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敏
大安國寺位于長樂坊,坊在朱雀門街東第四街,街東從北第一?!按蟀胍詵|,大安國寺?!盵1]“先天之后,皇子幼則居內(nèi),東封年,以漸成長,乃于安國寺東附苑城同為大宅,分院居,為十王宅……其后,盛、儀、壽、陳、豐、恒、涼六王又就封,入內(nèi)宅?!盵2]因此,中晚唐時期,大安國寺處于大明宮與十六王宅宅邸之間,與十六王宅之間僅有一墻之隔,靠近國家的政治中心。《唐會要》有“景云元年(710)九月十一日,敕舍龍潛舊宅為寺,便以本封安國為名。”[3]的記載,由此可得,大安國寺于景云元年(710)九月十一日敕立。神龍元年(705),“五王政變”,“以并州牧相王旦及太平公主有誅易之兄弟功,相王加號安國相王”。710年,睿宗李旦登基后,便將舊宅改為寺院,以安國為名命之。但是,唐宋人口中并非直稱其為“安國寺”,而是“大安國寺”,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原因。筆者認為,此舉是在東都洛陽與兩京外同有安國寺之因。《增訂唐兩京城坊考》“宣風(fēng)防”條有“安國寺,舊在水南宣風(fēng)坊,本隋楊文思宅,后賜樊子蓋。唐為宗楚客宅,楚客流放嶺南,為節(jié)愍太子宅。太子升儲,神龍三年(707)建為崇因尼寺,復(fù)改為國寺。景云元年改安國寺,會昌中廢。后復(fù)葺之,改為僧居諸院”[4]的記載。顯慶年間,在淮南道黃州還有郡人張大用舍宅所建的安國寺,因此,位于京都的安國寺,地位相對于東都及京外地區(qū)要高得多,且在規(guī)模上要更大,故稱呼時習(xí)慣在安國寺前添“大”字以示區(qū)分。
憲宗時,左軍中尉吐突承璀領(lǐng)功德使,盛修安國寺。這是史書所載大安國寺的首次盛修。吐突承璀欲在寺內(nèi)建立圣政碑,以褒頌憲宗功德,請翰林學(xué)士李絳撰文。李絳勸諫憲宗,自古以來,有功之帝皆無立碑之說,要繼承太宗、玄宗之功業(yè),不損圣政。且碑如要立于大安國寺內(nèi),必定要敘述游觀崇飾之事,非明智之舉。于是,憲宗便摧毀已修好的碑樓及碑。史書中關(guān)于此次盛修只提及此,關(guān)于寺中如何盛修的情況不為所知。
會昌五年(840)武宗滅佛時期,許多佛寺遭到毀滅性打擊,大興善寺就被徹底摧毀。大安國寺是顯眼處的佛寺,因此,其是否遭到摧毀值得我們探討。會昌五年(840)七月,中書省以寺內(nèi)有列圣真容及留寺用作國忌日行香之處為由,“請兩街合留寺十所。每寺留僧十人”[5],但武宗不許,敕旨“宜每街各留寺兩所。每寺各留三十人。上都左街留慈恩、薦福,右街留西明、莊嚴”。從此敕旨可知,只有慈恩寺、薦福寺、西明寺和莊嚴寺得到留存,大安國寺應(yīng)遭毀。但日僧圓仁見:“諸寺見下手毀拆,章敬、青龍、安國三寺,通為內(nèi)園?!盵6]筆者對圓仁此見聞存疑。此章敬寺是內(nèi)侍魚朝恩拆哥舒翰宅為章敬皇后所立的追福寺,在西京通化門外,但是,青龍寺在長安只此一所,且在新昌坊,靠近延興門,而延興門與通化門之間有靖恭坊、長樂坊、道政坊、興慶宮和水嘉坊,中間還需經(jīng)過龍首渠。章敬寺與安國寺隔街而望,距離近,通為內(nèi)園尚有可能。如果章敬寺、青龍寺與安國寺通為內(nèi)園,中間相隔甚遠,從地理位置上來分析似無此可能性。另唐人李洞《題新安國寺》[7]中“佛亦遇艱難,重興疊廢壇”清晰地說明會昌滅佛期間大安國寺的佛亦歷經(jīng)艱難,以至于需要重修廢壇。因此筆者推測,大安國寺在會昌五年(840)“后寢摧圮”最為可能。至于圓仁所見通為內(nèi)園之事,筆者認為是大安國寺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便于大肆損毀,毀壞程度較輕,才會讓正在長安游歷的圓仁有此看法。
