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直覺境、圓融境看王陽明詩歌的禪宗美學境界

2019-12-30 14:15
閩江學院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圓融陽明禪宗

(宜春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李澤厚先生指出中國四大美學思潮是儒家美學、道家美學、楚騷美學和禪宗美學,認為這就是中國美學的精英和靈魂(1)參見李澤厚為宗白華《美學散步》一書所寫的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確實,禪宗從終極關懷回歸到現(xiàn)實人生,其所創(chuàng)立及建構的內觀空性式的美學精神,不僅擴大了人的心靈活動空間,還影響了詩歌、藝術、建筑等學科的發(fā)展。眾所周知,王陽明在建立心學思想時,對禪宗有所吸收,其詩歌創(chuàng)作也體現(xiàn)出這一特點。從審美的角度看,這些充溢著禪宗美學之直覺境和圓融境的文字,是陽明創(chuàng)作哲理化、藝術化的外現(xiàn),蘊含了豐富的內涵,承載著陽明融匯儒釋的悟道精神。

一、直覺境釋義與特點

(一)直覺境釋義

禪宗強調以直覺的方式體悟世界,它以個體在悟道后的生命解脫和永恒歸屬作為修行的最終目的。這種禪定直覺的關鍵,就是保持內心的空靈自由,用《金剛經》來說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1],慧能《壇經》對此有具體闡述。針對世俗中人因一念執(zhí)著而生起的邪妄之見,慧能提出“無念”。事實上,“無念”并非要求人們斷絕念想,而是要求人們做到于一切境上不染,在日常生活中,不生雜念妄想。唐代大珠慧海曾參馬祖道一,問其“無念”,馬祖回答說:“無念者,一切處無心是,無一切境界,無余思求是,對諸境色,永無起動,是即無念?!盵2]無心,是指于心而無心,自得本來清凈心,于一切處無染、無起、無動、無作?;勰艽髱熡痔岢觥暗烙尚奈颉钡拿}(宗寶本《壇經·護法品》),歷代禪師繼承慧能禪法,進一步豐富了禪宗美學這一關鍵的思想范疇。

禪者的無心,是開悟的前提。有了這種直覺之悟,人就不再執(zhí)著于外在表象,而是參破哲理,從生死輪回中解脫。關于禪悟過程,青原禪師有一段著名的比喻: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3]卷十七,1 135

參禪前,對自然山水的觀賞帶有俗世的分別心。參禪時,超越了俗見,領悟到山水是空相。參禪后,擺脫了執(zhí)著,認識到山水是不離空有又不落空有的存在。首先肯定,再則否定,最后回到實際天地的山水中。這時的山水,是超越了形相、心念、對立的絕對存在,是純粹觀照的對象,非關文字言詮,超越了宇宙自然,禪的自性思想在當下的美感經驗中得以確立。

可見,“悟”及“頓悟”是禪宗把握世界的獨特方式和邏輯范式,也是禪宗對中國美學的最大貢獻。作為禪宗美學的核心范疇,“妙悟”的本質是一種審美體驗,具有意義追求、非邏輯性、瞬間性和非文字性四重特征。禪宗美學強調理性與直覺的融合,不同于理性與直覺對立的西方藝術理論。禪宗美學也不反對“漸修”與“參禪”的理性思維,認為這是“頓悟”的基礎與前提。這種思維方式形成了崇尚直覺理性的審美境界,即禪境。

(二)直覺境之特點

對禪悟和詩悟,明人都穆在《南濠詩話》中談到:

嚴滄浪謂論詩如論禪:“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贝俗顬榈恼??!枰鄧L效顰云:“學詩渾似學參禪,不悟真乘枉百年。切莫嘔心并剔肺,須知妙語出天然?!盵4]

禪道和詩道的關鍵處都在悟,一悟天然,從這點上看,學詩和參禪有相通處。明人胡應麟也贊同嚴羽的觀點,他認為:“嚴氏以禪喻詩,旨哉!禪則一悟之后,萬法皆空,棒喝怒呵,無非至理。詩則一悟之后,萬象冥會,呻吟咳唾,動觸天真。然禪必深造而后能悟,詩雖悟后,仍須深造。自昔瑰奇之士,往往有識窺上乘、業(yè)阻半途者?!盵5]在胡應麟看來,禪悟后,萬法皆空,所見所觸皆至理。學禪者,需修煉后才有可能悟道。作詩則不盡然,由于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個案性的特點,在完成每一首作品后,仍需繼續(xù)深造。在悟這點上,詩禪具有一致性。

