培育中充當著“第二課堂”的作用,要充分發(fā)掘第二課堂的價值觀教育作用。首先,在日常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實踐中,可以讓學生對各自家鄉(xiāng)典型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做調查報告,以PPT、DV劇、微視頻等形式展示出對甘肅地域文化的認識,并抽取一定的課時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集中展示,并將好的匯報通過學校的自媒體進行報道宣傳,從而營造良好文化體驗氛圍,在切實體會到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增強價值觀情感體驗。其次,作為高校管理者,開展一些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體的特色文化活動,如展演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影片和開展相關講座等,通過系列化、常規(guī)化的價值觀教育活動的設計與開展,將價值觀教育“生活化”“常規(guī)化”,從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校風和學風,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第三,借助于新媒體媒介,如互聯網、微信、微博等,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空間和載體,在網絡空間中開設價值觀學習平臺,建立師生交流平臺,及時獲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注點,并對學生的熱點問題的進行及時回應,在主流價值觀教育下充分正視學生的個人價值需求和價值觀情感體驗,堅持用充滿人格魅力的典型人物和感人至深的真實事例,糾正大學生的不良價值觀傾向,逐步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高校從校情、學情出發(fā),積極拓展各種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實踐活動,強化社會實踐育人功能。一方面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與一些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培訓、勤工儉學活動、志愿者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干、甘于奉獻的情感認同;另一方面可以與地方紅色文化基地建立長期的教育實踐聯系,定期參觀紅色文化遺址,幫助學生在重溫歷史的真切體驗中,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科學、系統(tǒng)的制度機制是在地域文化背景下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保證。首先,從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角度來說,堅定“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弘揚宣教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營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傳播的氛圍;從教育者角度來說,重視師德建設,定期舉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培訓與講座,讓教師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自信的前提下,做好學生素質教育的引導者。其次,加強與當地文化資源基地的溝通與聯系,積極建設實踐教育基地,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教育規(guī)范化、日常化,讓學生在文化的熏陶中將切身體驗與理論學習相結合,堅定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三,建立長效引導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機制,從思政教學課時的安排,人文素質教育課開設的層級、程度,從專業(yè)課教師在專業(yè)教育中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引領與熏陶中,注重在專業(yè)教育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主體,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實踐教育過程中,需要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fā)進行踐行教育,并充分重視文化對價值觀的涵養(yǎng)作用,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地踐行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