《長安志》記載:“清禪寺。隋開皇三年(583)文帝為沙門曇崇所立。大中六年(846)改為安國寺。”[8]《增訂兩京城坊考》中分別有“大安國寺條”和“清禪寺條”,將兩個寺分開羅列,且清禪寺改名后的安國寺和京師大安國寺在時間上相差142年,由此產(chǎn)生疑問,兩寺究竟是不是同一所寺廟?據(jù)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榆林地駐兩安辦事處發(fā)掘而得的隋舍利墓志證明“清禪寺在京師興寧坊內(nèi)”(1)引自“西安東郊隋舍利墓清理簡報”,載《考古與文物》1988年第1期。,因此,學(xué)者普遍認為清禪寺改名后的安國寺同大安國寺事實上是同一所寺廟。會昌法難之后的佛教復(fù)興中,清禪寺改名為安國寺,同時隸歸大安國寺。
此時又產(chǎn)生了另外一個問題:清禪寺改名時間為何時?《唐會要》記載:“會昌六年(841)正月,左右街功德使奏……六所改名舊額,僧寺四所:寶應(yīng)寺改為資圣寺,青龍寺改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分?。宜依。”[9]根據(jù)《唐會要》所載,清禪寺改名為安國寺的時間為會昌六年(841)正月?!杜f唐書》記載:“(會昌六年)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準今月五日敕書節(jié)文,上都兩街舊留四寺外,更添置八所。兩所依舊名興唐寺、保壽寺。六所請改舊名,寶應(yīng)寺改為資圣寺,青龍寺改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法云尼寺改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為唐昌寺……’”此處記載改名時間為會昌六年(841)五月。《長安志》中記載:“大中六年(847),(清禪寺)改為安國寺。”如上,三種史料所載改名時間不盡相同,學(xué)者并未具體考證過這個時間,且大都在文章中直接采用“大中六年(847)”的說法。筆者分析之后認為,改名時間為會昌六年(841)五月最為合理,原因分析如下:
由于前代歷代帝王崇佛,使得長安和洛陽佛寺冗多,加之規(guī)定僧尼不必從事農(nóng)業(yè)活動、不需納稅服役,導(dǎo)致國家缺少勞動力,極大地影響了稅收,威脅到中央統(tǒng)治,于是武宗下詔裁汰佛寺和僧尼數(shù)量。武宗于會昌五年(840)八月頒布詔書:“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余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余所。收膏腴上田數(shù)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隸僧尼屬主客。顯明外國之教。勒大秦穆護祅三千余人還俗。”[10]會昌五年(840)佛寺的數(shù)量大大減少,僧尼數(shù)量也銳減,會昌六年(841)正月依舊是武宗在位時間,并且武宗對待佛教態(tài)度堅決及深惡痛絕,從毀佛規(guī)模和后續(xù)影響皆可看出,因此可以推斷,此時武宗不可能下詔添寺加僧。再從資料來源看,《唐會要》是抄錄各書最后輯錄而成,抄錯的可能性極大,因此筆者認為會昌六年(841)正月改名說法推斷有誤。