對妙悟與詩學的關系,錢鐘書說過:“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學道學詩,非悟不進?!餍囊娦灾畬W,有益談藝,豈淺尟哉。”[6]錢先生認為,禪學也好,詩學也好,悟至關重要。不僅如此,悟有兩種途徑,一是瞬間即悟,二是循序漸入的悟。在錢先生看來,不管是南宗禪的頓悟還是北宗禪的漸悟,都有益于詩歌藝術技巧的提高,二者有相通處。禪悟后,萬法皆空,即物即真;詩悟后,萬象冥然,思與境偕。故禪宗詩歌直覺境的特點,我們可以總結為物我兩忘,空靈自由。

二、陽明詩歌直覺境之表現(xiàn)

(一)貶謫龍場

初入仕途不久,陽明就因病歸越。鄉(xiāng)居的日子,其《山中立秋日偶書》云:“袒裼坐溪石,對之心悠悠”[7]卷十九,735,短短十個字,極具禪意。把秋日的景與情融合在一起,在詩人的靜坐中,天地與人達到了寂默超然之境。作為主體的詩人似乎消解于觀照對象中。在這種空靈的境界前,一切主觀評論的語言都顯得多余,只需自然地呈現(xiàn)。之后,王陽明被起用,授兵部主事。后又因觸怒劉瑾而被貶至貴州龍場。

貶謫龍場是陽明一生的轉折,雖然在身心上受盡磨難,但也使陽明收獲了一份額外之喜,那就是龍場悟道。悟道后的陽明,對生命中的一切遭遇,已學會放下。居夷詩《水濱洞》云:“坐久塵慮息,澹然與道謀?!盵7]卷十九,772這首詩道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詩人的心無物可染、安寧空寂?!稛o寐二首》其一:“起窺庭月光,山空游罔象?!盵7]卷十九,773半夜醒來,庭院中的月光靜寂無聲,遠處山林也是靜默無言,時空已凝固在這一剎。對自然作靜默的觀照,這是禪宗親證自然的方式之一,陽明行諸于筆,這源于其佛禪的思想背景。即使是在屢遭貶謫、身陷困窘的時候,陽明依舊保持著對宇宙、自然的積極探索與思考,借禪詩的體悟,疏解坎坷人生中的痛苦與焦慮。

(二)再返仕途

再返仕途,陽明留居京師時寫下《夜宿功德寺次宗賢韻二絕》,其二云:“坐久遂忘歸路夕,溪云正瀉暮山青。”[7]卷二十,797坐久忘歸,眼前溪云、暮山的景象實則是詩人的直覺感悟?!断闵酱雾崱罚?/p>

尋山到山寺,得意卻忘山。巖樹坐來靜,壁蘿春自閑。樓臺星斗上,鐘磬翠微間。頓息塵寰念,清溪踏月還。[7]卷二十,799

巖樹和壁蘿自生自長,靜寂無言;伴隨著月光,清溪潺潺流動,有限的人生和無限的宇宙融合在了一起。此時的景物象征著超越世俗的清凈本體,沒有求取功利之貪欲,質樸純化。又如《別湛甘泉二首》其二“南寺春月夜,風泉閑竹房”。[7]卷二十,800陽明用“春”“閑”二字把眼前的景物統(tǒng)合在一起,這種用名詞性意象的組合來描繪景物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充滿禪意。如果沒有禪家的空寂之心,是很難刻畫出這樣空靈雋永的境界的。

正德九年(1514),陽明赴滁州督馬政,在滁州所寫《山中示諸生五首》其一云:“鳴鳥游絲俱自得,閑云流水亦何心。”[7]卷二十,805陽明展現(xiàn)出一幅有形的無滯礙的自然之景,給讀者留下大量余白,這種空靈、朦朧的意境,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此外,這組詩的其他幾首也一并摘錄如下:

其二

滁流亦沂水,童冠得幾人?莫負詠歸興,溪山正暮春。

其三

桃源在何許,西峰最深處。不用問漁人,沿溪踏花去。

其四

池上偶然到,紅花間白花。小亭閑可坐,不必問誰家。

其五

溪邊坐流水,水流心共閑。不知山月上,松影落衣斑。[7]卷二十,805-806

第二首中的“沂水”是儒家典故,而歸去時“溪山正暮春”的景象又頗具禪意,整首詩體現(xiàn)了陽明思想融儒入禪的特點。第三首借“桃源”表達了禪理妙諦存在于自然物象中,無須解說,只需“沿溪踏花去”,自會覺悟。第四首用“小亭”喻道,暗指求道問道不必拘泥于任何形式,在自然生活中直覺頓悟的便是道,故平常熟視無睹的小池、小花也因此具有了活潑靈動、生機盎然的禪趣。第五首展現(xiàn)出悟道后的超越之境,詩人形象隱退到客觀景物之后,主體意識融匯于自然景象之中,以此清凈心觀照萬物,如空潭印月,毫無滯礙。顯然,這組詩是陽明在日常生活中悟道時有感而發(fā)寫下的,這與禪宗親證自然的方式幾無二致。

此外,滁州詩《龍?zhí)兑棺罚骸坝娜嗽鲁雒抗峦瑮B山空時一鳴。”[7]卷二十,806陽明以禪家之心直觀天地萬物,創(chuàng)造出一種不為外物所系的空靈澄澈之境,在意境上神似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一句。又如《送蔡希顏三首》其三:“悟后‘六經’無一字,靜余孤月湛虛明?!盵7]卷二十,807詩句描繪了悟道后的虛明境界,在陽明的筆下,物的本性和自我的佛性統(tǒng)一在亙古不變的孤月下。在悟道后,心境又恢復到原本的空明中,這是一種理智的直覺,與禪宗的對境無心無異。

接下來,在江西任職期間,陽明《白鹿洞獨對亭》云:“悠悠萬古心,默契可無辯!”[7]卷二十,846詩句描寫了悟道后的心境,主客俱泯,是一種超越了憂喜的安寧和靜謐?!兜窃品宥釉伕枰詮男廊怀芍{二首》其二:“深林之鳥何間關?我本無心云自閑。”[7]卷二十,854無心即空寂之心,在禪宗看來,這是成佛之關鍵。陽明借禪家之無心,強調了心雖隨境起,但事實上,心并沒有境,境也沒有心。心是空寂的,境應隨心而滅,而心也隨境而無。

(三)晚年居越

禪家的“無念無相無住”即指不粘不著,不塵不染,心念不起。晚年居越后,陽明心境澄澈,對一切境遇不生憂樂悲喜,這時的詩歌也體現(xiàn)出這樣的禪境,如《秋夜》:“閑來心地如空水,靜后天機見隱微?!盵7]卷二十,867還有《夜坐》:“高歌度與清風去,幽意自隨流水春?!盵7]卷二十,867“空”“靜”“寂”“清”這種片刻永恒的直覺體驗,是超越世俗功利干擾的空心澄慮的狀態(tài),也符合禪宗美學所呈現(xiàn)出的意境。陽明晚年的詩句多體現(xiàn)出禪宗審美境界之直覺境的特征,這與他援禪入儒關系緊密。對禪宗來說,自然是取境參悟的最佳途徑和場所。在禪者看來,人與自然是宇宙運轉中常行不變的實體,因好道體悟而居山修行,不執(zhí)著于外境所轉,與自然達成精神上更高的默契,從而獲得永恒的體驗與智慧,這正是禪者熱愛山林的真正意義,也可以說是陽明詩歌禪宗審美境界之直覺境的意義所在。

三、圓融境釋義及特點

(一)圓融境釋義

從佛教的角度上說,圓融指圓滿融通,無所障礙。若就分別妄見而言,則宇宙萬有,光怪陸離,千差萬別;若就一切法本具的理性來說,則事、理萬法融通無礙,無二無別,猶如水與波。簡言之,圓融是指無滯礙、不偏執(zhí),消融一切矛盾、和解和諧之意,它是華嚴宗、天臺宗和禪宗的重要思想。華嚴、天臺二宗有關圓融的名目就很多,如華嚴立“三種圓融”,天臺講“圓融三諦”等??梢哉f,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眾生即本覺,娑婆即寂光等,這些都是圓融之理趣。

大乘佛教經典對圓融的描述很多,如《維摩詰經·不思議品》中芥子納須彌、海水入毛孔的故事:“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忠运拇蠛K胍幻?,不嬈魚鱉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于此眾生亦無所嬈?!盵8]這兩個故事表現(xiàn)出的是大乘佛教體證到的空間圓融問題。此外,在對待空間大小問題上,佛家有著獨特的看法,正所謂“小無定性,終自遍于十方;大非定形,歷劫皎于一世。則知小時正大,芥子納于須彌;大時正小,海水納于毛孔。”[9]對此,唐代有一則公案曰:

江州刺史李渤問:“教中所言:須彌納芥子,渤即不疑。芥子納須彌,莫是妄譚否?”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籍,還是否?”曰:“然。”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俯首而已。[3]卷三,145

李渤不解佛家空間上的圓融,遂向廬山歸宗寺智常禪師請教。智常禪師用頭腦裝萬卷書的道理開示李渤,讓他明白禪理并不局限于事,還貫通在理中。宋延壽《宗鏡錄》載:“事理圓融者,即種種事稱理而遍,以真如理為洪爐,融萬事為大冶,鐵汁洋溢,無異相也。”[10]真理如洪爐,可融萬有。盡管其間的物體千差萬別,但因同一體性、唯是一心,互相依持而緣起,故本質上是融通不二的。

(二)圓融境特點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用摩尼寶王變現(xiàn)之網、摩尼珠光之互相映照,說明了理事無礙的圓融之理:“摩尼寶王而為其網,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于此中現(xiàn)其影像?!δ峁庠疲ハ嗾找?;十方諸佛,化現(xiàn)珠玉;一切菩薩髻中妙寶,悉放光明而來瑩燭。”[11]空間的大小、時間的一念與長劫、個別與整體、隱與顯、主與伴等差別,本來皆融通無礙,可以互相轉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有的實相,如一大因陀羅網,互含互攝,相入相即,每一珠中映現(xiàn)一切珠,一切珠攝入于每一珠,這是華嚴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所論述的深理。

禪宗也吸取了華嚴宗圓融之理趣,如臨濟宗黃龍悟新禪師(1043—1115)所云:

你諸人要參禪么?須是放下著!放下個什么?放下個四大五蘊,放下無量劫來許多業(yè)識,向自己腳根下推窮,看是甚么道理?推來推去,忽然心華發(fā)明,照十方剎,可謂得之于心,應之于手,便能變大地作黃金,攪長河為酥酪,豈不暢快!平生莫只管冊子上念言念語,討禪討道。禪道不在冊子上!縱然念得一大藏教、諸子百家,也只是閑言語,臨死之時總用不著![12]

在參究話頭的過程中,切忌翻看禪書,妨害正參。徹悟后,則如摩尼珠光,光光互攝。無限時空,無邊法界,無不映現(xiàn),一時俱了。這種圓融的境界,如“傅大士頌云:‘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衷疲骸藱C似汝,也解唱巴歌。汝若似石人,雪曲應須和?!盵13]上述偈頌用互相矛盾的現(xiàn)象作悖論式的排列,給人強烈的沖擊,如一記棒喝,揭示出萬物是無分別的,沒有不同的性相。

更進一步說,理事、性相、智境、真妄、染凈,佛與眾生、明與無明、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等等,皆是可以融合的。人們正是不理解其圓融不二的特性,才觸處皆礙,生發(fā)出許多矛盾、沖突。綜此,詩歌的圓融境即表現(xiàn)為消解對立、彰顯無盡及澄明和諧之特點。

四、陽明詩歌圓融境之表現(xiàn)

(一)貶謫龍場

正德元年(1506),陽明妹婿牧相與給事中戴銑等上疏彈劾劉瑾,陽明因疏救戴銑受牽連,下詔獄。在獄中,陽明寫下《屋罅月》:“但見屋罅月,清光自虧滿?!盵7]卷十九,748雖身陷囹圄,不得自由,但月光是公平的,給陽明以展望未來的勇氣和信心。這兩句詩用普照大地的月光,營造出博大無盡的禪境。詩的空間被無限拓展,化小空間為大宇宙。