《中國隋唐長安寺院史料集成》中“清禪寺條”下原文為:“隋 清禪寺→唐 會昌六年(八四六年)安國寺 南門之東 清禪寺 隋開皇三年,文帝為沙門曇崇所立,大中六年改為安國寺”,《兩京城坊考》卷三有相同的表述?!吨袊逄崎L安寺院史料集成》是日本學(xué)者在中國學(xué)者基礎(chǔ)上將各寺廟資料抽出然后統(tǒng)一整合的。標題中是會昌六年(841)安國寺,但是抄錄的《長安志》和《唐兩京城坊考》文字均記載為大中六年(847),顯然此處史料存在問題。
大中六年(847)十二月,宣宗開始著手恢復(fù)佛教,掌管佛教事物的祠部上奏,廣度僧尼、華飾寺宇使得天下人物竭盡,弊病繁多,因此進諫提出對策:“自后應(yīng)諸州準元敕置寺外。如有勝地名山。靈蹤古跡。實可留情。為眾所知者。即任量事修建。卻仍舊名?!盵11]在州縣人口眾多、香火旺盛之處可以適當(dāng)修建寺廟,并且“卻仍舊名”,即依舊使用原先寺廟的名字。因此筆者推斷,清禪寺不可能是在大中六年(847)改名歸隸于安國寺的,同時可推測出《長安志》和《唐兩京城坊考》中所述“大中六年(847),改為安國寺”的言論與此條奏言有關(guān)?!?清禪寺)草創(chuàng)基構(gòu)并用相委。四十余年初不告倦。故使九級浮空重廊遠攝。堂殿院宇眾事圓成。所以竹樹森繁園圃周繞。水陸莊田倉廩碾硙。庫藏盈滿莫匪由焉。京師殷有無過此寺?!?2)引自《續(xù)高僧傳》“釋慧胄”條。將一個規(guī)模宏大、堂殿眾多、景觀別致且香火旺盛的清禪寺置于此詔頒布之后所建,似乎非常之合情合理,因此,筆者認為是以上原因使得后續(xù)記載出現(xiàn)了錯誤。
大中六年(847)和會昌六年(841)正月兩個時間皆被否定,所以筆者認為是會昌六年(841)五月所改。會昌六年(841)五月,武宗駕崩宣宗即位,即位后宣宗立即著手恢復(fù)佛教,在長安兩街增添寺廟。這種說法看來最為合理。此時大安國寺得到擴建,也是大安國寺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擴建。
此后,宣宗時期欲修繕大安國寺,未修即崩,說明宣宗時期大安國寺只是從規(guī)模上擴大了。咸通七年(866),懿宗“以先帝舊服御及孝明太皇太后金帛、俾左神策軍再建之?!盵12]僖宗時期,黃巢起義平息之后也曾修葺過安國寺。因黃巢起義帶來破壞極大,朝中國庫匱乏,修繕資金還是來自于民間:“京輦自黃巢退后,修葺殘毀之處。時定州王氏有一兒,俗號‘王酒胡’,居于上都,巨富,納錢三十萬貫,助修朱雀門。僖宗詔令重修安國寺畢,親降車輦,以設(shè)大齋,乃扣新鐘十撞,舍錢一萬貫,命諸大臣,各取意而擊。”[13]從睿宗舍宅為寺,會昌年間清禪寺改名并入大安國寺,到懿宗、僖宗時期的小規(guī)模修整,最終完成對大安國寺的修葺與擴建,唐朝歷史上對大安國寺的多次擴修使其成為中晚唐時期最大的皇家寺院。
經(jīng)過對唐京師大安國寺的相關(guān)問題探考,筆者知曉了大安國寺由睿宗舍宅為寺,會昌五年(840)遭到較小程度的摧毀,會昌六年(841)五月隋清禪寺改名并入大安國寺,到懿宗、僖宗時期的小規(guī)模修整,最終完成對大安國寺的修葺與擴建。唐朝歷史上對大安國寺的多次擴修使其成為中晚唐時期最大的皇家寺院。從唐詩中及唐宋雜記中較為清晰地再現(xiàn)了大安國寺昔日的風(fēng)貌,同時啟發(fā)讀者對正史以外的史料要多加關(guān)注。