隨后,在奔赴龍場的途中,陽明《泛海》一詩云:“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盵7]卷十九,757同樣勾勒了一個無比開闊的妙境,靜靜的夜晚,海面無窮無盡,月光傾瀉,星光幽遠,波濤隨風曼舞。這一切交織成一張巨大的因陀羅網,圓月皎潔似網中之球,星星閃爍如寶石,相互輝映。萬物之習性本自清凈,只是不自知罷了。在這樣一個佛性遍在的夜晚,一切皆圓融無礙,渾然自得。再如《廣信元夕蔣太守舟中夜話》:“何處忽談塵世外?百年惟此月明中?!盵7]卷十九,758詩歌借月喻禪,月的澄澈空寂、明凈透亮讓陽明體會到自性清凈、一塵不染的禪悟之境。陽明得佛家圓融無滯之趣,在禪思的啟悟中,把人生苦難、生活悲喜歸于一種平靜和曠達。

在赴黔途中,陽明曾在湖南芷江沅水驛停留,有同名詩《沅水驛》:“耶溪有信從誰問?楚水無情只自流?!盵7]卷十九,767與家鄉(xiāng)風俗不同,陽明來到漢族與苗族的聚居地。耶溪,即若耶溪,位于浙江紹興城南。面對異鄉(xiāng)的河流、廢舊的驛站,陽明不禁感慨,帶著故鄉(xiāng)親友溫暖問候的信件在哪里呢?眼前只有楚水綿延向前,不舍晝夜地流淌著。耶溪有情,楚水無情,不管有情無情,二者都統(tǒng)一在大千世界中,詩句呈現(xiàn)出佛家事理圓融之境。

到達龍場后,陽明秋夜冥思,其《秋夜》云:“樹暝棲翼喧,螢飛夜堂靜?!盵7]卷十九,776深夜,秋蟲在樹木上鳴叫,螢火蟲在空寂的夜堂飛過,一靜一動,全統(tǒng)一在這虛靜的山林中?!洱垖d》其二:“絕壁千尋凌杳靄,深崖六月宿冰霜?!盵7]卷十九,777炎熱的六月,行走在絕壁深崖中,頓生寒意。這一熱一冷的差異性體驗及矛盾性的存在,在曹山本寂(840—901)的偈頌中也有體現(xiàn):“焰里寒冰結,楊花九月飛?!盵3]卷十三,787在禪宗看來,日常生活中悖論的事物皆為假名,禪師多以這種違反常俗的方式,來表達大道真如不可理喻的神通和頓悟的神奇體驗。其意圖正是要一反常理,破除“知解宗徒”對一般常規(guī)邏輯的執(zhí)著。如執(zhí)著于常理,就不可能證得佛性真如。

入黔后,陽明逐漸適應在黔的生活并安定了下來,其《元夕雪用蘇韻二首》云:“玉盞春光傳柏葉,夜堂銀燭亂檐花?!盵7]卷十九,781白日里玉盞交錯,友情借著春光傳遞到柏樹的枝頭;夜晚蠟燭受風所襲,使倒影在屋檐上燭花的光影隨風亂顫。白日與黑夜,時間在更替;柏葉與燭花,活潑的生命力與沒有生命力的燭花相互映襯,皆統(tǒng)攝在宇宙實相這一本質中。又如《次韻陸僉憲元日喜晴》:“城里夕陽城外雪,相將十里異陰晴?!盵7]卷十九,782瞬間暑寒交替,這種具有差異性的自然現(xiàn)象通過詩句表達出來,內里自有一種圓融通達的張力,讓人感受到萬物圓融、渾然一體之理趣。

再如《武陵潮音閣懷元明》:“江天云鳥自來去,楚澤風煙無古今?!盵7]卷十九,791江水上空,白云飄飄,鳥兒飛過。一來一去中,時間轉瞬即逝,但楚地的風煙卻亙古不變。在短暫和永恒間,佛家圓融互攝的理論得到了體現(xiàn)。《夜泊江思湖憶元明》云:“夢回客枕人千里,月上春堤夜四更?!盵7]卷十九,792夢境里穿越地理空間,千里變咫尺;醒來后月光普照堤岸,白日卻還未到來。詩句取佛家圓融渾成之意,試圖融合夢境與現(xiàn)實之差別。

(二)重返仕途

滁州詩《贈熊彰歸》:“千年絕學蒙塵土,何處澄江無月明?”[7]卷二十,802空間皎潔的月光灑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如無數(shù)月亮在水中蕩漾,可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在這種重重無盡的詩境里,詩人主體也上升到空寂、清凈之人格境界中。《瑯琊山中三首》其一:“冰雪能回草木死,春風不化山石頑?!盵7]卷二十,804冬季草木凋零,待到春風吹拂,雪下的生命又煥發(fā)出新的光彩。草木的有情和山石的無情,統(tǒng)一于自然宇宙中,陽明以佛家圓融無礙的思維方法入詩,充分體現(xiàn)出世間萬物的圓融和諧。

進入仕途后,陽明的故土情結越發(fā)濃厚,他不止一次地表示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如《送德觀歸省二首》其二云:“瑯琊雪是故園雪,故園春亦瑯琊春?!盵7] 卷二十,806輾轉于各地,車馬勞頓、疲累奔波,對陽明而言,瑯琊即是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即是瑯琊。其間就包含著佛家的圓融思想,小到某個住所,大到整個宇宙,都是一個互相融攝的整體。又《棲云樓坐雪二首》其二云:“玉樹有花雖結果,天機無線可通針。”[7]卷二十,810天機和玉樹,在常人看來,是無甚關聯(lián)的,陽明卻用對比的方式,把它們統(tǒng)合在一起。陽明視天機為普通事物,無需穿引之線,便可把萬事萬物聯(lián)系在一起,解決其間的困惑煩惱。這樣的美學境界,其實也是明心見性的證道境界。

陽明南都詩《寄張東所次前韻》有云:“江船一話千年闊,塵夢今驚四十非!”[7] 卷二十,818江船闊別只是一剎,但感覺已逾千年;四十年的塵世生活,轉瞬卻如一夢。禪宗燈錄在談及夢境和現(xiàn)實時,有云:“視生如在夢,夢里實是鬧。忽覺萬事休,還同睡時悟。智者會悟夢,迷人信夢鬧。會夢如兩般,一悟無別悟。富貴與貧賤,更亦無別路。”[14]簡言之,一念即永恒,一塵映世界。陽明從深層觀念上泯滅了時間長短的分別,營造出開張恢弘、圓融無礙之境。

正德八年(1513),陽明暫歸余姚,攜弟子從紹興東部的上虞游覽釣臺山,有《登妙高觀石筍峰》其二:“雙筍參差出自然,何曾穿破碧苔錢?好操勁節(jié)盟三友,懶秉虛心待七賢??v使狂風難落籜,任教驟雨不生鞭。時人若問榮枯事,同與乾坤無變遷。”[15]雙筍石參天并峙,高數(shù)百尺,其頂有異花,開時絢爛如霞錦。陽明賦予雙筍石生命,盛贊其高潔堅韌的品性。佛家崇尚自然現(xiàn)象與真如本體的同一、萬物與自我的同一,最后兩句“時人若問榮枯事,同與乾坤無變遷”體現(xiàn)了宇宙間的圓融和諧。

(三)功高受讒

正德十四年(1519),剛平定宸濠叛亂的陽明遭宦官讒言,武宗猜忌其與宸濠勾結欲圖謀亂。陽明將宸濠交付給太監(jiān)張永后,稱病暫居于西湖凈慈寺。此期,陽明到鎮(zhèn)江訪友人楊一清的待隱園,有詩唱酬,《楊邃庵待隱園次韻五首》其四云:“市里煙霞靜,壺中結構奇”[7]卷二十,836。待隱園地處城之一隅,和偌大的城市相比,猶如小壺,但結構精巧,包容萬千。此詩句體現(xiàn)出大乘佛教“芥子納須彌”的空間觀,給人圓融之感。

正德十五年(1520)春,陽明赴召次蕪湖,受張忠等人阻撓,遂在弟子柯喬、江學曾等人的陪同下游九華山。此期,有《江上望九華山二首》其一:“霽色曉開千嶂雪,濤聲夜渡九江風?!盵7]卷二十,842在宇宙實相的統(tǒng)攝下,白天、黑夜交替,霽色、濤聲更迭,構成了生命的輪回不息,展現(xiàn)出佛教圓融的時空觀。可以說,佛教對宏觀空間乃至宇宙的想象,對微觀時間乃至生命的探索,讓凝煉的詩歌文字充滿了藝術的張力。

早在弘治年間,陽明就游覽過九華山,此次又與九華山結緣,陽明索性拋下一切,寄情山水,拜訪名僧,在東巖靜坐修心,希望借此慰藉身陷政治旋渦的自己。又如《睡起偶成》:

四十余年睡夢中,而今醒眼始朦朧。不知日已過亭午,起向高樓撞曉鐘。

起向高樓撞曉鐘,尚多昏睡正懵懵。縱令日暮醒猶得,不信人間耳盡聾。[7]卷二十,859

在佛教看來,一切事物徒有幻相,皆因緣而生,現(xiàn)實生活也是虛幻不實的,如同夢境。陽明用睡夢比喻現(xiàn)實,用悟道比喻夢醒,描述了自己的悟道體驗,也借此磨礪自己并警醒眾生,個體存在的價值須掙脫世俗的羈絆,從向外務求轉至向內探索,領悟到生命的智慧,才有可能實現(xiàn)精神的自由富足和心靈的圓融和諧。對陽明來說,不管周遭人事如何變化,勇于接受世間種種的考驗與挑戰(zhàn),避免落入到狹窄的知見格局中,才能泯除人與物之間的界限,泯除身心矛盾的狀態(tài)。

(四)晚年生活

晚年的陽明,心學思想越發(fā)渾融老成,在其詩歌中,月的意象較為常見。如居越詩《后中秋望月歌》:“一年兩度中秋節(jié),兩度中秋一樣月。”[7]卷二十,872月指代真如佛性,詩歌表現(xiàn)了悟道后的從容自得。從禪宗的宇宙觀來看,佛性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宇宙萬物即是真如佛性的體現(xiàn),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心即是物,物即是心。又如《中秋》:

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發(fā)相侵尋!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jié)![7]卷二十,873

陽明借月談道,他認為道可隨時隨地進行體認,不必拘泥于外在形式。一旦徹悟宇宙之實性,時空的差別就被泯滅了,對人生也更加了解透徹,從而進入一種圓融無礙的化境。

五、陽明詩歌禪宗審美境界之成因

禪宗美學強調理性與直覺的融合,也不反對“漸修”與“參禪”的理性思維,認為這是“頓悟”的基礎與前提。這種思維方式形成了崇尚直覺理性的審美境界,即禪境。禪境的理論體系是以“心”為中心展開的,陽明也是以“心”為關鍵,融匯儒釋二教,從而構建起自己的哲學思想。從貶謫龍場,到重返仕途,再到晚年歸越、再次出征,陽明的心學思想逐漸完善,直至晚年達到集大成的境界??v觀陽明的一生,在生存態(tài)度上,他力爭完成對個體生命的超越,這種心性修養(yǎng)的過程正是審美人生的生成過程。

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陽明不僅引用佛學語匯、禪宗公案,還化用佛禪義理,更集儒、禪于一體,融攝心學與禪學。從禪宗審美境界上看,其詩表達了對山林生活的喜愛,呈現(xiàn)出一切現(xiàn)成、不假推理的現(xiàn)量境的特點,也表達了日用即是禪修的精神,體現(xiàn)出隨緣任運、存在即超越的日常境的特點(2)關于王陽明詩歌審美之現(xiàn)量境、日常境與禪學思想之關系,可參侯丹《從現(xiàn)量境、日常境看王陽明詩歌的禪宗美學境界》,《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陽明詩歌還表達了和自然冥合的悟道體驗,呈現(xiàn)出物我兩忘的直覺境的特點。此外,消解對立、彰顯理事無礙的圓融境的詩句,在陽明筆下也有很多。這些展現(xiàn)現(xiàn)量境、日用境、直覺境和圓融境的詩句,是陽明將文字藝術化、哲理化后的顯現(xiàn),承載著意蘊更豐富的悟道精神。直觀體悟取代了理性解釋,契合了禪宗無言之美的言說方式,詩的外在形式與禪的內在意趣結合,使陽明詩歌達到了較高的審美境界,具有較高的禪宗美學價值。

猜你喜歡
圓融陽明禪宗
純享夏日
圓融
禪宗軟件
高中生物錯題集建立的實踐研究
靈 山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
落葉禪
陽明海運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陽明海運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汽车| 都江堰市| 阜新市| 营口市| 达尔| 怀远县| 塔城市| 淳安县| 荆门市| 务川| 额济纳旗| 西平县| 邹城市| 普格县| 吕梁市| 凤台县| 饶阳县| 库尔勒市| 吉林省| 凌源市| 比如县| 西和县| 吉安县| 凌海市| 措勤县| 祁门县| 永昌县| 治县。| 白河县| 抚松县| 尖扎县| 永泰县| 洪雅县| 武威市| 辽宁省| 合肥市| 子长县| 泽库县| 观塘区| 犍为县| 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